一至十號信號系統成立初期,當水警總部懸掛一號風球時,香港仔、長洲、蚊尾洲、屏山、赤柱、筲箕灣、西貢、沙頭角、荃灣、大澳及橫瀾島的信號站會懸掛「輔助信號」: (當水警總部懸掛一號風球)及 (當水警總部懸掛五號至十號風球)[10]。 本港各沿岸地區的水位亦會於明日(2日)早上約6時開始顯著上升,維多利亞港的最高水位將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米多。 沿岸低窪地區如鯉魚門,比正常潮位增加約1.5米,而大澳水位則會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5米,比正常潮位增加接近2米。 市區散落著碎片,鋅鐵皮、棚架、廣告招牌、架空電線和破碎的窗戶。 700多間寮屋及天台木屋完全摧毀,1300 九號風球2025 間無法居住,許多房屋倒塌。
當尼格在澳門近距離登陸後,強度減弱為熱帶低氣壓時,氣象局仍會維持八號風球多一小時,作過渡改發三號風球,以避免立即改發較低信號影響社會正常運作。 颱風「小犬」逼近香港期間,天文台於10月8日晚上7時發出9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並於15分鐘前的警告信息中發出預示。 天文台亦早在該日下午2時45分,即是約4個小時前,表示有可能會發出較高信號。
九號風球: 影響
但氣象局在2018年開始亦改為使用「發出」、「生效」、「取消」字眼。 當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時,會在各信號站懸掛俗稱「風球」或「波」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實物標誌,結束時「除下」,晚上則使用白燈、綠燈及紅燈的「晚間燈號標誌」顯示警告信號,以讓市民(特別是漁民)得悉,故稱「懸掛/除下風球」,或稱「掛波/扯波/落波」等。 在下午6時,超強颱風蘇拉集結在香港天文台之東南偏東約90公里,即在北緯21.9度,東經114.9度附近,預料向西或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12公里,移向珠江口一帶。 超強颱風蘇拉的眼壁現位於香港天文台以東約30公里,並逐漸逼近本港。 香港天文台宣布,9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在今日(1日)下午6時20分發出。 香港天文台曾把本警告稱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3][4][5]、「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6][7]及「九號暴風增強信號」[8][9]。
一號信號定義由2006年起增加「香港境內海域可能吹強風」的意義,此令大部分熱帶氣旋襲港後,天文台會改發一號信號,取代三號信號。 因此2006年後一號戒備信號會顯示三個數字,兩個數字在括號內,左為第一發出數字,右則為取代三號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至於澳門,當地氣象部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至今仍保留懸掛熱帶氣旋信號實物標誌及晚間燈號標誌的做法[19],而當地媒體亦使用「懸掛」、「除下」這些字眼[20][21]。
九號風球: 颱風蘇拉 天文台發出九號風球 評估是否需要發出10號颶風信號
而九號信號現今的正式名稱是「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10],表示烈風或暴風的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顯著加強,香港天文台在業務上使用這個名字時可能稍有出入。 九號信號由設立至今,一直以上下相對的兩個三角形()表示。 九號風球2025 今早(19日)7時正,當時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仍正懸掛,警方接報稱一對母子於塔門大草地露營時被困,救援人員擔心二人會出現低溫症,隨即派出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前往營救,惟因天氣太惡劣,直升機無法靠近,救援人員改為徒步登山救出二人,並帶到山下塔門警崗暫避。 前一個月,超強台風“蘇拉”、熱帶氣旋“海葵”殘余的低壓槽,為香港帶來大暴雨。 這次“小犬”來襲,全港高度警覺,特區政府提前部署準備,當天中午12時40分已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香港中通社10月8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崔靜雯)台風“小犬”的眼壁逐漸靠近珠江口一帶。
