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場模型的製作需要利用鑽探及陸上的地質資料,以幫助劃定磁性來源的岩石種類、走向及形狀。 平洲組是香港最年輕的巖層,岩石由薄層粉砂岩組成,並略斜向東北方。 這些沉積物於湖底沉積,當湖水週期性的乾涸,鹽﹝石膏﹞便沉澱形成。 其後,石膏被溶解,在粉砂岩上留下石膏晶體的空模子,而這些模子最終被次生礦物包括霓輝石、方解石、沸石及錐輝石等礦物填補。
該區的沉積巖由一層一層的砂岩﹝圖10﹞和粉砂岩組成,顯示出不同的沉積結構,如交錯層理和收縮裂縫。 大澳組同時亦發現植物化石,確認為中侏羅紀時期形成。 約在二億五千萬至二億年前,中國可能受到板塊重組以及花崗巖巖漿侵入的影響,而發生了重要的地殼構造活動。 二疊紀時代的岩石見於吐露港一帶,主要出現在馬屎洲,有含黃鐵礦﹝硫化鐵﹞的灰色粉砂岩及泥岩﹝圖8﹞,在馬屎洲出現的沉積巖巖層一般受滑動褶皺以致變形。 此外,粉砂岩及泥岩中發現一些海洋生物化石,證實為二疊紀時代的岩石,而原來的沉積物在近岸潮汐灘地環境沉積。 落馬洲組岩石分佈於新界北部,主要由變質沉積巖組成,包括變質礫巖、變質砂岩、變質粉砂岩、石英岩及石墨片岩。
香港地質: 政府午夜起收回西隧 三隧將實施「633」收費方案
由於珠海市和中山市的石礦場逐漸關閉,香港業界的石料供應來源由2006年起已逐漸轉移至江門市。 香港為受到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亦屬典型的濱海丘陵地形,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26]。 境內山陵可與華南丘陵視為一體,地貌構造體系與內陸的廣東省一樣。 香港約有650平方公里(即約60%陸地總面積)屬天然山坡,約20%的土地為大於/等於30°的陡峭斜坡[28]。 根據1989年訂定的計劃,香港目前餘下三個營業中的石礦場。
- 燧石質粉砂岩含極微細的二氧化矽晶體,燧石質粉砂岩非常堅硬,可以抵禦風化和侵蝕。
- 它們有三種主要模式,包括構造節理、應力卸荷節理和冷卻節理。
- 於大嶼山的火山岩﹝圖19﹞大多含石英及長石的晶體,並有獨特的流狀結構。
- 根據1989年訂定的計劃,香港目前餘下三個營業中的石礦場。
- 向東的海岸則因為曾經下沉,彎曲的山坡成為今日的海岸線。
污水方面,香港每日製造約220萬立方米污水,[89]人類、工業和禽畜飼養場是污水主要來源。 [90]香港目前有五個污水處理廠,當中沙田污水處理廠為香港目前最大規模之二級污水處理廠[91]。 香港地質 而於噪音方面,則主要受到建築工程、飛機、和道路交通等影響[92]。 而於噪音方面,則主要受到建築工程、飛機、和道路交通等影響[92]。
香港地質: 關於「地理資訊地圖」
由於火山灰層的巨大厚度使其熱力得以保持,因而發生熱液蝕變作用。 花崗質岩石中的應力卸荷節理可能非常持續,延伸幾百米﹝圖8﹞。 香港地質2025 在個別地區的規模,應力卸荷節理可能有助於剝落節理的形成與巖核的發展。 為了讓廣大市民能夠便捷地查閱政府的數碼地圖和地理空間信息,地政總署開發了供公眾使用的「地理資訊地圖」服務。
在一億六千五百萬至一億四千萬年前期間,香港受到火山活動的重大影響。 當時猛烈火山爆發,噴出含豐富二氧化矽﹝石英﹞、鉀、鈉和鐵的鋁矽酸鹽礦物的火山灰和熔岩,形成大型破火山口型火山。 火山爆發主要發生於四段時期﹝圖12﹞:一億六千五百萬至一億六千萬年期間、一億四千八百萬至一億四千六百萬年期間、一億四千三百萬至一億四千二百萬年間及一億四千萬年前。 在屯門一帶的少量火山灰和熔岩,含豐富鈣、鈉、鐵和鎂的鋁矽酸鹽礦物,這些火山岩皆為香港最古老火山的證據。 初步放射性年齡測試斷定這些岩石的歷史約有一億八千萬年。 這些岩石可能屬於侏羅紀早期至中期﹝二億至一億七千五百萬年前﹞,在中國東南沿岸的聚合型板塊邊緣構造開始形成的環境下,產生的安山岩質層狀火山遺下的一小部份。
