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廣東雖有蘇仁山、李魁等個人風格強烈的畫家,但因為他們的筆墨「與古人無合處」,便亦毫不受到重視。 可是,為什麼外國現代的一些美術流派,如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等等,又多據藝術表現特點命名呢? 須知那些都是重形式(甚且是形式至上)的畫派,所以那樣取名是理所當然。
- 其表現形式是折衷中西,融彙古今;最終目的則是通過藝術美的陶冶以“改造國魂”。
- 在鄭少忠看來,忍逸的境界,則水墨比較容易達到。
- 是次展覽為理工大學文化推廣委員會「駐校藝術策劃人計劃:鄧海超先生」重點節目,由香港藝術館前總館長鄧海超策展。
- 如果真是“在1948年以前,還沒有‘嶺南派’這個稱號”的話,那麼,高奇峯早在1933年已去世,當時尚未有“嶺南畫派”之名,何來三人商量之事?
- 因為「嶺南派」的胚胎固然由「隔山派」孕育而成,而且廣東一地的畫風突然鼎盛,也與「隔山派」的興起有關。
- 而居古泉師兩人之所長,又以結構新穎,氣韻清逸,筆致洗鍊,故能青出於藍,其弟子甚多,陳,高則其傑出者。
雖然在技法上變革,還不是「隔山派」最值得稱賞之處,這個活躍於中國畫壇逾一個半世紀的畫派,今日所以受人重視,完全是因為他適應當時國畫要求變革的機運。 因為他將宋孟的畫法來一個「折衷」(這一點,後來影響高劍父先生甚大),變成在絹本上「半工半寫」,由於寫的既是「沒骨花卉」,因此自然而然,惲南田就變成他的間接師承。 背景着色渲染:自唐王維提出「畫道之中,水墨為上」的主張後,傳統國畫一直重水墨,舍彩色。 嶺r南畫派以色彩渲染襯託水墨,是對國畫技法的一種創新。 畫面賦色艷麗:受到西洋印象派的影響,嶺南畫派注重光的表現,畫面賦色大都十分艷麗,這與強調「蕭條則會筆墨之趣、淡漠則得筆墨之神」的傳統國畫正好相反。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 《雲山無限—盧清遠作品展》
看他隨手攤開大型畫冊般的自製寫生本,黃山、桂林、九寨溝呼之欲出、險然已是「信手拈來皆佳作」的地步了。 用筆注重骨法 ﹣ 採用各種不同筆法,包括中鋒、側鋒、偏鋒、臥鋒、推筆、拖筆、逆筆等,變化繁複,於畫面上造成反傳統的效果,以期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畫中線條多如蒼籐古柏,峻石屈鐵,大氣磅醣,迺勁有力。 盧清遠是嶺南派大師趙少昂的得意門生,自1969年開始師從大師,並被趙少昂稱讚「筆底多新意,堪稱藝苑才」。 盧清遠同時亦希望將嶺南畫派傳承,因而1975年在港設立「雲山畫苑」,1986年移居臺灣設立「南天畫會」,積極培育畫派傳人。
關山月,原名澤需,1921年出生,廣東省陽江縣人。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 1933年,畢芙於廣州市立師範學校後,在廣州一間小學任教員。 當時”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在中山大學講學,他獲得同學的幫助,前去旁聽;後來並到高劍父創辦的春睡畫院學習。 從這時開始至1940年,他一直跟隨高劍父學畫。 當時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三人以大膽創新的風格,在畫壇別樹一幟,時人稱他們為「嶺南三傑」,「嶺南畫派」之名也由此得來。 而當時高、陳等對「嶺南畫派」之稱號並不滿意,因為它帶有狹窄的地域性,容易被誤解為只是地區性的畫家團體,更沒能體現出吸收海外畫風而發揚國畫的革新理想。
嶺南畫派: 第二代嶺南畫家
個性豪邁、待人誠懇而謙遜的歐豪年並不強調自己是「天才」,只承認他的確具有強烈的求知慾,並且熱愛繪畫。 嶺南畫派 直至今日,他還是時時畫、天天畫,並且最怕一件事物畫得太好、太滿。 所以他每年出門旅行都帶著畫具,隨時現場寫生。 如上黃山,看到感動的景象隨時可停下,時間長就畫細一點;有時只有一剎那,像是在飛機俯瞰北極冰原,就以簡筆寫意,回來再補,或就保留原來的樣貌。
