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富邨(英语:Wah Fu Estate),位于香港岛南区瀑布湾,邻近贝沙湾、置富花园及华贵邨等。 是香港著名的公共屋邨之一,因为部份楼宇可以看到海景及邻近的贝沙湾,所以普遍有“平民豪宅”之称。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而強度大約只有6-10MPa),但遲至1990年代初才被揭發,其中華樂樓、華康樓及華昌樓需要於1996年加裝鋼架作鞏固工程以延長壽命。
華富邨是香港首個以市鎮形式出現的屋邨,令屋邨居民的基本生活所需可自給自足,邨內設有獨立的商場,在當時來說可說是一個創舉。 除了街市、停車場及學校等等設施外,還有一所小型圖書館:薄扶林公共圖書館,連自修室,是當時繼大會堂公共圖書館後第二個在港島區的公共圖書館。 同年9月17日[16],運輸及房屋局公佈《鐵路發展策略2014》,宣佈落實興建包括華富站在內的南港島綫西段[16],預計於2021年動工[16]、2026年通車[16][17]。 華富邨搬遷在即,重點不只是記錄回憶留住感覺,更加是分析歸納文化遺產,延續過渡到新華富邨,否則舊居的紀錄只會成為對新家園的諷刺。 宗教儀式自然有團結社群的功能,負責籌備的居民在勝會前花數星期聯手摺衣紙及製作掛串、安排場地佈置、聯絡喃嘸師傅,更集資進行儀式。 居民為把神壇佈置得琳琅滿目,座與座之間還因此舉辦「觀摩大會」。
華富邨歷史: 華貴邨
上述樓宇的居民將搬遷到薄扶林道以南三幅接收屋邨,即華富街、華富北和華樂徑,預計2027/28年陸續入伙,第一期拆卸和華富站建造工程會隨即展開。 到了2012年11月,香港報章引述消息透露,房屋署正在研究重建華富邨,同時期望增加單位供應,從而舒緩公屋輪候冊上的申請情況[12][13]。 談論都巿傳說並非迷信,而是上述超自然事件訴說屋邨歷史,亦將華富居民從一般公屋居民區分出來,是華富邨無形的文化遺產,值得記錄和分析。 聆聽華富邨街坊講述童年的回憶,Alan眼前似乎出現了一幕幕當年的場景,孩童們放學後就到過去牛奶公司牧場範圍通山跑,在溪澗捉蝌蚪,到山林探險。 當年貝沙灣的位置還沒有豪宅,仍是牛奶公司牧場的範圍,親近自然的空間更廣更大。
人類學者Joseph 華富邨歷史 Bosco曾撰文指,薄扶林村居民在1970年代無奈捨棄這個儀式(後來復辦),原因之一是華富邨居民拒絕火龍進入屋邨範圍。 商場於2014年被領展以5.18億港元出售後,商場改名為「華貴坊」。 新業主原本聲稱翻新街市,但2015年6月突然在沒有通知下將街市結業,20多個商戶頓失生計,街市盛傳會改建成大型超市或特賣場。
華富邨歷史: 長者中心
該會呼籲華富邨更多店舖及公司參與成為支持商戶,支援長者居家安老,於社區渡過快樂而又安全的晚年。 該服務處職員亦會派發「四得」友善行為提示卡予每一商戶,指導店舖負責人及店員如何支援有需要的長者。 「四得」友善行為內容包括:聽得(耳聽八方,耐心聆聽長者的需要。)、講得(主動溝通,適時尋找支援協助長者。)、睇得(一眼關七,細心留意長者的需要及轉變。)及做得(坐言起行,學習有關認知障礙症的知識,助人助己。)。 第二批清拆樓宇包括華光樓、華美樓、華珍樓、華康樓、華信樓、華基樓、華裕樓、華清樓、華明樓、華生樓和華興樓。
- 華貴邨業主立案法團指有近2萬居民受影響,長者和輪椅住戶現只能光顧超市「捱貴菜」,促盡快重開街市,盼政府介入協助[8]。
- 2015年起,全球每3秒便有一人確診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痴呆症或腦退化症),預計至2039年,全港共有33萬人以上患有認知障礙症。
- 華富邨在落成之初,並未吸引太多市民申請,原因是該邨在當時位處偏遠,交通非常不便,對外交通如前往中上環,僅能夠依靠一條狹窄的薄扶林道,即使來往最近的社區香港仔也要乘車,加上屋邨原址為雞籠灣墳場及香港日治時期的亂葬崗,使不少迷信的市民不願意申請入住。
- 該服務處職員亦會派發「四得」友善行為提示卡予每一商戶,指導店舖負責人及店員如何支援有需要的長者。
- 邨内亦有3座多层停车场,各座天台均设有儿童游乐场,并会成为屋邨的心脏。
- Alan對華富邨及周邊的歷史頗感興趣,他聽聞香港保衛戰期間,南區設有一個雞籠灣防空炮台,或在華景樓附近,未知其具體位置。