香港地質: 香港的褶皺
長石斑岩巖牆﹝圖22﹞的明顯特徵是在極微細的深色基質中,找到巨型平板狀的長石晶體﹝斑狀巖理﹞。 在臺灣北面,菲律賓板塊正俯衝於歐亞板塊之下;而在臺灣南面,菲律賓和歐亞兩板塊則俯衝於菲律賓羣島之下。 在香港沒有露出而深埋的大陸基盤估計年齡超過五億五千萬年,然而鄰近的廣東省則發現遠達二十五億年的結晶巖。 於2008年,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與教育局合作,在自然災害及地球科學兩個新高中地理科課程 內容上編寫了一套「教學支援教材套」。 該套教材在2009年年初分發到香港各間中學,供教師作備課參考之用。
石英岩主要由再結晶的石英,以及少量雲母、絹雲母組成。 到了四億年前,經由河流及其三角洲運來的沉積物在香港一帶堆積。 這些沉積物成為現今香港最古老的岩石,即泥盆紀黃竹角咀組,這時期此地區的板塊活動相對穩定。 作為一個面積僅約為1,1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加上山多平地少,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對香港來說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挑戰。
香港地質: 香港鯨魚之死:港府反應慢又不作為,害死一條布氏鯨?
這是首次在香港出土泥盆紀時代的化石,使香港的地質歷史推前至泥盆紀時代﹝即大約4億年前﹞。 自1842年8月29日開埠至今,許多人為香港的地質勘察做出了貢獻。 全港的地質調查和記述始於20世紀初,及至香港地質調查組於1982年成立至今。 現時香港有一系列的地質圖,為城市規劃、尋找地質資源及確定地質災害等等工作,提供有用的資料。 香港的海牀都是朝向南及東南方緩緩地傾斜,並被一層海泥掩蓋。
香港地質: 地貌
參考讀物,更能為岩土工程師和對香港地質有興趣的廣大讀者提供有用資料。 雖然維多利亞港夜景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93],但這也反映香港受到光害的影響。 在旺角、尖沙咀等商業區,商店於晚上休業後仍然長期亮著廣告牌射燈,造成光害[94]。 這不但浪費電力,也影響附近居民的睡眠,市區也幾乎不再能夠觀星[95]。 在旺角、尖沙咀等商業區,商店於晚上休業後仍然長期亮着廣告牌射燈,造成光害[94]。 十月到十二月是香港的秋季,天氣乾燥清爽,雖然十月還會有相當炎熱的日子,但是氣溫仍然慢慢降低。
香港地質: 香港地質研究史
約在一億六千五百萬至一億四千萬年前,香港區內的活火山噴出火山灰及熔岩。 香港擁有多類岩石:火山岩約佔50%;由巖漿侵入活動形成的花崗質岩石、酸性和基性巖脈等佔35%;此外還有13%的沉積巖和極少數的變質巖。 本港一些古老巖層蘊藏着海洋及陸棲生物的化石佔2%,年份界於4億年前的泥盆紀(黃竹角咀)和數千萬年前的第三紀(東平洲)之間。 政府早年依賴興建水塘供水,全港至今共17個水塘,總容量達5.86億立方米。 多年來,香港已開發了一個龐大的雨水收集及貯存系統。 現時,香港約有三分一的土地被規劃為集水區,用作收集並貯存雨水。
香港地質: 經濟地質學 – 香港的礦產與礦業