- 1939年起先後在香港和新西蘭、葡萄牙及廣州居住。
- 他畫的《雨景圖》,雖保有米氏雲山的感覺,但在雨雰的渲染中,形象俱在,層次無窮,虛實關係處理的頗為得當而深遠。
- 在高劍父紀念館「其命惟新」廣場新落成的高劍父紀念銅像前,歐豪年難掩激動之情,他很認真地看着前輩,隨後恭敬鞠躬並獻上鮮花,以此表達對先賢的敬意。
- 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寫意花鳥,東莞張穆著稱畫馬,新會高儼擅長山水,順德黎簡詩書畫皆絕,順德蘇六朋、蘇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蟲,重視取法自然,創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 他在1965年和1967年分別參加倫敦泰雍美術館舉辦的「全世界繪鳥名家畫展」和「全世界走獸名家畫展」,受到一致好評。
- 高劍父相當於陳其年,發揚蹈厲,風起雲湧,而陳樹人則相當於朱彝尊,含蓄蘊藉,雨絲風片。
很明顯,“嶺南畫派”之稱,是按第一種原則——地區性命名的。 但很奇怪,這個名稱卻曾經很令畫派的創始人感到不滿。 據關山月說:“當時高、陳諸先生對‘嶺南畫派’這個稱號,並不滿意,因為它帶有狹窄的地域性,容易使人誤解為只是地區性的畫家團體。 更主要的,它沒能體現出吸收外來營養使傳統藝術發揚光大的革新國畫的理想。 所以劍父先生從來沒使用過‘嶺南派’這一名稱,而寧可自稱是‘折衷派’。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融匯古今中外,推動傳統中國畫革新,使中國畫更跟貼時代步伐。中環集古齋畫廊集結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和新嶺南四家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等名家作品,讓觀眾回顧和進一步的認識嶺南派繪畫。
事實上中國的哲學思潮以至書香的典雅,仍是國族可貴的遺產。 盧清遠,1946年生於廣東梅縣,師從趙少昂,為嶺南畫派第三代名家。 他對於傳承嶺南派畫風不遺餘力,並活躍於香港、臺灣、加拿大等地,投身繪畫和教育工作。 最新展覽《雲山無限—盧清遠作品展》,筆下的大自然各種生命都刻劃入微,躍然紙上,反映現時嶺南畫派在藝壇上的傳承與探索。
或者說;如何界定“嶺南派”這一概念的外延與內涵? 這是近些年來國內外嶺南派傳人與美術史家們熱心探討的課題之一。 第二代嶺南畫家從民國初年起開始活躍於畫壇,人數衆多,代表人物爲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四人,被稱爲當代嶺南畫派四大畫家。 比起第一代嶺南畫家,第二代嶺南畫家更注重在重大題材的開拓和時代精神的體現,提出“筆墨當隨時代”、“古爲今用,洋爲中用”[5],開創出自己的風格。
嶺南畫派: 藝術特色
歐豪年還勉勵年輕的嶺南畫派傳人,並稱自己要與年輕人一起努力,共同推進嶺南畫派的發展。 當然,鄭少忠表示,嶺南畫派以色彩為主,自己的作品則是以水墨為主。 在鄭少忠看來,忍逸的境界,則水墨比較容易達到。 此外,色彩比較入俗,而水墨的境界感則會更加高。 因而,鄭少忠說,自己最喜歡的,乃是山水畫,而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少山水題材便是以香港本地的實景為刻畫對象的。 寫生寫到老師認為差不多,就可以學「嶺南派」的畫法了,二高一陳的作品當然是在必研究之列,可是卻絶對禁止臨摹,老師只告訴你,那一種技法有甚麼效果,間中加以示範,回家之後,便居然「創作」了。
嶺南畫派: 嶺南派畫家「回家」聯展
居巢能夠利用「撞粉」來表現花瓣的柔潤,能夠用「撞水」來表現枝葉的質感,因而也就在當日「千人一面」的傳統畫壇中,樹立起強烈的個人面目。 筆者曾學過惲南田一派的沒骨花卉技法,也學過「隔山派」 的技法,照筆者個人體會,甚至不妨說,「撞粉」「撞水」極可能是由偷懶偷出來的發明。 因為寫惲南田的畫要層層渲染,畫一朶牡丹花就要花大半日的時間,但假如用「撞粉」的方法來寫,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嶺南畫派: 風格特點
