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縮班殺校的直接後果就是教師失業,因此面臨很大的反對聲音,尤其來自教師工會,如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收生不足而殺校,往往因為交通不便(如離島)、校風不良、師資不齊、硬件落後,或市場供過於求所致。 課程不合時代,太多同類課程作替代是市區學校結束的老生常談。 據網站所述,任何團體若希望使用經中央調配機制處理的空置校舍用地,須先按照既定機製取得相關政策局的支持,然後才向現時負責管理有關用地的政府部門申請使用該空置校舍,署方考慮後會向相關政策局及部門提供地區規劃的意見。 規劃署提到現時非政府機構可以短期形式,申請地政總署管有的空置校舍作社區、團體或非牟利用途。
所有ESF學校的收費結構相同,從第一年和第二年的106,500港幣(13,619美元)到第12和13年的129,100港幣。 所有從2015年8月開始的新生必須支付不退還的資本稅(NCL),在第一年的起價為38,000港元,逐漸在第13年降低至3,800港元。 對社會而言,殺校後各區校網欠缺學位的彈性緩衝,一旦出現突如其來的學位需求,如雙非學童湧入北區校網等事件,原有校網將不勝負荷,學生將被迫派往其他校區,而不能就近入學[6]。 最具競爭力的學校會出售債券,使您在錄取過程中享有優先權;這些費用從ESF學校的500,000港幣到頂級國際學校的1,000萬港幣不等。 某些國際學校也會給予國籍優先權,例如,德國,瑞士和奧地利國民被German Swiss International School和該學校的兄弟姐妹優先。 籌措資金屬董事會權責,學校所屬董事會應依權責挹注資金協助學校運作,查學校已向銀行借款新臺幣1億8千萬元,並有其他積欠教職員薪資相關債務。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香港中學列表
[26]另外永達技術學院[27][28]、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9][30] 等也是因為類似原因而退場。 九龍區方面,也有類似的個案,位於深水埗白田邨的前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已拆卸改建公共屋邨,根據2018年發展局文件,校舍納入白田邨重建,分別預計於2019年完成。 黃大仙聖公會基心小學同樣已封為房委會地盤,正在施工,預計2020年落成。 多年來,香港的國際學校供不應求,但政府於2008年採取行動增加了3,500個小學名額和780個額外的中學名額。
此外政府於1987年實行「整體重建計劃」,以拆卸不合規格、甚至有即時倒塌風險的徙置大廈(不包括第七型)及政府廉租屋後,部分建於相關屋邨的「火柴盒」學校由於樓宇結構有問題,加上「一區一學校」規劃原則,以及無法投得新校舍而被「殺校」,此乃第三種「殺校」原因。 在正式的政府公文中,並無國家和地區直接使用「殺校」一詞,公文中往往代之於諸如「課程改革」、「教育改革」[1]、教育資源整合、「退場」、合併、院系調整、休校、停止招生等溫和而中立的詞彙;而民間多用比較貶義的「廢校」;香港民間及傳媒更稱之為「殺校」。 【本報訊】教育局表示,本港在過去3個學年分別有一間小學及一間中學停辦,另有兩間小學新開辦。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香港小學列表
換言之,名單上,港島及九龍區的17間廢校中,只有三間是「真空置」,資料跟現實情況有極大出入。 環球科大財務狀況顯著惡化事實明確,自108年起多次向教育部申請動支設校基金以維持學校校務營運,且今年(112年)4月起無可用資金可發放教職員工薪資。 另學校109及111年分別有因未經協議調整教師學術研究加給的情事而受教育部裁罰,其中111年裁罰案迄今仍未改善而持續受教育部裁罰(迄今共8次)。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2025 另外對學校狀態也受到影響,例如小班教學得到教育界以及不少學生、家長的支持,惟特區政府至今仍未落實小班教育政策,加上上述原因(現時已略為舒緩),小班教學只在部份私校、直資學校和部分津貼小學[20]推行。 港島三間校舍雖然現時空置,但已擬定進駐機構或組織,如被颱風山竹吹毀的石澳文新學校由石澳居民會持有,據民政事務局四月下旬回覆香港01指,居民會表示當學校復修完成後將會作社區會堂。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2025 而中西區東華三院李西疇紀念小學已經城規會有條件通過作青年宿舍,灣仔孔聖會維多利亞英文小學亦擬定作大坑火龍文化館,不過校舍外表破落,仍然空置。
- 所有從2015年8月開始的新生必須支付不退還的資本稅(NCL),在第一年的起價為38,000港元,逐漸在第13年降低至3,800港元。
- 數所直資學校為學生提供了選擇國際課程還是本地課程的選擇。
