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導演每隔七年採訪記錄一次片中人物的經歷和變化。 採訪對象來自英國社會的不同階層、不同家庭;分別記錄了他們7歲、14歲、21歲、28歲、42歲、49歲、56歲的生命軌跡。 在21歲到42歲漫長的時間裏,他在英國各地四處流浪,他過着索居離羣的生活,自我苦苦掙扎二十多年時間。 很多人覺得尼爾的人生過得及其失敗,在我看來,造成尼爾情緒障礙的更多是來自於他的家庭,他有一個嚴肅的父親和一個情緒化的母親。 我能感受到尼爾在那樣的環境下生活的壓抑,好在善良的他不會做出傷害無辜的事。 沒有人幫助他,給他指明方向,而他也沒有向任何人伸出求助的信號,他只是選擇默默一個人療愈傷口,長久和痛苦待在一起。
艾普特本人親口承認該片所有人物中他最認同的是尼克。 這位早熟的農家子弟考取了牛津大學,後來懷揣着推動核子物理發展的夢想移民到了美國,最後放棄研究,成爲大學教授。 人生七年2025 而且和尼克一樣,他結婚,後離婚,又再婚。 尼克天資聰穎、抱負遠大、勤于思考,他的故事其實就是理想未盡、開始認識到人類的能力有限的故事。 雖然他看上對其從事的工作以及第二段婚姻很滿意 – 至少沒有表示不滿,但是他並沒有實現最初的理想。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1的劇情簡介
可見如果那些不努力的人在現實中會過的更慘一些吧。 所以,這部紀錄片更大的意義是記錄了一個人怎麼一步一步成爲了現在的自己,不同的解讀方式得出不同的答案。 影片裏的每個人,也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幸福與否並非全然由階級決定,而是爲自己找對幸福的定義。 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不同階層的7歲英國小孩,請他們聊聊自己的理想生活,此後每隔7年都回訪他們,記錄下他們生活的變化。
- “我只知道狗、價格、姑娘、知識、路、街道、廣場和爸爸媽媽,還有愛。
- 我不想自己的小孩喫這種苦……這些時裝啦什麼的,各種裝備,銳步運動鞋。
- 約70%的人,其生活階級與自己父母的階級是相同的,但是還有30%的人實現了階級流動。
- 慢慢地56歲再看,已經成爲了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一個科目的負責人,也是很厲害呢,她說自己也很享受承擔責任的感覺。
只不過他把熱愛的事情當成了事業,爲此而奮鬥不息。 而這一切是因爲“過去農場的生活養成了倔強的性格,因倔強使得在學業上堅持不懈。 ”不管是什麼原因,七歲看大,有一些成因,更多的是這個孩子一路披荊斬棘不斷前行才實現了他的夢想。 牛津大學畢業後在本國未能找到從事相關的行業,不得不遠離家鄉轉去美國從事科研。 他從不會爲了金錢而去做任何事情,他熱愛科研,以至於大學畢業後才明白賺錢的重要性,可那又怎麼呢,他熱愛的事業已超越金錢帶來的快樂。 希望因科研成果成功而不是因爲拍攝節目而出名。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3 HD/各線路更新不同步
這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被一百多個國家關注,約2億人看過。 豆瓣評分每一集都超過9分,甚至有部分劇集,直接飆到驚人的9.7。 皮特,因爲28歲時的政治言論,曾中斷拍攝近30年,接受63歲的採訪時 ,還開玩笑說“現在要說的每一句都要更小心翼翼”,現在的皮特很幸福,育有一兒一女,是一名公務員,一邊寫小說,一邊組建自己的樂隊。 一直很冷漠的蘇,14歲的時候一度拒絕電視臺的採訪時,儘管出生於富人家庭,可她臉上微笑很少,直到28歲在遇上自己的丈夫之後,因爲愛情,整個人漸漸活潑了起來,也健談了許多。 衆所周知,出身環境優越的人,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有多更多的物質資源和更高的文化基礎,因爲父母的社交圈子,也會接觸到社會各界優秀的人士,因爲家庭條件優渥,受教育程度上也會比普通人更高。 7歲的時候,富人家庭出身的約翰猜測自己之後威斯敏特學校,查爾斯會去馬爾堡學校,而另外一個福利院的孩子保羅卻連什麼是大學都不知道。
按部就班的成爲維繫社會系統運轉的燃料,別跳出這個框架。 而在30歲之前,都是迷惘,甚至青少年時期是自閉的,是怪孩子。 剛工作的時候要忙着找工作,在社會立足腳更,是失落的,抽菸喝酒。 青春時的迷茫人皆有之,而銀幕上有關他人的人生,或許會在某個恰當的時刻提供答案,去電影中找找答案總沒錯兒,總有回答青春的一幕。 關於對人生的議題的探索,我往往願意去紀錄片中尋味。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9的演職員
這麼大的變化她說是因爲他的丈夫Rupert。 雖然她的人生不能算成功,但是至少婚姻是成功的,如果沒有Rupert對她的治癒,很難想象她會不會變成另一個Neil,14歲的她可是個典型的問題少女。 這個應該是當今社會的共識了,也是片中各個階層人物的普遍共識,也許你今天還不認同這個觀點,沒關係,總有一天你會認同它,隨着年齡的增長,認識越深刻。 Bruce 7歲時的夢想是當傳教士,去非洲教化那些莽荒部落,讓他們更有教養。