他說,學習藝術可以沉澱人的心情,陶冶人的美德,這對社會的和諧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嶺南畫派 在艱苦的條件下,鍛造出的不僅是書畫的技藝,同時也包括人生的態度。 鄭少忠認為,兒時艱難學習書畫的生涯,使得自己的基本功極為過硬和紮實。 他說,這與今時今日學習藝術的青年人是完全不同的。
嶺南畫派: 繪畫
”廣州畫院副院長黃志堅更明確地把嶺南派的特徵歸結為四點:“以倡導‘藝術革命’、建立‘現代國畫’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為道路;以形神兼備、雅俗共賞為理想;以兼工帶寫、彩墨並重為特色。 嶺南畫派 ”以上這些,已漸漸靠攏了問題的實質,對人們深入把握嶺南畫派的特色有不少啟發。 近年大家所說的“嶺南畫派”,大概是指陳樹人,高劍父,高奇峯等一派畫家而言,這一派畫家起於前清光緒年間,這三個人,可說都和當時的有名畫師居古泉(廉)有關係。
嶺南畫派: 畫家介紹
嶺南畫派為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以創新為宗旨。 這一畫派是在西方藝術思潮的衝擊下,近代中國藝術革新運動中逐步形成的。 自唐王維提出「畫道之中,水墨為上」的主張後,傳統國畫一直重水墨,舍彩色。 嶺南畫派以色彩渲染襯託水墨,是對國畫技法的一種創新。 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高劍僧,都曾留學日本,學習過日本畫,(1906~1911)很早就參加革命活動,都是同盟會會員,在藝術上主張「折衷東西方」。 展覽中可看到被尊為「畫聖」高奇峯的作品,包括《古月蒼鷹》、《流響出疏桐》,還有高劍僧、趙少昂的猛虎圖,極具視覺震撼效果,亦代表了嶺南畫派的革命精神。
嶺南畫派: 江先生為求「入古出今」,選擇的不是以西方形式為滋養,而是進入母體文化深層,從中國人向來蘊涵的「自然觀」裡,洗練出現代人
身為香港春風畫會的主席、本港知名的國畫家,鄭少忠一直認為藝術創作的靈魂乃是藝術家對於土地的感情。 憑借這份感情,鄭少忠在培養學生或是創作中,一直都留意香港本地的題材和生活。 藝術人生之路的過程雖然曲折艱辛,也充滿了幻境一般的變化。 但不變的,則是他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執着追求。
嶺南畫派: 黎明 (嶺南畫派)
由於戰亂關係,趙氏返回中國內地,路經桂林,在那裏欣賞到美麗的山水景色,然後北上經柳州、貴陽,到達重慶,受聘於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藝專學校。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2025 在四川期間,趙氏曾遍遊峨嵋山、長江三峽等名山大川,增益不少,開拓了新的繪畫領域。 自1941年至1944年,他在廣州灣、柳州、桂林、曲江、貴陽、重慶、成都等多處到過的城市,舉辦個人畫展。
「隔山派」的始創者其實是居巢,居廉是他的堂弟,也可以說是他的弟子,不過前人重血統倫常,既然彼此的輩份是兄弟,居巢對居廉也就不以老師自居。 ──這情形,恰如高劍父先生之於高奇峯,高奇峯雖然跟高劍父學畫,但劍父先生亦從未因此自己提高自己的輩份,這即是前人謙厚之處。 目前老一輩的廣東畫人論畫,還喜歡用「出不出得海」來做評論的標準。 所謂「出得海」,即是指畫作的水平已經可以傳出廣東一地,「出不得海」,則畫人的作品,僅能在地方上站得住腳。 嶺南畫派是廣東畫家組成的一個畫派,創建於晚清時期,創始人為「二高一陳」,即高劍父、高奇峯以及陳樹人,也稱「嶺南三傑」。
嶺南畫派: 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 「嶺南畫派:現代中國的崛起」特展
