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目書者共6793種,稱四庫存目,是「著錄」的2倍[參 295]。 禁書共2855種[參 大甲王世清 296],稱四庫禁書,甚至還有不另保留原文而直接修改內容,而被後世學者所批判[參 297]。 清朝起,自康熙至乾隆,雖然總體上對於佛教(藏傳佛教除外)較為冷淡[參 258],不過對於穩定社會仍有一定的幫助[參 259]。 鴉片戰爭前美國和英國兩個航海大國的船舶總噸位的總和一度遜於清朝,當時中國沿海商船總數約在9,000至將近10,000艘之間,約有150萬噸。 加上其他種類的船舶,全國總有大小江海船舶20多萬艘,共計400多萬噸。
- 新政除了推行君主立憲外,還有諸如建立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
- 初與當地漁民商議救難接駁船隻,未久便遭岸上聞訊集結而來數百至數千之全副武裝當地民勇成羣包圍並投擲石塊攻擊,其後臺灣鎮達洪阿派遣地方民勇及兵士加入攻擊行動。
- 綠營是順治帝入關後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的軍隊,以協助少量的八旗兵鎮守廣大的疆土。
- 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溥儀和他的隨從只好由紫禁城移往天津租界居住。
1863年正月,戴潮春主力在大甲慘敗後,其根據地亦無法防守,最後失敗。 道光廿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英船「阿吶」(Brig Ann,又譯作「阿恩」號)至梧棲港(今臺中港)探訪後,在外洋滯留。 大甲王世清 因水師實力不如英方,臺灣鎮達洪阿通知淡水與鹿港等地守兵嚴加戒備,令其不得與英國進行海戰,並決定誘敵入臺灣內陸河川擱淺。 1842年3月8日怡和洋行的雙桅商船「阿吶」(Brig Ann,又譯作「阿恩」號)自舟山攜帶財貨啟航前往澳門,9日傍晚天氣突變,狂風驟雨、濃霧瀰漫,「阿吶」號被吹離航線,誤觸暗礁。
大甲王世清: 八旗
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參 90][參 91]。 道光帝提倡儉樸,所穿龍袍是宮內舊料所製,滿朝文武故意在朝服補丁,以示簡樸。 曹振鏞是當時第一重臣,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參 71]。 大甲王世清 大甲王世清2025 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矇蔽為務」。 鴉片戰爭時,前方將帥不斷撒謊[參 72],敗將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敘。 道光時期稍可稱善的政績是陶澍改革鹽法,成功地防止商販壟斷。
- 此外,清朝希望士紳掌管的民間武力協助國家維持基層社會的秩序和協助保衛國土,加上亦需顧及民間狩獵和自衛的需要,故清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容許民間武器合法存在。
- 故宮藏有大量棉甲,不少關於清代甲冑的文章都認爲這些棉甲是閱兵時穿用的,沒有實戰價值,這種說法是存在問題的。
- 15世紀初期,位於東北亞的女真族大致分成三部分[註 15],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
- 書法方面,晚明的帖學在清初仍然發達,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與翁方綱等人在刻尊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
密摺制度的建立完全改變了君臣之間相互溝通的傳統方式,使得君主控制臣下的能力大大增強。 八旗駐防城使漢人人口佔絕大多數的城市染上了頗為濃厚的異族色彩。 內務府的設置與運行,嚴格了宮廷內部的禮儀規範,與明代的內廷制度有了本質的區別,宦官外戚干政的現象也由此完全絕跡[參 大甲王世清2025 114]。
大甲王世清: 媽祖年曆開放領取 260個站點廣善結緣
在回疆,清朝每於重要所在分建漢、回二城,限制回民的自由,並禁止漢回通婚,在公文書中,則民、回別稱,表示將回民排斥於一般平民之外[參 265]。 民間宗教的思想內容,大量抄襲佛、道、儒等各家的教義,但也有不同之處[參 263]。 其中最多宣傳的東西,是關於彌勒等神佛下凡和劫變的觀念,以及關於「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的信仰[參 263]。 大甲王世清 民間宗教的所有這些宣傳,無疑是一種迷信,表達人民的不滿和抗議,它給人們以安慰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要求改變現實願望,因此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可以成為組織,號召貧苦羣眾參加起義的工作[參 263]。 清朝官員在商業界裡都擁有自己的股份/分成,同時亦惠及平民百姓。 清朝的市集亦相當繁華,中外商家貿易往來頻繁,外國商人對中國商人的誠實也有深刻的良好印象[參 253]。
