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港鐵向香港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披露,馬鞍山綫最繁忙時段載客率在2014年和2015年同為80%(以車廂每平方米站立4人計算),最繁忙路段在車公廟站至大圍站之間[40]。 測試最後比原定時間提早完成,西鐵綫及屯馬綫一期因此分别於早上約7時10分及早上6時40分回復正常。 2016年1月2日,西鐵綫為配合未來東西走廊運行,開始更換運行車隊編組,將原有7卡編組逐漸更換為8卡編組行駛,期間採取混合運行模式,7卡及8卡編組同時用於運作中。 同年11月20日,馬鞍山綫所有車站完成擴建工程,所有月台由4卡長度擴建至8卡,擴建的月台部分啟用;馬鞍山綫亦於2017年1月15日起,採用與西鐵綫相似運行模式,逐漸將原有4卡編組列車更換為8卡編組列車。 2017年12月24日,馬鞍山綫完成列車編組改組,全綫改以8卡列車運行;西鐵綫亦於2018年5月27日完成列車編組改組。
雖然屯馬綫能為乘客提供更多轉綫選擇(例如轉乘東鐵綫由以往只能在大圍轉乘,變成可於該站或紅磡轉乘),部份車程可透過轉綫次數較少的方式往返,但並不代表所需時間因而減少[67]。 事實上新界西來往沙田及馬鞍山,只須乘搭263(屯門)及269D(天水圍及元朗),在城門隧道轉車站轉乘40X、43X(大水坑至烏溪沙)、46X(大圍及顯徑)、47X(沙田圍及車公廟)及49X(第一城及石門),無論走綫上及所需時間均比屯馬綫更直接,更有優勢。 惟近年九巴多次削減城隧綫班次,加上城隧綫在繁忙時間經常供不應求,使不少新界西來往沙田及馬鞍山乘客仍然轉投屯馬綫。 事實上新界西來往沙田及馬鞍山,只須乘搭263(屯門)及269D(天水圍及元朗),在城門隧道轉車站轉乘40X、43X(大水坑至烏溪沙)、46X(大圍及顯徑)、47X(沙田圍及車公廟)及49X(第一城及石門),無論走線上及所需時間均比屯馬線更直接,更有優勢。
紅磡屯門: 巴士轉乘優惠
在沙田至中環綫落實興建時,港鐵決定在車站旁的前紅磡貨場位置(即紅磡站舊客運月台以東位置)興建兩層島式月台[38]。 其中設於地面的島式月台供屯馬綫(由西鐵綫及屯馬綫一期合併)使用;而地底的島式月台則予東鐵綫使用,而原有的月台會作為予東鐵綫列車的停泊側綫。 1973年,九廣鐵路開始電氣化工程,同時也一同將九廣鐵路由尖沙咀縮短至紅磡,新車站於1975年11月30日啟用。
以站數與長度計,為全港所有鐵路綫之冠;而此綫設有兩個派車廠及一個專用列車停放處,為眾重鐵路綫中僅有設此派車安排的路綫。 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除了紅磡站擴建月台外,在同一工程合約下的兩條連接隧道及列車停放處的工程,也發現有施工記錄缺失以及未經政府同意而作出工程改動的問題。 2018年5月30日,香港《蘋果日報》報道紅磡站地底新建月台的兩幅主要牆身,近兩成螺絲頭破損或移位,不能與月台層的鋼筋接駁扭緊,而負責承建商禮頓建築不但未有更換問題部件,反偽裝成功接駁,安排工人將鋼筋剪短。 工程師指有關做法讓鋼筋拉力大減,影響結構承重能力,最嚴重可導致全層倒塌。
紅磡屯門: 月台職務