政府在2022年3月31日晚上5時起把香港仔華富邨華景樓(不包括華生樓)設為「受限區域」,居民需在當日晚上10時前起接受檢測,目標在翌日中午1時完成行動。 政府在2022年2月14日晚上8時起把香港仔華富邨華裕樓(不包括華信樓)設為「受限區域」,居民需在當晚午夜12時前起接受檢測,目標在翌日中午12時完成行動。 他再對比了1974年、1976和2020年的地政地圖,相信在華景樓起好之前,防空炮台仍在,他透過三張地圖重疊的位置,判斷炮台遺址可能存在的地點。 有軍事迷知會他在華富邨的華景樓及華富北巴士站附近的一個小山坡,隱藏了一道造工非常平滑的石牆。 華富邨歷史 多條線索所示,促使Alan前往考察,從石牆造功所見,表面平滑,不像民間興建的寮屋再變成貨倉,所以他估計石牆是軍事建築的一部份。 他相信這個位置就是昔日雞籠灣防空炮台的所在位置,華翠街休憩處也可能是雞籠灣防空陣地的一部份。
華富邨歷史: 規劃
華貴邨業主立案法團指有近2萬居民受影響,長者和輪椅住戶現只能光顧超市「捱貴菜」,促盡快重開街市,盼政府介入協助[8]。 翻新後商場已於2017年重開,主要租戶包括業主旗下公司U Home及優品360、7-11便利店、百佳超級市場、屈臣氏、藥房、中醫診所、洗衣店和髮廊等。 華富邨歷史2025 華富邨歷史2025 華富邨居民的日常生活記憶存在於自己的單位、更存在於大廈的公眾走廊、商場、公園、四通八達的通道網絡。 如何以保育文物建築延續社區記憶,同樣是搬邨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公屋文物保育已有先例,但保育後的建築如何繼續聯繫居民的日常生活則有待實驗。 例如活化為青年旅舍的美荷樓,與重建後的石硤尾邨近乎毫無關連。
華富邨歷史: 重建后楼宇
今年初,一位移居海外的華富邨街坊回港探親,在看望家人之餘,特別約Alan相見,這位街坊是透過他的專頁「邨新富華」找到了共鳴。 如今鶴山同鄉會鶴山學校已經和東華三院李西疇紀念小學在2005年合併為東華三院鶴山學校,過去的鐵橋早已不存在,早前設有鐵橋的門口位置也被封了起來,不是街坊主動提起這段記憶,Alan也不知道有這段往事。 華富邨歷史 得知華富邨確定重建的消息後,Alan更加珍惜身邊的風景,特別開設「邨新富華」社交媒體專頁,將自己發現的屋邨點滴與眾人分享,盼社區歷史得以銘記,即使未來風景不再,仍可以找回這段集體回憶。 商场楼高3层,设有街市、茶餐厅、便利店、医务所、文具店、OK便利店、7-11便利店、惠康超级市场和老人院。 在下邨方面,当时政府透过简单改动地形,在华清、华基、华明及华信之间的位置设立篮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及花园等设施,并加设楼梯连接。
華富邨歷史: 歷史
在1992年底開展第二個整體重建計畫拆卸周期時覆檢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及房委會負責興建的公共屋邨,揭發另有152座出現問題,當中包括華富邨華樂樓、華光樓、華珍樓、華康樓、華基樓、華昌樓及華興樓。 都巿傳說和節慶儀式引人注目,但互助委員會、社福機構及地區人士的默默耕耘未必會被一一銘記,華富邨居民平凡的日常生活亦可能隨搬遷改變。 我們在2019年舉行兩項活動,與居民及訪客探索新華富邨該如何記載過去、規劃將來。 其中「華富邨故事館」計劃,我們在華富中心外的平台擺攤位,邀請居民分享物件細訴故事。 有居民重視一個30年前買的燜燒煲,當時她任職校工,為省時省火力,上班前將食材放進煲內烹調,放工加熱即可食用,惦記的是一段工作生涯。 有居民介紹自己設計、拼貼在間隔單位用的木板上的照片牆,珍惜的是與子女在這裏一起成長的幸福。
華富邨歷史: 長者鄰舍中心
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政府在1950至1970年代間斥資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位置多在原區興建,如葵涌、黃大仙等。 華富邨歷史 當時房屋的角色是盡快安置受災居民及寮屋戶,設備簡陋,直至1965年起興建的徙置大廈,居民才能享有獨立廁所。 嚴義苦笑說,家裏環境嘈雜擠迫,而華富邨的圖書館自修室早就爆滿,在1960年代來說,這些教會自修室的幫助很大。 華富邨歷史 圖書館、自修室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規劃,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是每個屋邨的基本設施。 嚴義是七、八十年代典型的「獅子山下」奮鬥故事——在屋邨走廊微弱的黃燈下讀書,繼而考進香港大學,成為當時社會上的菁英。 記者不解,這不應該歸功於他的勤奮嗎,與屋邨的生活又有何關係呢?