合信把“元素”一詞翻譯為“原質”,並介紹了不少元素的性質。 到了1868年(同治七年),同文館出版了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編著的《格物入門》全書共七卷,其中卷六講述化學,附有一個元素一覽表,名爲“原行總目”。 於1871年,嘉約翰和何瞭然兩人以福恩斯的《化學手冊》和威爾斯的《化學鑒原》作為基礎寫成《化學初階》,由博濟醫局印行[參 313],此書再一次翻譯元素的名稱。 大甲王世清2025 同年傅蘭雅和徐壽將《化學鑒原》翻譯成中文,裏面介紹到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參 314]。 徐壽把以往元素冗長的名字簡化成一個字,亦定下化合物命名的規則。
大甲王世清: 蒙古政策
由於需要新的曆法,清政府遂下令根據湯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曆書》,制定新曆法並頒行全國,名為時憲曆。 康雍乾時期,國家統一,版圖鞏固,始繪製全國和各地的地圖,派人到各處實地測量。 外國傳教士雷孝思、杜德美和清朝學者何國宗、明安圖等參加這項工作,採用西方經緯度定位和梯形投影法,所制地圖居當時世界水平的前列。 在測繪全國地圖的過程中,康熙時期編成的數學鉅著《數理精蘊》亦發揮實際作用[參 304]。
為建立現代化清軍,早在維新運動時即建議成立一支現代化的陸海軍,組織團練並建立保甲制度。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 1904年清廷正式建立由36個鎮組成的常備軍的計劃,而綠營在1901年即開始裁減。 大甲王世清 大甲王世清2025 大甲王世清 同時取消武舉,在各省建立武備學堂,以培養新式軍官。
大甲王世清: 清朝階段
數月前1841年9月由香港開往舟山的英國雙桅運輸船「吶爾不噠」(Nerbudda,又譯作「納爾不達」號),遭遇大風激浪,桅杆斷折,於26日漂流至臺灣雞籠洋麪。 船上的船長、軍官及戰隊與私人僕役共34人乘坐救生艇逃生,於10月6日獲英籍商船救助返抵香港,而船上的二百餘名印度船工遭棄置擱淺船上自生自滅。 滯留雞籠灣5日之後,剩餘的船工製造木筏逃生,一些人溺斃,另一些為地方海盜搶掠者所殺,其餘共133名為當地政府及民勇擒獲,連同後來的「阿吶」號被俘的54名船難倖存者,被分成小隊徒步押解至臺灣府。
大甲王世清: 清朝君主列表
後來鄭軍再派出將領黃安,以埋伏之計襲殺大肚社頭目。 大甲王世清2025 康熙40年(1701年)有大批漢人一自鹿港北進,一從大安港上岸移入本區求生,其中閩籍有林、張二姓,粵籍有邱姓(邱太三即其後人)率眾開墾九張犁、日南、大安及鐵砧山腳等荒埔,至此大甲地區因開墾而日漸發展,到康熙45年大甲已形成一小型市街。 雍正12年(1734年)林成祖自中國大陸來臺定居大甲拓地,歲入穀萬石,對本地區開發貢獻頗大。
大甲王世清: 統治性質與內涵
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政府平息頗羅鼐之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叛亂後決定廢除札薩克郡王監政的權力,設立噶廈衙門,由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共同領導。 下設商上,為分管財政的機構,除以噶倫一人管理外,設四品仔琫(孜本)三人,商卓特巴二人。 還有專掌糧務的葉爾倉巴、管理拉薩城的朗仔轄、掌刑名的協爾幫、掌馬廠的達琫及第巴等四至七品的各種名目官員。 後藏也設四品商卓特巴、葉爾倉巴,五品達琫等官員,掌管相應的政務。
大甲王世清: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康熙年間有不少精通醫術的傳教士如張誠和白晉等向中國傳授西方醫學,並且被容許在入職朝廷、建立試驗室以傳授解剖學知識,康熙對此深感興趣,甚至曾經在一次研探解剖學時得病。 法國傳教士巴多明用滿文翻譯人體解剖學方面的著作並名之為《欽定格體全錄》,巴多明和白晉也在康熙的支持下翻譯出有關人體血液循環的著作,並且在北京傳播相關知識。 清軍入關後,湯若望、南懷仁等教士來華傳教,帶來西方科學與技術。 康熙帝對於天文曆算,火炮之學很有興趣,曾令白晉、德瑪諾等人,測繪全國地圖,歷時十年而成,康熙帝命名為《皇輿全覽圖》,它是中國第一部用經緯度測繪的地圖[參 266]。 順治帝多次向湯若望學習天文、曆法、宗教等知識,以及治國之策。 不久湯若望成為「欽天監」的負責人,掌管國家天文曆法事務。
大甲王世清: 大肚王國
