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USB支持5種數據信號速率,USB設備應該在其外殼或者有時是自身上正確標明其使用的速率。 USB-IF進行設備認證併爲通過兼容測試並支付許可費用的設備提供基本速率(低速和全速)和高速的特殊商標許可。 現USB標準中,按照速度等級和連接方式分爲以下七種版本。 注意USB-IF目前正式的主版本號只有USB 2.0和USB 隨身碟2025 3.2兩個。 USB可以連接的外設有鼠標、鍵盤、遊戲手柄、遊戲杆、掃描儀、數碼相機、打印機、硬盤和網卡等部件。
而我個人在選購方面,通常只會選擇金士頓、SanDisk、創見,這三個牌子,其他牌子除非是剛好有特價又剛好需要用到新的隨身碟才會考慮購買,不然平常都以上面那三家為主。 我個人比較喜歡滑蓋式的隨身碟,不然如果是帽蓋式的那種隨身碟,蓋子很容易不見,每次要用的時候蓋子拿下來放桌上不小心弄掉,那種感覺很討厭,所以我建議隨身碟不要有蓋子,因此我推薦的隨身碟也都是滑蓋式的。 現在出的隨身碟基本上都有USB 3.2 Gen1的速度,要買也建議買USB 3.2 Gen1的隨身碟,也就是有藍色頭的隨身碟。 但現在科技真的是一日千里,去外面賣場看隨便一個隨身碟最少都有8G起跳,現在比較常見的容量有16GB、32GB、64GB、128GB。 如果真的記不住也不會分,就記得黑色的速度比較慢,藍色的比較快,買隨身碟記得買藍的比較快。 相反的,USB 2.0如果插藍色的USB 隨身碟 3.2插槽,速度也只會維持在USB 2.0而已,所以如果買USB 3.2的隨身碟,必須插在電腦的藍色USB孔才能發揮其最大效能。
隨身碟: 【Transcend 創見】JetFlash 920 256G USB3.2 金屬外殼 隨身碟(TS256GJF
USB 3.0引入了全雙工傳輸,USB 1.x和USB 2.0則是半雙工傳輸。 1996年1月發布,數據傳輸速率為1.5Mbit/s(Low-Speed)和12Mbit/s(Full-Speed)。 無預測及通過檢測功能,Full-Speed也難以達成,僅極少數出現在市場上。
相對於之前其他溝通介面僅能傳遞訊息資料,USB插槽本身還能提供5V(伏特)的主動電壓,及0.5A(安培)的電流,因此對於一些小型設備而言,可以不必再外接電源供應裝置,就能直接利用來自USB插槽的電力順利運作。 利用這特點,也有廠商開發出適當的排線,將USB拿來當作供電插座般使用,例如作為行動電話的充電器,或是提供小型桌燈及電風扇等的電力需要,反而與原本用來連接電腦用的主要用途無關。 其方式是使用USB手指內的加密金鑰或是與目標系統內的軟件溝通來控制敏感系統的存取權限。 這些系統被設計為除非USB手指被接上主機,否則系統不會運作。 有些「電腦鎖」被插入電腦時,表現得也像USB手指一樣。
隨身碟: 挑選隨身碟時的選購原則
簡單來說,如果你的電腦只有USB2.0插槽,即便使用的是USB 3.0或以上的隨身碟,最高速度也只會得到USB2.0的速度。 不過雖然速度會變慢,但較高的版本通常能夠向下兼容,正常使用於較低的版本上,因此在選購時,建議可以直接挑選USB 3.0的隨身碟。 USB隨身碟容量越大、相對地價格就高,建議視常用儲存資料的類型來挑選適合的USB隨身碟容量大小。 不過要留意的是,iOS系統並不能使用一般的USB OTG 隨身碟,必須選用適合APPLE特殊規格接頭的OTG 隨身碟,看更多蘋果iOS OTG隨身碟。 不過小編提醒一下大家在挑選OTG隨身碟時,還是得留意手機是否支援纔好喔! 簡單來說,USB OTG 隨身碟就是手機也可用的隨身碟。
- 我個人比較喜歡滑蓋式的隨身碟,不然如果是帽蓋式的那種隨身碟,蓋子很容易不見,每次要用的時候蓋子拿下來放桌上不小心弄掉,那種感覺很討厭,所以我建議隨身碟不要有蓋子,因此我推薦的隨身碟也都是滑蓋式的。
