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什麼是以中爲用的中? 什麼是過分不過分的分? 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不懈的學習反省,對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鑑後所得到的對世界、對社會、對事務的正確認識,此即中道、也自然是天下正道。
包括我們未盡其義時,也是拼命想讓西方認可我們,心態是一樣的。 「從心所欲不逾矩」,字面意思很簡單,「從心所欲」就是想幹什麼幹什麼,「不逾矩」就是合規矩。 兩個看上去截然相反的概念放在一起,很多聰明人可能就「明白」了,說:「啊,這就是辯證統一」。 屁,這不是辯證統一,「從心所欲」和「不逾矩」,辯死了也統一不到一起,除非去偷換概念,而那樣做就是詭辯了。 說到「從心所欲」,我們可能會想,那要是想讓太陽打西邊出來怎麼辦?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武王曰:“予有十人”。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 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 既然「從心所欲」已經破了時空象限,自心本心早已圓滿俱足,七十歲這個時間矢量,也是純屬虛構,甚至只有個案特殊性的表徵。
-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 這種狀態的形成,靠的是教育。
-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德修於己而人自感化者, 恐是正義。
- 我們平時過馬路,我們的“認識—行為”模式是這樣的,紅燈停、綠燈行,走過橫道線的時候,還得注意拐彎的車輛,然後才能安全過馬路。
-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誅也。 矩,是一種規矩,屬於禮的範疇。 沒有約束的自由不存在,這個約束,涵蓋內部約束和外部約束,內部約束是道德約束,外部約束是法律約束。 見到「好色」,自然就新生歡喜。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聞到「惡臭」,立刻就心生厭惡。 這是一種自然反應,是不需要考慮和選擇的。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一直都誤解了孔子的意思
當然,除了父母,你的親戚、朋友可能也會這樣勸你。 這時,你會迷惑,會不堅定,畢竟大家都這麼說,難道是我錯了? 而所謂的不惑,就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論別人怎樣反對,怎樣誤解,雖千萬人吾往矣! 其次,「矩」有「法」「常」之意,即不違法度,不為常道。
若十歲的孩子,能夠以開放的覺察,無人我分別地觀看現象,並感受一份天人合一之美,他能不能說「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若九十歲的老翁,繼續固著在瑣碎的仁義道德,以各種分別對立的框架,將自己的身心靈肢解得破碎,孔夫子能不能說「九十而不『從心所欲不踰矩』」呢?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七十,不是一種覺察心行的門檻,或者里程碑,因爲心無有來去,一念憶起,就在「從心所欲不踰矩」之中! 內觀覺察的心行,無間。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是天命?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這是打心裏喜歡做喜歡的事。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象孔子這樣被後人奉爲萬世師表的人物,其人格魅力,道德修養不是一般的高度,縱觀古今能有幾個能被稱爲聖人呢。 君子都是有所爲有所不爲,而聖人比君子更有建樹,當然可以從心而欲,不逾矩。。 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一方面,慾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決策學告訴我們,沒有目標就無所謂選擇,也就是如果我們沒有一點慾望,那我們就沒有任何的動力、沒有任何的目標,做什麼都無所謂。 雖然你已經不主動去尋求依賴,能夠獨立決策了,但很多時候,別人會來依賴你或者影響你,對不對? 例如你想創業,父母就會擔心,創業是不是風險太高了呀?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什麼概念?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既然「從心所欲」已經破了時空象限的侷限,那麼「不踰矩」就純屬贅詞,毫無意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什麼概念?
換成今天的話,首先是使命,說白了,就是窮盡畢生精力要追求的東西,哪怕窮困潦倒、哪怕顛沛流離,甚至就算明知不可能實現,也要明知不可爲而爲之,也要義無反顧的去追求,致死方休。 而知天命,也就是知道了這個使命在有生之年還有沒有希望完成。 當然,如果有希望完成,自然就有了奔頭,努力去完成它就好了。 可大多是情況下卻是沒有希望的,那又要如何對待呢?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以身作則,給出了示範。 既然生不逢時,禮樂治國、大同世界的使命無法在自己手裏實現,那麼就培養出下一代,或許這個使命可以在他們手裏實現。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那就再下一代,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所以,孔子退而講學,而他作爲老師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從政的影響。 這就是使命感,這也是智慧。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心」,孔夫子是聖人,他七十歲的「心」必然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有如此這般那般慾望的「心」。 孔夫子一生以禮為度,提出「克己復禮以為仁」。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一直都誤解了孔子的意思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一直都誤解了孔子的意思
孔子的這段話“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真正的內涵是在講述,【心智系統】轉換的幾個過程。 孔子的這段話「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真正的內涵是在講述,【心智系統】轉換的幾個過程。 讓人疑惑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會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後,難道在孔夫子看來隨心所欲境界和難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曾經的語文老師的意見是,「從心所欲」的前提是要能不踰矩,而且只要我喜歡,未必什麼都可以。 但是「從心所欲不踰矩」更像是沒有先後順位與因果關係,而是一種內觀覺察的必然呈現,也是整體的和諧。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一切都成了你內在的自然反應。 一個未經修行的人,從心所欲,那就是想幹嘛就幹嘛,這肯定是要壞規矩的。 所以人要有所約束,而不能從新所欲。 這個約束人的東西,就是「禮」。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什麼概念?
七十這個時間節點,是一個閱歷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行」過之後才能出「真知」,真知和真行才能合一。 約束,是為了形成防線意識。 內部約束是善良本源的向好追求,外部約束是邪惡本源的懲治威懾。 內部約束沒有形成,外部約束補充進來,個體本身已經落後一步了,落後在,被外部約束牽著鼻子走。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內部約束沒有形成,外部約束若不補充進來,不行成法律去制止,是要出亂子的。 事情有爭議,有沒有發生暫且另說,空穴不來風,思想觀點的持有,不會是純粹的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什麼概念?
所以「禮以節人」,而人要「約之以禮」。 不能亂來,更不能從心所欲。 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子曰:“盍各言爾志”.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一直都誤解了孔子的意思
那麼如果道德修行,最後達到好德如「好好色」,除惡如「惡惡臭」。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像「好好色」「惡惡臭」一樣,成了一種本能的自然反應。 這時候,你就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因為你再怎麼從心所欲,也不會喜歡「惡臭」,厭惡「好色」。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因為古代人受物質條件的限制,人們生活水平、醫療條件普通不高,因此,一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就已經很難得了。 這段話,是孔子的人生軌跡,也是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循天下之理而行其所無事而已。 語類所謂不生事不擾民。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什麼概念?
孔子是儒家學說集大成者,對客觀規律和禮的準則輕車熟路,所以做任何事都能左右逢源,從心所欲。 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要從孔子這一段完整表述文字來全面理解。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他說,我十五而致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歲了,達到了一個至高境界,即可以隨心所欲地觀察問題,處理事物都會順應客觀規律不犯主觀錯誤,即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德修於己而人自感化者, 恐是正義。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25 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 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