根據港鐵向香港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披露,馬鞍山綫最繁忙時段載客率在2014年和2015年同為80%(以車卡每平方米站立4人計算),最繁忙路段在車公廟站至大圍站之間[40]。 紅磡屯門2025 港鐵西鐵線(南昌至尖東段,現稱「屯馬線」)於2009年8月16日通車,由香港體育館可乘港鐵直達屯門,但由於不少於香港體育館舉行的演唱會,散場時間往往已超出當時西鐵線尾車時間(0025由紅磡站開出),而屯馬線亦不能直達安定、友愛及屯門南,散場觀眾只能乘搭本路線直達該帶區域,因此影響只是輕微。 政府及港鐵公司於2012至2013年間進行了首次五年一度的票價調整機制檢討,並於2013年4月公布了檢討結果。 當中,為照顧經常乘搭港鐵的中長途乘客需要及負擔能力,港鐵公司全面提升上述月票及相關優惠,包括推出了「屯門—南昌全月通加強版」以及「屯門—紅磡全月通加強版」,現時前者售價$500,後者$585[36]。
- 港鐵宣布西鐵綫於5月27日起全綫以8卡列車行駛,而最後一列7卡列車(D305/D306)在2018年5月23日早上繁忙時間後再沒有提供服務,並於5月25日在八鄉車廠開始進行重編工程。
- 由於本綫全綫串連了過去四個原有的重鐵項目,2021年6月27日通車後,成為全港最長和站數最多的重鐵路綫。
- 西鐵綫自2012年8月尾每星期由2,963班增加至3,151班列車行走,共增加188班列車;平日早上繁忙時間班次為3分鐘一班,而平日晚上繁忙時間班次,已由4分鐘一班加密至3.5分鐘一班。
- 董事局隨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外聘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調查有關事件,向公眾交代;但新鐵路工程高級總監詹伯樂表示,事件中無人犯錯。
- 根據港鐵向立法會提交的2021年統計數字[39],2019年上半年大圍至鳥溪沙段以每平方米六人站立密度計算的最高可載客量為45.9萬人次,而最繁忙的路段為大圍站至車公廟站,載客率以每平方米四人站立密度計算為52%。
- 若繁忙時間內屯門公路發生事故,會有更多乘客使用本綫,擠逼情況更見嚴重。
目前紅磡站共設有4層,其中C/U2/3層為C出口/城際直通車大堂,同時設有升降機以及扶手電梯通往位於U3層的餐廳;U1/2層為A-B、D出口大堂/隧道;而P層為城際直通車月台層及東鐵綫列車停放側綫[註 3];至於G層為屯馬綫月台;而L1層則為東鐵綫月台。 港鐵公司分別於柯士甸站以及前九廣西鐵沿綫的屯門站、朗屏站、元朗站、錦上路站、八鄉車廠、荃灣西站及南昌站已發展物業(除柯士甸站外,原九廣西鐵沿綫的物業的發展權及擁有權不屬於港鐵公司)。 除此之外,港鐵亦有購入來自中車長春軌道客車的列車以應付需求,這也是港鐵首次在前九鐵路綫中使用中國大陸製造的列車。 馬鞍山綫車站於設計時已預留空間擴建至最長可容納8節車卡停靠;通車初期以4節車卡行走,由2017年1月15日開始陸續改以8節車卡行走。
紅磡屯門: 紅磡商業中心
涉事工程的總承建商禮頓建築將工程的紮鐵工序外判予2間分判商,惟當中的泛迅建築有限公司,在參與工程一年後才註冊為公司[56]。 直到同月6日,港鐵首度公開被剪短鋼筋的照片,並表示5次巡查當中,4次均沒有書面紀錄,均未有向董事局或政府匯報。 時任港鐵主席馬時亨重申港鐵會嚴肅處理事件,若發現有人違規會送官究辦。 同時強調「好注重事件透明度」,不過被媒體追問下仍沒有交代涉事鋼筋確切數目,沒有回應事件是否涉造假,而且港鐵職員阻止記者翻閱向媒體展示的6個文件夾。 原本港鐵承諾將被剪短鋼筋照片資料傳送予傳媒,但其後卻拒絕提供[57]。