- [26]另外永達技術學院[27][28]、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9][30]
- 教育局回覆指,用地已重新「永久調配」予教育局作政府辦公室用途,有關組別已於2015年底分別由分散港九三處的寫字樓(包括出租商業樓宇),搬到由該校舍改裝的辦公室。
- 「你說豬頭骨,是的,現時公開的廢校和短租用地都有點騎呢,理論上,未批租的都稍地政總署管,公眾可以租。現在沒有一個清單可以睇哂所有用地,政府預留部分,公眾焗住在現有清單尋找用地,但是否仍有更多用地未有列出?」他說。
然而九十年代政府大量興建新學校,加上教育改革引入直資學校及一條龍學校,新舊校形成激烈競爭。 2002年教統局頒佈《統整成本高及使用率低的小學》文件,標籤收生不足的學校為教育成效不彰,故不受家長歡迎[6]。 因為政府資助的編制教師名額以班數計算,所以收生不足的學校就要縮減班數及教師編制,令學校出現「超額教師」。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私立學校分為國際學校,由香港最大的私立教育提供者經營的學校,英國學校基金會(ESF)和接受政府補貼的直接資助計劃(DSS)學校。 教育部後續將重組董事會,並協助學校申請退場基金墊付學校維持正常運作所需費用。 停辦時仍在校的學生,教育部將分發到其他學校繼續就讀,且因轉學增加的支出,教育部將予以補助,不會讓任何一位學生無法繼續就學,確保教職員生權益,協助學校平順退場。 這個香港小學列表按十八區劃分,包括官立、資助、直接資助計劃和私立小學、英基學校協會旗下小學和其他國際學校。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分類:香港已關閉學校
教育局又稱,在2013/14學年到2022/23學年間,有兩宗公營學校合併,當中包括2014/15學年合併的中學、在2015/16學年合併的小學。 其中,九龍城區前三水同鄉會湯恩佳學校位於石硤尾偉智街,雖在名單上,但被劃定為「政府辦公室」用途。 學校於2007年被殺校,校舍地盤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分為兩座大樓,樓高四層,另設停車場。 學校交通便利,與石硤尾港鐵站相隔3分鐘步行距離,鄰近多個巴士站。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2025 因沿路鋪設凹凸紋引導徑,無障礙設施充足,日前香港01記者曾就土瓜灣56年歷史盲人工廠覓地搬遷的過渡安排,向教育局查詢情況。 教育局回覆指,用地已重新「永久調配」予教育局作政府辦公室用途,有關組別已於2015年底分別由分散港九三處的寫字樓(包括出租商業樓宇),搬到由該校舍改裝的辦公室。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可能成因
另外可能也衍生出「影子學生」的問題,因為學校為維持繼續辦學,可能會做出包含製造影子學生來維持的不當行為與問題,如興德學校[17][18]、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19]。 儘早申請,因為一些最頂尖的學校可能有某些年級的候補名單。 大多數學校要求學生參加入學考試,通常是為了測試英語和數學水平。 唯一例外的是其兩所全日制私立獨立學校(PIS),Renaissance College和Discovery College。 ESF在全香港有9所小學和5所中學,它們都是非選擇性的。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香港已關閉學校」分類的頁面
除上述校舍外,部分校舍已由不同機構使用中,但列表中未有列明詳情。 國際學校每年學費高昂,從小學一年級的110,000到160,000港幣到中學13年級的122,000到195,000港幣不等——通常這只是冰山一角。 您還需要預算其他費用(有些是可選擇的),包括每年不可退還的資本稅、申請費、入學費、技術費、對家長會的捐款、課外活動、考試和實地考察。 不過,香港的教育費用昂貴,有其原因:校園擁有最先進的設施,現代化的教室,最新技術,國際教學人員以及進行全球學習的機會。 此外,亦有部分學校會以合併方式以求續存(以小學而言,一般是與一些有意推展全日制、但仍未能成事的小學合作,而且一般由大型辦學機構主導;至於中學,目前僅有少數例子)。 或者去其他地方招生等,或者進行特色發展好讓學校本身自然招得到學生等。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相關條目
