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習慣仰臥者,採取側臥位亦可,但頭頸部及雙下肢仍以此種姿勢為佳。 俯臥位無論從生物力學或從保持呼吸道通暢來看都是欠科學的,應加以改正。 此外,」枕頭不能太高或太低,要根據各人情況,一般 7 ~ 9cm 較為適當;而且枕頭寬度也要適當,、頸部不能懸空。 仰臥位起床時,最好先採取側臥位,然後在雙上肢的支撐下,使軀幹離開床面,這樣比從仰臥位起床要省力得多。 既然坐具與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關係,那麼什麼樣的坐具更合適呢? 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表明:腰背部休息時的角度和腰部有無支撐物依託,對椎間盤壓力有著直接關係。
平常則做柔軟體操或適當的運動訓練腹肌與背肌,則可預防或減輕已有的症狀。 儘管大部分椎間盤突出症可以經由保守治療獲得緩解,但是如果疼痛難耐、下肢無力無法行走,甚至垂足,或是出現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還是建議馬上開刀處理,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 椎間盤破裂 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後對神經的壓迫刺激,使神經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加強,對食物中的生冷、煙酒等刺激性一樣敏感,對緩解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不利,要盡量避免。 超過腰椎最大負荷量的勞動,可以促使和加速老化退變,引發腰椎間盤突出。 如果已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的,容易導致病情加重!
椎間盤破裂: 椎間盤突出有哪些風險因素?
例如搬運重物時,步驟應為:先蹲下、不彎腰、兩腿略為張開,雙手將重物網身邊靠,再緩緩將物品抬起,切記要儘可能保持腰桿挺直,避免直接彎腰給予腰部過大的壓力。 醫師診斷的過程中會先詢問病史、了解日常生活情況,再透過X光、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 等影像檢查加以確診。 楊宗熹提醒,椎間盤突出拖延治療,可能使突出部分鈣化或更突出,不但增加治療困難度,甚至出現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功能障礙,達到完全恢復的機會越小。
- 當椎間盤受到突然的衝擊、或因經年累月的磨損使外圍的「甜甜圈」出現裂隙,中間的「果凍」就會被擠壓出來而壓迫到神經,身體就會產生痛感。
- 功效:腰部向前挺時,使腰部曲度加大,這樣有利於維持腰部的正常生理曲度,增強腰椎穩定性(若有腰椎滑脫者不宜做此鍛鍊)。
- 髓核在椎間盤平面上方或下方,其密度低於椎骨但高於硬脊膜及椎旁軟組織,突出的椎間盤可鈣化。
- 若導致神經的壓迫或椎節持續的不穩定,症狀可能嚴重影響生活。
真心建議如果您或家裡有長輩或有椎間盤突出的親友,可以先 線上掛號預約 安排時間來檢查看看,做完脊椎或椎間盤突出相關檢查後,再看看哪一種治療方式最能夠幫到患者。 重複活動:許多工作對身體要求很高,有些需要不斷提升,拉動,彎曲或扭曲,重複這樣的動作會使脊椎疲勞。 使用安全的方式搬抬物品和移動技巧可以幫助保護背部。 人的脊椎是由 24 塊稱為「椎骨」的骨頭組成,這些骨頭彼此疊放連接起來,形成一條保護脊髓的通道。 這個區域叫做腰椎,也是常發生椎間盤突出症狀的區域。
椎間盤破裂: 脊椎的構造
醫生會移走攤開器及牽開器,再用縫線把肌肉及皮膚切口縫合。 手術期間,醫生會於手術位置放入引流管,以監察術後的內部出血情況及把傷口的殘餘血水吸走。 醫生會利用鑽頭製造椎間盤空隙,把該位置上、下的脊椎骨表皮質層移走,以外露出血液供應充足的海綿骨。 外科醫生會在熒光鏡(特別的X光視像) 的輔助下,把一支幼細的針插入椎間盤以確定受影響的脊椎骨和椎間盤位置。 要取出受損的椎間盤,必須把連接著該椎間盤的上下兩節脊椎骨分開。