- USB 3.0可以支援更高的傳輸速度,但受限於主控和MLC快閃記憶體效能,2013年度市面上普通USB 3.0 USB手指寫入速度一般不超過20MB/S。
- Rufus 是個能格式化並製作可開機 USB 快閃磁碟機(USB 隨身碟、Memory Stick 等等)的工具。
- 由於Windows會定期更新並改善安全性及電腦效能,建議您可以定期重複上述步驟以重新建立新的修復磁碟機。
- 想知道如何挑選外接硬碟,可參考這篇文章「SSD固態硬碟和傳統HDD硬碟有什麼不同?隨插隨用外接硬碟推薦 資料備份的救星」。
請使用 GitHub issue tracker 或 電子郵件來提供意見回饋、回報 Bug、或提出建議。 隨身碟2025 由於Windows會定期更新並改善安全性及電腦效能,建議您可以定期重複上述步驟以重新建立新的修復磁碟機。 電路板上除了有簡單的電源電路外,還有一些焊接於電路板上的集成電路(IC)。 一般來說,USB手指上至少有兩個IC,其中較大的、離USB口遠的是快閃記憶體晶片,通常採用TSOP48或BGA封裝,另一個是USB手指主控,供電電路和晶振有時候會被整合於該主控內部。 品質的部分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很重要,大廠牌通常品質都會控管的比較嚴謹,也有眾多消費者替他們把關,有問題一定會有聲音反映在市場上,所以為了降低遇雷風險,挑大廠牌就對了。
隨身碟: 文章目錄
前往各大廠商官網,或閱讀本文,瞭解隨身碟的重要規格有哪些,會影響哪個部分,有什麼特殊功能等各種差異。 為了方便消費者區分USB 2.0和3.0, 3.1, 3.2連接埠類型,USB3.0以上的連接埠跟接頭使用藍色,USB 2.0則是白色。 電路板上除了有簡單的電源電路外,還有一些焊接於電路板上的積體電路(IC)。 一般來說,USB隨身碟上至少有兩個IC,其中較大的、離USB口遠的是快閃記憶體晶片,通常採用TSOP48或BGA封裝,另一個是USB隨身碟主控,供電電路和晶振有時候會被整合於該主控內部。
隨身碟: 隨身碟推薦
為了提升使用隨身碟的便利性和防止遺失,部分隨身碟會特別增加吊飾孔、帶鑰匙孔的設計,就能掛在包包或是鑰匙圈上。 另外,也可以留意一下隨身碟有沒有耐候的功能,像是防塵防水、耐摔、防X光等,較能避免在攜帶途中發生可預期的意外導致隨身碟損壞、資料受損。 快閃記憶體儲存裝置常常被拿來跟其他常見可攜式的資料儲存裝置(例如軟碟片、Zip碟片、LS-120、miniCD/miniDVD、CD-R/CD-RW與DVD-RW)做比較。 在2006年11月時,市面上販售的隨身碟的儲存容量介於32MB到1TB之間[10]。
隨身碟: ( Rufus 目前能支援的 ISO 映像檔包括(但不限於):
選購USB隨身碟時也要注意電腦的 USB連接埠必須支援相同USB版本規格,才能發揮出最佳的傳輸效率,以免發生買了高速隨身碟卻無法發揮效能的窘境。 不過即使USB版本不同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USB也是可以向下相容,就算沒辦法發揮USB隨身碟應有的效能,但讀取是沒問題的。 許多主要的廠商,如SanDisk、Lexar、Kingston與經銷商使用隨身碟來描述它們。 然而,從過去到現在有數不清的品牌名稱與術語來描述隨身碟,讓廠商不容易行銷產品,且顧客也不容易尋找適合的產品,有些常常被使用的名字事實上是某公司的註冊商標(例如disgo[20])。 許多主要的廠商,如新帝、Lexar、Kingston與經銷商使用隨身碟來描述它們。 這樣就完成Windows 10安裝系統隨身碟的製作啦!
隨身碟: 隨身碟推薦,你找到你要的USB隨身碟了嗎?
