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粵劇所用嘅樂器只有二絃、提琴、月琴、三絃同鼓竹鑼鈸(合稱「五架頭」-根據粵樂名宿李銳祖憶述,五架頭並唔包括簫笛喉管。),聲調比較簡單。 進入成熟期以後,粵劇所用嘅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同敲擊樂器。 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同蝴蝶琴;鑼鼓包括:卜魚/板、沙嘅、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同鈸、大堂鼓。 粵劇改革後,更接納咗薩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令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但係,當唔同地區嘅人忘佚咗原來嘅唱法,呢啲曲子嘅旋律就俾某一個旋律固定下來,成為咗小曲,呢個都係響粵曲音樂之中一個重嘅組成部分。 其實,呢類民歌現今中國都重有好多,好似陝甘嘅《信天遊》,北方嘅《艷陽天》等。
例如:薛覺先與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設計“薛腔”。 當時更出現瞭如盧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編劇家,先後為馬師曾及薛覺先寫作了不少名劇,手法也著重與當時流行的電影與話劇非常接近。 新艷陽、艷陽天、錦添花、仙鳳鳴、大龍鳳,非凡響、頌新聲、麗聲、慶紅佳等,都是深受戲迷支持的粵劇團。 香港著名的粵劇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無情寶劍有情天》、《李後主》、《百花亭贈劍》、《鳳閣恩仇未了情》等等。 另外粵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瓊州四府)的演戲活動都很頻繁,每年的關帝、天后、冼夫人等一類神誕,均有「演戲迎神」的習俗。
粵劇服飾: 傳統例戲
呢啲可以話係廣東有關戲劇最早嘅文字記錄。 據【新會縣志】記載,明朝成化初年,當地嘅「鄉俗子弟多不守本業,事戲劇度日」。 粵劇服飾 粵劇服飾 曲調是有固定的旋律,包括:《陰告》(牌子)、《銀臺上》(牌子)、《貴妃醉酒》(大調)、《罵玉郎》(大調)、《戀檀郎》(大調)、《秋江哭別》(大調)及《平湖秋月》(小調)。
- 幕後除了一道長走廊,盡是箱位,走廊盡頭就是大棚箱位。
- 粵劇唔單止吸收咗弋陽腔嘅特色,並且同徽劇(安徽)、漢劇(湖北)、湘劇(湖南)、祁劇(湖南)、桂劇(廣西)有血緣嘅關係。
-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絃、提琴、月琴、三絃和鼓竹鑼鈸(合稱「五架頭」-根據粵樂名宿李銳祖憶述,五架頭並不包括簫笛喉管。),聲調比較簡單。
行內稱樂隊或樂師為棚面,吹管、彈撥、拉弦的樂器統稱為文場,文場的領奏者稱為頭架,頭架通常演奏各種拉弦樂器(包括高胡、二胡、小提琴、二絃、椰胡等)。 粵劇服飾 鑼鼓又稱為武場,領奏者稱為掌板(擊樂領導),通常坐於戲臺的左則,但在一些現代劇院裏,也有可能坐在樂池。 棚面要熟悉鑼鼓點纔可以為觀眾營造的氣氛。 而正德十六年(1521),欽差提督學校廣東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魏校(江蘇崑山人),正式宣佈演戲違法。
粵劇服飾: 音樂家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1],是一種源自南戲的廣東主流戲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2],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 [3][4][5]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6]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粵劇是省港澳地區的藝術瑰寶,隨着移民的華人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清末民初,因粵劇裡出現了一些反映社會生活的劇目,所以演員亦有穿上西裝及民初服裝。
- 當時瓊花會館座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佛山市紅強街區)。
- 粵劇髮飾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女角用)、水紗(男角用)、頭套、假髻、飾物,女角有系統地上片子、戴頭套及插頭飾飾物。
- 光緒廿四年(1898年),中國日報副刊之旬報特闢鼓吹錄一門,由楊肖歐、黃魯逸幾名記者撰作戲曲歌謠來諷刺時弊政治得失,引起廣州香港等地嘅報刊注重戲曲歌謠[9]。
- 使用者有責任自行評估本網站或與本網站有關連的所有資料,並應在根據該等資料行事前,藉參照原本發布的文本以核實該等內容,以及徵詢獨立意見。
-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譯本《薛仁貴》、《楊忠保》、《狄青》、《貴夫人》,後來重有馬來文譯本嘅《乾隆君遊江南》[7]。
- 「上元舞火龍」「扒草艇」被列入佛山市級非遺項目,「粵劇頭飾製作技藝」被列入禪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東南亞一帶更有世代相傳嘅粵劇藝人、固定嘅劇團、行會同埋演出場地。 例如新加坡嘅「慶維新」以及吉隆坡嘅「普長春」。 粵劇服飾2025 除此之外,海外華僑對粵劇需求吸引咗好多粵劇戲班到海外演出。 但係,大型戲班嘅人數往往都會超過一百人,支出龐大,導致精簡人手,開始出現大約50-70人所組成嘅小型粵劇劇團。
粵劇服飾: 粵劇服飾,怎一個美字了得!
