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女性腰臀比例較大,心臟病發風險亦較男性高,病發機會增18%;相反,若男性腰臀比例大,心臟病發風險只升6%。 但是,這樣的坐姿非常不利於血液循環及食物消化。 雖然收腹挺胸的坐姿似乎累人,但這樣可以讓脊椎保持生理曲度,並使腹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不容易囤積脂肪。 1、腹部存在較多的平滑肌、腹橫肌、內臟壁和腹部筋膜組織,平滑肌是內臟的忠實的守衛者,增加脂肪能夠保護內臟,因此腹部更容易囤積脂肪。 男士瘦腰的一大阻礙就是酒精,工作壓力大、Happy Firday難免多喝幾杯,而且社交場合的喝酒誘惑也極其強大,更別提在追劇看電影時嘴巴無聊,就會邊吃薯片邊喝高卡路里的啤酒。
2006年發表在《國際運動營養與運動代謝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將心血管運動(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相結合比單獨進行心血管訓練更有效地擺脫腹部脂肪及中央肥胖。 運動的另一個好處是它減少了壓力和胰島素水平,從而減少了皮質醇的存在,皮質醇是一種導致更多腹部脂肪沉積和瘦素抵抗的激素。 據統計,中央肥胖與心臟病,高血壓,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相關。 隨著腰圍與臀圍比例和整個腰圍的增加,死亡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代謝綜合徵與中央肥胖,血脂異常,炎症,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全面發作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中央肥胖腰圍 現在普遍認為,中央肥胖是帶來最大健康風險的成因。
中央肥胖腰圍: 肥胖
本產品功效需視乎不同身體狀況、年齡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或有所不同。 此產品沒有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或《中醫藥條例》註冊。 為此產品作出的任何聲稱亦沒有為進行該等註冊而接受評核。 中央肥胖腰圍 此產品並不供作診斷、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之用。
- 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長、高雄榮總教學研究部主任祝年豐表示,BMI值上的肥胖雖然是預測代謝疾病指標,但卻不是最重要的指標,國外最新研究顯示,腰圍更能顯示其疾病風險。
- 其次則是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人,例如牛肉、豬肉、羊肉、內臟、蛋等,根據研究調查出攝取飽和脂肪(壞脂肪)大於不飽和脂肪(好脂肪)族群,腹部脂肪較易形成。
- 在仰臥起坐或俄羅斯轉體等瘦腰動作時抱著重量,讓上半身也處於不平衡的狀態,要維持全身平衡就要動用更多肌群,也消耗更多熱量。
- 翹二郎腿的危害,相信各位健身男士們都清楚得很,但雙腳合攏坐的瘦腰好處你又知道多少呢?
- 同一家庭中往往有多個肥胖者:帶有肥胖基因的病人,對脂肪細胞的瘦蛋白敏感度較低。
- ,盡量選擇裡面沒有添加糖的食物(具體包括:蔗糖、果糖、麥芽糖、果葡糖漿、玉米糖漿等),或者選擇添加糖成分在配料表中排得較後的食物(配料表一般是按照各原料的用量由高到低排序的)。
可以體脂肪計來測量,原理是測量人體電阻,利用低電壓電流,測出身體的導電度,人體組織中的體脂肪是較不導電的,即電阻較大,其他成份則較易導電,如果電阻越大,代表體脂肪就越高。 看起來胖的人,不一定脂肪率高,相反的,一個瘦小的人若缺乏運動、吃過多肥肉,體脂肪就可能很高,即所謂隱藏性的肥胖。 中央肥胖腰圍 太極(正式名稱:太極拳)是中國一項源遠流長的傳統武術,融貫身心,並被視為一種「動態冥想」的身心運動。 2020年,太極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央肥胖腰圍: 黎明Keep得好|男人最忌中央肥胖 腰圍每增10厘米 患這癌風險愈高
日本一個節目中實測了2分鐘瘦腰操,天天做5次、每次5秒,一星期之後受試者的腰圍減了7cm。 中央肥胖腰圍 側躺挺腰這六個瘦腰收腰及減肚腩的動作都是較易上手,適合運動初哥、想極速收腰減肚腩的人士,只需要有一張墊子,無需任何道具即可立即開始瘦腰大計。 瘦腰必要戒糖,減走每天多餘的精製糖分,手調飲品「無得留低」,平時除了大量喝清水或一至兩杯黑咖啡之外,還可以多喝綠茶。