位於受影響屋邨、學額過剩或不獲當局遷置的「火柴盒」小學[註 1],則需停辦,使第一波「殺校潮」一直延續至2000年代。 隨着黃竹坑天主教小學[4]及牛頭角聖鮑思高學校,分別於2005及2008年因屋邨重建而結校,第一波「殺校潮」亦告一後落。 1970年代後期,政府取締設備簡陋、且不合規格的「天台小學」[3],加上徙置區人口老化,不再有穩定生源。 20世紀初,很多國家推行西化教育時,舊制學校都面臨過殺校,僅一部分學校因為特殊性(如:宗教學校)而獲得保留。 21世紀初,香港人口結構改變使「殺校」問題更加明顯,成為當時熱門話題,此詞彙因而出現。 世界各地人口結構改變時,殺校或併校都有發生過,尤其是已發展國家最為明顯,至於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出現這類學校。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與本地學校相比,國際學校對體育、藝術和其他課外活動的關注程度更高。 這反映在許多國際校園的先進設施上,以及為所有國際學生提供的眾多的課外活動上。 所有ESF學校的錄取過程均包括網上申請,面試和評估,家長應在中央申請期(9月1日至30日)內通過註明其居住地區來申請學校;全年也接收申請。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資料來源
臺灣臺南縣麻豆鎮總爺國民小學,因校地要開發總爺藝文園區,2008年臺南縣政府下令與文正國小合併,但遭到學生同家長反對,學生重向行政法院提起訴願成功,不過縣政府最後都用行政手段強制學生轉入文正國小。 只限收錄開辦香港中一至中六課程,曾經遷校者按照現時的位置處理,曾經更名者以最近的校名為準。 灣仔區香港三育中學亦已拆卸,封起圍板,將興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先導紀念堂,及其營運醫社合一的高級酒店式長者公寓「曦蕓居」。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列表兩年未更新 規劃署:會考慮剔除已改建校舍
在中學學位分配(SSPA)系統下,根據學生的主要成績為他們分配一個名額。 他們可以選擇申請中央分配錄取,即在附近選擇一所學校,也可以選擇任意地點錄取,可以在居住區內外的一所學校申請。 還有直接資助計劃(DSS)學校的選擇,這些學校是接受政府資助但擁有更大自治權的半私立學校。 一些DSS學校,例如表現最好的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都提供IB課程。 為了應對國際學校名額的短缺,教育局鼓勵外國人申請公立學校。
香港教育局控制所有國際學校發展和擴張,而他們正在積極支持這範疇的發展。 校舍分配工作(SAE)是一個開放的競爭性招標程序,用於分配空置的學校場所和綠地——2008年,教育局做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決定,將這程序擴展到國際學校。 同樣基於上述原因,加上26座問題公屋醜聞於1980年代被揭發,不少舊式屋邨因而需要重建。
例如重大災難發生時,人口於之後遷出時,學校會臨時關閉而且可能不再營運。 私立學校因為由兒童和學生負擔入學費和學費,學生減少時無法正常營運時,就有殺校或併校的風險。 除了導致該校就讀的學生無法原校畢業,必須離開原來的同學,重新尋找學校收讀、適應新學校等問題外,教職員也會面臨轉職的問題。 特別是在教職員工,破產/殺校(廢園)將可能導致立即失業。 國際商業專科學校因為校務運作產生弊端,被教育部勒令退場。 高鳳數位內容學院除了學生過少外,也因為財政問題主動關閉學校。
學校雖然仍在進行擴展工程,不過已於2017年正式開始收生。 考試在小學的最後兩年進行,這選擇了每個學生可能有資格入讀的中學。 中學包括初中(Form 1、2和3);之後,學生進入Form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2025 4到6,這是一個預科課程,這為他們為大學入學做好準備。 在Form 6末,學生參加香港中學文憑(HKDSE)考試。 有些以英語授課,並提供主流或初級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選擇,作為包括IGCSE,A Level或IB課程在內的國際課程的一部分;其他則以中文授課並遵循香港的課程,讓學生應考香港中學文憑(HKDSE)。 數所直資學校為學生提供了選擇國際課程還是本地課程的選擇。
既然不少土地已就長遠用途改建,或由機構長期使用,為什麼不從列表上剔除或註明? 就此,規劃署回覆指,正進行新一輪空置校舍檢討,待檢討完成,會適時更新規劃署網頁,又指列表首頁指明部份校舍可能已被/正在/將被拆卸,或已安排作臨時或撥作其他長遠用途。 署方提到,更新網頁時,會考慮把已改建的空置校舍從表中剔除,並與負責管理校舍用地的部門商討發放有關資料的詳細內容。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環球科大創辦人嘆學校被毀 教育部:停辦是為了保護教職員生