若以紅磡三約作廣義範圍則包括紅磡灣、黃埔、大環、鶴園,及老龍坑,行政上隸屬九龍城區,而紅磡灣西南部份地方屬油尖旺區。 向東以啟德郵輪碼頭隔海對望,南面以維多利亞港與銅鑼灣對望,西接尖沙咀,西北接京士柏,北連接何文田及土瓜灣。 260X線為現時屯門區唯一一條直達尖沙咀的全日特快路線,取道屯門公路、汀九橋及西九龍公路往返九龍南。 2020年5月,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呈交屯門南延綫報告,提到港鐵建議在屯門站和屯門南站之間的第16區(粵語:第16區站)加設一個車站,並預留向龍鼓灘延伸的條件,以配合未來的屯門西發展[51]。 紅磡屯門 受限於柯士甸站、新建的紅磡站至顯徑站月台、以及原馬鞍山綫月台擴建工程的設計長度有限,最終亦只可以8節車卡組成的列車行走。 然而,即使全綫貫通後,民間仍有不少人用通車前的網絡(分成西鐵、馬鐵及沙中綫三段)稱呼本路綫的不同部分。
紅磡屯門: 列車班次
時任運輸局局長吳榮奎等部分董事局成員,表明以保留態度同意額外撥款,下不為例。 而在擁有權方面,擬建的屯門南延綫預計以「地下鐵路地段」形式批予港鐵公司,而非由九鐵公司持有[52]。 因此,當該延綫完工以後,屯馬綫將成為自2008年東區海底隧道鐵路專營權完結以來,第一條由多於一間公司持有業權的港鐵路綫。 陳帆於記者會中透露屯馬綫大圍至啟德段將稱為「屯馬綫一期」[17][18];而啟德至紅磡段將爭取於2021年啟用。 紅磡站開經:暢運道、都會道、紅磡繞道、梳士巴利道、彌敦道、眾坊街、上海街、佐敦道、連翔道、西九龍公路、青葵公路、長青隧道、長青公路、青衣西北交匯處、青朗公路(汀九橋)、屯門公路、屯喜路、屯門公路、青田路、鳴琴路、田景路、青田路、震寰路及鳴琴路。
紅磡屯門: 九龍南綫
2020年1月17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宣布屯馬綫一期於同年2月14日通車,取代原有馬鞍山綫,並由大圍延長至啟德[5]。 屯門南延綫(Tuen Mun South 紅磡屯門2025 Extension),把日後屯馬綫屯門站軌道向南伸延至屯門南站,即屯門碼頭一帶,並途經豐景園附近的第16區站,讓該區乘客直接前往市區,無須乘搭輕鐵或港鐵巴士接駁至屯門站。 而龍門居、富健花園及新屯門中心的乘客,日後能轉搭輕鐵前往屯門南站轉車。 現時屯馬綫共使用61列8卡列車,包括44列近畿川崎列車及17列中國製列車。 前者由九廣鐵路公司擁有,於兩鐵合併後租予港鐵使用;後者則由港鐵購買及擁有。 當餘下4列近畿川崎列車完成重編後的測試工序後,全綫用車數量將增加至65列。
紅磡屯門: 車站
而原有接駁K16綫的優惠亦即日取消,K16綫亦於一個月後取消服務。 4月18日起,屯馬綫分6至8個晚上的非行車時間進行全綫列車測試,來回烏溪沙站與屯門站,自此西鐵綫及屯馬綫一期開始共用車隊營運。 5月2日,西鐵綫及屯馬綫一期當日的列車服務延遲至早上7時30分開始,以配合屯馬綫全綫大型列車測試,期間亦安排免費接駁巴士服務受影響的乘客。 測試最後比原定時間提早完成,西鐵綫及屯馬綫一期因此分別於早上約7時10分及早上6時40分回復正常。 屯馬綫整合香港前九鐵五個鐵路建設項目,當中包括九廣西鐵第一期[6]、九龍南綫[7]、尖沙咀支綫[8]、馬鞍山鐵路[9],以及沙田至中環綫「東西走廊」新建路段[10],以上鐵路定綫經過多番變遷,亦曾以不同路綫之名服務市民;最終,九鐵公司確定「東西走廊」走綫東至烏溪沙,西至屯門,中途繞經九龍半島。
紅磡屯門: 沙田至中環綫
