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不少非長者單身人士都住在不適切居所,但同時要面對租金貴及環境惡劣等問題,「佢哋啲租仲貴過私樓,要成100蚊以上一呎」。 施麗珊形容現逾十萬在正輪候公屋的非長者單身人士猶如沒有出路,雖然佔整個輪候公屋人數約四成,但能成功排到的機會卻少之有少。 她認為政府應提供相應的援助措施協助,例如增加他們的公屋編配名額、取消年齡計分制,以重新修訂單身人士輪候先後次序,以及把他們納入現金津貼計劃等。
- 年度,用於長者社會保障福利和長者公營醫療服服務的開支便達241億和239億港元,長者醫療券亦佔7億港元[4]。
- 歐盟有對獨居長者的強制走訪制度,但臺灣等地目前尚無這樣的制度[3][4]。
- 如果單從房委會數字,會觀察到非長者一人申請在過去幾年大幅縮減,令人誤以為非長者一人需求得以紓緩。
- 此外,有近7成半受訪者已經或正在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4.6年,最長輪候時間為18年。
- 根據房委會現行的限額,1人至10人及以上家庭均有各自的每月最高入息限額要求。
- 房委會指,現時約有133,7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6,2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即共有229,900宗申請。
例如,教育程度在初中或以下水平中,51.9%認為不可能升職加薪;相反,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以上人士中,只有28%認為不可能。 不過,在今次調查中,超過六成受訪者教育程度依然在初中或以下,而接近九成受訪者的收入均符合申請公屋資格,可見所謂向上流動性之說只是一個趨勢,無法保證所有一人住戶均可以向上流動。 而政府如果僅以上述趨勢作為計分制訂立的指標,只會嚴重錯判形勢,無法解決劏房牀位問題。 所以,有超過兩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十年後仍然租住籠屋、板房或劏房,情況實在悲哀。
非長者單身人士: 香港老人福利
另外,同一季度獲編配的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為620宗。 【now.com財經】不少人認為,公屋租戶就是「人生勝利組」,既不用做樓奴,又不用捱貴租。 不過,要躋身「人生勝利組」行列,並不是容易的事,公屋輪候時間近年愈來愈長,上樓遙遙無期。 社協在去年7月至今年7月期間,訪問了150位非長者單身人士,發現有近七成人已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逾五成人輪候五年或以上,只有2%的受訪者曾獲配公屋。
對於有需要的人士,她建議他們尋求社署援助,進行體恤安置或選擇申請特快公屋。 現時本港有逾十萬名非長者單身人士正在輪候公屋,在現行政策上,他們每年只能獲得2,200個公屋編配名額。 社協藉今日(11日)光棍節與房委會代表會面,促請當局改善現有輪候制度,增加上述人士的編配名額,令他們盡快上樓。
非長者單身人士: 非長者單身人士平均月入中位數為8,800元
因此,房委會應重新改革計分制度,考慮申請人實際住屋需要,以理順單身人士輪候先後次序。 是次調查顯示受訪者獨居時間中位數為5年,有25.9%已經獨居10年或以上時間。 有71.5%受訪者表示,自獨居起,便一直入住不適切居所單位,反映住屋問題何其嚴重。 不過,現時房屋政策一直忽視有關單身人士需要,即使他們住屋情況惡劣,長年入住不適切居所亦足以反映他們有強烈住屋需求,亦無向上流動的機會。 香港老人福利是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或慈善團體為65歲或以上香港市民提供的福利,社會福利署是統籌老人福利的官方機構。 香港統計處進行人口普查時會把65歲及以上人士定義為長者(老人),在策劃長者服務時一般都以65歲及以上人士作為目標受眾,不過部分香港長者福利亦提供予60至64歲的人士[1]。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碧如在會面中表示,認同非長者單身人士的需要,但同時提到現有的輪候分類在2005年開始,當時的諮詢結果指出,長者的上樓及工作機會較少,故在檢討下決定讓長者能較先排到,並能獲得加分。 她指出,現時有許多個人長者、有小朋友的家庭及較弱勢的人正居於不適切居所,他們亦有急切性,故希望能尊重製度下,以計分制去編配公屋。 非長者單身人士2025 對於希望增加非長者單身人士的編配名額,她則回應指,政策並非鐵板一塊,過往亦曾由2,000個名額增至2,200個。 她認為輪候時間長的原因並非單單名額問題,經濟環境亦是主因,故他們只能作出有限度安排及取捨。