華富邨歷史: 香港文匯網
而最後一批清拆樓宇居民可選擇入住華富邨原址重建的屋邨,預料在接收屋邨全部樓宇竣工後10年入伙,最後一期拆卸重建工程會展開。 在下邨方面,當時政府透過簡單改動地形,在華清、華基、華明及華信之間的位置設立籃球場、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及花園等設施,並加設樓梯連接。 1968年9月27日,時任香港總督戴麟趾主持華富邨的開幕典禮,同時亦慶祝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第25,000個單位落成(位於華美樓9樓)。 華富邨的是房委會前身為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愛民邨、蘇屋邨、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5]。
華富邨歷史: 清拆及重建計劃
华富邨在落成之初,并未吸引太多市民申请,原因是该邨在当时位处偏远,交通非常不便,对外交通如前往中上环,仅能够依靠一条狭窄的薄扶林道,即使来往最近的社区香港仔也要乘车,加上屋邨原址为鸡笼湾坟场及香港日治时期的乱葬岗,使不少迷信的市民不愿意申请入住。 至落成该年,香港政府为了吸引市民入住,而播放了一出名为“华富新邨”的宣传影片,并请来艺人谭炳文作旁白[7]。 截至12/2017,該計劃已有22個地區團體參與成為「智友團」、4個「智友商」及15個支持商戶及團體,共同於華富邨推廣及實踐認知友善社區。
華富邨歷史: 清拆及重建计划
於1980年代揭發的26座問題公屋醜聞,使香港房屋委員會發現全港共577座工務司署負責興建的公共屋邨出現問題。 在1992年底開展第二個整體重建計劃拆卸周期時覆檢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及房委會負責興建的公共屋邨,揭發另有152座出現問題,當中包括華富邨華樂樓、華光樓、華珍樓、華康樓、華基樓、華昌樓及華興樓。 當中狀況最差的華昌樓、華康樓及華樂樓混凝土強度分別只有6.45MPa、6.5MPa及6.8MPa,遠低於標準。 由於混凝土強度遠低於標準令樓宇結構有問題,承力牆結構不足以承受樓宇負荷,所以這三座大廈需要加設大鋼架將力轉落鋼架之上再分散到地面,以減輕承力牆的負擔,這些大廈均需要封閉部份樓層作為安放巨型鋼架。 而其餘同樣牽涉醜聞的大廈混凝土強度亦分別只有7MPa-10MPa左右,這些大廈亦需要作大型維修工程更換鋼筋及混凝土[9]。 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將於1961年屋委會宣佈興建華富邨,是當時計劃興建的10座廉租屋邨之第8條屋邨,由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建築師廖本懷設計。
華富邨歷史: 重建後樓宇
而華貴邨及嘉隆苑的外牆選色以地盤的自然地貌為主,以海的藍色及山的綠色為主色,以灰白色襯托,再以附近山勢形態作外牆圖案。 華貴邨近海邊設有一個圓形水飾廣場更是一個遊樂場與嬉水池雙結合的嶄新概念設計,可惜除更衣室及洗手間之外,其餘設施因屋邨管理問題而停用至今。 就華富邨重建,房屋署向居民發通訊提出重建方案,分三批清拆和搬遷到附近的接收屋邨,或原址重建的屋邨。 房屋署計劃先清拆樓齡較大的樓宇,因應港鐵興建南港島線西段,即將建造華富港鐵站的地段附近樓宇,即華安樓、華樂樓、華昌樓和華泰樓需首批清拆,首批居民2027/2028年陸續入伙,第一期拆卸和華富站建造工程會隨即展開。 上周我們討論華基樓的天橋如何便利居民時,提及華富道地下通道有都巿傳說。