此外,該站位於紅磡海底隧道的九龍入口旁邊,鄰近海底隧道巴士站,有多條過海隧道巴士路線途經,而在1990年代紅磡灣填海前,紅磡碼頭更位於車站旁,因此亦有不少往返新界及香港島的乘客會在該站轉乘過海交通。 過境客運線由羅湖經錦田直達西九龍南昌,另於錦田建一條較短的支線經元朗連接天水圍,往返屯門的乘客須轉乘輕鐵[2]。 研究顯示建造由天水圍至屯門北的支線是可行,配合在屯門北興建轉車站用以接駁輕鐵與西部走廊鐵路,則屯門與市區之間的交通時間將可大為縮短。 然而遭立法局新界西議員、一羣市政局議員和區議員不滿,並聯署要求延伸至屯門一帶(如兆康及藍地)[3];若鐵路由屯門北經地底進一步伸展至屯門市中心,需要額外建築費60億元,並且影響輕鐵客量。 研究嘗試尋求其他較具成本效益方案,結果建議興建一條主要在地面行走的路線連接屯門市中心,但該路線會受到土地、工程和環境方面限制,日後落實建造這條支線時可再作考慮。 另一方面,屯馬綫全綫十分迂迴,往返新界東西兩端必須經過九龍,一般不會有乘客搭足全程。
紅磡屯門: 列車服務時間
港鐵常務總監金澤培首度披露三個位置的施工紀錄「檢查及測量申請表格」(RISC Form)缺失紀錄的最新情況。 金澤培表示,紅磡站南、北面連接隧道以及列車停放處應備存檢查及測量申請表格 (RISC 紅磡屯門2025 Form)分別為59、39以及474份,合共572份。 當中發現北面連接隧道的紀錄缺失高達73%,多於政府早前公布的40%紀錄缺失。 首階段的車站改建工程將近香港體育館的一列商舖及C3出口關閉,遷移自動售票機及旅客服務站等設施;直通車抵港的乘客則需使用有蓋行人道到大堂。 改建工程於2014年9月展開,部分商舖於8月中已關閉,而C3出口亦在同年9月封閉,而相關工程於2016年3月30日完成。 工程期間,現有車站會繼續使用,但至少有約30間商戶及食肆需局部關閉,並採取臨時措施,包括人潮改道及更改出入口位置等,而不會影響乘客及列車服務。
紅磡屯門: 尖沙咀支線
因為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路綫最終由香港政府興建,將原屬兩鐵的網絡整合,並以綜合車站規劃轉綫車站以更妥善安排不同路綫的換乘,建成後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港鐵公司營運。 1967年,英國的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發表了《香港集體運輸研究》,提議香港興建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一條被建議路綫為「沙田綫」,為當時建議興建的四條路綫之一。 沙田綫建議於沙田的禾寮坑、下禾輋、沙田中、山下圍、紅梅谷(接近現大圍站)、慈雲山、鑽石山、啟德、馬頭圍(接近現宋皇臺站)、土瓜灣、何文田、紅磡及尖沙咀設站。
紅磡屯門: 營運協議
為配合九龍南綫通車,九鐵於2007年將2列馬鐵SP1950列車調往本綫,與部分KRS991合約下新訂的車廂組合成2列7卡列車;其餘KRS991列車即組成4抽7卡列車,並於2008年投入服務,列車數量增至28列。 於購買當日可無限次乘搭西鐵綫(只限屯門站至南昌站)、輕鐵及港鐵巴士。 九鐵在2003年5月23日公布西鐵票價,屯門至元朗及天水圍的車費為5.8元,與輕鐵相同,西鐵乘客可免費轉乘九鐵巴士及輕鐵。
