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專訪郭軍教授,解讀關於黑色素瘤的幾大疑問,並教給大家簡單的“ABCDE”判別黑痣“善惡”之法。 黑色素瘤起源於黑色素細胞,是一種惡性程度相當高的惡性腫瘤。 其好發於中老年人羣(人數最多的年齡區間:50-69歲),並可見於人體各個部位。 原發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內的黑素細胞增生所致,其表現爲色素濃重的逐漸增大的結節,周圍可繞以紅暈。 皮膚癌的面診很重要,臨牀醫生的經驗豐富度直接影響皮膚癌的判斷能力。 黑痣癌變早期2025 第一,生物製劑在皮膚癌上的應用,將爲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為了「一顆痣」掛號看門診,很多人可能覺得未免太小題大作,但醫師提醒,如果忽略痣的異常變化,等到它癌化、變成惡性黑色素細胞瘤,恐怕因為延誤治療而錯過黃金治療期。 黑痣癌變早期2025 因應不同階段及範圍大小的黑色素瘤,醫生會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標靶治療,免疫療法以及放射治療。 而長在病患指甲處的黑色素瘤,需要仔細觀察指甲上是否有黑色條紋,或指甲旁的皮膚有否變暗,以及看似瘀傷的斑點,患者自己往往難以發現。 黑色素瘤患者的皮膚上會產生不正常且不均勻的黑色素沉澱,例如皮膚冒出新的黑斑,或者原有的膚斑或痣變大、變形或變色;患處通常不痛也不癢,但會有向外擴散的現象,變異的過程可長達數星期,甚至數月。
黑痣癌變早期: 皮膚癌診斷方法?
目前目前醫學界也致力發展不開刀、非侵襲性的方式來診斷皮膚癌,包括利用超音波、皮膚鏡檢、光學斷層掃描、共軛焦顯微鏡、光動力診斷等技術,但到目前為止還都只是輔助診斷的工具。 經年累月的曝曬,容易使表皮當中的角質細胞與黑色素細胞發生癌變,造成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惡性黑色素瘤。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他建議市民平日要做好防曬措施,預防黑痣形成,例如進行戶外活動前要塗SPF30或以上的防曬霜,並每隔2小時補塗;另也可拍攝全身皮膚癦痣,定期與照片對照作自我定期檢查。 (3)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狀還有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爲黑色素瘤的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1)雜色常爲惡性病變的信號,雀斑型、表淺蔓延型惡性黑色素瘤,常在棕色或黑色中摻雜紅色、白色或藍色,其中藍色更是一種不祥之兆。 引起惡性黑色素瘤的原因很多:有紫外線照射、結構不良痣惡變、遺傳、外傷、內分泌異常及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減退等。
- 鱗狀上皮細胞癌也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癌,主要也是和紫外線曝曬有關,不過惡性度、轉移機率、預後等就比基底細胞癌還來得差一些。
- 而皮膚反覆發炎的情況下,細胞會有癌化的可能,因此若有反覆發炎久不癒的民眾應積極治療為佳。
- 已有很多年,但今年因爲穿緊身褲多,摩擦後瘙癢,被自己抓紅腫破潰流水了。
- 紫外線是最常見的誘發原因,長時間受紫外線照射以後容易發生基因突變,從而形成皮膚癌。
- 身為臺灣人,雖然我們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低,但可不能因此掉以輕心!
- 收治這名病患的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楊志勛指出,患者被確診時,一直存有「沒曬到太陽的地方就不會得到皮膚癌」的錯誤迷思。
因爲它是一種免疫原性的腫瘤,已被證明對化療等傳統癌症治療方式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黑痣癌變早期 所以早期黑色素瘤在活檢確診後要儘快做原發竈的擴大切除手術。 最新研究發現,採用阻斷BRAF基因傳導路徑的方式來治療晚期黑色素細胞癌患者,相較於傳統化療可讓患者維持近7個月病情不惡化,中位數存活期更突破1年。
黑痣癌變早期: 黑色素瘤的治療
一眼看去,這顆淡黑色的痣像斑一樣,不大,也沒突起。 經詢問病史,患者介紹自己腳底從小就有一顆黑痣,但因爲不痛不癢,從來沒有關注過,更沒有想到進行治療。 主要工作就是合成並分泌黑色素,防止紫外線對人體皮膚輻射導致細胞染色體受損。 黑痣癌變早期2025 膚色淺的人皮膚中的真黑色素含量少,易曬傷;膚色深的人皮膚中的真黑色素含量多,更扛曬,恢復也更快。
而轉移到局部淋巴結者的第 3 期患者存活期則明顯降低,平均為 3 年。 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表示,人的身體在任何一處都可以有痣,而長痣主要與先天遺傳有關;另皮膚較白、多曬太陽者,也有機會使痣增生。 在醫學角度而言,痣與癦一樣同屬「黑色素痣」,即黑色素細胞在皮膚內增生,一般不論黑色、啡色,只要顏色均勻、四周邊界規則,便多屬良性。 其中,長毛的痣主要是「真皮痣」,顏色近似膚色,多屬正常。 (1)黑色素瘤患者的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片狀脫屑,時有滲血、滲液,可高出皮面。
黑痣癌變早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此外,黑色素瘤的惡性程度比較高,在早期僅表現爲一顆“黑痣”,無潰爛或其他表現,當發現時,很可能癌細胞已經遠端轉移到臟器甚至腦部。 黑痣癌變早期 皮膚癌最早期的症狀也只是出現一塊斑或黑色小結節,不癢不痛,沒有主觀症狀,因此普遍不會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尤其對於偏遠地方的中老年人羣,皮膚癌常常發展到較晚期後纔得到診斷和治療。
黑痣癌變早期: 皮膚癌有前兆嗎?