- 3人日後果然如願入讀目標學府,當中安德魯畢業後成為律師,往後當上律師事務所合夥人,63歲時的他正等待安逸的退休生活。
- 但是她的採訪中,從來沒有滿腹惱騷地抱怨。
- 託尼的父親在酒吧裏玩牌騙人爲生,平均一兩週要到監獄報到。
- 沒錢的孩子,猶猶豫豫,答案總是不想太有錢,也不想太窮,錢不能買來快樂。
- 人是環境的產物,社會環境就像一個個不同的模子,一個人處在什麼樣的模子中就雕刻出什麼樣人,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沒意識到而已。
- 21歲,他談到教育的重要性“你不可能確定孩子永遠衣食無憂,但你可以肯定,一旦讓他們接受了好的教育 ,那是別人奪不走的財富”。
- 而相對於精英階級家裏的小孩,普通的孩子們童年則有更多的娛樂時間,他們的對未來更多的是茫然和不確定。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這部片,哪怕是導演未知以前的劇不經意間闖入我的視線,我還是會瞭解其品性後入坑。 人生七年2025 又或者說,即使看了,如果品性不是如此,我也不會入坑。 在最後一季裏,尼克總結了艾普特的偉大成就。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4 HD/各線路更新不同步
也許我該更果敢,但也許這會使婚姻結束更快。 但是話說回來,現代社會的人不都要面對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家庭的責任、親人的離去嗎? 人生七年 人算不如天算的是幾年後Nicolas卻因爲科研無法取得突破而被迫回英國。 Sue則是一個非典型的案例,後發制人型。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2的劇情簡介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瞭這個觀點。 精英階層的孩子幾乎都準確“預言”了自己的人生。 14 歲時,“三劍客”約翰、查爾斯和安德魯都順利進入了自己想去的私立中學。 21 歲時,除了查爾斯掉隊到達勒姆大學歷史系,約翰和安德魯都順利進入牛津和劍橋學習法律。 畢業後,他們結婚、生子,成爲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繼續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他們重複自己所走過的人生。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9的短評
另外一點比較有意思的是他在49歲時預言英國經濟將在五年內崩潰,沒想到一語成戳,幾年後真的出現了經濟危機。 百度最佳答案:《人生七年9》評價很好,演員陣容強大,並且演員的演技一直在線,全程無尿點。 到了知天命之年,尼爾的心態也變得豁達,重回開朗,甚至可以說達到了開悟的境界。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7
有人覺得很有趣,有人覺得很痛苦,有人很真誠而坦率,有人則相反。 這是我之前從未意識到的,或者說,並不是很關注的。 人生七年49UP劇情:從1964年起,訪問十四個在英國不同社會階層的七歲小孩,每七年回去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直到如今四十九歲。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9
他們並不是鄙視錢,而是比起錢,有些東西更爲重要,親情和愛情還有家庭,孩子。 當年說不喜歡孩子的蘇西,到了中年有了孩子,晚年後她的幸福你能感受到嗎? 她稱“金錢,財富無法換來快樂和健康或任何之類的東西”如果用別人的人生和她交換她堅決不會,她擁有了愛她的丈夫和幸福的家庭。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2025 我的母親也是個情緒化的女人,婚後常歇斯底里,她永遠不會明白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只顧着自己撕開傷口給孩子看,一遍遍的重複着外祖父帶給她的創傷。 人生七年2025 而我作爲一個小孩卻要承受着那麼重的壓力,即使結婚後我還是會常常情緒低落。 尼爾說,他的妻子忍受不了他的情緒低落,尤其是情緒低落時選擇一個人獨自待着。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2的影評 · · · · · ·
蘇珊的56歲,她的孩子似乎在沿襲她的舊路,而今的她一直在舞臺劇表演上有了自己的造詣,並且在大學裏講課,不算是走下坡路吧。 人生七年 傑基,母親身患癌症,雪上加霜,而孩子並沒有太大出彩之處。 琳恩的狀態比以往狀態更差,身處於經濟危機中,顯得如此的無奈與渺小。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9 HD/各線路更新不同步