在各地的駐防軍(分佈在如杭州、成都等大城市)更設立「八旗駐防城」(俗稱「滿城」)供旗人居住,與平民所居住之地相隔離。 旗人不得務農或經營工商業,每月錢糧由朝廷供給,號稱「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 大甲王世清 旗人不受當地總督、巡撫管轄,犯罪時由特定機關審理[註 46]。 大甲王世清 乾隆皇帝即位後服孝,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
大甲王世清: 清代進士表
1872年,美國醫生兼傳教士瑪高溫和華蘅芳譯了達納的礦物學文件《金石識別》,書裏面有一個原子量列表,稱為「重率全表」。 其後清朝學者翻譯出《化學考質》、《化學求數》、《化學分原》、《化學指南》等書籍[參 315]。 大甲王世清 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曾名列世界前茅,到明代衰落下來,古算幾成絕學。 清初的曆法大辯論,新法以計算精確戰勝舊法,這件事使當時知識界對數學重視起來。 康熙又聘請傳教士徐日昇、白晉、張誠、安多等入宮,講授幾何、代數、天文、物理等科學知識,這就推動數學的蓬勃發展,出現方中通、梅文鼎、梅轂成、明安圖、王元啟、董祐誠、項名達等著名數學家[參 311]。
大甲王世清: 人口
遶境隊伍跨越臺灣中部沿海4縣市(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經過21個鄉鎮市區,超過100多座廟宇,跋涉超過340多公里路程(每年都在增加)。 大甲王世清 大甲王世清2025 2010年起擴大舉辦為九天八夜徒步遶境進香,分別駐駕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新港奉天宮、西螺福興宮、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最後回駕大甲鎮瀾宮。 鎮瀾宮之法脈由第一代住持若清湛禪師起共傳了七代,僧侶法脈中止後,豐原慈濟宮出身之淇滿嚴禪師(臨濟正宗法脈)接任住持,淇滿圓寂後其徒覺定禪師接任住持,直至大正13年(1924年),覺定往唐山鑽研佛學,卻一去不復返。 每年釋迦牟尼佛誕日,仍保持舉行浴佛法會,浴佛用的悉達多太子像,為第一代僧侶若清湛禪師自大陸迎請。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期間,釐定各種鐵路工程標準,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採用。 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準軌、鄭氏自動掛鈎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 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鐵路人才的培訓,制定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覈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覈成績掛鉤。 大甲王世清 京張鐵路培訓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製定的考覈章程亦成為其他中國鐵路的模仿對象[參 318]。
大甲王世清: 日本人氣舞團72變 快閃臺灣景點跑透透
依照道明會傳教士的指控,羅馬教宗下令禁止的傳教士使用耶穌會的中文詞彙“天”和“上帝”來稱呼天主,也禁止中國信徒祭拜祖先與孔子[參 大甲王世清2025 大甲王世清2025 266]。 這與當初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以及其後的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時所採取的本土化政策截然相反[參 266]。 清政府對此十分不滿,認爲這樣做有違中國敬孔祭祖的傳統[參 266]。
顧炎武提倡「經學即理學」,提出以「實學」代替宋明理學,要學者直接研習六經。 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參 大甲王世清 273],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其學說發展成乾嘉學派。 黃宗羲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稱,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是中國學術史之祖。 他保護陽明學,排斥宋明理學,力主誠意慎獨之說,蔚為浙東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