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英語:Ngau Tau Kok)位於香港觀塘區中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龍山及鱷魚山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東南方由觀塘道所包圍,主要為住宅區。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街市現代化計劃」首個完成全面翻新的香港仔街市在今年4月先重新開業,除已拆卸的美孚荔灣街市預備重建,其他的九龍城街市、荃灣的楊屋道街市和北葵涌街市沒有計劃細節。 她質疑,九龍城街市租戶並沒有要求全面翻新街市,食環署在選定九龍城街市進行全面翻新工程之前有否徵詢租戶的意見,認為九龍城街市可以進行小型改善工程,食環署宜將活化焦點放在人流較少及經營環境較差的公眾街市。 為增強牛頭角街市電力供應而新增火牛房的工程,政府已獲得撥款,預料將於今年進行工程。 張姚彬說,希望當局先為熟食市場增設冷氣,最後再翻新濕貨街市,以減低對商戶的影響。
廣場右方為將來的觀塘跨區社區文化中心,暫時未有該建築物建成後高度的資料,但我估計與現時下村的高度差不多。 再右方是一新建馬路,路的頂端連接淘大,位置約為滙豐銀行對面,原位於下村的第四及第五街(即現時青山道、美孚等紅van站)將會消失。 牛頭角街市重建 房屋委員會為紓緩公屋鬧地荒的壓力,有意「地盡其用」,破天荒於明年動工興建的牛頭角下重建地盤,興建兩幢樓高四十八層的「超高」公屋大廈,較目前公屋大廈一般最高四十一層為高,將成為全港最高的公屋,並首次在公屋加設防火層,每平方呎的建築成本較一般公屋高出兩成。
牛頭角街市重建: 觀塘戶外聖誕嘉年華周六舉行 「自由空間」明年增添大型藝術裝置 與民共享
而二區於2011年完成拆卸後,於2016年開始動工興建東九文化中心。 陳肇始表示,政府已就牛頭角街市、楊屋道街市、聯和墟街市、花園街街市、鰂魚涌街市、瑞和街街市、荃灣街市、旺角熟食市場、牛池灣街市、石塘咀街市及南朗山道熟食市場等11個街市小型翻新或改善工程項目進行諮詢並獲得支持。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當中4個街市的工程已完成,另外6個街市的工程料於今年年底前竣工,餘下一個街市的工程正在籌備中,料於明年下半年分階段展開。
單位分佈在長走廊的兩旁,門戶相對,各座由長長的走廊貫穿連繫,成就居民間彼此關懷、互相幫助的鄰里情。 牛頭角下邨是首批設有升降機的徙置屋邨,樓高16層的大廈,升降機可到達第八及第十三層。 屋邨內更建有中、小學,地下設有商舖,是早期應用整體社區發展概念來規劃的大型徙置屋邨。 牛頭角下邨是在上世紀60年代興建的徙置屋邨,為在天災中失去家園或因舊區重建而要搬遷的家庭提供安居之所。 1973年房委會成立後,為更有效管理,將牛頭角下邨一至七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一區),八至十四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二區)。
牛頭角街市重建: 主要交通幹道
惟黎榮浩同時強調,該處雖然經營困難,但仍有茶餐廳或個別商戶活躍經營,部分亦將接受搬遷安排。 但無論是選擇結業離場或是永久搬遷,政府都有必要向受影響的商戶作出人性化的處理,有需要時應增加特惠金補償。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牛頭角上邨有兩個停車場,牛頭角上邨一期室內停車場由領展擁有和管理,車位數目171個,提供時租、12小時泊、「隨意泊」和月租服務,車輛可由安德道或安善道進出。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日(8日)書面答覆查詢時透露,香港仔街市是該計劃的首個項目,已於上月展開前期預備工作,計劃於11月全面關閉街市進行翻新並加快工程進度,料明年年內完成。 1970年代觀塘及九龍灣填海工程陸續完成,將原本天然曲折的海岸線拉直,牛頭角自此成為內陸地區。 牛頭角街市重建 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就興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線觀塘道上,既服務新填土地上。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牛頭角街市重建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柯表示,3個地方都較為「是正」、「企理」,不過柯認為,方案需考慮和評估觀塘區居民康樂設施的需要,他指秀雅道足球場已因需興建蓄水池而封閉,加上臨時街市方案,可能會導致區內居民數年未有足夠的足球場,且因翻新方案未有時間表,因此不能確保7人足球場可於何時開放。
牛頭角街市重建: 牛頭角上邨11座17樓碎屍案
她表示,早前署方已決定關閉街市,但未知是否會再延期關街市,因此還未決定屆時會否結業。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由於當時第6-8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另一個說法是當年第6-8座的選址後來改為山坡上兩所小學的校舍。