2021年,清潔工的工作也沒有了,“年紀大了,人家不要”。 如今,他只能依靠多年的積蓄生活,在巴中租住公租房,房租一年2500元。 這之前,好像沒有真的接受這一點吧,可能當代人各種懸疑大片電影和博眼球的新聞看多了,總是隱約覺得,總會有一個boom的突然改變。 2,而且父母會爲孩子自豪,不以這個工作是否光鮮體面,而是孩子是不是喜歡,是不是自己的決定。 人生七年2025 Tony說到自己的兩個孩子,一個郵遞員,一個傢俱修復師,因爲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很認真很投入,每天早上5點就起來了,我爲他們感到驕傲。 人生七年2025 人生七年2025 如果小時候因爲家庭和教育背景沒有形成積極的思考方式,可以在自己有能力之後做自我教育,改變人格底色。
人生七年: 邁克爾·艾普特去世:人生七年,現已終結
與其說該片揭露了外部社會力量對人的壓力,倒不如說它體現了影片參與者和製作者的共鳴和同情的內在緩慢發展。 同時觀看該片的觀衆也需要越來越多的這種同情心。 影片強調在我們觀看艾普特和他的演員們成長的時候,在我們跟隨他們的時候,應懷有一顆深切關懷之心。 但不同的是,其中的參與者一開始因爲年紀太小,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參與許可。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如果說不是所有人)似乎都把自己的這種參與——讓觀衆審視他們的生活,評判他們的成就,見證他們的不安和失敗——看作是爲了大多數人利益而做出的一種犧牲。 人們在觀看的時候是絲毫不會嫉妒他們所做的這件事。
人生七年: 成長系列
Suzie的父母在她14歲的時候離婚,她在42UP中談父母的離世:“越是經歷了親友的離去,空間就變得越大,但是真正的悲痛並沒有離開,從未真正離開。 四年前我曾進行過關於喪失親友的諮詢,真是痛苦至極……”28歲的時候,Suzie的爸爸去世了,她談及這段經歷:“那真是太痛苦了,直到現在我也不能接受我爸爸已經去世的事實,我仍然難以釋懷。 ”這其中的一些事情,有部分就是父母親去世的事。 人總是到了晚年接近生命的盡頭纔會明白,曾經錯過太多,比如遺憾沒有好好的陪伴父母,於是把這種遺憾彌補在孩子的身上。
Andrew在49UP中談人生規劃:“當我回看我7歲時說的話就好像是個規劃…然後上劍橋。 如果我小時候沒說我要上劍橋,可能我的人生就完全不一樣。 ”這一點都沒誇張,Andrew在多次採訪中說到他是個安穩的人,上劍橋的目標讓他一直走下去,目標給了他航向,也讓他更加努力。 目標來源於自我認知——是關於我是誰,我想要成爲誰的問題,計劃則是我要爲成爲誰而做什麼的問題。 目標決定了人生的航向,沒有目標的船不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目標樹立得越早,取得成功的概率會越大,因爲自我認知是思維方式中自身的投影,人的自我驅動力遠比我們想象的強大,誇張點說,你想成爲誰就會成爲誰。
人生七年: 世界-我們的故事
在56歲採訪的時候坦言其實父親在自己9歲的時候就過世了,母親不得不外出工作,節目中多次強調獲得的成就也是自己拼命努力纔得到的。 不得不提到John從小就很有想法,面對採訪滔滔不絕,在14歲的時候就說自己想要fame和power,我多次驚訝於他的早熟。 與之相反,整個系列裏最讓人揪心的一直是尼爾,家庭環境一般的他從《人生七年3》(也就是剛剛走入社會)開始就已經跌入谷底,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無論是他自己還是觀衆都沒法在他的生活中找到任何希望。 他四處流浪,只能靠政府救濟金過活,生活中爲數不多的慰藉就是在居住的社區中排演一些劇目,但這些劇目似乎根本就不是給成年人準備的。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 不僅如此,他在紀錄片中呈現的精神狀態也極不穩定,雖然他對自己與醫生會面的狀況總是諱莫如深,但從他的表現不難猜測他面臨着巨大的心理障礙。
中國的家庭向來都不會對孩子表達愛意,尤其是父親。 人生七年2025 常常會覺得父愛如山,但那座山永遠都是高不可攀,無法靠近。 當然我也見過父親和女兒關係非常親密的家庭,也有母親和女兒關係像朋友的家庭。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2的演職員
晚年他享受與妻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偶爾也會鍛鍊身體,跑跑步,參加馬拉松比賽。 63歲的他跑步時,妻子一路隨行給予支持和補充水分。 人生七年 ”曾21歲在倫敦教過歷史,他有自己獨特的觀點,雖然個性有些懶,但也沒有想過要改變。
我更自信了,真的很有趣,沒有壓力、煩惱,什麼事都遺忘了。 ”顯然,Paul在孤兒院缺少母愛的童年及缺少自信的問題,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癒。 特權和責任是對等的,成功後回饋社會,幫助更多人成功。 21歲時John、Andrew、Charles的觀點驚人的一致:他們享受了制度上更多的福利,理應爲社會做更多貢獻,他們不會移民,要留在英國回饋社會。 在這當中,John的觀點尤爲犀利,是典型傳統英國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