- 最近亦有另一項有關中央肥胖的研究也表明中央肥胖與癡呆症之間存在關聯。
- 大肚腩比脂肪積聚在臀部和大腿,對心臟的傷害更大。
- 計算之下,她的BMI(體重指標) 是29,腰圍是32吋。
- 根據多項醫學研究顯示,中央肥胖(腹內脂肪含量高)是形成代謝綜合症的幕後黑手,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
- 運動干預亦有助提升太極運動組及傳統運動組參加者的高密度膽固醇(又稱「好膽固醇」)水平。
在2017年,衞生署曾經有一項調查指出,香港約有5成年齡介乎15至84歲人士屬於超重或肥胖(體重指標BMI 23以上),當中肥胖症患者(BMI 30以上)佔了31%。 估計未來10年,34至74歲的群組中,每1,000人便有106人有機會患上心血管疾病。 中央肥胖腰圍2025 肥胖問題亦有年輕化趨勢,在2016至2017學年,香港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超重和肥胖檢測率,分別為17.6%及19.9%。
中央肥胖腰圍: 中央肥胖測量指南
美國北加州癌症中心針對88,304位女性的研究發現,體重超重者和BMI正常的女性,腰圍大於88公分會增加罹患氣喘的風險。 享新代診所營養師呂孟凡指出,減脂飲食目前最有實證的還是熱量赤字,也就是吃進去的熱量少於所消耗的熱量,而且飲食和運動都沒有辦法局部減脂,只能全面性地減少體脂肪,但是會先減到哪個部位並不一定。 英國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無論在哪個BMI類別中(此外,當步入中年後,脂肪佔體重的比例會逐漸增加,多出的脂肪容易堆積在腹部周圍,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體內脂肪會堆積在腹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報告,亞洲男性腰圍有 35.4 吋以上或亞洲女性腰圍有 31.5 吋以上,都屬於中央肥胖,並成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士。 一些研究指出壓力大,高水平皮質醇也導致腹部存儲脂肪,導致大肚腩。 日常壓力過大亦易令人想以暴食來減壓,更加容易導致大肚腩。
中央肥胖腰圍: 中央肥胖定義
若男士腰圍90厘米或以上、女士腰圍80厘米或以上,醫學上即屬中央肥胖。 本港衞生署在2014至2015年度進行的人口健康調查,發現有50%、介乎15至84歲受訪市民屬超重及肥胖,同時有36.5%人按腰圍被界定為中央肥胖。 對於一般亞洲成年人而言,男性腰圍在90厘米(35.4 吋)或以上、女性腰圍在80厘米(31.5 吋)或以上,已被界定為中央肥胖,就要小心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 不少人努力修身減肥,但扭盡六壬腰間的贅肉、「肚腩仔」仍常在? 其實導致中央肥胖的原因除了飲食習慣以外,有機會是由壓力及睡眠不足引致。 運動消脂建基於攝取卡路里與消耗卡路里之間的平衡(calories in VS calories out),目的是增加身體卡路里燃燒。
中央肥胖腰圍: 減肥|食太快孤獨食有大肚腩機率高54% 研究揭最佳進食時間
檢測方法:筆直站立,輕輕吸氣,用卷尺測量肚臍上方腰圍與最凸出臀圍。 女性的健康數值是0.7,男性則是0.9,數值過高就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人群。 有研究顯示,每天攝取足量的水溶性纖維,腹部脂肪可減少3.7%,若再加上每星做 2至4次至少半小時的運動,可減少的腹部脂肪又多了一倍! 優質的水溶性纖維可從穀物、糙米、水果、根莖類蔬菜及海藻類蔬菜中獲得。
中央肥胖腰圍: 女性更容易有中央肥胖!減少腹部脂肪,從這3方面入手!
太極運動組由導師傳授最普及、廣為人知的二十四式楊氏太極;而傳統運動組的課程內容包括快步走,雙手彎舉、雙手側平舉、肩上推舉、深蹲及提踵等強化肌肉的訓練。 中央肥胖或過多的脂肪積聚在身體相信不單是外觀的問題,而是健康的警號。 70歲以上的高齡人士一般同時患有其他疾病,以手術風險計或得不償失,醫生一般只會在特殊情況下為高齡人士進行介入性減肥治療。 本院營養師及物理治療師,致力為有意調整生活習慣的病人提供專業個人化方案,有效減重。 在營養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指導及監察下,減重效果更理想。 如人體吸收的熱量高於消耗量,過多熱量會以脂肪形式儲存體內。
中央肥胖腰圍: 中央肥胖|原因、危害、解決方法|為什麼脂肪喜歡囤積在我們的腰腹部?