做好防曬 黑痣癌變早期 如遇上「ABCDE」的情況,宜及早求診,醫生會以表皮透光顯微鏡作檢查,觀察色素的分佈和痣的形態,或做更精準的皮膚切片及病理化驗檢查,以診斷有否不正常細胞。 原嘉麗指,「黑色素瘤的治療方面,大部分可手術切除,若已出現擴散,就要以電療醫治,而針對某些基因變異,亦有生物性治療可以選擇。」預防癌變,唯一可控風險是減少UV接觸,即平日應做好防曬,減低皮膚受到的刺激。 初起可於正常皮膚髮生黑色素沉着,或者色素痣發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繼之病變損害不斷擴大,硬度增加,伴有癢痛感覺。 黑色素瘤的病損有的呈隆起、斑塊及結節狀,有的呈蕈狀或菜花狀。 向皮下組織生長時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型,向四周擴散者則出現星狀黑斑或小結節。
黑痣癌變早期: 症狀查詢 查症狀
當皮膚癌發生時有何症狀、皮膚癌有何檢測方式外,又有哪些高風險族羣容易罹患皮膚癌,讓我們一起從頭認識皮膚癌。 黑色素瘤一旦發生,就可能經由淋巴和血流轉移到全身各處;若發生轉移則平均存活期會大幅縮短到 1 年以內。 根據長庚醫院統計最近 10 年來 221 位黑色素細胞瘤患者的結果顯示:第 1、2 期的病患 10 年存活率高達 70 %。
黑痣癌變早期: 皮膚癌的預防方法
流行病學資料亦顯示白種人皮膚惡黑發病率明顯高於有色人種。 其次,觀察自己的痣是不是顏色很雜,雜色常為惡性病變的信號,雀斑型、表淺蔓延型惡性黑色素瘤,常在棕色或黑色中摻雜紅色、白色或藍色,其中藍色更是一種不祥之兆。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黑痣,正常情況的下的黑痣是良性的存在所以不用擔心,但是在一些外界刺激下黑痣是會癌變的,那麼黑痣��變早期是什麼徵兆。 【3】 女,70歲,左胸上部深色突出,形狀不規則,最大直徑0.5釐米。 不知什麼時候長出來的,知道已有幾年,今年好像比去年略大了。 “當我們看到那顆像斑一樣淡的痣,就明白這就是原發竈,就是這顆痣引起全身轉移並擴散。
黑痣癌變早期: 皮膚癌原因是什麼?
過去,晚期膽道癌第一線治療以化療為主,存活時間大約只有10 個月上下。 不過,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腫瘤內科部醫師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林宗哲表示,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出現後讓病人存活期提升,其中免疫結合上化療,比單用化療效果更好,目前大型臨牀試驗數據顯示能有效提升存活時間。 黑痣癌變早期 一年前,賈先生的腳上長出一顆黑痣,局部有點疼痛不適,注重保健的他到當地醫院就診,當地醫生認爲他是患了雞眼,就採用冷凍、貼藥膏等方法治療。
黑痣癌變早期: 醫生分析了100多顆黑痣
景哥提醒大家,足底、外陰等部位的痣要特別留意,如果發現體積變大,顏色變深或者變淺,邊界模糊了等等,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除了前往醫院診斷之外,平時在家的檢查其實更為重要,你可以利用ABCDE檢查口訣,幫助你及早發現皮膚的異狀並求診。 醫師在診斷皮膚癌上,除了透過肉眼進行初步判斷外,還可以透過皮膚活檢(活體組織切片),在病竈處切除小片組織,透過分析儀以判斷是否為皮膚癌。
黑痣癌變早期: 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4大症狀快確認、檢測、9大皮膚癌風險全解析
因此,從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來看,統計資料上肝內膽管癌是最常見的類型。 女,37歲,左腳腳背六七年前長了一顆痣,短時間內長大比較快,然後就沒再長了。 【20】 女,36歲,左邊肩頸處,出生時一小點黑,隨着年齡增長痣也大了。
黑痣癌變早期: 健康大曬
如果是高出皮面的、圓頂或乳頭樣外觀的或是有蒂的皮疹,臨牀上叫作皮內痣;略微高出皮面的多爲混合痣;不高出皮面的是交界痣。 男,79歲,痣黑色,直徑約6~7毫米,表面稍有凸起且偏硬,位於頸部左耳斜後下方約2釐米處。 已有很多年,自己無感覺,近來偶有癢感,但自覺無其他症狀。
黑痣癌變早期: 皮膚癌的診斷與自我檢查
癌變風險不大 一般來說,痣變成皮膚癌的風險不大,但原嘉麗亦坦言,「沒有事情是沒可能,事實上根據文獻,有約四成的黑色素瘤就由痣演變而來。」當然,痣不會一夜之間變成癌細胞,中間會出現一些變化。 痣是皮膚表皮底層細胞的黑色素細胞增生,而隨著年齡增加,這些細胞都會慢慢增加,到40至50歲左右痣的數目就會穩定下來。
