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角公園體育館位於九龍荔枝角荔灣道1號(毗鄰美孚新邨),於1983年4月6日啟用。 體育館提供多元化的康樂設施,歡迎個人及團體於開放時間內租用。 此外,體育館會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康樂體育活動,歡迎市民報名參加。 1998年,位於美孚新邨第8期,供應石油氣予屋苑南翼的石油氣站,因應政府種種安全理由而遷至遠離屋邨的達洋路。
月臺及大堂的牆身及柱身皆採用白色搪瓷板,月臺牆壁亦印有水墨畫設計,而車站站牌則採用天藍色。 月臺及大堂的牆身及柱身皆採用天藍色紙皮石,大堂兩旁的牆身亦採用天藍色搪瓷板。 荔灣道(Lai Wan Road)巴士站,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美孚美荔道美孚新邨第五期「恆柏道5-7號」對開,荔灣道交界處以東,乃一對設於南、北行綫的中途站。
荔灣道1號: 荔枝角政府合署
由於大部分前往荃灣、葵涌、屯門及元朗區的巴士路線皆需以美孚為通往市區的道路,因此美孚是一個集前往新界西各區的交通樞紐。 此站同時提供接駁西九龍發展區及荔景山路一帶的交通服務。 此站出入口主要位於美孚新邨及荔枝角公園內,方便居民乘搭港鐵。 荔灣道1號 部份出口鄰近巴士總站及來往新界西部巴士之分站,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同樣便利。
- 西邊有新灣仔街市大廈,其中設有香港市區重建局的地區辦事處。
- 此站出入口主要位於美孚新邨及荔枝角公園內,方便居民乘搭港鐵。
- 民國17至19年,原屬南海縣管轄的南岸、澳口、增埗、西場等農業區劃入廣州市區範圍。
- 1977年,政府決定興建地鐵(現稱港鐵)荃灣綫,1982年5月17日,荃灣綫通車,美孚新邨內唯一的地鐵站——荔灣站亦在當日啟用。
-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 廣州清初所產棉花,以輕暖出名,號「廣花」;「廣之線紗」,於十三行之財富積累也有助推。
- 停靠北行站之路線皆以荔枝角(九華徑)公共運輸交匯處為終點,其餘路線則停靠荔灣道的同名分站。
1960年代末,原美孚石油公司油庫重建為美孚新邨。 約1974年,荔枝角海灘道改建為荔灣道,但其功能並沒有減退。 隨著美孚新邨發展,為改善該區的交通,政府於1970年代中在美孚新邨北部闢建美荔道,自此荔枝角(橋底)總站與荔灣道之間一段荔枝角道封閉,並改稱萬事達廣場。 自此巴士經美荔道到東方泳場附近入荔灣道,美荔道以南一段荔灣道失去主幹路地位。 屯馬綫車站實際上位於荔枝角公園內,偏離美孚新邨,乘客需要通過長長的轉乘通道到達荃灣綫月臺,而且更是單一車站內全球最長,[來源請求]加上車費高昂[4],故通車初期使用量偏低。
荔灣道1號: 荔灣花園
1977年,政府決定興建地鐵(現稱港鐵)荃灣綫,1982年5月17日,荃灣綫通車,美孚新邨內唯一的地鐵站——荔灣站亦在當日啟用。 1985年5月31日,港島綫通車,茘灣站正式易名為美孚站。 港鐵車站投入運作後須更改中文站名的至今只有4個,此站是其中之一,另外三個是東鐵綫的大學站(原稱馬料水)、紅磡站(原稱九龍)及旺角東站(原稱旺角)。 荔灣道1號 荔灣道1號 美孚站亦是兩鐵合併前,地鐵唯一在營運時更改中文名稱的車站。
- 此段灣仔道行車流量較多,不少由中西區開出的過海隊道巴士皆行經此路。
- 1960年代末,原美孚石油公司油庫重建為美孚新邨。
- 灣仔道由莊士敦道至摩理臣山道的一段東西走向,原為依摩理臣山山旁沿海而建,因此較為多灣及地勢比軒尼詩道為高。
- 這土墩會配合公園現有地形,由專業園景師負責設計,並會徵詢區內居民意見,以確保建成的設施美觀悅目,與荔枝角公園融為一體。
- 荔灣區的著名大廈有白天鵝賓館、南方大廈、荔灣廣場、廣州滙豐大廈,廣州地標性建築物廣州圓大廈(位於荔灣區東沙大道)等。
- 廣州紡織業帶之形成,帶動了印染、機具、漿緞、製衣、制帽、鞋襪、絨線等行業的興盛。
之後居民自發輪更通宵看守,並以集體躺街、到新世界旗下周大福金行中環總店示威等方法抗爭。 [5]不過發展商要求法庭向6名美孚居民、被指擅闖地盤及幹擾發展商使用路權進出地盤的「第7被告」,以及請纓加入被告行列的曾健成、梁國雄及毛孟靜頒令禁制令。 邨內設有非屋苑管理的消閒設施如健身中心、保齡球場及戲院(已相繼結業)等,鄰近有公共圖書館、街市、室內運動場及荔枝角公園,使居民可享受各種活動。 2003年12月20日,連接屯門站至南昌站的九廣西鐵(現併入屯馬綫)通車。 九廣西鐵於美孚設站,並與地鐵(現稱港鐵)荃灣綫交匯。
荔灣道1號: 美孚新邨 7期 荔灣道10-12號 高層 10號A室
鑑於美孚新邨是已發展地區,鄰近的機場鐵路和西九龍快速公路限制了美孚站的選址。 《第一次鐵路發展研究》指出,假如西鐵要以西九龍為終點站,路綫難免要經過當時尚在建議中的荔枝角公園。 美孚站是荃灣綫及屯馬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綫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或乘搭屯馬綫列車,往返屯門、元朗、荃灣、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城門河東部及馬鞍山新市鎮等地。