九鐵主席田北辰承認,西鐵工程18項合約共有27項類似西門子事件中的補充協議,須為此額外支付15億3,600萬元。 董事局隨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外聘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調查有關事件,向公眾交代;但新鐵路工程高級總監詹伯樂表示,事件中無人犯錯。 列車車門上方設有動態路綫圖;車卡連接位上方亦有顯示屏,顯示下一站和目的地。 屯馬綫屯門至錦上路及大圍至烏溪沙段為高架橋,為了發生意外時讓乘客可安全返回地面,該等路段每隔一段距離皆建有緊急樓梯及疏散處。 三款全月通加強版只在前一個月最後7天至該月首7天發售,乘客可於月票適用範圍的屯馬綫車站非付款區客務中心、售票增值機(顯徑站、啟德站、宋皇臺站及土瓜灣站)購買,只收現金。
紅磡屯門: 巴士起火
西鐵通車初期,繁忙時間班次為3.5分鐘一班,單一方向每小時可載客量達39,900人次;2007年,單一方向每小時開出18班列車,而單一方向每小時可載客量為每小時42,210人[33]。 2009年九龍南綫通車,西鐵綫由南昌站伸延至紅磡站,班次亦加密至3分鐘一班,繁忙時段每小時單向班次約為20班,早上和晚上繁忙時間每小時單一方向可載客量分別為46,900和40,100人次。 隨著九龍南綫於2009年8月16日通車,西鐵綫由南昌站伸延至紅磡站,列車班次亦加密至3分鐘一班,單一方向每小時載客量由39,900人次增加至46,900人次,以應付預期的乘客量增長。 鑑於沙士過後經濟環境尚未改善,西鐵通車初期提供九折優惠,即14.4元,以幫助乘客渡過經濟不景情況。
2004年,九鐵公司更改沙中綫規劃,拆分為東西走廊和南北走廊,其中大圍至紅磡段將連接九廣西鐵及馬鞍山鐵路,成為屯馬綫的雛形。 本線的前身為早上繁忙時間特別線258B及258C,258B於1991年9月9日投入服務,由屯門良景邨單向往尖沙咀碼頭;258C於1992年1月27日投入服務,由屯門建生邨單向往尖沙咀碼頭。 此站預留位置於亦園路以北,位於天水圍站至兆康站之間,將服務日後洪水橋新市鎮。
餐廳slogan為「一個無煩惱,只有貓貓同美食嘅星球」,顧名思義,Paws Planet希望為屯元天的朋友仔打造一個與貓咪零距離接觸的機會,同時提供可愛造型餐點,讓客人好好放鬆。 隨着舊區(已拆卸的山谷道邨)重建,以及紅磡灣的大面積填海,紅磡碼頭都已搬遷,現在新填海土地有私人屋苑半島豪庭、維港星岸、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宿舍、嘉里酒店及寫字樓One HarbourGate等。 紅磡屯門2025 早期的紅磡位於大環與紅磡灣之間的一窄岬地,最初只有大環是陸地,而現今紅磡灣核心區域(即港鐵紅磡站一帶)都是海洋。
而於2012年動工的沙田至中環綫工程将构建香港铁路的「東西走廊」(現屯馬綫)與「南北走廊」(現東鐵綫過海段),而紅磡站則成為两条走廊的轉車站[9]。 工程计划利用位於红磡站东侧的紅磡貨場:包括停用紅磡貨場及配套國際郵件中心與紅磡貨運碼頭,其设施則改建为屯馬綫列車停放處,并于該位置興建兩層新月台[10]。 2021年6月28日(即屯馬綫全綫通車後第二天) 紅磡屯門 ,位於紅磡站與何文田站之間的架空電纜故障,屯馬綫列車班次大受影響。 為維持列車服務,屯馬綫服務斷開為三部分,分別是每10分鐘一班的紅磡站至屯門站和啟德站至烏溪沙站,及每20分鐘一班的紅磡站至啟德站。 列車到達紅磡站及啟德站後將在原來停靠的月台折返,而乘客到達紅磡站及啟德站後,需下車到對面月台轉乘另一班列車以繼續行程,事件於當天車務運作完結後完成修復並於翌日回復正常。 除該些指定路綫外,使用「全月通」的乘客不可享有其他接駁服務的轉乘優惠。