非長者單身人士: 申請資格
基於計劃申請有一定的限制,有意申請的人士,必須留意有關細節,以及入住單位後的限制等,以免挑選單位後感到後悔。 根據過去的經驗,每年約有1,000個公屋單位納入此計劃,當中包括發生命案的凶宅、單位靠近垃圾房、沒有升降機、受白蟻等蟲患影響、前租戶被追債、單位內的洗手間較其他公屋單位略為細小等。 中籤者在揀選單位時,不受地區限制,只須依據其公屋申請的認可家庭人數,在可供揀選單位名單中,自行揀選受歡迎程度較低的公屋單位。 而且由於政府希望達成公共房屋政策目標,讓輪候公屋申請人能夠於 3 年內獲派單位,所以必須縮小每個單位,以便興建更多數量的單位。
- 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正準備投身社會,未有充裕的經濟能力,所以希望可以獲配公屋,得到政府的住屋幫助。
- 對於有需要的人士,她建議他們尋求社署援助,進行體恤安置或選擇申請特快公屋。
- 社協促請政府增建公屋,大量增加單身配額,並改革輪候制度以回應實際需求。
-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表示,樂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持續改善,惟未能過份樂觀,強調公屋輪候時間仍在高位橫行。
- 根據2020年政府統計處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結果顯示,本港打工仔的月入中位數為2萬元,1萬元以下只佔就業人口百分比約13.3%。
- 林小姐兒時與家人同住公屋,惟家庭環境不佳,她亦時常受到家人暴力對待,為逃離暴力環境,早於中四時輟學,出外打工,儲下日後租屋及生活費用,待18歲便立刻遷出住處。
- 今年50歲的曾先生表示,2006年、他35歲那年開始申請公屋,期間他曾以家庭及非長者單身人士的身份申請,至今15年仍未成功上樓。
根據扶貧委員會發表的諮詢文件,預計 年度長者開支,將從用於長者社會保障福利的增加2倍,至用於長者公共交通票價優惠、長者醫療券的4倍不等[4]。 在西方,由於流行核心家庭,成年子女很少和父母同住,老人獨居很常見。 沒有子女的獨居長者一般處於社會弱勢,不僅面對心理問題,經濟上也往往較困難。 歐盟有對獨居長者的強制走訪制度,但臺灣等地目前尚無這樣的制度[3][4]。 獨居老人可能因喪偶或者沒有後代而獨居,也可能因為子女居住在他處而獨居。 喪偶老人可以稱為鰥寡老人,而屬於後一種情況的老者在中國大陸又稱為空巢老人。
非長者單身人士: 申請公屋:單身到結婚到離婚都未等到公屋
在疫情影響下,他平均一星期只能工作兩至三天,導致每個月的收入非常不穩,有時需要兩份工作纔可應付生活。 曾先生形容房委會的計分制「毫無人性」,希望政府及房屋署改革制度,解決對非長者單身人士的不公平情況。 社協表示,房委會2015年修訂公屋配額及公屋計分制度,訂下每年最多2,200個配額予非長者單身人士,但同時將年齡所得的分數大幅提升。 社協批評在配額及計分制下,非長者單身申請者的輪候次序以年齡作為最大考慮,所以年輕的申請者會被年紀較大的申請者,不斷「插隊打尖」。
非長者單身人士: 公屋輪候時間|最新跌至5.5年 按季微跌0.1年 單身長者排3.9年
而有71.5%的受訪者表示,自獨居起,便一直居住在不適切居所,反映住屋問題嚴重。 調查顯示,他們的住所單位呎數的中位數為80平方呎,有12.4%的人更只能住在不足20平方呎的地方。 非長者單身人士2025 即使有54%的受訪者曾經試過搬遷,但只有51.4%的受訪者表示搬遷後居住環境有改善,但同時表示搬遷後租金也有增加。 截止2021年3月底,約有153,300宗一般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5.8年;而配額及計分制的非長者一人申請有100,500宗。 如果單從房委會數字,會觀察到非長者一人申請在過去幾年大幅縮減,令人誤以為非長者一人需求得以紓緩。
非長者單身人士: 非長者單身人士獨居住屋狀況研究 發佈會 新聞稿