- 2021年熱帶風暴獅子山與颱風圓規,兩者八號風球相隔時間為2天20小時30分鐘,是有紀錄以來相隔最短。
- 風球海高斯吹襲香港,風球落下旋即又出現上班族排隊搭巴士的情境。
- 而當天恰逢是周日,在八號風球生效期間,據香港中通社記者下午二時許所見,超市售賣肉菜的貨架未有搶購跡象,只有面包貨架略空,而茶餐廳則滿座。
- 香港的媒體新聞報道亦常見「懸掛」、「除下」這些舊字眼與「發出」、「取消」這些新字眼共同使用[18]。
- 臨時供水車的服務地點包括石排灣公屋群、金峰南岸、氹仔黑橋、白馬行、海洋花園-七潭、氹仔創福豪庭、下環街、鵝眉街[86]。
- 之後一天,只要當時是在外邊的人,都會告訴親友他們當晚的狼狽故事。
留意同一熱帶氣旋襲港期間,天文台可能多次懸掛或發出同一級別的信號;不同方向的八號信號亦作多次計算。 事實上,隨着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政府在新界大量發展新市鎮及遷入大量人口,市民的活動範圍早已遠超維港兩岸,「唯維港」的測量標準已經過時,天文台繼而裝設了多個測風站,採集它們的數據作為發出信號標準。 基於濕地公園站測得的風力數據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自2013年風季開始,由流浮山站接替[25]。 其後天文台在1950年1月1日至1956年4月14日期間設立「本地強風信號」(英語:Local Strong 九號風球2025 Wind Signal)[14],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
九號風球: 香港風速及氣壓數據
在發出八號風球時,澳門風力僅維持強風下限風力,直至4小時後才有站點錄得烈風風力。 而在2020年颱風海高斯吹襲澳門期間,氣象局則提前約三小時作出預告,表示8月18日晚上11時半改發八號東北風球。 由於海高斯環流緊密,在發出八號風球時,澳門境內所有站點連強風程度之風力均未有錄得,直至九號風球生效一段時間後,才錄得烈風風力[7] 。 顯示氣象局會對澳門具威脅性較高的熱帶氣旋,除了提前更長時間預告改發時間,同時會在烈風錄得前數小時已懸掛八號風球。 每逢有颱風登陸之際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香港,天文台多會維持九號信號,以警告市民風暴正橫過香港,風眼移離時香港會再受眼壁影響,風力重新飆升至暴風程度,並伴隨狂風大雨由另一方向來襲。 因此不少市民會誤以為當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時,天文台便會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 機場快綫在逐步恢服班次後,將延長服務時間接載機場的乘客,提醒乘客留意市區綫列車的尾班車時間,隨後的乘客坐可能要轉駁的士或其他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
- 2017年8月27日,強烈熱帶風暴帕卡正面吹襲本港,在天文台西南約90公里內掠過,維港內吹烈風,長洲和塔門吹暴風。
- 香港的十號信號只需要颱風或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正面吹襲」(即在香港100公里或以內掠過)[8],及任何一處海平面地區錄得平均風速持續達到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9]),即可發出。
- 事實上氣象局報告內的路徑圖確認天鴿的最接近方向為西南偏南[27],亦反映與最接近距離的數據自相矛盾,但氣象局只採用每小時定位而不考慮每半小時位置,且未有修正時間定位導致出錯。
氣象局在早上6時15分表示考慮在上午9時或之前改掛八號風球,後於早上7時宣佈預計在上午9時正式懸掛八號風球。 氣象局在上午9時正懸掛八號東北風球[16],香港天文台的路徑圖顯示天鴿移至大潭山總部之東南約90公里[5],此時距離香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只有10分鐘,澳門普遍地區風力在此前已達烈風程度。 九號風球2025 氣象局一度表示八號風球在上午維持,但天鴿繼續逼近時西北眼壁導致澳門多處風力飆升至暴風或颶風程度,氣象局於上午10時05分改指預計澳門風力將會增強,短時間內需要改掛更高熱帶氣旋信號[17]。
九號風球: 發出最多八號風球的年份
因應天文台在2009年起,在熱帶氣旋分級增設「強颱風」及「超強颱風」等級,表內熱帶氣旋強度將以新分級制顯示。 2009年及以後的熱帶氣旋會以天文台熱帶氣旋年刊為準,2009年前則以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為準。 九號風球2025 天文台在多次應對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之處理手法均引起有關九號信號的討論。 1997年颱風維克托正面襲港,在維克托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九號信號,直至風暴遠離香港才改掛八號信號。