試想看看,60公斤的人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1小時,可以消耗300〜400大卡,與1包薯條的熱量差不多,而1公斤脂肪約7,700大卡,需要做多久的運動呢? 中央肥胖腰圍 所以不要把運動當成減脂工具而忽略飲食,因為結果一定會讓人很失望。 王思恒說,中高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會消耗比較多的熱量,例如:跑步、飛輪等,建議每星期運動150分鐘,而且持之以恆。 激烈一點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也有助於減脂,但本身必須是有運動底子的人才適合,否則很容易受傷。 雖然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都能消耗熱量,但薈萃分析顯示,中等到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比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或是重量訓練,對內臟脂肪的影響更大。 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說,局部瘦身的效果不存在,也就是運動腹部,無法針對腹部脂肪消脂;運動手臂,也無法針對手臂脂肪消脂。
中央肥胖腰圍: 成千上萬人士爭領養敘利亞「奇蹟寶寶」 醫生:她送院時幾乎沒有呼吸
攝入熱量少於消耗熱量:消滅腹部脂肪沒有什麽神奇法門。 好消息的是當你開始減肥時,你會發現首先肚腩先減。 由於荷爾蒙分泌與脂肪分布有關,所以男士有肚腩的機會較高,而女士則傾向臀部肥大,但更年期一過,女性荷爾蒙減少,女士大肚腩的機會便隨之而增加。 本港衞生署指,肥胖會增加患上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腦血管病 、膽囊病、骨關節炎、睡眠窒息症和部分癌症(乳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中央肥胖腰圍: 白天進食食物產熱效應高 有效消除內臟脂肪
要消除凸出的小腹和內臟脂肪,最有效的還是原始方法:控制飲食熱量和運動。 至於藥物治療的效果,在減少內臟脂肪方面,不如運動有效。 Parikh等人研究了各種種族的平均身高,並建議通過使用ICO,可以棄用各種種族和性別的腰圍截斷值。 建議將ICO臨界值定為0.53,作為定義中央肥胖的標準。 進一步測試了代謝綜合徵的修改定義,其中在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數據庫中,用ICO代替了腰圍,發現修改後的定義更具針對性和敏感性。 該參數已用於代謝綜合徵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中央肥胖腰圍: 中央肥胖,也被稱為腹部肥胖,在香港甚至稱為「肚腩」,是指腹部周圍過多的腹部脂肪積聚到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情況。
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 手術背後原理複雜,每項程序都有其獨特機制:如胃氣球限制患者進食量,以達至減重效果。 其他疾病病情會因減重而有所改善,但成效不太顯著。 本院專業團隊為肥胖、代謝綜合症及二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各類個人化治療,致力有效控制體重,不僅有助改善外觀,更可紓緩或治療與肥胖有關的嚴重疾病,促進健康。 BMI 作為肥胖指標有其局限性,僅靠測量 BMI 不足以幫助醫生全面評估和管理患者與肥胖相關的健康風險。
腰臀圍比例(Waist/Hip Ratio)特別能夠顯示中央(腹部)肥胖,而中央肥胖較整體肥胖更能反映心血管健康。 遞交此表格表示本人確認及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我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 否則,本人必須於以下空格加上「✓」號以表示反對。 本人已閱讀及同意信諾之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中央肥胖腰圍2025 此計劃為您提供全球醫療保障,更不設終身最高賠償額。 每年高達港幣$5,000萬的保障額,滿足您所需的治療及服務。 總體來說,減少你的肚子上的肥肉只是形像上的改變,更主要的還是讓你通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以及預防慢性病。
台灣的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在白天進食,會有更高的食物「產熱效應」(也就是消化食物需要燃燒的卡路里),吃下去的熱量能在一天的活動中消耗掉,不容易變成肥肉儲存起來。 晚上吃大餐,加上太晚吃,不但食物產熱效應大大降低,而且吃飽就睡,熱量也容易變成腰內肉堆積起來。 但捷克的研究顯示,除了食物產熱效應,進食的時間點也受到各種荷爾蒙分泌的影響。 蕭捷健醫師提供了4 招燃燒內臟脂肪的秘訣。 有些人四肢並不胖,體重也未過重,但卻有個大肚子,即是腰圍過寬,稱為中央型肥胖或者蘋果型的身材,但他們卻比一些四肢粗壯、腰圍正常、體重過重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中央肥胖腰圍: 中央肥胖的誤解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一種基於身高和體重的肥胖測量方法,通過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而得出,本身沒有直接測量身體脂肪。 西方中央肥胖的患病率正在上升,這可能是由於體育活動量低和高熱量飲食的共同作用所致,而且在發展中國家,中央肥胖與人群的城市化有關。 內臟脂肪(Visceral fat)位於腹膜腔內,堆積在內部器官和軀乾之間,與皮下脂肪和散佈在其中的皮下脂肪不同在骨骼肌中。
減少食量:計算每天的基礎卡路里攝取量,並吸收大量優質纖維增加腸胃蠕動,培養出具活力的消化系統;3. 喝大量清水並戒糖:手調飲品的糖量有多高不消說,每天飲用體重Kg x 30mL份量清水,減肥事半功倍;4 減少酒精攝取:啤酒具極高熱量,不知不覺就喝多了,而且酒精會令腹部脂肪更易囤積;5. 避免吃壞脂肪:小心隱形脂肪,記得撇走湯水上及皮肉黏結的脂肪;6.