紅磡屯門: 車站結構
乘搭西鐵轉駁個別非過海巴士路線,乘客可獲1元轉乘優惠,若轉乘指定過海巴士路線,則可獲1.5元車費優惠[18]。 紅磡屯門2025 扣除優惠後,乘搭西鐵由元朗至南昌轉乘巴士到中環全程收費21.8元,較巴士收費高1.1元;需時約37分鐘,較巴士快13分鐘。 由元朗至尖沙咀,包括轉乘巴士,收費17.7元,較巴士收費高1.2元,但節省23分鐘。 在推展西鐵工程的同時,九鐵亦進行一項耗資23億元的工程項目,拓展及改善現有輕鐵系統,為新界西北區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工程項目包括興建兩條天水圍新輕鐵支線及四個西鐵/輕鐵交匯站、在屯門多個繁忙的交匯處架空輕鐵路軌,以及為輕鐵安裝一套全新信號系統。 為協助屯馬綫的乘客更便捷地使用鐵路服務,港鐵公司於在大圍站3號月台通道入口增設乘客資訊顯示屏,讓乘客得悉屯馬綫未來四班往屯門方向列車的抵站時間;此外,港鐵公司亦於美孚站轉車通道增設乘客資訊顯示屏,讓乘客得悉屯馬綫及荃灣綫各方向未來兩班列車的抵站時間。
另外,由於東鐵綫列車車廂數目以及停車位置與西鐵綫的不相同,故此乘客如由東鐵綫轉乘西鐵綫,乘客須走到月台較中央的位置候車[37]。 紅磡屯門2025 紅磡屯門2025 而直通車方面,中方一直以九龍站稱呼紅磡站,直至2019年4月才改名為香港紅磡站,與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終點站香港西九龍站(西九龍站)一致。 雖然紅磡站鄰近尖沙咀站與佐敦站,同時亦屬於油尖旺區,但票價卻存有顯著差異,亦有短程票價比長程昂貴之情況出現。 如從前地鐵綫較遠之車站出發前往紅磡站,會被收取最高港幣3.5元(單程票)/2.9元(八達通)之差價。 另外,港鐵亦在2016年興建沙中綫期間在車站C出口大堂外設置多間站外商店,其中包括便利店、麵包餅店、點心蒸飯店等。
紅磡屯門: 接駁交通
至於非繁忙時間服務,亦由6至9分鐘一班加密至6至7分鐘一班[34]。 九廣西鐵是繼香港國際機場工程以來最大型基建項目,其中5.5公里的大欖隧道,由荃灣延伸至錦田,是香港最長的交通運輸隧道。 連接錦上路站與屯門站的高架橋,全長13多公里,亦是全港最長橋樑建築物。 此外,連接美孚站及荃灣西站的葵青隧道,全長兩公里的隧道率先採用先進鑽挖技術。 九龍南綫於2005年開始興建,由南昌站開始,經過已於2004年通車的尖沙咀支綫到達紅磡站,全長3.8公里,中途設有柯士甸站(前稱:九龍西站)及尖東站。
2015年10月19日,54岁的内地游客苗先生随某低价香港旅游团(深圳出发)前往紅磡D2珠宝店,因嫌该店内商品太贵且折扣太低而拒绝购物,未购买任何商品。 苗先生与同行一女性团友张女士(53岁)正准备离开时,被该团女团长邓某(32岁)拦住去路并上前交涉,张某随即和团长理论并有激烈拉扯。 西鐵綫SP1900列車(編號:D327/D328)的關門及部份特別廣播,於2012年2月12日首先換上港鐵聲帶[40]。 更換後整列列車可算是已完全港鐵化[39][41][42],其後所有列車陸續換上港鐵版本關門及特別廣播聲帶。 根據港鐵向立法會提交的2021年統計數字[39],2019年上半年大圍至鳥溪沙段以每平方米六人站立密度計算的最高可載客量為45.9萬人次,而最繁忙的路段為大圍站至車公廟站,載客率以每平方米四人站立密度計算為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