雖然這是微軟官方提供的最直接的製作方式,但我反而比較喜歡使用第三方工具來製作隨身碟。 USB的設計爲非對稱式的,它由一個主機控制器和若干通過USB集線器設備以樹形連接的設備組成。 和SPI-SCSI等標準不同,USB集線器不需要終結器。 USB手指速度會受限於USB手指主控效能、雙層MLC NAND效能以及所支援的USB協定。 USB 3.0可以支援更高的傳輸速度,但受限於主控和MLC快閃記憶體效能,2013年度市面上普通USB 3.0 USB手指寫入速度一般不超過20MB/S。
隨身碟: 保固
連接到主機的設備有且僅有一個設備描述符(Device Descriptor),而設備描述符有若干配置描述符(Configuration Descriptors)。 這些配置一般與狀態相對應,例如活躍和節能模式。 每個配置描述符有若干接口描述符(Interface Setting),用於描述設備的一定方面,所以可以被用於不同的用途:如一個相機可能擁有視頻和音頻兩個接口。
隨身碟: 【SanDisk 晟碟】ULTRA LUXE CZ74 USB3.1 256G 隨身碟
希望你在看完這片文章後,可以更加了解如何選擇隨身碟,並輕鬆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或家人的款式。 Transcend 成立於1988年,以自有品牌「Transcend」在全球140餘國進行銷售業務,產品主要有記憶體、隨身碟、外接式硬碟、記憶卡等。 創見資訊是首家獲得ISO 9001認證的臺灣記憶體模組製造商,亦是全球首家為所有記憶體模組產品提供終身保固的公司。 U盤速度會受限於U盤主控性能、雙層MLC NAND性能以及所支持的USB協議。 USB 2.0理論傳輸速度480Mbit/S,但受限於傳輸協議,實際速度不會超過35MByte/S。
隨身碟: 容量
必須使用USB Type-C接口才能達到10Gbps的速度。 USB使用USB大容量存儲設備標準實現Storage設備的連接。 它最初被用於傳統的磁盤和光盤驅動,但是現在已經擴展到支持大量不同的設備。 設備/功能(和集線器)與管道Pipe(邏輯通道)聯繫在一起,管道把主機控制器和被稱為端點Endpoint的邏輯實體連結起來。 隨身碟2025 管道和比特流(例如UNIX的Pipeline)有著相同的含意,而在USB詞彙中術語端點經常和管道混用,甚至在正式文檔中。
隨身碟: 傳輸速度
接口描述符有一個缺省接口設置(Default Interface Setting)和可能多個替代接口設置(Alternate Interface Settings),它們都擁有如上所述的端點描述符。 一個端點能夠在多個接口和替代接口設置之間複用。 以下我推薦的隨身碟原則上是以最便宜的價格卻擁有最好的品質(容量、速度、保固等)來挑選的,而且下面這三款最高CP值的隨身碟都是我自己有用過覺得不錯才推薦的,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容量。 在這樣成熟的產品上,技術不是問題,那使用者用起來基本上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頂多外觀或把玩起來的感覺有差,不然隨身碟基本上就是插上電腦、讀寫資料、隨身攜帶、保存好資料,就這樣而已,再稍微專業一點,做個開機碟,當工具碟用而已。 至於隨身碟就是那種開蓋式的,或滑蓋式的小型儲存裝置,只是一般電腦使用的隨身碟是用USB-A(Type-A)這個接頭,所以我們都習慣稱它為「USB」,但其實USB只是個接頭介面。
隨身碟: 推薦品牌
市面上一些高速USB 隨身碟2025 3.0 USB手指,透過使用多通道控制器或SATA轉USB控制器,配合更快的NAND晶片等技術,已超越前述的速度限制。 USB手指的實際傳輸速度,與所傳輸的檔案亦有相關,零碎檔案需要更長的傳輸時間。 隨身碟的USB版本會影響隨身碟的最高傳輸速度,從1996年USB1.0到現在的USB4.0,目前USB最新版本是 USB4.0,但市場上是以USB3.0為最主流的規格。 每款隨身碟都會在規格上標示最高讀取及上傳速度,使用者如果想要節省傳輸資料的時間,一定要確認這些規格纔行。 傳這些資料或備份檔案「通常」都是比較小的檔案,而且隨身碟本來就是設計來方便快速傳輸資料用的,不是給你大量存放資料用的。 順帶一提,上述所說的傳輸速度,基本上為「理論速度」,實際上還會根據晶片、處理器,或是檔案格式、剩餘容量等等多種因素而影響!