BioMed 的 PGut 纖型益生菌 E3 產品,是一種專為體重管理和減肥而度身訂造的益生菌,是有助減肚腩、排毒、瘦身的益生菌。 參與者以隨機方式分配到太極運動組、傳統運動組或無運動對照組。 太極運動組及傳統運動組的參加者參與每周3次、每次1小時,為期12周的運動課程。 太極運動組由導師傳授二十四式楊氏太極,而傳統運動組的課程內容包括快步走,雙手彎舉等強化肌肉的訓練。 團隊分別於課程開始前、開始後第12周,以及第38周,為參加者量度腰圍及其他代謝健康的指標。
中央肥胖腰圍: 改善中央肥胖有妙法
與 BMI 結合使用,更有助評估和預測中央肥胖的健康風險,例如 2 型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而且適用於不同性別、種族。 健康體重的BMI,介於18.5~24.9kg/m2。 美國心臟協會指出,BMI處於健康範圍內,但腹部和內臟脂肪過多的人,同樣會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然而,BMI屬於肥胖,但腹部脂肪含量低的人,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比較低。 據浸大一項調查顯示,近兩成港人有中央肥胖/大肚腩問題,大肚腩除了影響外觀,更甚為對身體健康構成威脅。
肥胖成因眾多,可以與基因、環境及行為有關,亦包括各類內分泌或代謝疾病。 《英國醫學雜誌》曾經發表一項研究顯示,無論全身脂肪如何,內臟脂肪多與早逝風險較高有關,而且腰圍每增加10公分,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1%。 Visceral Fat / 現今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內臟脂肪與許多慢性病、死亡風險有關聯,除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之外,還有下列病症。 王思恒強調,重量訓練無法針對腹部脂肪去消除,腹部脂肪完全是熱量攝取太多而累積的,因此運動很重要,但整體來說效果不是很好,重點還是在於飲食控制。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建議,男性的腰圍不宜超過40吋(102公分),女性不要超過35吋(89公分)。
中央肥胖腰圍: 中央肥胖的診斷
由於荷爾蒙影响,女性比男性較多皮下脂肪(脂肪只是儲存放於皮膚下),所以這些額外的脂肪儲存於手臂,大腿和臀部,以及肚皮皮下(「啤梨形」)。 由於男性皮下脂肪少,脂肪存儲較多於腹部(「蘋果形」)。 當你攝取熱量比消耗多,多餘的熱量會儲存為脂肪。
中央肥胖腰圍: BIOMED 醫療診治中心
這是因為中央型肥胖的患者,脂肪主要堆積在內臟,影響新陳代謝造成血管硬化的情形更為嚴重。 國內過去的統計顯示,男性腰圍在90公分以上、女性腰圍在80公分以上的民眾,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機率比起一般人多出了70%。 研究團隊分別於課程開始前(基線)、開始後第12週以及第38週,為所有參加者量度腰圍及其他代謝健康的指標。
中央肥胖腰圍: 腰圍增1吋 死亡風險多1分 消除腹部脂肪刻不容緩
過往有不少成功申領保險的例子:大部份病人因臨床需要接受治療,所有治療方案均根據國際指引進行,屬基本受保項目。 中央肥胖腰圍 此外,代謝手術有效減低患者將來患上相關嚴重疾病的機會,如腎臟透析、中風或心肌梗塞。 天王黎明早前香港小姐比賽中亮相,狀態依然,仍然Keep得很好,雖已年過半百,亦沒有最礙眼、中年人最易有的大肚腩。 對於男士們,中央肥胖實在可謂最大忌,原因是除會干擾代謝率,慢性影響整體健康外,最可怕是會令男性增加患上前列腺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