黑色素瘤約佔皮膚疾病相關死亡病例的73%,中國每年新增黑色素瘤患者在8000例以上,且發病率趨向年輕化。 免疫治療因為是刺激自己的免疫反應,所以還是有一些常見副作用例如疲倦、皮膚搔癢、腹瀉、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等。 然而最近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的出現可延長病人存活時間,讓治療獲得了新的希望。 若以目前最多人使用的化學治療為基礎,加上免疫治療,可以有效提升存活期。 痣在醫學上稱作痣細胞或黑素細胞痣,是表皮、真皮內黑素細胞增多引起的皮膚表現。
賈先生到省腫瘤醫院就診,得知他患的是惡性黑色素瘤,並已擴散轉移。 面對晚期黑色素細胞癌,化療是普遍使用的治療武器,但反應率僅9%,成效有限、治療不易,難以達到病患與家屬的期待。 不過,臺灣有近1成5的黑色素細胞癌患者具BRAF基因突變,可透過阻斷BRAF基因傳導路徑的方式有效抑制腫瘤成長,目前這類藥物也已有健保給付。 特別是,黑色素細胞癌惡性程度高,容易轉移到其他器官,存活期僅數個月,在過去,治療僅有廣泛性切除病竈、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等方式。 目前則可藉由基因檢測,及標靶化療,延長存活期逾1年以上。 郭軍教授表示,歐美的黑色素瘤與亞洲存在很大差異,在亞洲患者中,75%屬於肢端黑色素瘤(佔50%以上)和黏膜黑色素瘤(約25%),而這兩種類型在歐美黑色素瘤中佔比不到5%。
另外現在較少見但還是要留意的是,像是早期雲林、嘉義一帶飲水來源主要以井水為主的民眾,也有因砷中毒引起皮膚癌的風險。 而皮膚反覆發炎的情況下,細胞會有癌化的可能,因此若有反覆發炎久不癒的民眾應積極治療為佳。 黑痣癌變早期 基底細胞癌就是前述所提到較常見的皮膚癌,其惡性度較低、轉移機率低、預後較佳,在發現後將其切除基本上沒什麼大礙。 形狀常見長得像黑痣,通常上面會有傷口,大小會逐漸變大,主要和紫外線曝曬有相關,因此也常見出現在鼻子、臉部等容易曝曬到的部位。 雖然很少出現轉移的情況,但久了會侵犯到肌肉、骨骼等皮膚底下的組織。
黑痣癌變早期: 皮膚的黑痣也可能是癌,發現晚了可能會要命!
皮膚癌的早期檢查非常重要,若腫瘤已經變大而且轉移至淋巴結,甚至是內部其他器官,患者的存活率就會顯著降低。 黑痣癌變早期2025 國人對皮膚癌認識普遍不深;由於相較於白人,黃種人皮膚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可減少紫外線吸收,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人較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民國107年的皮膚癌患者共4049人,每10萬人裡面約有9.6人罹病。
黑痣癌變早期: 健康快車
對於年紀大、不願接受手術、或腫瘤位置特殊的病患,可採用這種治療。 基底細胞癌的邊緣清楚,手術可針對腫瘤周圍多切除 0.2 ~ 0.5 公分,便可清除乾淨,若發現得早、腫瘤仍小,門診手術即可處理。 除此之外,鱗狀細胞癌還有放射線照射、傷口長久不癒、長期接觸化學物質與慢性砷中毒等癌變因素。
臨牀上,可能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呈現凸起的腫塊,必須和良性色素性細胞痣或母斑(俗稱胎記)加以辨別。 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會隨着時間的增長不斷地演變,比如在大小、顏色、形狀等方面發生改變,通常整個瘤體會有輕微的逐漸隆起。 良性痣通常爲單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現爲污濁的黑色,也可有褐色、棕色甚至白色等多種不同顏色,且深淺不一、混在一起。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腎癌黑色素瘤內科副主任醫師連斌2019年4月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有黑色素瘤患者因爲“點”痣而激發惡變,最終悔恨不已。 存在惡變風險的“痣”建議完整切除,再送檢,而非激光、冷凍,更不應“點”掉。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紫外線暴露所引起,皮膚較白容易曬傷相對風險也較高。 家族史是常見的癌症風險,因此家人若有皮膚癌的家族史也應當留意。 而像是工廠等工作、環境因素,皮膚長期接觸化學藥劑者也是風險族羣之一,不過民眾一般所接觸的洗碗精、清潔劑等則較無疑慮,雖還是應做好防護,但不用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