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置區(英語:Resettlement Area)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佈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2025 1973年,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改制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徙置區與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統稱「公共屋邨」:徙置區(不包括第七型大廈)稱為「乙類屋邨」[1]、屋建會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則稱為「甲類屋邨」。 現時,第一至六型大廈除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均已拆卸或/及重建,而第七型大廈亦已有部份開始重建。 根據葵盛政府廉租屋邨計劃,是先興建第12座至第20座(地盤1;而原先規劃的地鐵荃灣線車廠出入線隧道下穿12及20座)。 為了配合房屋委員會的成立,當時的葵盛政府廉租屋邨(只有第12-20座)更名為「葵盛邨第1期」,而當時正興建中的第1至10座便分別屬於第2及3期(地盤2及3,其中第1至5座屬地盤3)。
當中近期落成的新建大廈「恆景樓」之項目編號為KS24[6]。 第七型徙置大廈,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2年間竣工的公屋大廈類型。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2025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但七型徙廈是不容許住客在租住的單位中作出改動,例如不允許拆去露臺的鐵欄、門口不得改建等等,在大廈不論內外都要統一(一如第七型大廈藍本-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外觀上比起前六期都來得整齊許多,在維護上也比前六期好上許多(仍有部份第七型大廈被揭發偷工減料,但政府亦未打算清拆,更於2019年宣佈不清拆同類大廈至少15年),同時與屋建會廉租屋邨統一晾衣設備規格,由「四支香」取代「三支香」,現時則改為晾衣架。 而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香港巴士大典
房屋署曾於1983到84年間,為所有樓齡超過5年的公屋進行全面勘查,發覺有不少大廈的石屎強度均未達標準,當中有26座大廈更低至不能接受的地步,並有即時倒塌危險,這些「問題公屋」需儘快清拆,葵青區屋邨是「問題公屋」的重災區之一,該邨的第18及20座被列入「26座問題公屋」名單當中,因此需於1990年前拆卸。 為安置受影響的居民,房委會早於1986年在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對上的山坡興建了盛豐樓及盛喜樓,1989年第一季獲發入夥紙,但直至同年6月所有租戶拿取鑰匙後,才按照「擴展重建計劃」進行清拆工程。 餘下的第13-17座及第19座也按照「整體重建計劃」,於1993年至1995年先後拆卸。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2025 此外,葵盛西邨1-3及5-9座共八座大廈,亦於同期被驗出石屎強度未達標準(而強度僅為6-9MPa),承建商德榮建築亦因而遭到房署追討896萬元賠償,是各宗第七型徙置大廈偷工減料案件中,最嚴重的一宗。
- (位於石硤尾的白田上邨命名為「白田政府新邨」相信是為了避免和荃灣白田壩混淆),但因為當時地鐵荃灣綫規劃更改,最終沒有興建該屋邨。
- 另外第五型是唯一一款落成時便設有梗房單位以安置住戶人數較高(11人或以上)的家庭。
- 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 由於電梯大堂不再設置單位,並設置空中平臺取代部分大廈頂層小型單位,使大廈整體公共空間面積擴大。
- 由於葵盛東邨樓宇結構出現問題,房委會於1980年代後期宣佈全邨重建,首先於1989年建成盛豐樓及盛喜樓以安置居民,而舊樓宇於1990年代陸續拆卸及重建。
(位於石硤尾的白田上邨命名為「白田政府新邨」相信是為了避免和荃灣白田壩混淆),但因為當時地鐵荃灣綫規劃更改,最終沒有興建該屋邨。 重建後的樓宇分別於1993年至1998年間落成,當中最早落成的第一期用於安置較後期清拆樓宇的居民,而延至1998年1月完工的第三期為石籬邨12、16座居民的四條指定安置屋邨之一[6]。 此外,於同年稍後時間完工的其他樓宇,則用於安置啟樂、青欣、青安及葵信臨時房屋區居民。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但遲至1990年代才被揭發,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2016年4月,房屋署將第7座側的慕光荔景小學舊址(曾為中聖書院臨時校址)重建為單幢公屋;校舍至2017年10月已完成拆卸,現已建成一座30層高的住宅大廈,提供540個公屋單位[8][9]。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大廈資料:葵盛西邨 1座