第4針成爲ID,地線在mini-A上連接到第5針,在mini-B可以懸空亦可連接到第5針。 USB的連接器分爲A、B兩種,分別用於主機和設備;其各自的小型化的連接器是Mini-A, Mini-B 和 Micro-A, Micro-B,另外還有Mini-AB(可同時支持Mini-A及Mini-B)的插口。 USB 3.1版本中導入支持正反面不區分插入的C型。 希望推薦的這幾款隨身碟大家會喜歡,如果都不喜歡的話,這篇也分享了很多關於隨身碟的知識跟選購技巧,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喔,祝大家都能買到好用又滿意的隨身碟。 如果大家真的只是想要懶人包的話就只要看一開始那個推薦的表格就好,直接了當,毫無保留!
因為隨身碟是最容易取得的,也是最普遍的儲存裝置,所以經常被大家拿來當作一個「備份」工具,OK,拿隨身碟用作備份這當然沒問題,但我的建議是,不要「只」用隨身碟做備份。 只是我們很常因為「方便」,而把資料都直接放在隨身碟裡當作「備份」用途,有備份很好,但這樣的備份是不夠的,下面會講為什麼這樣不夠。 至於要挑選哪一種類型的隨身碟,可以根據平常會使用到的裝置來決定。 基本上USB Type-A能夠適用於大多數的桌機、筆電以及影音設備上,通用性高。 如果是有配置Type-C連接埠的新款筆電或是蘋果Mac的話,就推薦使用USB Type-C。 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1997年成立臺北營運中心,主要生產Team Group記憶體模組、各款記憶卡、隨身碟、固態硬碟、行動週邊產品及工規記憶儲存產品。
隨身碟: 快閃記憶體類型
可以看到Win10安裝檔容量佔了4G,現在Win10安裝檔容量越來越大,以前4G隨身碟就夠了,現在起碼要使用8G的隨身碟才夠,因為如果用4G,實際容量只會有3.多G而已,它是無法安裝的。 第一種製作隨身碟的方式就是用微軟官方提供的媒體製作工具【MediaCreationTool1909.exe】來製作。 製作Win10系統安裝隨身碟就有好幾種方式,這篇會教你最普遍也最常會用到的方式,也會教你如何用ISO檔製作成重灌光碟。 但現在都是用隨身碟來重灌比較多,原因是比較快,加上現在有光碟機的電腦越來越少,因此隨身碟就漸漸取代光碟安裝了。 使用專用鍵盤鼠標接口的蘋果電腦1999年1月也開始使用USB接口。 最初iPod只有IEEE 隨身碟2025 1394接口;後來在第三代的iPod,蘋果電腦開始支持USB2.0連接,但是還不能用作充電;現在的iPod,已經全面兼容USB,拋棄IEEE 1394接口,只用USB接口充電以及連接電腦主機。
隨身碟: 製作Win10系統安裝光碟
當然,如果經濟跟情況許可,最保險是做到「三地備援」,也就是備份在三個地方,而且必須是三個「不同」的地方。 就是除了平常電腦裡常用的那一份檔案之外,還要另外再存一份一模一樣的檔案到其他儲存空間。 USB 3.2 Gen1可以向下相容USB 2.0,所以就算是買USB 3.2 Gen1的隨身碟,插在電腦黑色的USB 2.0插槽一樣可以用,只是速度就會向下相容為USB 2.0的速度。 隨身碟的等級主要由我們常聽到的「顆粒」用料所決定,也就是所謂的SLC、MLC、TLC、QLC這4種晶片架構。 我們已盡量確認在文章中使用可公開使用之圖檔,但若仍侵犯到您的著作權,請立刻通知我們,我們會立刻下架相關內容。 耐候隨身碟小編推薦 Samsung 三星 USB3.1 Type-C 128GB隨身碟(MUF-128DA),機身防水可在1m深海水中浸泡72小時、防衝擊、防磁、耐高溫,還可抗 X 光幹擾,不懼環境挑戰,保護文件安全。
包含主機控制器和HUB的硬體為程序員提供了由硬體實現定義的接口主機控制器設備(HCD)。 由於理論上一個物理設備可以承擔多種功能,例如路由器同時也可以是一個SD卡讀卡器,USB的術語中設備(Device)指的是功能(Functions)。 集線器(Hub)由於作用特殊,按照正式的觀點並不認為是Function。 直接連接到主機的Hub是根(root)Hub。