使用量度工具,你可以簡單地在地圖上量度距離和麪積;將本平臺提供的外掛工具或附加元件安裝到你的瀏覽器,你可以在瀏覽其他網頁時隨時使用「地理資訊地圖」的搜尋功能。 香港地質2025 為提升服務質素,地政總署最近大規模優化「地理資訊地圖」服務。 配合公眾使用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的趨勢,新版「地理資訊地圖」採用了「適應性網頁設計」技術,自動偵測用戶使用的裝置及調整顯示內容。
香港地質: 香港的礦業史
「香港政府一站通」支援熱線交由政府的「1823電話中心」處理,並提供每日 24 小時服務。 如果線路繁忙,請留下口訊,有關人員會盡快與你聯絡。 你亦可透過電郵查詢,有關人員會盡量於 24 小時內回應。 如有需要,你的查詢或投訴會轉介予有關的部門主任跟進。 地政總署很高興能夠向公眾推出「地理資訊地圖」,通過提供詳盡的地理空間信息,我們希望「地理資訊地圖」能夠為廣大市民帶來方便和幫助。
香港地質: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採礦活動﹝包括無牌的地面挖掘﹞在1949年至1951年朝鮮戰爭時期擴展,當時鎢的價格急劇上升。 到1967年,由於鎢的價格下降和勞動力成本增加,促使礦場停業。 多個工程如將軍澳新市鎮發展計劃,同時涉及大型土地平整及填海。 岩石大規模地從山旁移走,形成一個環繞海灣的平臺,而大部分挖出來的岩石,則作填海之用。
香港地質: 自然資源部:北京河北部分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很高
位於白角、望后石、樟樹頭、大嶼山望東坑、小欖、米埔、沙田銅鑼灣、針山、上葵涌和荔枝角的小規模礦場,均曾開採石英礦脈。 石英海沙亦是多項重要填海工程的填料來源,如赤鱲角、西九龍及葵涌貨櫃碼頭。 香港地質 香港地質 香港地質 東平洲擁有香港最年輕的岩石,僅有5500萬年歷史。
穿過山峯及山坡,會發現一些具抗風化及抗侵蝕的石英脈,像一幅幅矮短石牆。 香港地質 香港地質2025 這些巖脈是因為周圍較軟弱、易受風化的花崗巖經侵蝕後被移離而顯現出來的。 風化使花崗巖類岩石形成明顯、渾圓﹝通常呈橢圓形﹞的岩石核。 岩石核在一些天然山坡隆起,但較常見則是當風化層被侵蝕後,岩石核留在花崗巖的地形上﹝圖4﹞。 除了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例如蘊藏在大帽山﹞外﹝圖2﹞,火山岩不會形成岩石核。 「香港地質考察指引」介紹了24處具有特色的地質地貌觀察點,對闡釋香港的地質歷史、分類和特徵,這些觀點都極具代表性。
香港地質: 香港的採石業
研究工作應該僅限於觀察、描述、量度、描繪及攝影,此舉方能讓無法替代的地質特色得以保持完好無缺,留待未來世世代代的學生及訪客觀賞。 香港的火山岩相對較能抵抗亞熱帶風化作用,因此形成較高的山峯﹝例如大帽山、鳳凰山及蚺蛇尖等﹞,而且含粉砂及黏土的風化層一般較薄,令地勢變得羣石嶙峋,稜角分明﹝圖1﹞。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亦提供相關以香港岩石及地質地貌為主的展覽。 2015年7月,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將會面臨首次4年一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估,於同年9月揭曉是否達標,繼續維持其世界地質公園之資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