這次獲文化博物館邀請在趙少昂藝術館舉辦個人作品展,對盧清遠而言自然是意義重大;展覽除了其新舊作品之外,亦精選趙少昂作品同場展出,彰顯嶺南畫派的藝術傳承。 佢係傳統唐人國畫變出嚟嘅一個革命派,以創新做宗旨。 喺西方藝術思潮嘅衝擊下再加埋近代中國嘅藝術革新運動之中逐步形成嘅。
陳樹人係古泉弟子,又是女婿,高劍父亦是居的弟子,奇峯則年較輕,亦居的私淑弟子,三個人亦都曾留學日本習畫,又都是從事革命的,故都可以說是居古泉的一脈。 嶺南畫派2025 原來古泉承宋光寶,孟麗堂等之後(這兩人都是道光鹹豐間外省人到廣東,以畫花鳥草蟲得名的,都有他的特長,大體可說是遠師惲南田的),別出心裁,特別注意寫實(當時為寫生),一毛一爪,一根一葉,一動一靜,一開一謝,都不絲毫放過。 而居古泉師兩人之所長,又以結構新穎,氣韻清逸,筆致洗鍊,故能青出於藍,其弟子甚多,陳,高則其傑出者。 但此三人之所以傑出,又各有其特長,並非墨守師法,而與時代有關。 三人既從事革命,又漫遊海內外,胸襟氣量,自然恢廓。 而且在日本學習藝術,所研究的係西洋畫的基本科目,如人體物體的素描及陰影法等,皆具有造詣,從而應用於國畫方面,與居氏的心得傳授相結合,而加以各人個性的發揮,便各各成了他們的特色。
館方亦特意並列趙少昂教授之師徒寫虎作品,展現師徒之間的畫藝傳承。 師從大師趙之昂的畫家盧清遠於明日(16日)起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雲山無限——盧清遠作品展」,當中不僅有展出盧清遠數十幅畫作,亦收藏趙少昂《草澤雄風》、《白虎雪蹤》兩幅大作,希望令香港市民可以再度細賞嶺南畫派的寫實和生動。 民國以來,隨者政治上掀起的火燄,繪畫也導致了革新的運動。
──這情形就跟廣東人寫宋院畫一樣,有很多取巧的辦法,非專學傳統宋院畫的人所能知。 筆者有一篇文字,發表在香港「信報月刊」,對此曾略予提及。 由此可見,喜歡取巧以及走捷徑,是廣東人的特性。 嶺南畫派主張引進西洋畫法,融合中西繪畫之長,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並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創製出有時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氣氛酣暢熱烈、筆墨勁爽豪縱、色彩鮮豔明亮、水分淋漓、暈染柔和勻淨的現代繪畫新格局和創新作品。
嶺南畫派: 香港文化博物館
在首輪分組對決,與隊員穎蕎、姜詠鑫、區廷筠、廖芷嘉及安希婷演繹自選表演《Monsterssssss》[15]及參與跳舞比併,擊敗B組,晉身40強。 在第二輪分組對決,邱彥筒與黃斯琪、楊安妮及蘇芷晴一組。 於自選項目演譯原創舞蹈表演《天黑請閉眼》[16][17]。 在指定項目演繹鄭欣宜的《救命歌》[18][19]。
嶺南畫派: 古典傳統藝術璀燦多姿的智慧和性靈,能夠自然循著「繪畫性」的演化而散發者,江兆申先生實為一代宗師。…………………
1942年,他從廣東出發,遍遊中國西喲、西北各省,一面寫生,一面創作,並在韶關、桂林、貴陽、重慶、昆明、成都、西安、蘭州等城市舉行個展。 後來他偕妻了李小平前往敦煌,臨摹和研究莫高窟千佛洞的古代壁畫。 1940年至45年這期間的旅行寫生,對關山月畫藝的發展起若非常重大作用,也使他初步形成了個人的獨特風格。 嶺南畫派主張引進西洋畫法,融合中西繪畫之長,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並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創製出有時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氣氛酣暢熱烈、筆墨勁爽豪縱、色彩鮮艷明亮、水分淋漓、暈染柔和勻淨的現代繪畫新格局和創新作品。 嶺南畫主張「折衷中外,融匯古今」,既保留了傳統國畫虛實相生的筆墨意境特色,又吸取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打破傳統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