公立學校由香港政府全額資助,它們主要以廣東話授課,並對所有兒童免費開放。 大約有600所官立小學和大約500所中學可供選擇,其課程以英國系統為基礎。 學費通常比國際學校便宜得多,而且大多數學校都有自己的招生政策,而不是遵循政府的小學一入學系統(POA)或中學學位分配(SSPA)計劃。 這裡的大多數學校都遵循國際文憑課程(IB)和/或英國或美國的課程。 有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加拿大和印度的學校,以及更普遍的“國際”學校。 雖然一些國際學校將遵循一門課程,但香港的許多學校卻將不同的課程和教學風格混合使用。
本列表列出香港所有辦學中的官立、資助、直接資助計劃和私立小學,以及英基學校協會旗下的小學和其他國際學校,以按照香港行政區劃劃分排列。 港島方面,田灣保良局慧妍雅集書院已改為耀中幼教學院(前身為耀中社區學院),大樓約五層,全新裝修,有部分地面設施未完成。 學院鄰近田灣邨、交通便利,門口有城巴及九巴巴士站到達;乘巴士至銅鑼灣約需15分鐘。 但翻查資料,有關用地早於2016年9月已由教育局批出給其時耀中社區書院,原校舍有17個課室及10個特別用途課室。 屹立本港逾半世紀、位於何文田文福道25號的前新法書院,屬私人地段,學校於1971年開始營運,2012年停辦,至2016年以6億易手,並已完成拆卸再重建,成為現時的國際學校Stamford American School Hong Kong。
本地學校學年從9月到6月,平均每班小學生人數為27人,中學為28人,而且父母唯一的額外費用往往是校服和書本費用。 公立學校和國際學校都為本地和外籍家庭提供名額;但是,廣東話的官立學校受到香港市民的青睞,大多數外籍人士會選擇在香港許多國際學校中的其中一所接受教育。 在城市的自然殺校,則是通過行政手段,使得欲被廢除的學校沒有義務教育學區或者招生指標,待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即宣告結束,有時也會通過合併學校的方式減少學校的數量。 對教職員而言,被殺學校的教職員需要轉到其它學校任職或者遣散,校董會要解散,辦學團體及員工可能受影響。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外國學生可以持有有效簽證和香港身份證(HKID)的條件進入當地學校系統;一旦被接受,他們將為非英語國家的學生(NCS)簽署各種計劃,以幫助他們安頓下來。 在香港,國際學校通常是非常獨立的,它們會決定所提供的課程,學生的錄取、標準和費用。 私立學校混合在一起,還有由國際國際學校團體(例如,Nord Anglia Education和 ESOL Education)運營的學校。 教育部指出,環球科大於109年因財務狀況不佳,於《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施行前已列入專案輔導學校。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香港已關閉學校」分類的頁面
在2021/22學年,北區有兩間小學新開辦,東區有一間小學停辦。 截至今年2月為止的2022/23學年,一間位於離島的中學停辦。 北區兩小學開辦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2025 而由於幼稚園屬私人營辦,或在不同因素下決定停辦。 在2021/22到2022/23的3個學年,分別有12間、5間及一間幼稚園新註冊;期間分別有15間、21間及5間幼稚園停辦,當中有8間停辦幼稚園與其他幼稚園合併。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香港中學列表
也有一些國際學校提供真正的雙語教育,同時有兩個平行的流派,例如German Swiss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GSIS)和French International School。 在與A Levels合作40多年後,ESF學校於2007年轉為國際文憑課程(IB)。 此外,從2018年開始在包括West Island School在內的一些中學中引入國際文憑專業課程(IBCP)。 目前,所有小學都在逐步實施IB Middle Years Programme(MYP),以取代以前由每所學校提供的定製課程。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2025 廢棄學校的遺址有時通過翻新學校設施作為新設施重新使用,但有些廢棄學校可能因為無法獲得重新利用而被破壞。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列表兩年未更新 規劃署:會考慮剔除已改建校舍
政府自2011年實施中央調配機制,由教育局檢視校舍是否仍有教育用途,並把未有教育用途的校舍,按機制知會規劃署及其他部門如地政總署、房屋署,以便考慮其他長遠用途。 2015年審計署發表報告,批評各政府部門未有善用空置校舍。 現時,規劃署網站顯示的校舍列表最後修訂日期為2017年6月,至今相隔近兩年,當中有部分校舍已拆卸改建,卻仍然位列列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