如果想加快上樓速度,申請人可能要成家立室,夫婦一同申請,或者將成年的兄弟姐妹加入申請,就能獲得優先處理。 非長者單身人士 根據房屋署資料,供 1 至 2 人入住的甲類單位,面積平均只有大約150呎,僅僅維持在國際標準內。 公屋單位「納米化」引起社會不滿,大眾覺得公屋發展倒退,單位面積回到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在2022年第四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3,8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680宗。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日(11日)下午於何文田會堂與房委會代表會面及請願,討論非長者單身人士目前正面對的問題及難處。
非長者單身人士: 獨居長者
截至2020年6月底,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重回5.5年的高位,超出房委會平均輪候時間為約3年的目標,所以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花更長時間輪候。 根據房委會規定,新登記的公屋申請人,只可以選擇非市區地區,例如新界及離島。 而長者申請人,及 2013 年 9 月 30 日前登記的申請人,所選擇的地區就不受限制。
非長者單身人士: 現時長者福利概覽
對於有利於長者的福利服務(包括善終服務),政府都會在可行的情況下盡量提供支援。 即使服務屬自負盈虧或志願性質,我們都可以考慮在地區層面作出協調,以推廣有關服務,或推薦機構申請基金撥款。 非長者單身人士2025 此外,全港現時有七間持牌殯儀館同時持有殮葬商牌照,另有九十四間殮葬商,它們皆可以一站式代辦死者身後事,包括安排殯葬儀式,以及辦理火葬或土葬申請事宜。 (四)根據《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無人申索的遺產餘額會被轉撥入政府一般收入內。 要求增加單身公屋配額及改革單身輪候公屋制度,以及將現金津貼計劃涵蓋至非長者單身。
非長者單身人士: 現金津貼計劃未涵蓋非長者單身人士
近年,有社會機構更推出了專為獨居老人而設的「平安鐘[11]」,如有突發事件發生,老人可按動「平安鐘」求助,65歲或以上的獨居老人可免費使用此服務。 香港教育局亦要求中學生必須完成一定時數以長者為服務對象的義工服務,作為他們完成中學課程「其他學習經歷」單元的一部分,中學生需按教育局指示,定期探訪安老院、老人中心和獨居老人,並為長者裝修及打掃家居。 同時,居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單身人士壓力水平,在抑鬱、焦慮及壓力三個項目皆明顯高於住在適切居所的單身住戶,有三分之二人確診為抑鬱,另外26.7%人患有焦慮。 據房委會最新公佈,截至2022年12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 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較上一季(即2022年9月底)輕微下跌0.1年,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維持不變。
非長者單身人士: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有超過四成受訪者租金開支已佔其收入40%或以上,還未計算其他日常生活開支,反映生活十分困難。 本來,非長者單身及長者單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輪候隊伍,而後者受平均三年輪候目標涵蓋,現時長者一人輪候時間亦已達3.6年,可見輪候目標亦漸漸淪為空談。 不過,在修訂及配額及計分制下,導致只有年紀接近60歲的非長者單身申請人方可上樓,未來將會引致50歲以上在輪候隊伍「大塞車」,無法疏導。 假如每年最多2,200個的配額制未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時,這羣申請人將可能在60歲時亦無法順利上樓,然後被自動納入長者一人輪候隊伍。 屆時,他們將會與其他長者一人申請共同爭奪單位,最終必定導致長者一人申請輪候時間進一步大幅延長。 53.7%受訪者表示以非長者一人身份輪候公屋,接近七成受訪者已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