- 經詳細考慮相關情況及各方意見後,在牛頭角公園7人足球場興建臨時短期街市整體客觀而言較為可行。
-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 牛頭角上邨商場為單層式建築、座落於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地下、牛頭角道與安德道交界,已於2009年7月底落成,同年9月正式啟用。
- 而牛頭角街市、九龍城街市及楊屋道街市的全面翻新工程,亦正進行準備及諮詢工作。
- 牛頭角下邨(英語: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佐敦谷的公共屋邨,為香港市區最後一個開展重建的徙置區、項目編號為KL49RR[2]。
牛頭角下邨(一區)已於2003年清拆,而牛頭角下邨(二區)亦已於2010年年初開始清拆。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批評,街市翻新無期,憂街市現代化計劃10年內未能完成,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斥食環署辦事不力拖得就拖,認為如果計劃超時完成,官員需要被問責。 房屋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台,改為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至於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於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
牛頭角街市重建: 牛頭角市政大廈
在街市關閉及全面翻新期間,考慮鄰近合適地方設置屬臨時性質的短期街市,3個擬選址包括牛頭角公園7人足球場、彩霞道休憩處及牛頭角下邨公園,距離現時牛頭角街市分別3至5分鐘路程,可容納貨櫃式短期攤檔約40至56個。 翻查資料,牛頭角街市及熟食中心於1981年落成,其後在1991年加建新翼。 該街市及熟食中心使用至今已有約40年歷史,一直是觀塘區的主要街市。
牛頭角街市重建: 公共交通
在落成時,適逢政府決定收回油麻地76座舊式住宅樓宇,以興建包括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此邨的第7座遂成為該批受影響居民的接收屋邨[7]。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改名為牛頭角上邨;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名為現在的牛頭角下邨,分為「一區」及「二區」。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1970年代,牛頭角下邨配備以一區第1至7座黃色、二區第8至14座橙色作為區分用途,直至1980年代後,更改為一區粉紅色及二區藍綠色的配搭。 第二期重建計劃原定於2003/04財政年度展開,但由於居民堅持「原區安置」,最後延至2010年10月20日展開,於2011年11月完成拆卸工程;此工程由中國建築承建,是唯一一次清拆採用預製組件的徙置大廈。 二區(第8座至第14座)清拆後餘下的3.5公頃土地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僅餘下東南面一小塊土地興建第二期。 牛頭角下邨重建後加建行人天橋,連接牛頭角下邨的行人天橋網絡,可到達港鐵九龍灣站和牛頭角上邨。
牛頭角街市重建: 牛頭角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值得一提的,上述特別新和諧大廈設計亦曾擬於何文田邨重建項目中應用,但因孫九招而作罷。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政府在2018年宣布預留20億元推行為期10年的「街市現代化計劃」,以改善食環署轄下公眾街市設施。
牛頭角街市重建: 重建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日(8日)書面答覆查詢時透露,全面翻新香港仔街市是該計劃的首個項目,已於上月展開前期預備工作,計劃於11月全面關閉街市進行翻新並加快工程進度,料明年年內完成。 前九龍西立法會議員陳凱欣也擔心,九龍城街市是區內主要街市,一旦全面封閉,會對現時租戶生計和當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帶成重大影響。 他認為,署方凍結租戶政策造成空置率高,加上部分街市及熟食市場,如牛池灣街市熟食中心及牛頭角街市熟食中心,安裝空調一拖再拖,令市民卻步,亦繼而影響租戶的生計。
牛頭角街市重建: 設施
團體表示,天水圍天幕臨時街市於上年底落成並進行公開招租時,超額申請66倍,反映政府在凍結街市檔位及空置街市的同時,其實市場對檔位有極大的需求。 彩虹道街市於1988年啟用,佔地約2500平方米,樓高兩層,共有69個攤檔。 原因是,2012年起有地區聲音指應把街市關閉,食環署因而將部分空置的檔位凍結,令該街市的經營環境更為惡劣。 從下圖可以看到,將來若果淘大居民於地鐵站欲步行返回淘大的話,可以使用綠色或紅色線,經街市那一邊再返回淘大,或使用橙色線,途經地面及新建道路及現有於美聯地產外的紅綠燈返回淘大。 這對靠近佐敦谷那數座(I, J, K, O, P, R,S)居民影響較大,因他們經這一邊步行往地鐵站會較近,所以我們的區議員在討論有關工程時亦有在會上提及此事及提出關注。 預料此文化中心可成為東九龍文化地標,亦為該區提供充足的休憩設施及綠化園地。