大部份患者在病發初期仍在社區居住,隨著患者的認知功能逐漸衰退,他們的日常生活開始出現困難,對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素構成重大的影響,若能夠及早識別,輔以合適訓練及適切的社區支援,將有助提升患者居家安老的能力。 有見及此,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轄下南區長者綜合服務處的「智.愛同行」長者及護老者支援計劃,成功邀請華富邨多個商戶及公司參與計劃,於店舖當眼處貼上「支持商戶」或「智友商」標貼,鼓勵長者於有需要時,可到鄰近貼有此標貼的店舖尋求支援。 商場名為華貴商場,樓高2層,原為香港房屋委員會持有,2005年售予領展房地產信託基金。 房屋署向華富邨居民發出的通訊《重建路上》公布重建方案,港鐵計劃發展南港島線西段,而華富站會坐落在華安樓、華樂樓附近,故房屋署建議首期清拆華安樓、華樂樓、華昌樓和華泰樓,騰空土地讓華富站工程可一併展開。 方案亦建議毗鄰學校的華建樓首批清拆,以減少日後施工對學校的影響。
根据政府于2014年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华生、华昌、华泰、华景及华翠楼各个互助委员会每年均会举办盂兰胜会,是全港公共屋邨中属较大规模,原因是与入伙早期有不少潮籍居民有关。 而有关活动会在双塔式大厦的中庭摆放神坛、纸扎鬼王,并进行开坛、破地狱、过桥和祭幽等仪式。 不过自2020年因新型肺炎疫情,活动一直停办至今,加上政府规定所有互助委员会于2023年1月1日前解散下,该传统可能会失传[38]。 由于继深水埗区苏屋邨、华富邨在楼宇结构目前仍然安全上的诟病,房委会曾经计划将华富邨全邨清拆及重建。 至2008年年初,房屋委员会证实华富邨的整体结构仍然安全,加上同区一带新落成的公共屋邨少,难以安置受到重建影响的居民,故此于15年内都不会清拆华富邨[10]。 不过对于个别情况比较差的大厦(大部份为海旁低层大厦),基于复修费用高昂,考虑到成本问题,则需要于短期内清拆才能够解决问题[11]。
華富邨歷史: 華富邨 香港IG打卡景點,像是走進時光隧道般夢幻。
「以前返學返半晝,一放低書包便跑出走廊玩,或者通山跑,爬上對面個山坡。」他倚着欄杆,指着腳下陡峭的山坡笑說。 說起童年的時光,嚴義滔滔不絕細數他的百厭史——在樓梯間握着欄杆,跳到另一層;跑上牛奶公司(即現時置富花園)騎牛;在電梯口踢波踢了出街……嚴義說當時整個華富邨便是他的遊樂場。 另外,华珍楼和华光楼地面亦设多类型商店,包括药行、西医诊所、中医专科诊所、电器店、补习中心、中西药行、医务所、万宁和银都冰室。 香港很具特色的莫過於曬衣架高高掛,很多港片也都把這特色拍出來,我總好奇這樣曬或收到底方便嗎? 另外,華珍樓和華光樓地面亦設多類型商店,包括藥行、西醫診所、中醫專科診所、電器店、補習中心、中西藥行、醫務所、萬寧和銀都冰室。
承建商德榮建築及嘉民建築亦因而被房署追討賠償,是各宗前屋宇建設委員會屋邨偷工減料案件中,最嚴重的一宗。 「華富邨研究工作小組」自2016年開始在華富邨進行研究及公眾參與活動,從社會學及園境學角度,記錄華富邨的歷史與人情,分析空間設計並展望將來。 我們希望通過這系列文章,回顧華富邨設計的原點,理解居民生活與社區空間及居住單位的關係,審視過去半世紀的轉變並提出對新華富邨的啟示。 華富邨歷史 華富邨在1967年入伙,曾是香港最大型的公營房屋計劃,其建築設計是70、80年代公屋的模範之一。 這條歷史悠久並承載各類故事的屋邨快將開展長達約20年的清拆搬邨計劃。 雖然新華富邨散落四周,但這5塊土地同時是雞籠灣和瀑布灣一部分,與周邊的屋苑、道路及環境相連,應作整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