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已為興盛的墟市,但隨着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令村民來往不便。 及後位於香港境內的部分沙頭角範圍劃為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使沙頭角難復當年的興盛。 自1950年代起,沙頭角被香港政府列作香港邊境禁區,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鄉郊生活式微,沙頭角人口數十年來一直下降,通常居住人口變得愈來愈少。 相反在中國大陸一邊,由於改革開放,貼近香港的沙頭角反而吸引到較多人流。 沙頭角市中央為沙頭角公路石湧凹段,周圍還有多條以「順」字開頭的街道。
- 在區長及主任祕書之下,設有4課3室等7個內部單位[7]。
- “我們要始終堅定不移走城鄉統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高水平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寫好區域示範三農新篇章。
- 該區西部地勢平坦,爲主要農耕地帶,東部地勢較高,多丘陵地,耕作較爲困難,氣候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3~25℃。
- 全部項目合共投資額達1億港元,預料每逢假日可以接待逾千名遊人。
鹽場的修復工作在 2015 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傑出獎,以表彰其「重新點燃了對香港早期發展歷史的興趣」。 澄波學校建於1920年,是鹽田梓及附近村莊唯一的小學,在村民陸續搬走後,於1997年關閉。 學校現已改建成文物展覽中心,展示傳統的客家服飾、器皿和農具等手工藝品,讓人深入瞭解島民生活。 直到2000年,要不是一羣熱心的原住民後代回到鹽田梓,大力推動復興社區,這條客家村落大概會完全消失。 村民更在2011年成立鹽光保育中心,負責保育和推廣鹽田梓的自然生態與文化。 當初參與修復運動的葉陳立,也是在當了一年的義工之後,才接手管理鹽田。
鹽田角村: 鹽田梓一日遊|3. 澄波學校
你可以在禮拜堂外的馬賽克臺階前拍出令人難忘的相片。 鹽田梓雖是客家村落,但由於全村都信奉天主教,又稱為「教友村」,島上的聖若琵堂更有逾百年的歷史,曾由聯合國頒發「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具歷史價值。 曾與大澳並列香港5大鹽田,當年全村村民都以賣鹽為生,產量多到能提供全西貢的用鹽量,可惜後來全球製鹽開始工業化,鹽田梓的造鹽業也漸漸沒落。
村民因此開設鹽田、建造水閘,以控制海水的進出,同時全面發展製鹽業,把生產的鹽販售到西貢和鄰近地區。 另外深圳地鐵8號線將以2號線東延伸段名義服務鹽田區,當中會在深圳一方的沙頭角設立海山站及沙頭角站,使該處居民進出深圳市區交通更為方便。 深圳地鐵8號線已於2020年10月28日投入營運。 港方沙頭角設有沙頭角巴士總站,位於順隆街沙頭角消防局舊址對面,設有巴士路綫及小巴路綫各一條,均前往上水巴士總站(位於港鐵東鐵綫上水站對面的上水廣場),當中九龍巴士78K線綫途經粉嶺站。 沙頭角亦是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出入境管制站之一[5],佔1997年跨界流量的 8%[6]。
鹽田角村: 鹽田梓一日遊|5. 玉帶橋
逐漸龐大嘅大數據,亦為用戶提供真實嘅租樓及樓市整體走勢及指數參考。 此外,smartME亦為用戶提供重點必睇文章,包括最新樓市成交資訊、新盤資訊、名人專欄、樓檢教學、裝修設計、搜羅業主、租客需要的生活配套及推廣優惠。 租屋、租樓、出租工商及車位等,提供租盤資料例如樓盤類型、單位價格、實用面積、房間數目等,租屋、租樓、搜尋平租筍盤慳時間又方便,一個掣即時聯絡代理預約睇樓省時直接。 SmartME認為用家嘅體驗最為重要,我地團隊精心設計簡潔易用嘅版面,細心為用戶同代理推出實用功能,從而減省日常雙方溝通引致嘅繁瑣程序及時間虛耗。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鹽光保育中心於 2011 年成立,致力於保育島上的文化和生態,亦是鹽田梓訪客中心,以及出售鹽田梓本地生產的鹽和手工鹽皁的紀念品商店。 首先,海水必須引入到鹽田,再經過大約兩個星期蒸發而結晶成鹽。 陽光普照和高溫天氣,都有助於加快整個蒸發過程。