大多數的椎間盤突出只需以幾個月的非手術療法治療。 醫生可能會向您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案,但最終只有您才可以決定手術是否適合自己。 只有兩成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經過六星期的非手術治療後仍感到疼痛難忍,而考慮進行手術 。 融合手術後,您會發現頸部活動範圍有若干程度的喪失,但這個變化亦視乎手術前的頸部活動能力及融合的頸椎數目。 若只融合了一節,您的活動範圍可能與手術前差不多,甚至比手術前好。
椎間盤破裂: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鑒別診斷
睡眠姿勢:人的一生中約 1 / 3 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所以長期睡眠姿勢不良也可導致腰腿痛的發生。 一般而言,睡姿應使頭頸保持自然仰伸位最為理想,最好平臥於木板床 ( 或以木板床為底,上方墊以席夢思床墊亦可 ) ,使膝、髖略屈曲。 如此體位可使全身肌肉、韌帶及關節囊都獲得最大限度的放鬆與休息。
椎間盤破裂: 「坐骨神經痛」只是症狀 真正的脊椎疾病讓你「一路麻到腳」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椎間盤破裂2025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椎間盤破裂: 椎間盤突出、龜裂,頸椎疼痛難耐…盤髓核成型術微創免開刀,15分鐘搞定
不過,此術只適用於早期椎間盤退化及骨骼狀態仍然良好時。 頸椎面關節炎、骨質疏鬆、炎性關節炎、先天頸椎異常、骨質疏鬆 (軟骨)的患者都不適宜接受這手術。 椎間盤破裂2025 對於單一節頸椎間盤退化或突出,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及融合術仍是黃金治療標準。 針對頸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最常見的外科手術,是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及融合術 或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 。
椎間盤破裂: 治療方式:椎間盤突出一定要開刀嗎?
1名46歲的L小姐,9月車禍後常覺得右後頸、右上背及右前臂疼痛。 後來到林新醫院求助神經外科邵國寧主任,安排她做X光跟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頸椎第五、六節的椎間盤龜裂。 以往這樣的情況,醫師都只建議做復健,疼痛就服藥,但是時間久了,會變成慢性疼痛,甚至導致椎間盤突出,必需住院開刀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會正常神經水腫和發炎,腰背部肌肉緊張,整個腰部血液循環下降,神經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加強。 椎間盤破裂2025 冷空氣的刺激不利於腰部血液流通,刺激神經而加重腰椎間盤突出症状,使疼痛加重。 所以我們腰使腰部防寒保暖,腰椎間盤突出症,並且可以進行腰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緩解疼痛症状。
椎間盤破裂: 白飯、糙米熱量一樣?高敏敏揭真相 建議吃4種米取代白米,降低代謝疾病與癌症機率
然而,之後在搬家過程中因搬運不少重物導致舊傷復發,不但疼痛且伴隨左側傳導麻痛,嚴重時連坐都沒辦法坐,嘗試過藥物、復健、和內視鏡水刀處理都無明顯效果,只好選擇開刀,沒想到無濟於事。 少數的椎間盤突出原因來自「急性的突發事件」,譬如突然被外力撞擊等,這種人原本的身體使用方式不一定有問題,是遭遇外力所致。 這種情況在受傷後,或在術後休養期(大約各三個月),身體使用模式也會受到疼痛或傷口的限制,變成與受傷前不一樣,所以也建議搭配運動治療,強化正確的模式,以避免復發,或產生代償性動作的問題。 對於保守治療3-6個月後仍沒有好轉,或是因椎間盤突出而引起嚴重症狀時,就必須考慮進行手術來緩解。 至於手術與否及適合的手術方式必須視個別患者的情況,經由醫師看診後評估。 老年人和有腰椎間盤突出症病史患者的腰背肌肉,韌帶彈性及耐力較差,有不同程度的退變或損傷,不合適坐凳子,尤其不合適坐太低的凳子。
椎間盤破裂: 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1. 坐骨神經痛 :