現在荔灣區是廣州市唯一一個擁有一河兩岸美麗景色的轄區。 西岸為芳村,經濟主要以花卉、蔬菜種植、水產養殖為主,近十年主要發展花鳥魚蟲及茶葉、傢俱批發如南方茶葉市場及花鳥魚蟲批發市場。 荔灣道1號 而東岸則為傳統商業繁華地段,有上下九步行街、南方大廈、華林玉器街等經濟特色。
荔灣道1號: 設施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重新把廣州劃為28個行政區,收回的租界沙面也新設成區。 此時荔灣區域內設有長壽、西禪、逢源、黃沙、陳塘、沙面各區,南岸、西山、太平區有部分地段屬今荔灣範圍。 1949年10月14日,中共攻佔廣州後,在以上各區成立人民政府。 荔枝角政府合署(Lai Chi Kok Government Offices)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一座辦公大樓,位處於香港九龍荔枝角荔灣道19號。
荔灣道1號: 使用情況資訊
停靠北行站之路線皆以荔枝角(九華徑)公共運輸交匯處為終點,其餘路線則停靠荔灣道的同名分站。 此站與荔枝角(九華徑)巴士總站僅一橋(呈祥道)之隔,前往該總站的巴士路線駛進美荔道後,只停靠美孚新邨第五期外分站,並不在此設站。
荔灣道1號: 香港樓宇目錄
荔枝角政府合署所在地為荔枝角,但因附近的港鐵站稱為美孚站,又把在長沙灣工業區的港鐵站命名為荔枝角站,導致不少市民被港鐵誤導。 荔灣道1號2025 其中屯馬綫的每個月臺可以容納一列9卡列車停泊,現時往烏溪沙方向使用頭8卡位置;但往屯門方向列車則使用第2至9卡位置,使列車車尾較接近轉車通道電梯,登車乘客不會集中在末端。 因受月臺幕門阻擋,車長不會走出駕駛室,只會透過駕駛室內的屏幕觀察月臺狀況,當所有乘客登車後便會關上車門,繼續駕駛。 根據九巴網站圖片顯示,舊站位大約在荔灣道及美荔道交界處。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荔灣道1號: 街道及位置
當中屯馬綫1號月臺西面設有預留管道供港口鐵路線(已擱置)之貨運列車使用。 荃灣綫使用的前地鐵部份建於1982年,位處美孚新邨內的茘枝角花園及萬事達廣場地底,茘灣道與美孚巴士總站之間;屯馬綫(原西鐵綫)部份由九鐵於2003年興建,設於茘枝角公園內,採用梯臺式設計,利用轉乘通道連接荃灣綫部份。 荔灣區,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廣州市西部,與芳村區合併之前是廣州老四區之一,被廣州市府定位為「最具嶺南特色的中心城區」。 2005年與芳村區合併後的荔灣區的總面積為59.10平方公里,「荔灣」得名自「荔枝灣」,區政府駐芳村大道西2號。 美孚新邨(英語:Mei Foo Sun Chuen),位於香港九龍荔枝角,自1982年起為地鐵(今港鐵)美孚站上蓋物業,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並由匯秀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荔灣道1號: 大廈資料
荔灣區的主幹道有東風路、中山路、環市路、六二三路、、南岸路、黃沙大道、康王路、荔灣路、人民路等。 在芳村地區,有龍溪大道、花地大道、鶴洞路、芳村大道。 廣州清初所產棉花,以輕暖出名,號「廣花」;「廣之線紗」,於十三行之財富積累也有助推。
荔灣道1號: 港鐵
而沙面區則改為市直轄沙面街辦事處,後改轄於太平區。 荔灣道1號 荔灣區原為古城廣州之西郊,舊稱西園、西關,因區內有著名的「荔枝灣」而得名。 廣州有一句老說話是:「東村、西俏、南富、北貧」,那個「西俏」就是指西關,這區的特色是富商巨賈聚居之處,和眾多娛樂場所的立足地。 葵青區的荔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04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4,283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荔欣苑,荔灣花園,曉峯豪園,九華徑,九華徑新村。
荔灣道1號: 主要交通幹道
此段灣仔道行車流量較多,不少由中西區開出的過海隊道巴士皆行經此路。 該處附近的長生店、雲石店等更一直營業至1990年代。 荔枝角政府合署大樓前身是市政總署訓練學院,早於1992年啟用(31年前),由日本間組(今稱安藤・間(日語:安藤・間))承建,但市政局及市政總署於2000年(23年前)解散後就更改用途。 大樓上有政府化驗所(9-12樓)、食物環境衞生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酒牌局等政府部門的辦事處。 美孚站在興建和啟用時稱為「茘灣站」(Lai 荔灣道1號2025 Wan Station),名稱來自茘枝角灣,為荃灣綫的一個中途站。 此站未有於1982年5月10日隨荃灣綫通車而啟用,延至一星期後的5月17日才開放使用。
在巨大利益驅使下,棉花來料加工迅速興起,西關農田被大量開發,修築廠房街道,錦華、經綸、麻紗等地方便於此時期出現。 廣州紡織業帶之形成,帶動了印染、機具、漿緞、製衣、制帽、鞋襪、絨線等行業的興盛。 下西關湧郊區也被發展為高尚住宅區,業主有不少是因紡織業大旺而獲益的洋行買辦。 西關在當時有所謂「八橋之盛」(匯源、蓬萊、三聖、誌喜、永寧、牛乳、大觀和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