鹽田角村: 青衣青怡花園高層海景2房戶 放盤1年累減百萬 以535萬元沽出
青衣四村係指大王下村、新屋村、鹽田角村同埋藍田村。 鹽田角村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玉帶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連接鹽田梓與滘西洲,就像是一條橋把海界開兩邊,有點摩西分紅海的感覺,景色暸闊,值得一影,不少人會坐在堤壩,迎風望海,度過休閑的一天。 村內唯一學校,現已變成了鹽田仔博物館及文物陳列室,展示過去的農具及家庭用品,從中可想像當時的生活畫面。
鹽田角村: 鹽田梓文物陳列室
三門仔村為一條歷史悠久的漁村,原本位於白沙頭東部近白排角。 昔日白沙頭洲和伯公咀之間有兩個小島(東頭洲和一未命名小島),形成三道小水道,連接船灣和赤門,因此名為三門仔。 鹽田角村 1960年代政府興建船灣淡水湖,村民便遷居現址鹽田仔,在1965年重新開村,也把三門仔的地名轉移了過來,現名三門仔漁民新村。
鹽田角村: 鹽田角村 近期成交
西貢半島附近的鹽田梓擁有近 300 年歷史,曾是荒廢的小島,後來成為信奉天主教的村落。 鹽田角村2025 現今擁有眾多獨特文化遺產的鹽田梓,先後因修復活化的鹽田和保存得宜的百年聖若瑟小堂,兩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項。 自 2019 年以來,藝術家和村民更先後為鹽田梓藝術節創作了數十件藝術品,將其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露天「博物館」和打卡熱點。 雖然有本地公共交通前往沙頭角,但不連接邊境管制站,因此乘客使用此管制站過境必須乘搭跨境巴士。 目前有兩間公司營辦來往九龍與沙頭角口岸之間的直通巴士服務,分別為永東直巴管理有限公司(沙頭角快線)及香港中旅旅運發展有限公司(沙巴特快)。 由於沙頭角口岸收關時間較早,尾班車約於晚上10時開出。
鹽田角村: 三門仔
自清初復界後,大量人士遷移至沙頭角一帶定居,由於復界後沿海治安不靖,當地鄉村於是組織約,以守望相助,沙頭角有10約,其中兩約位於今日深圳市範圍內(其餘8約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範圍內),慶春約為著名的其中一約。 該區西部地勢平坦,為主要農耕地帶,東部地勢較高,多丘陵地,耕作較為困難,氣候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3~25℃。 另南臺灣三大報之一的臺灣時報總部設置於本區。
鹽田角村: 深圳方接駁交通
客家茶粿全是自家製,口味選擇眾多,包括雞屎藤、斑蘭、杏仁、眉豆、蕃薯等,香口足料。 走上山頂,便會見到外形復古的黃色涼亭,由兩個涼亭組成,以一高一低的方式並排,因而得名,可瞭望整個鹽田梓的景色以及滘西洲高爾夫球場。
鹽田角村: 歷史
明鄭時期在此招募屯墾,將此地劃歸“仁武鎮”管轄,因而得名。 明鄭時期到清領時期,此地均被稱爲「仁武莊」,歸鳳山縣管轄。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仍設仁武莊,劃歸高雄州高雄郡管轄;1924年,高雄郡改製爲高雄市,因而改歸鳳山郡管理。 該區西部地勢平坦,爲主要農耕地帶,東部地勢較高,多丘陵地,耕作較爲困難,氣候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3~25℃。 另南臺灣三大報之一的臺灣時報總部設置於本區。 香港的沙頭角在廣義上還包括新界東北部分打鼓嶺以東的大片地區,包括蓮麻坑、紅花嶺、萬屋邊、禾坑、石湧凹、南涌、鹿頸、沙頭角海等地,船灣和赤門海峽以北、新娘潭路以東的整個半島在傳統上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
鹽田角村: 鹽田角村14號
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表示,將會加強宣傳開放禁區後沙頭角的旅遊元素,例如有機農莊及區內的歷史建築物,期望可以吸引市民到沙頭角旅遊[8]。 明鄭時期在此招募屯墾,將此地劃歸「仁武鎮」管轄,因而得名。 明鄭時期到清領時期,此地均被稱為「仁武莊」,歸鳳山縣管轄。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仍設仁武莊,劃歸高雄州高雄郡管轄;1924年,高雄郡改制為高雄市,因而改歸鳳山郡管理。 SmartME作為中立智能平臺有著獨特嘅優勢,可彈性地按用戶需要不時調整市場策略,以配合用戶根據租金價格過濾,個人化輕鬆簡單搵到心水平租筍盤。