牛頭角街市重建: 主要建築物
另一個停車場則接近常康樓和常榮樓,出入口位於安德道,內有少位露天車位,允許免費15分鐘上落客。 牛頭角下邨向牛頭角道設有露天的中央廣場,中央廣場兩旁是一個小型的商場,名為牛頭角下邨廣場,共有五間商舖。
牛頭角街市重建: 重建前相片集
前黃大仙區議會副主席黎榮浩向《龍週》表示,彩虹道街市總體營運情況一向不理想,尤其是附近大成街街市競爭激烈,因此不少商舖已空置或凍結,淪為「死場」。 在九龍灣填海前,牛頭角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相似而得名,並對望隔岸的馬頭角。 [1][2]香港開埠初期,市區需要大量建築石材,牛頭角一帶曾盛行採石業,有客家人士聚居,與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 百多年前的客家瀝源九約竹枝詞中,便描述到四山中的牛頭角:「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大意是指現今牛頭角上邨、花園大廈及玉蓮臺一帶當時為採石場。 有監察公營街市的民間團體上月發布活化空置街市及檔位申請的調查報告。 結果顯示,在收回的133份問卷中,近九成受訪者有興趣申請重新招租的公眾街市檔位。
由於土地面積的限制,街市內的部分攤檔面積細小,通道亦較狹窄,以現今的需求而言,未能有效配合租戶日常營業,亦造成管理問題,而街市內的設施日漸老化,影響市民購物的環境,惟翻新至今時間仍然欠奉,只拋出3個臨時短期街市的擬議選址徵詢區議會意見。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加上原訂興建康和型大廈(由10座康和一型第一款,以及1座康和二型第二款大廈組成)的計劃受孫九招影響而腰斬,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工程。 此外,為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傢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為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1973年,為配合房屋委員會成立,而改稱為牛頭角上邨;而當時位於該邨隔鄰的「牛頭角新區(徙置區)」則改稱為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街市重建: 相關條目
食環署街市特別職務統籌主管林永康回應柯創盛時承諾,會吸取香港仔街市的方案外,並會與牛頭角街市相關商販商討,冀消除他們的憂慮與誤解。 翻新街市後,除增加冷氣以外,亦有擴闊通道等,令市民有更好的公眾街市消費體驗。 林透露,與香港仔街市情況不同,牛頭角街市有商戶要求翻新時不要全面封閉,署方正考慮分階段翻新。
牛頭角街市重建: 第二期
受居民供奉多年的下村福德廟及聖人公媽靈位,雖屬非法臨時搭建,但重建時亦會搬至此處重建廟宇和靈位,並重新納入現行華人廟宇條例規管,讓老街坊原區繼續參拜,因此在燒衣時灰燼飄至部份三期單位內的問題將可解決。 本文寫於2009年,當時牛頭角下村還未清拆,現在(2016年)拆了且還已開始建文化中心了,雖然隔了這麼多年,但文中規劃資料大致正確,仍有參考作用,故此選擇保留本文。 2003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雖然發源地為牛頭角下邨旁的淘大花園,但是牛頭角下邨也有居民感染,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專家小組更於當年4月前往牛頭角下邨進行查證[37]。 柯創盛指出,街市衞生環境差,導致老鼠橫行,是降低街市吸引性的另一個原因。 他認為,現時物價高漲,市民對公眾街市有一定需求,希望食環署決定關閉個別街市前,應先做好街市現代化並做好改善管理。 牛頭角街市重建2025 對於彩虹道街市日漸冷清,黃女士也覺得唏噓,認為位置並非太差,只是街市太殘舊又無冷氣,吸引不到食客。
牛頭角街市重建: 清拆中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伙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由建榮工程作打樁工程,有利建築承建。 至於販商關注的街市新增火牛房的最新進展,張姚彬在會上獲署方確認,已取得撥款,正進行工程設計,初步預計年底完成設計、明年招標,有望2022年至2023年完成,之後再進行翻新熟食市場加設冷氣,最後才翻新濕貨街市。
其中,仍然開店的包括開業已經有20多年的順豐良心飯店,該店一直為附近街坊提供廉價的中式自助餐。 老闆黃女士表示,在疫情及政府政策的雙面打擊下,店舖近年的生意額只有原本的兩成,只是她的子女已長大,自己繼續營業是希望「幫人」,提供廉價膳食可以減輕區內基層街坊的負擔。 自2003年起,食環署轄下的公眾街市就多次被審計報告批評舖位空置情況嚴重,白白浪費公共資源。 政府較早前公佈,預計將於明年3月關閉空置率約41%的黃大仙彩虹道街市,並改變其用途。 有關注團體及地區人士批評,食環署管理不善,導致街市空置率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