至於公屋資產限額,則參照甲類消費物價指數(通脹率)於年間的變動調整。 非長者單身人士2025 另外,對於政府推出現金津貼計劃並不涵蓋非長者單身人士,社協批評當局忽視單身人士需要。 促請當局應該將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的非長者單身,同樣納入計劃內,以體現公平原則。 第一,家庭申請不是採用計分制,根據現時的數據,平均輪候時間為5.8年;第二,一人申請時所累積的輪候時間,有一半可轉至家庭申請隊伍中,以一年半為上限。 非長者一人的申請,要儲夠分纔可以上樓,由申請至成功上樓動輒要十年或以上。
由於配額制所限,每年最多隻有2,200個單位留予非長者單身人士,自然導致配屋分數持續高企,只有年紀大分數高人士方可獲配屋機會。 因此,要解決單身人士上樓問題,首先要首先要大量增加單身公屋配額。 例如,在2018年2月,當時的配屋最低分數介乎 分,但去到2021年6月,配屋最低分數介乎436分-455分。 表面上,申請人在這段時間應獲得輪候分數40分,但配屋的最後要求同時增加至少10分,變相輪候年期一再延長。 結果,申請人根本無法得知自己實際要輪候的時間,只能繼續在單位內無止境的等候。
非長者單身人士: 申請者剛滿60歲 竟自動換新隊重新輪候
香港有不少老人福利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是沒有為長者提供的,例如只興建予長者居住的公共房屋,香港房屋委員會對每位申請公屋後長者安排申請後三年內即獲分配一個市區公屋單位的承諾。 香港政府每5元的公帑開支就有1元用在長者,在長者福利方面領先全球[2]。 受訪者的每月平均收入中位數為$8,800,但有58.8%受訪者表示過去兩年並沒有申請過包括交津、職津在內的津貼。 只有不足三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每月有能力儲蓄,但亦有近三成受訪者其實要供養其他家庭成員。
非長者單身人士: 現金津貼計劃未涵蓋非長者單身人士
配屋時,申請表內的成員必須在港居滿 7 年,加上申請住戶的總月入和總資產淨值,不得超過現行限額。 據房委會網頁顯示,在 2023年2月1日以前按「配額及計分制」登記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如分數於2023年2月1日,其分數已達425分,現正 / 將會安排詳細資格審查。 若嚴格根據既定公式計算,在2023/24年度,6人及以上家庭的公屋入息限額會上調,而1人至5人家庭的入息限額則會下調。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間進行是次調查,以探討非長者獨居人士最新住屋狀況。 另外,去年第4季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3,8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680宗。
53.7%受訪者以非長者單身人士身分輪候公屋,近7成人已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當中近2成更已輪候10年或以上,但曾獲配公屋只佔約2%。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最新調查顯示,過去一年150名居於劏房或板間房的非長者單身人士,當中以深水埗區居民為主。 調查發現,受訪者平均月入中位數為8,800元,近4成入息用作租金支出, 受訪者獨居的時間中位數為5年。 公屋計分制|香港單身人士輪候公屋時間長,有組織表示,非長者單身人士被較年長申請人不斷「插隊」,令輪候15年都未能上樓,也未能受惠現金津貼計劃。 事實上,受訪獨居人士中,超過一半表示獨居主要原因為離婚,而只有不足一成表示是因為「希望獨自生活」。
非長者單身人士: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直至 1984 年,政府改變房屋政策,單身人士亦獲得申請公屋的資格,房委會亦開始將新建的公屋改良成一人單位。 及後政府興建的公屋單位,逐漸增加小型 1 非長者單身人士2025 至 2 人單位,例如和諧式單位,設有標準 1 或 2 人單位。 除了金錢上的福利,長者亦可以享有其他社會制度上的福利,例如長者在干犯大部分刑事罪行時,警方都不會對長者提出檢控,而只以警司警誡取代,即使長者因為干犯嚴重罪行入獄,他們亦毋須在監獄內工作。 同時,香港的公共交通工具亦為長者提供專用座位甚至只限長者乘坐的專用班次,限制非長者乘客使用[來源請求],亦容許長者優先登車。 此外,非住屋開支則是參照政府統計處最近一期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的結果釐定,並於兩次調查期間每年按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剔除住屋開支)的最新變動,或按入息因素的名義工資指數變動進行調整,以較高者為準。