鹽田角村: 鹽田梓一日遊|交通船期表、收費
1700年代末,南中國海一帶海盜橫行,鹽光保育中心的鹽田管理員葉陳立就猜測,由於生產鹽,地處偏僻的鹽田梓因而更容易遭到海盜攻擊。 1997年香港回歸後,愈來愈多意見要求解封香港邊境禁區,其中沙頭角是解封重點,好讓生態旅遊等項目可以發展。 鹽田角村 保安局於2006年9月7日表示將會大幅度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但是沙頭角中英街不擬開放,表示是基於保安理由的考慮。 其後香港政府於2012年2月15日凌晨零時起,開放沙頭角墟口前的香港禁區範圍給香港市民自由進出。 當天由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和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主持開放儀式。 石湧凹檢查站因此隨即正式撤銷,邊境檢查站向北移至沙頭角墟口繼續運作。
鹽田角村: 仁武區
就這樣,200年來客家村民在島上安居樂業,與潮汐海水為伍,靠著日曬風吹的方式曬鹽賣鹽。 19世紀末,歐洲傳教士到西貢一帶傳教,鹽田梓村民紛紛歸信天主教,同時於1890年在小島上興建聖若瑟小堂。 早在1670年,有客家人從內地南方一帶移居到香港,偶然發現了鹽田梓便定居下來。 全島只有500多公尺寬,最高海拔也只有37公尺。 漲潮時,海水淹沒大片平地;退潮時,隨著風吹日曬,平地成為適合製鹽的場所。
鹽田角村: 鹽田角村11號
2003年9月起,按照浙江省委領導的要求,灣底村把村莊整治與發展經濟結合起來,與治理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結合起來,逐步走出了一條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 2004年,灣底村成立了天宮莊園休閒旅遊有限公司,舉辦首屆桑果節,走上“農旅一體化”發展之路,目前已建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十佳休閒農莊、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2022年灣底村旅遊收入達到2000萬元。 鹽田角村 灣底村在改革開放前是當地人盡皆知的貧困村,是村民口中“爛田推搗臼,下飯醬油湯”的“爛眼村”。 全村8個自然村之間僅靠又窄又彎的泥路相連,被嘲笑“彎來彎去彎不到底”。 糧食產量在全鄉19個村中連年墊底,村裏只有3家作坊式小廠,一年利潤總共不足3萬元。
乘搭的士可以經香園圍公路和龍山隧道前往香港市區,往大埔市區距離已比之前大大縮短10分鐘。 現時由大埔市區一帶乘新界的士往沙頭角,只需約130元。 由香港和九龍市區出發,建議可在大埔中心或太和轉乘的士,比由粉嶺和上水轉車更省時而價錢相約。
這座橋最初由客家村民於 1950 年代初建造,連接鹽田梓和鄰近的滘西洲。 在海洋景色、碧綠草地、樹木和灌木的包圍下,玉帶橋是島上風景最優美的景點之一,更是打卡的好去處。 鹽田梓的鹽田是香港唯一的天然鹽田,現定期向公眾開放,如果對曾經失傳的製鹽匠人技術感興趣,這是相當珍貴的教育中心。 進入鹽場,迎接你的是「鹽光之所」,這個立方體形狀的藝術裝置,反映了鹽晶體的原始形狀,現場亦會有義工講解整個製鹽過程。
這種仰賴天日的傳統曬鹽法,自然無法大量生產,不過卻能夠產出高素質的海鹽。 到了1920年代,鹽田梓再也看不到任何鹽田。 雖然在1940年代,島上仍有約1,000人居住,不過在這之後的數十年間,村民紛紛搬離,人數大減。
到了1980年代,全島更只剩下四位村民;小島漸漸荒廢,一度被稱為「鬼島」。 1997年11月7日國務院批覆,從羅湖區分出沙頭角鎮和梅沙、鹽田兩個行政街道,成立鹽田區。 鹽田角村 相傳沙頭角得名於一名清朝大臣,當時他巡視沙頭角一帶時,面對大鵬灣的優美風光,便題了兩句詩:「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故得名。 青衣四村遊樂場,香港公園之一,遊樂場之一,喺青衣清心街,英文叫Tsing Yi Four Village Playground。