邵主任建議,造成椎間盤突出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不好的生活習慣、運動方式造成脊椎壓力過大,所以還是要從源頭去改善,才能避免下一次的問題發生。 建議生活中維持良好的姿勢,同時鍛鍊好核心肌群、強化腹肌與背肌、控制體重等,才能有助於預防椎間盤突出的發生。 椎間盤破裂2025 輕度椎間盤突出症:透過休養、藥物及復健治療應可改善,在急性期必須平躺臥床休息,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的姿勢,以避免復發,需使用有椅背支撐的座椅,最好使用腰墊以增加支撐力,開車或長途旅遊時亦應如此。 復健治療以熱療及腰部牽引為主,需積極有恆心的接受數週的治療以期有神經壓迫減輕的機會。 少數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時可造成脊椎管、脊髓腔內狹窄及多數神經壓迫, 將可能出現「馬尾症候群」,此時甚至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肛門周圍麻木,下肢無力等症狀,有時連緊急手術都無法挽回已造成的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此腰腿痛因行走站立久坐等活動後加重,臥床休息後可暫時緩解。
椎間盤破裂: 「腳踝扭傷」如何復健? 運動治療的關鍵四階段
如果您接受了融合手術,短期 (二至四星期) 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鎮痛藥 (例如:阿士匹靈、布洛芬、雅維、模特靈、努普林、Aleve) 是安全的。 把壓著神經根的骨刺取走,然後利用鑽頭把作為脊椎神經出口的椎間孔撐大(圖4)。 這程序稱為頸椎椎間孔切開術,使您的神經有更多空間離開椎管。
椎間盤破裂: 改善腰痠背痛,核心復健運動怎麼做
一般情況下,健康正常人的核心肌群都能保有良好的功能。 阿莉猶豫不決,又跑到第二家醫院諮詢「椎間盤突出症」是否需要開刀治療。 一般來說,健保的治療包括腰椎牽引(拉腰)、電療、熱敷等等方式,目的是為了降低脊椎的壓力、止痛、加速軟組織的復原。 我會建議徒手治療來放鬆過度緊繃的肌筋膜,或是透過 Redcord 紅繩懸吊系統、Pilates 彼拉提斯來訓練核心肌群,矯正不良的姿勢或習慣動作。 這些都有助於幫助脊椎維持在好的姿勢,降低脊椎的壓力、改善疼痛、減少未來復發的機會。
椎間盤破裂: 椎間盤突出的常見問題
反之,若疼痛嚴重到寸步難行,日常生活需家人照顧,而且藥物、復健、硬脊膜上注射等效果都不理想,亦可以考慮提早接受手術治療,但這部分建議與您的醫師討論。 即使有必要進行手術,術後搭配增生療法也確實有意義,一方面由於手術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直接破壞病灶附近的肌肉、筋膜及韌帶,術後勢必造成這些軟組織修復困難且強度不足,可能為患者帶來新的疼痛問題。 另一方面,由於手術的金屬固定物改變了腰椎正常的力學原理,使得金屬固定物上下方與正常腰椎的交界處,特別容易造成耗損與傷害,更需要強而有力的軟組織來提高腰椎的穩定度。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預防工作應從學校、家庭、工作和職業前訓練開始,使每一個工作人員了解正常的脊柱生理,正確的勞動姿勢,注意勞動保護,避免加速腰椎間盤退變和在腰椎間盤退變基礎上的損傷。
椎間盤破裂: 預防椎間盤突出:日常生活篇
而且醫學上統計,有些人椎間盤突出但完全沒有症狀,切勿看到X光片有退化或是核磁共振的結果,就嚇壞自己。 經過復健科、骨科或神經外科等醫師的診斷後,可口服藥物止痛,或做「神經根注射」。 椎間盤破裂2025 「神經根注射」是將藥物(長效型麻醉藥與少量類固醇)直接注射到神經根附近來消炎止痛,這需要進開刀房做局部麻醉,且在X光機導引下施打,一般約20~30分鐘內可以結束。
醫師會這樣建議主要有2大因素,首先,治療需要時間讓發炎、腫脹等急性症狀過去,高達9成左右的人自然會好轉。 其次,部分椎間盤突出可被身體吸收,有可能在保守治療期完全復原了。 李宜軒醫師說明,這是「神經的適應性」,因為神經具有適應的能力,所以在「慢性」逐漸形成的過程中,有些人的神經可能因為適應了,而不產生疼痛症狀;但如果是「突然、急性外力」造成的突出,通常是會痛的。 也就是說,或許不少人都有潛在椎間盤突出的問題,但不一定會察覺到。
椎間盤破裂: 預防椎間盤突出:坐姿篇
