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於80年代初開始規劃,經過10年的籌辦,終於在1990年1月,在屯門開設了全港第一間長期護理院。 1996年,我們位於石硤尾新生會大樓的另一間長期護理院亦正式投入服務。 自2015年起,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屯門長期護理院啟動了設施提升計劃,以至能更佳回應服務使用者的需要轉變。 新生精神康復會共開設四間庇護工場,包括新生農場、葵盛庇護工場、田景庇護工場和新生會大樓庇護工場。 庇護工場提供特定設計的工作環境,讓精神病康復者及不同能力的殘疾人士參與多元化的工作訓練,並可獲取訓練津貼。
- 他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行了全港首個軟陶的個人藝術展覽,向眾人展示了他澎湃而充滿色彩的內心世界。
- 若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等候時間長於計劃年期,除非本計劃繼續獲得撥款資助,否則其資助亦會隨計劃完結而結束。
- 我們首間工業式庇護工場,是在1968年於當時的男性過渡期宿舍設立的。
- 起初他先學習製作簡單的軟陶飾物,待工藝成熟後,再學習製作較複雜的軟陶拼條圖案。
- 「復元」不只衡量康復者是否回復原來的狀況(復原),更著重的是個人的經歷與成長。
- 我們更於2009年2月為我們的服務使用者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首個畫展,名為「畫出新一頁 -「畫 • 框」作品展,展出由服務使用者創作的200多件視覺藝術作品,藉以表達他們對生活點滴及人生冀盼的所感所思。
- 盧業能(能仔),桌子上擺放著一件件圖案獨特、色彩斑斕的軟陶藝術品,這位才華洋溢的青年藝術家患有自閉症,但同時他也是一位幸運兒,為什麼?
我們將Recovery翻譯為「復元」是因為「復元」一詞除了「恢復原狀」之外,更有「恢復元氣,從頭開始」的意思,而「元」字亦含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意思。 「復元」強調「元氣」的概念,指的是過程中萌生與生命力的再現,帶來正面的結果。 「復元」不只衡量康復者是否回復原來的狀況(復原),更著重的是個人的經歷與成長。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服務對象
本港現時正處於起步階段,一些服務機構以及醫院正在試行應用復元理念於精神康復服務上。 本著從心關顧與尊重、勇於創新、持續追求卓越及恪守專業精神,本會致力開拓及提供以人為本、以復元為導向及以實證為基礎的優質社區精神健康服務。 本會致力倡導與促進精神病康復者、其家屬及公眾的精神健康與身心康泰,最終目標是為他們爭取平等機會,獲得公眾接納,達致融入和全面參與社會。
經過數次會議後,在55名基本會員的出席及5名醫務人員的見證下,「互助會」在香港精神衞生中心正式成立並定名為「新生互助會」,從基本會員中選出執行委員會委員。 1965年,由於會務逐漸擴展且執委有所變動,於是召開大會就改組作出決定,並易名為「新生精神康復會」,同時吸納更多專才加入執行委員會,鄔維庸醫生獲選為首屆主席。 「我獲聘為職員了!」阿細由經常無故曠工、頻頻轉工,到工作能力得到認同,正式受聘於本會綜合培訓中心擔任活動助理,他的改變可以說是脫胎換骨的。 阿細自2003年開始,便因情緒失調及自殘行為而先後兩次入院接受治療,與家人的關係更因日常大大小小的衝突而陷入僵局。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入住宿舍初期,阿細是無人不識的「破壞王」,只要有他在,那怕是宿舍的設施、舍友間的和洽關係,或是宿舍的寧靜氣氛,均無一倖免。 有誰可以料到,阿細在宿舍接受復康訓練後,慢慢學會了情緒管理的技巧,並逐步改善了人際關係,更於家人患病期間,主動向宿舍申請渡假回家照顧家人,讓家人深切體會到他的關愛與轉變。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學院
庇護工場設立的目的是透過一個經規劃性的工作環境,為康復者提供具生產性、工作報酬及社會康復等元素的工作訓練,培養他們的工作習慣及發展工作潛能,最終目的是讓他們加入輔助就業或公開就業。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我們首間工業式庇護工場,是在1968年於當時的男性過渡期宿舍設立的。 隨著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工場亦由原來依賴來料加工及包裝訂單的訓練模式,轉型為多元化、配合市場發展及康復者不同訓練需要的生產模式。 現時,我們共設有3間工業式庇護工場,提供的訓練包括手工藝品製作、車縫、木工、郵件處理、加工包裝、有機豆品、有機/健康產品包裝、清潔、餐飲及零售訓練等。 新生精神康復會於2009年在天水圍開設全港首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安泰軒,其後於2010年10月起分別在深水埗、油尖旺、沙田、葵涌、屯門及離島區增設服務點,現時共有七間安泰軒。 安泰軒駐有臨牀心理學家、社會工作員、職業治療師、精神科護士、精神健康教育主任、朋輩支援工作員及活動工作員為區內居民提供一站式、地區為本的精神健康社區支援服務,每年服務人數超過六千六百人。
賽馬會新生精神康復學院(簡稱「學院」)於1997年1月13日至15日展開首個主要活動「第一屆國際社區精神康復研討會」,由香港賽馬會董事周湛燊先生主持研討會開幕儀式,並見證學院的成立和啟用。 鄔維庸醫生自1966年至2006年擔任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鄔醫生40年來致力倡導醫療與康復服務融合,積極發展「社區為本」的精神康復服務。 [註二]非政府機構每年獲社署經常資助少於一千萬元或資助佔其福利範疇之服務/活動的營運收入不超過百分之五十可豁免遞交檢討報告。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服務概覽