九號風球: 風力未達八號風球標準的個案
新濠博亞博彩主席何猷龍私人捐出3,000萬元澳門幣成立救災基金,又公佈暫停沐梵酒店興建工程,調派2000名建築工人聯同500名員工組成義工隊清理垃圾、派水等。 [103]太陽城集團捐贈500萬元澳門幣撫恤金協助死者家屬及受災家庭,並組織200人義工隊救災。 天鴿不但帶來極具破壞性的風力,導致澳門境內錄得破紀錄的持續風速,而且其風暴潮疊加天文大潮更引致澳門多處嚴重水浸,成為澳門半世紀以來最慘重的風災。 由於珠江三角洲一帶在此次風暴中遭受重創,「天鴿」此名僅使用一次,即被中國大陸在隔年第50屆颱風委員會年會申請除名,並在次年第51屆颱風委員會會議中通過由「山貓」替代。 所謂 「持續性」是指颱風的平均風速雖然達到法定下限,其強度須最少維持一段時間才會考慮懸掛相應風球,但氣象局的領導主管對有關風速維持多長時間才符合「持續性」的標準並無一致看法,局長認為須最少維 持 1 至 九號風球2025 3 小時;副局長認為起碼維持超過半小時;氣象處處長認為應該不是一段短時間。
九號風球: definition – 颱風溫黛 (1962年)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其中各電視台會在節目播出期間顯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標誌。 由於2002年前天文台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救災期間,駐澳解放軍多人出現中暑情況需要送院,更有人抽搐氣喘[73]。 駐澳解放軍隨後承認輕視災情,由於雜物經海水浸泡後發出惡臭,而清理大量垃圾消耗體力大再加上空間狹小,引致多宗解放軍不適送院事故[74]。 網上亦有惡意造謠駐澳解放軍打死澳門市民,澳門政府嚴厲譴責[75][76]。 8月27日早上強烈熱帶風暴帕卡吹襲前,駐澳解放軍完結救災任務返回駐地[77][78]。
九號風球: 風力最強的十號風球
馮瑞權承認曾簽署有關批示,解釋旨在釐清副局長權限,而非授權。 九號風球2025 廉政公署對馮瑞權上述講法表示感到詫異,表示「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該內部批示皆為典型的轉授權批示,普通人從字裡行間也能得出局長透過該批示將權限轉授予副局長的結論」。 又指馮瑞權亦曾於2000年和2012年作出過類似的轉授權批示,同樣未依法得到上級確認及在《特區公報》上公佈,認為馮瑞權發批示本身已構成行政違法,而副局長依據有關批示所作出的決定亦屬違法[54]。 廉署指出,公共部門面對監察機關的調查或公眾、傳媒的質疑,應該抱着實事求是的態度,該解釋的解釋、該澄清的澄清,但當事實清晰、證據確鑿時,若繼續堅持己見、拒不認錯,甚至砌詞狡辯,不僅無法及時糾正錯誤,而且會耗費行政資源。 因氣象局一直否認事實,導致廉署前後索取了超過800頁的文件,花費8個月才完成調查[55]。
九號風球: 熱帶風暴及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爭議
十號風球、改制前之七號/十一號風球及1920年8月6日或以前的風炮已知合共發出23次。 縱是如此,澳門由天鴿風災開始卻是於短短4年間發出3次十號風球,當中天鴿與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更是澳門戰後惟一一次連續2年需要懸掛最高熱帶氣旋信號。 1930年代或以前澳門港務局每預料一個颱風即將或現正正面侵襲澳門時,大炮台會鳴風炮3響以警告颶風風力吹襲。
九號風球: 颱風天鴿對澳門之影響
香港新聞網9月2日電 隨著蘇拉進一步遠離香港,本地風力正逐漸減弱。 香港天文台會在下午四時二十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但蘇拉相關的雨帶影響海面仍有大浪及湧浪,市民切勿鬆懈防風措施。 在2000年以後,以所有站點作比較計算,則為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在十號風球生效期間,友誼大橋南峰的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為94.3km/h,十分鐘平均風速為106.6km/h,九澳錄得的陣風為147.2km/h,成為澳門氣象局成立以來最弱的十號風球。 澳視澳門台及資訊台會在八號或更高風球發出期間每小時提供一節《颱風消息》,亦會在改發風球後播出,而新聞時段內不會播出《颱風消息》。
九號風球: 香港記者遭拒入澳
1964年的颱風黛蒂(Typhoon Dot),是一個西太平洋上出現的熱帶氣旋。 黛蒂是1964年兩個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其中一個颱風。 九號風球 非官方不定時推播澳門本地新聞快訊、交通事務局訊息及氣象局訊息