非長者單身人士: 申請公屋:單身到結婚到離婚都未等到公屋
如果選擇參加計劃後,成功獲分配公屋,住戶於 3 非長者單身人士 年內不可搬遷,期間亦不能以綠表申請居屋。 如果申請人在申請時符合年滿58歲要求,就可以申請「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而在配屋時則需要年滿60歲,只有達到此年齡,纔可獲優先編排公屋。 一人單位可以分為兩款,一是透過「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申請,另一種是「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兩款計劃的申請資格都不同。 隨着老年人口佔比持續增加,人口老化是香港社會一項中長期重大挑戰,預料將對社會福利開支和醫療系統構成龐大壓力。 年度,用於長者社會保障福利和長者公營醫療服服務的開支便達241億和239億港元,長者醫療券亦佔7億港元[4]。
非長者單身人士: 非長者單身人士平均月入中位數為8,800元
假若要縮短輪候時間,可以考慮轉為家庭申請,或者申請參與「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申請人的分數,會按照其成功登記公屋申請時的年齡計算,18歲的一人申請者會以0分起步,19歲獲9分,每一歲加9分,如此類推,直至59歲獲369分為止,到60歲就會自動轉成「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申請。 根據房屋委員員會資料,截至2021年3月底,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即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平均數)為5.8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6年,超過3年的目標。 一些想加快獲配公屋的家庭,可以自願參加特快公屋編排計劃,房委會會從中抽籤,讓中籤的申請人提早獲配公屋,但是必須要注意,計劃所提供能提早上樓的單位,必然存在一定的負面因素和瑕疵,例如凶宅。
非長者單身人士: 輪候時間長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由於公屋一人單位面積過小,經常批評政府規劃不妥,把一些不規則形狀、面積細小的地盤批給房委會興建公屋,導致難以採用標準大廈設計。 不過,發言人亦指出,由於本地經濟正從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中逐漸恢復,作為公屋目標羣組的低收入家庭的生計仍受到嚴重影響,在釐定2023/24年度公屋入息限額時,需繼續作出例外處理。 2.6 儘快立法管制租金及保障租住權,並應管制起始租金及加租幅度不超10%,以紓緩單身人士的租金及租務壓力。 此外,對於通過查覈而申請公屋資格得以保留的申請者,從查覈日期起計五年之後,倘若屆時仍屬查覈目標之內,需再次接受查覈。 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
非長者單身人士: 申請者剛滿60歲 竟自動換新隊重新輪候
千居在以下文章,綜合了一人公屋單位的申請資格和注意事項,供有意申請的你參考。 根據2020年政府統計處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結果顯示,本港打工仔的月入中位數為2萬元,1萬元以下只佔就業人口百分比約13.3%。 換言之,Bobby夫婦只容許一人從事全職工作,另一人則只可以兼職或無業,纔有機會符合入息上限要求。 20歲的Tommy考慮到「非長者一人申請」的漫長輪候時間,有意與家中6旬父親經「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申請上樓,便可大幅縮減輪候時間至數年間。 非長者單身人士2025 值得一提的是「天倫樂」合資格申請者有別於其他新公屋申請者,可隨意選區,包括市區、擴展市區、新界及離島。 政府早期的房屋政策方針,認為三人以上大家庭的需求最為迫切,因此忽略了一或二人家庭的住屋需求,單身人士及二人家庭除了例外情況,都不能申請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