USB 3.0可以支持更高的傳輸速度,但受限於主控和MLC閃存性能,2013年度市面上普通USB 3.0 U盤寫入速度一般不超過20MB/S。 市面上一些高速USB 3.0 U盤,通過使用多通道控制器或SATA轉USB控制器,配合更快的NAND晶片等技術,已超越前述的速度限制。 USB 3.0 U盤若插在USB 2.0接口上,只能通過USB 2.0模式進行數據傳輸,但是由於USB 3.0 U盤採用了更高頻率的晶振和更快速度的閃存,即便插在USB 2.0接口上一般也比普通USB 2.0 U盤快。 U盤的實際傳輸速度,與所傳輸的文件亦有相關,零碎文件需要更長的傳輸時間。
對你我來說很平常的東西其實很多人都不懂,不懂沒關係,因為你有我。 很多人遇到電腦突然掛了、硬碟突然壞軌了、筆電被偷了,才知道資料備份的重要性,這也是我一直在宣導的,但還是有很多人不以為然,或是覺得根本沒必要,當然啦,如果你的資料都不重要,那當然是無所謂。 也就是我們常見的USB接頭,一般電腦使用,白色頭的是USB 2.0,藍色頭的是USB 隨身碟2025 3.2 Gen1,USB 隨身碟 3.2 Gen1理論速度會比USB 2.0快上許多。 希望我們整理的表格及資訊,可以讓你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找到理想的USB隨身碟,也不要忘記點選購買連結,查看最新優惠喔!
隨身碟: Kingston 產品搜尋器
這是因為評價後不可靠或是缺乏給個人電腦製造商遵循的標準所致。 有部份的使用者使用Iomega Zip磁碟機,但並沒有達到在電腦上無所不在的地步。 另外,容量較大的Zip磁碟(目前最大750MB)並不能在舊的磁碟機上使用。 除非使用者隨身攜帶外接磁碟機,否則在攜帶資料的用途來說它們是有限制的。 由於使用了機械裝置,且Zip碟片儲存媒體與軟碟片的類似,所以Zip碟片比起隨身碟來說有較高的故障危險與資料遺失風險。 容量更大的可攜式儲存媒體(例如Iomega的Jaz磁碟(英語:Jaz drive)),磁碟機與碟片的成本更高,且更不普及;但在2007年,這些技術跟軟碟一樣仍然有人使用。
隨身碟: 產品Youtuber推薦10款愛用真無線藍芽耳機
2009年2月17日,全球行動通訊聯盟協會宣佈在2012年前將使用Micro-USB作為全球統一的標準充電器規格。 首批簽署協議的廠商包括:諾基亞、樂金、摩托羅拉、三星、索尼移動、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法國電信、西班牙電信、T-Mobile與沃達豐。 在2006年11月時,市面上販售的USB手指的儲存容量介於32MB到1TB之間[10]。
此圖為金士頓的終身保固定義說明,下方有用小字特別說明「產品使用壽命定義為業界產品使用的正常預期時間。但使用壽命保固可能需視不同國家/地區所設定之定義而定。」。 其實你去看網路上的價格,明明是相同容量的隨身碟,但每家廠商賣的價格卻有滿顯著的落差,所以價格跟廠牌也有關係,有些廠牌賣的就是比較貴,有些就是賣得比較便宜,但便宜也不一定比較爛喔。 隨身碟以常見的容量來說,8GB~256GB價格最便宜100多至1、2千的都有,但以比較大眾的容量16GB~64GB的價格通常300元內可以搞定。 而現在隨身碟最快也只有做到USB 3.2 Gen1而已,隨身碟似乎還沒發展到需要用到USB 3.2 Gen2的速度,USB 3.2 Gen2的速度基本上只有外接式SSD固態硬碟才會看的到。 我們挑較大廠牌的用意主要就是送修方便跟比較有品質,別小看送修的部分,平常用都沒什麼感覺,當你遇到突然讀不到資料的時候就知道送修方便的重要性了! 我們電腦常見的傳統硬碟有分2.5吋跟3.5吋的,而外接式的硬碟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外面賣的比較常見的通常是2.5吋的HDD或SSD外接式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