九號風球: 香港文匯網
當水警總部懸掛以上警告信號時,蚊尾洲、橫瀾島、赤柱、香港仔、筲箕灣、西貢、沙頭角及大埔的信號站會懸掛「輔助信號」(),以通知本地及遠洋船隻警告生效,直到1931年廢止[8]。 時任局長馮瑞權曾稱部分測風站有一兩小時風速達240km/h[9] ,惟與事後報告明顯不符,因此有人質疑實際上是60分鐘平均風速達140km/h。 熱帶氣旋雖然開始遠離本港,但仍有一段時間吹烈風,請繼續留在室內直至風力減弱為止。 天文台警告市民,受風暴潮影響,大澳及尖鼻咀水位會在正午十二時左右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米左右。 九號風球 海面仍有非常大浪及湧浪,市民應遠離岸邊,切勿進行水上活動。 2013年9月22日颱風天兔襲澳期間因人手錯誤,氣象局網頁在早上6時21分至25分錯誤指出「十號風球仍然懸掛」,其後氣象局翌日在網頁發聲明致歉[52]。
根據香港天文台於1997年印製的漁民作業天氣資料卡,九號信號的意義詳述為「預料持續風力會在數小時內增至每小時88至117公里的時候,將會懸掛此信號」,意味着香港持續風力會顯著增強到最少達暴風程度。 若天文台預測香港境內的海平面風力將會達至颶風程度並有可能發出十號信號的情況下,才會發出九號信號;即使持續吹暴風,若預測風力不會增強至颶風程度,天文台只會維持八號信號[1]。 即表示只有當颱風或以上級別熱帶氣旋襲港,並且可能令香港受熱帶氣旋颶風範圍影響時,才有機會發出九號信號。 氣象局局長馮瑞權在這次記者會中表示此次天鴿是「一個特別的颱風」,一切「按照正常和一般程序進行」[42]。 而社會大眾都歸責於氣象局通報機制落後,馮瑞權表示「若市民需要」可作道歉,記者追問有關問題時,他再就發放信息不足作鄭重道歉,但會否引咎辭職則未有回應[43]。 網民一面倒指氣象局局長馮瑞權草菅人命,為了令各大娛樂場於早上8時順利換班,才把八號風球推遲至上午9時懸掛,使近8500人聯署要求他下台[44]。
九號風球: 風速及氣壓數據
顧客請留意城巴流動應用程式或Facebook專頁了解最新資訊。 九號風球 註:三號信號或本地強風信號一欄中,1950年至1955年期間實為香港當時採用的「本地強風信號」,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表中顯示的數字為因熱帶氣旋而懸掛「本地強風信號」的次數。 1987年起,在懸掛/發出八號信號前2小時,天文台會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16]。 另外所有電台亦會在每小時15分、30分、45分及58分廣播天文台最新熱帶氣旋警告,而相關風暴消息則會在正點及半點新聞內報道,若天文台更改熱帶氣旋警告,則由當時的節目主持或節目助理報告有關消息。 溫黛破壞了新界各處不少農作物,包括當年盛產的蔬菜、水果和鮮花,損失嚴重。
九號風球: 一號信號新增定義
香港的媒體新聞報道亦常見「懸掛」、「除下」這些舊字眼與「發出」、「取消」這些新字眼共同使用[18]。 晚上約九時開始,本港東部沿海地區水位會上升,當中吐露港的最高水位預計於接近午夜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6米左右,比正常潮位增加約4米,最高水位可能達歷史紀錄。 威脅最大的地區包括沙田、大埔、沙頭角、西貢等,會出現嚴重水浸,部分地區水浸深度或超過1米。 最近一次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於2023年10月8日晚上7時正發出,當時香港受到強颱風小犬正面吹襲。 就訊息發放而言,卓永興表示,特區政府經總結上月應對台風和暴雨的經驗後,決定強化風暴期間的消息發佈。 九號風球是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中第二高的信號,僅次於十號颶風信號。
時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長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台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31]。 亦有網民去信天文台詢問為何鮎魚距離香港不足700公里仍不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文台回覆指,一號戒備信號的意義是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及可能影響香港,但並不是機械式地指每當有熱帶氣旋進入香港800公里的範圍內時,便要立即發出一號信號。 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台長一職後才有改善。