背部的構造有表皮、脂肪、肌膜、肌肉、脊椎、血管和神經,若有任何原因,如過度使用、外傷、腫瘤或感染造成這些構造損傷,就會疼痛,當侷限在腰薦部,就稱為下背痛。 「醫生,我的腰常常痠痛且腳會麻,如果走路走久一點會更嚴重!」康禾中醫診所院長 謝承運表示,在門診中常遇到有如此症狀的患者前來就診。 歌手吳克羣素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曾因急性發作而臨時取消演唱會;中國知名女演員李冰冰也曾因腰椎間盤突出住進醫院。 以上問題通常建議先以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若不成功,則可能需要進行修復手術或椎間盤容易 / 置換手術。
椎間盤破裂: 坐骨神經痛只是一種症狀 醫師從3面向解釋究竟是哪裡在痛
這種特殊檢查,一般 都是當 醫師認為必須採用手術方式來治療時,用以找出引起症狀的那個病兆椎間盤。 椎脊的台語叫〝龍骨〞,由名稱即可得知對於人體來說,是支柱也是非常寶貴的部位。 很多有椎間盤問題的病患因常聽到手術失敗造成的癱瘓,寧可忍受長期的疼痛,也不願意進行手術治療。 邵國寧主任說,盤髓核成型術沒有傳統手術造成癱瘓的疑慮,可維持椎盤完整,效果勝過內視鏡及顯微椎間盤手術。
椎間盤破裂: 進行手術有用嗎?
無論是顯微椎間盤手術,或微創內視鏡頸椎盤手術,固然可立即解決疼痛,但是原有的椎間盤會受損,必需以墊片或人工椎間盤取代之。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運動系統疾病,是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很多因素都容易引起腰椎間盤突出。 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時候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就有可能引發症状,加重病情。 如果治療方法選擇不當,不但會沒有效果,還有可能使病情更加嚴重。 隨著人們年齡增長,椎間盤中的髓核含水量降低,就如同避震器老化一般,椎間盤的靈活性也跟著降低。
椎間盤破裂: 疾病百科
一名60歲林先生,一個月前開始下背痛,且伴隨左臀即下肢麻痛,就醫確診是椎間盤突出,經由手術治療,成功緩解疼痛症狀。 醫師提醒,經常彎腰搬重物、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等,特別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 腰椎不穩:在行腰椎間盤切除術的一部分病人中,坐骨神經痛消失而腰痛持續存在,其中一些原因是由於腰椎不穩,表現在腰椎前屈時出現異常活動。 所以對於腰痛症状嚴重的,在功能性運動腰椎攝片時,有明顯脊柱異常活動的病人,應行脊柱融合術,解決脊柱不穩定所致的腰痛。 神經受損或持續性疼痛:任何脊椎手術都有損害神經或脊髓的風險。
椎間盤切除手術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低於1%。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檢查方式是針對坐骨神經進行測試,首先會要求患者平躺,接著把腳伸直抬高至90度,此時正常人來說並不會有任何不適感;而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大多僅能將腳抬高至30度左右,超過30度就容易引發明顯的疼痛。 邵國寧指出,重複的復發或瞬間的重創將造成纖維環的裂隙擴大,髓核及纖維往後突出並壓擠神經根,患者即會出現上臂、手部麻木與疼痛等症狀。 因此,如果不止一次滑手機滑到手麻,一定要停止這個動作,並求助於相關科別。
對於許多需要久坐的工作者來說,一天往往需要以坐姿的型態持續6-8小時,正是因為如此,錯誤的坐姿往往日積月累的造成傷害。 手術方式有很多種,目的都是要移除凸出的椎間盤,每種手術方式皆有不同的優缺點,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後再作決定。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5、先天畸形:有些患者骨關節畸形,雖年輕體壯時尚無症状,但中年以後,由於體質虛弱,勞累或感受外邪後,畸形部位易出現病變。 臟器損傷:腰椎間盤摘除時,單純臟器損傷少見,幾乎均是血管損傷時伴有其他臟器損傷,如輸尿管、膀胱、迴腸、闌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