藉此強化他們的社交、就業及情緒管理等能力,裝備他們面對不同成長階段的挑戰,提升獨立生活能力,融入社會。 盧業能(能仔),桌子上擺放著一件件圖案獨特、色彩斑斕的軟陶藝術品,這位才華洋溢的青年藝術家患有自閉症,但同時他也是一位幸運兒,為什麼?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因為他找到了一個他喜歡的溝通方式,每天用軟陶訴說著他內心的感受,傾訴著他對四周的體會,同時建立出與人溝通的新平臺。 起初他先學習製作簡單的軟陶飾物,待工藝成熟後,再學習製作較複雜的軟陶拼條圖案。
成功申請之受惠人可獲本計劃資助到指定私家精神科醫生接受治療,包括診症費及藥物費用,而申請者須每次支付$150 (家庭月入低於政府統計處每月入息中位數一半及綜援受助人可獲豁免)。 由於每位參加者等候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時間不一,資助期將按實際情況修訂。 若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等候時間長於計劃年期,除非本計劃繼續獲得撥款資助,否則其資助亦會隨計劃完結而結束。 此服務按每日特定的時間表運作,活動涵蓋基本工作訓練、自我照顧、發展性活動及社會參與等範疇,藉以維持服務使用者的整體生活質素。 新生會於2011年成立「復元動力」,致力促進康復者的復元進程,並讓復元的嫩芽能在共融的氛圍下茁壯成長,邁向更好的明天。 要達致上述目標及推廣精神健康,康復者、家屬、職員、社區人士和業界人士等不同持分者的努力及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註冊護士 (普通科 / 精神科) (長期護理院) (康復服務) (屯門區)
[註一]非政府機構向社署提交的週年財務報告是依據所有在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下接受社署資助並按《津貼及服務協議》提供的服務(包括其支援服務)以現金會計方式編製而成(詳情可參閱「整筆撥款手冊」第3章及附件5) 。 新生精神康復會原稱新生互助會,由一羣離院精神病康復者於1959年創辦,並於1961年正式註冊。 1969年成為世界心理衛生聯盟的聯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會員,其後於1970年加入香港公益金為會員。 除了向大眾推廣精神健康教育,學院亦為非政府機構、政府部門及商業機構的員工度身設計培訓課程,以配合不同部門、級別學員的需要。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社會工作員 –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庇護工場的社會工作員會定期與服務使用者商議其進度,並會因應其情況及需要制定退出服務計劃。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新生精神康復會獲社會福利署撥款資助,於2019年3月開始為受自閉症譜系障礙影響的人士(簡稱自閉症人士)、其家長/照顧者及前線同工提供支援服務,以回應自閉症人士成長的需要。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劉醫生早於1952年加入香港醫務衛生署屬下的精神健康服務擔任助理醫務主任;1958年在精神病院內籌組集體心理治療小組,成效十分理想,組員均希望離院後能繼續接受是項服務。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新生農社
社會福利署於2005年10月推出「職業康復延展計劃」,目的是為因年老或工作能力衰退而無法繼續接受日常工作訓練的庇護工場服務使用者,提供更切合他們的訓練和照顧需要的服務。 我們的葵盛工場及田景工場遂於2006年1月正式開辦此服務,而新生會大樓工場、新生農場、竹園綜合培訓中心及石排灣綜合培訓中心亦於2015年2月起開辦此服務。 我們更於2009年2月為我們的服務使用者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首個畫展,名為「畫出新一頁 -「畫 • 框」作品展,展出由服務使用者創作的200多件視覺藝術作品,藉以表達他們對生活點滴及人生冀盼的所感所思。 針對年青的服務使用者,我們又設計了一系列多元化的活動,例如「團隊挑戰」、「青年大本營」及「青年義工領袖訓練」等,讓他們得以走進社區,盡展年青人獨有的魄力與朝氣。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服務範圍
1964年,當時我們仍是新生互助會,我們在土瓜灣啟明街設立首間男性過渡期宿舍,為一羣無家可歸的康復者提供一個恆常的居所。 1975年,我們於屯門新發邨開設另一間男性過渡期宿舍,定名為屯門宿舍,是本會首間設立於公共屋邨的過渡期宿舍。 1982年6月,元洲邨事件反映出協助精神病患者康復,不但是個別康復者的福利,更是保障社區免受隱藏個案危害的重要元素,因此我們積極推動興建特定建設過渡期宿舍,為康復者提供更完善的住宿服務。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然而,我們第一間標準的過渡期宿舍於1983年在沙田新翠邨開辦時,遭受居民的強烈反對。 經過兩年來連串的宣傳和公眾教育活動後,新翠宿舍終於1986年正式入夥,隨後的宿舍亦陸續開設於博康、竹園、石籬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