當中包括咗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發、抽象表演同傳統功架等等。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頭飾,其中片子石係花旦必用嘅。 唔同身份嘅女角固然使用唔同嘅頭飾,有時同一身份嘅女角,因應唔同場合,都會用唔同嘅頭飾。 上片子需要特殊嘅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並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同令片子牢固面部嘅技巧。 呢啲都係根據角色嘅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嚟分類嘅。 粵劇嘅行當原為「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嘅十大行當。
雖然廣州曾經出現男女同班嘅「共和樂班」,演出僅十個月就被廣州公安局禁止,但係廣州亦喺1936年10月左右跟隨香港解禁。 陳非儂同埋馬師曾因為接咗越南及緬甸之約,離開咗太平劇團。 論到化妝,粵劇的舊式化妝流行濃脂厚粉,所用的化妝品相對簡單。 粵劇服飾 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劃黑少許眼眉毛,花旦則只塗上粉末。
粵劇服飾: 唱腔
同時間各地方省市嘅文化局都相當重視粵劇,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同歷史題材,打造出好多嘅粵劇新品牌。 例如佛山青年粵劇團以黃飛鴻英雄大俠形象,推出黃飛鴻系列粵劇《禁煙記》、《奇情記》等等,其中《奇情記》重榮獲省藝術節8項大獎。 而呢個粵劇團喺國內演出常達100場以上,重經常遠赴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等地演出。 到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當時香港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歷年來粵劇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 及後羅文錦爵士喺立法局中提議,講話男女既能同坐,點解唔可以同班。 於是喺1933年秋,香港總督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12]。
粵劇服飾: 行當
早期流行濃脂厚粉,但係所用化粧品比較簡單。 粵劇服飾 小生唔抹胭脂,最多係劃黑少少眼眉毛,花旦只係塗下粉末。 粵劇服飾2025 根據行內習慣,所有老倌都係自行照鏡化妝。 一般舊式化妝係先拉起臉部皮膚,用布條紮住頭髮,用白色顏料畫個底稿,確定線條對稱公正,然後正式填上其他鮮豔嘅顏色。 對於淨角角(例如:張郃)嘅化妝,行內稱呼為「開面」。 先用白色顏料描畫底稿,喺眼睛同口部附近塗上黑色,將眉毛畫得長長並向上翹嚟表現威嚴,喺其他嘅地方塗上紅色,就完成整個「開面」過程。
粵劇服飾: 粵劇傳統戲服:蟒、帔、靠、褶子、開氅、官衣、衣
“定場詩”:當角色唸完“打引”以後要念的四句詩,為定場詩。 不同行當有自己獨特的基本功,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馬蕩子、起霸(北派)和各種拳劍刀槍等。 粵劇服飾 跳大架是由一連串的身段動作組成,包括演員上場、拉山(雲手)、掛單腳、亮相、七星步、撮步(錯步)、俏步、雲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車身、洗面、順風旗、走圓臺等一連串的動作。
粵劇服飾: 京劇服裝-長袍類
目前,香港演藝學院亦有開設戲曲本科課程,為香港唯一的戲曲學士課程。 粵劇服飾2025 他們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在廣州創建“粵省外江梨園會館”。 而本地班在他們的集中地-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立了“伶人報賽之所”的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方便坐紅船的戲班集結及沿江落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