天鴿襲澳期間,約80個航班取消,30個航班延誤,440名旅客滯留機場。 涉及的航空公司包括澳門航空、長榮航空、廈門航空、菲律賓航空、上海航空、中國東方航空、亞洲航空、春秋航空、台灣虎航、柬埔寨吳哥航空、中國國際航空、深圳航空、首爾航空、柬埔寨國際航空公司、濟洲航空、俄羅斯皇家航空、老虎航空。 [97] 在8月23日下午2時,政府宣佈澳門國際機場暫停運作至下午4時[98],期後再延長至下午7時[99],是首次因風暴原因暫停機場運作。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上致電澳門特首崔世安致以慰問,並向對方表示待風災善後處理完成後,港澳兩地專家能在城市管理,特別是防止水浸方面加強交流[81]。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就表示,關注澳門受天鴿影響,指港澳情同兄弟,如澳門有需要,香港樂意提供協助[82]。 有香港和澳門兩地市民自發到前往澳門渡輪的上環信德中心設置救援物資收集站收集物資、乾糧、樽裝水和急救用品[83][84],至晚上已收集得600箱捐贈物資,分別以水路和陸路送到澳門[85]。
1912年設立此警告時為懸掛旗幟,1920年修訂為十一及十二號風球,1923年改為七號風球,至1931年再改制為十號風球並沿用至今[3],但代表意義不變,均表示颱風正面吹襲。 本港首次在全港大規模的「在家工作」期間遭遇颱風吹襲,不少上班族對自己應否上班感到疑惑,同時也說明本港上班族對勞工法例的理解未必有如理想。 勞工處也應研究從推廣入手,試從網絡或活動途徑了解本港勞工權益,例如可以將《僱傭條例》、《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中關於勞工的權益製成問題遊戲,勞工處甚至可以學習「大晒鬼」或「清潔龍阿德」,推出吉祥物向市民宣傳勞工權益知識。 勞工法例與市民生活關係密切,處方在普及法例知識方面尚可多作努力。 九號風球 城巴B7 (只提供粉嶺站不停站往來香園圍口岸的服務)及S1號線已於頭班車起恢復有限度服務,維持每30分鐘一班車。 三會代表表示,在強烈颱風吹襲下,所有人均應盡量留在安全地點、免生意外,這是全球的常識,故九號風球下應留在機場,而非冒險乘公共交通離開。
廉署狠批馮瑞權沒有駐守氣象局總部嚴陣以待的做法,與市民期望相去甚遠,「居家決策、遙控指揮」的方式與其他氣象部門有極大落差,一旦有任何意外發生,隨時會造成晚掛風球甚至漏報,嚴重威脅澳門市民生命安全[57][58]。 事實上馮瑞權未有通宵留守氣象局的做法,與對岸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及其團隊的處理方式亦形成強烈對比,引來氣象愛好者對馮瑞權的猛烈和嚴厲譴責。 岑智明於風暴過後在Facebook透露「連續40小時通宵與天鴿搏鬥」,長駐天文台總部預報中心與團隊並肩作戰[59][60][61]。 天鴿加速逼近珠江口一帶,對澳門構成重大威脅,加上氣象局懸掛八號風球的時間大幅滯後,導致需在短短2小時半內接連懸掛八號、九號及十號風球。
工會代表們又指出,在天文台懸掛八號以上的風球下,大多數前線司機都暫停駕駛工作,除了是確保自己和乘客的安全外,亦因為很多職業司機基於生計艱難及保險費用高昂的緣故,沒有購買綜合汽車保險(全保),更遑論購買八號以上風球的保險,萬一出事需承受高昂經濟損失。 他表示,雖有保險業界指的士作為工作車,八號或以上颱風信號期間行走仍受保險保障,但保單條款註明須採取合理步驟防止被保車輛損毀,否則保單持有人或被指違反條款風險遭拒保,的士車主無能力承擔涉及的第三者財物及人身受傷巨額賠償。 就算保險公司承擔索償,亦可能扣減保險的無索償折扣,導致下一年度保費飆升,希望保險業界能清楚說明對的士的保障。 林天福表示,當晚已透過公共廣播在機場及將降落航班上通知旅客天氣和交通安排,未來會盡量做好與旅客溝通,鼓勵旅客於九號風球下留在客運大樓。 機管局還會改善機場服務,令旅客在客運大樓內感覺安全舒適,同時亦會檢討的士排隊方法,包括以派籌方式讓要搭乘的士的旅客在機場其他地方稍作休息。 「除空中交通安全考慮,還要整體看機場承受能力,若陸路交通中斷,究竟機場可以承受多少旅客逗留?」他強調八號或更高信號生效時,旅客和市民都應盡量留在室內,最有效處理方法是加強機場人流管理,盡快向受影響人士發放消息。
九號風球: 生效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
當橙色或以上風暴潮警告及八號風球預告或發出期間,會在上午8時至午夜12時進行無間斷推播,午夜12時至上午8時會進行間歇式推播,直至警告取消後暫停。 九號風球2025 是次風災於澳門激發強烈民憤,大量市民不滿氣象局太遲懸掛八號風球,在短時間內多次提升風球級別,令市民低估天鴿的威力,亦令市民完全沒有時間作出應對措施;同時政府防風、防水浸措施和基建亦非常缺乏,無力應付風暴潮,終導致10人死亡,當中7人更是被風暴潮沖入店舖或地庫停車場溺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