鹽田角村: 鹽田角村
鹽光保育中心每逢週末和公眾假期都對外開放,同時每天舉辦兩場介紹鹽田的講座與海鹽製作工作坊,有興趣可以提前在網上預約。 在300年前、沒有冰箱的時代,人們主要用鹽來醃製食物,加以保存,所以鹽在古代是珍貴的商品。 此外,過去多數人從事體力勞動,因為經常流汗,需要補充鹽分,所以鹽自然成了食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從西貢碼頭坐街渡入村,只需15-20分鐘,全程以石屎路為主,輕鬆易行,繞島行一圈兩個小時也不用,當中的更有不少特色景點和風景,蘊藏過去的故事及文化,值得一去。 葵青區的青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7,81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78,733人。 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鹽田角村2025 盈翠半島,翠怡花園,灝景灣,長安邨,藍澄灣。
鹽田角村: 西貢市中心
居民計劃分階段將42公頃土地開闢作有機農莊[7]、動物園飼養黑草羊、兔、牛及鴕鳥等,又挖掘了多個魚塘有機飼養鯇魚,及劃地提供野戰區域,包括氣槍靶場及9種野戰場景,放置吉普車、直升機及火箭模型等。 全部項目合共投資額達1億港元,預料每逢假日可以接待逾千名遊人。 此外居民亦有開發更多有機耕種產品,已經落實的包括佔地20公頃的稻田、每月可以生產30公噸菌類食品的蘑菇種植場地及佔地5公頃的蘭花館,可以供應香港酒店。 沿海岸方面,居民會闢設海星館、沿海設立蠔排及飼養龍蝦及珍珠蚌等,長遠計劃申請興建民宿及酒店等配套設施,目標為開拓全香港最大的生態主題公園。 負責人表示,未來場地會逐步擴展至近海岸線,共逾100公頃土地,建造一處具有海、陸、空主題的休閒旅遊景點;場內亦可以提供700至1000個就業職位,令到區內居民不用再長途跋涉到區外工作,可以節省時間及交通費用。 2015年,鹽田梓重建鹽田的工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肯定了村民和熱心人士多年來為保護香港這個工業遺產所作的努力。
鹽田角村: 成交紀錄
沙頭角出入境口岸適合前往大、小梅沙、鹽田、沙頭角、南澳等地旅客使用。 沙頭角有一個有機本土種植的合辦農莊,主要以種植葡萄為主。 而現今位於沙頭角中的位置,以前是屬於禁區,而截至2018年仍未被地產商與政府看中[4]。 羅馬式聖約瑟小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無論是彩色玻璃窗、紅白相間的祭壇和瓦頂,均散發莊嚴的氣息。 這座見證了島上客家人作為虔誠天主教徒的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在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獲得優異獎。
鹽田角村: 主要道路
在天后誕正日,各花炮會龍獅隊與表演團體於天后廟前集合。 當慶祝表演完畢後,龍獅隊會繼續前往天后廟參神。 這些花炮祭品拜祭神明,村民競投祭品,期望得神明保祐。 漫步到鹽田梓南端,一條狹窄的樓梯通向玉帶橋,是許多蝴蝶和昆蟲棲息的地方,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島上豐富的自然生態和紅樹林。
鹽田角村: 沙頭角
原本不少沙頭角居民以海邊柵屋為居,即住在船上的艇民,及後房協的沙頭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進公共房屋,而車坪街及新樓街仍然有一定數量的樓宇。 沙頭角碼頭位於海中心,有一條百多米長的橋將碼頭和陸地連接,碼頭有街渡前往吉澳、三椏等新界東北鄉郊地區。 鹽田角村2025 三門仔(英語:Sam Mun Tsai)是香港新界大埔區一地方,位於大埔區鹽田仔,鄰近沙欄比華利山別墅,其東是船灣海,南面則連接馬屎洲,為區內最具規模的漁村,現時該處仍保留著濃厚的漁村風味。 村民主要是蜑家人(即水上人),大多姓何、方、陳、石、張。 2012年2月15日香港時間零時零分開始,香港邊境禁區範圍再次縮減,沙頭角的6條鄉村獲得解放,其中塘肚村、新村及木棉頭村早就已經洞悉所帶來的商業機會,陸續興建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