此外,透過適時的保養維修計劃進行全面檢查,能妥善和迅速地維修屋邨及單位的設施。 葵盛西邨的改善計劃符合綠建環評既有建築(1.2版)的要求,並分別於2014年6月及2015年10月取得「暫定鉑金」和「最終鉑金」級認證的驕人成績。 新設計結合早期第四型所提供的獨立廁所,並向每個家用單元抽入獨立的供水[3]。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一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
- 悅麗苑在荔景山路東邊的山坡上,共有4座樓宇,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德臣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在1981年的居者有其屋第一期發售,是香港早期的居屋屋苑之一。
- 千禧年代末,政府又在葵盛東、西兩邨之間闢建葵聯邨,以其所在的葵聯路命名。
- 註: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而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
重建前葵盛邨一共有19座(1至20座)不設第11座,由前工務司署建築設計處設計,總建築師為Mr.Colin Bramwell, ARIBA,項目建築師為Mr.Thomas Ku, ARIBA;第一期由德榮建築及順興建築負責興建,而第二期由德榮建築承建。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惟住戶仍需使用中間的共用廁所(廁格獨立)。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火柴盒小學」),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火柴盒」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著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第一型
其後,政府決定將該樓宇於1995年9月改作中轉房屋,以安置受清拆影響而又不符合資格入住公共房屋租住的居民。 2008年7月23日,房屋委員會策劃小組委員會通過,清拆第12座,以解決公屋土地不足和中轉房屋空置問題。 原址曾計劃改為重建一幢有600個單位的新公屋大廈[8][9][10],其後原址改為重建為葵盛社區公園,並因而保留舊廈東面最低兩層的四個單位及東立面,以作公園舞臺及後臺設施之用。 香港房屋委員會揀選葵盛西邨作為綠建環評先導項目的屋邨,嘗試利用科學化的樓宇評核方法評估現有公共屋邨的環保效益。 葵盛西邨建於1975年,為了提升屋邨的環保成效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改善工程配合屋邨改善計劃並引入環保設計及設備,包括環保及節能物料,優化能源及水資源的使用;同時亦推行環境及能源管理,及評估屋邨的耗能量和環境質素研究等。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2025 改善計劃亦提供一個平臺,展示屋邨的耗能資訊以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居民概念爭議
悅麗苑在荔景山路東邊的山坡上,共有4座樓宇,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德臣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在1981年的居者有其屋第一期發售,是香港早期的居屋屋苑之一。 由於屋苑建於山上,需上/落過百級樓梯以接駁交通,對行動不便或推嬰兒車的住客造成不便。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屋苑附近沒有大型商場,最近的要算是葵芳新都會廣場,生活配套不足。 屋苑雖鄰近地鐵站,但每次都要上/落一百多級樓梯,方便與否,見仁見智。 註: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而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此外,港鐵荃灣車廠現址亦曾規劃採用同款徙廈的政府廉租屋項目,名為「白田壩政府廉租屋邨」。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香港大廈搜尋
此樓宇會提供2-3人單位及1B單位的公屋大廈,於2021年入夥。 2021年6月,此大廈命名為「恆景樓」,並將租金以區內最佳租金水平釐定,為每平方米港幣90.7元。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2025 在1973年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直至藍田邨四座六型徙廈在1974年落成,成為最後一批此款大廈為止(而當時第七型徙廈已獲廣泛興建)。 及後的26座問題公屋醜聞爆發後,發現有4座第六型徙廈有出現結構問題的情況,第六型徙廈於2002年前清拆,清拆時各大廈的平均樓齡不逾30年(僅秀茂坪邨第43、44座符合結構安全標準,其餘全部屬於低於混凝土強度標準的大廈),和第三型(於香港製水期間興建,因此絕大部分樓宇為鹹水樓)都公認是結構質素最差劣的公屋。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至2023年1月16日,隨著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由於葵盛東邨樓宇結構出現問題,房委會於1980年代後期宣佈全邨重建,首先於1989年建成盛豐樓及盛喜樓以安置居民,而舊樓宇於1990年代陸續拆卸及重建。 葵盛東邨商場於1999年開幕,設於基座的新巴士總站也隨之而啟用。 至於葵盛西邨仍然保留七十年代建築風格,各座樓宇結構沒有明顯改動;反而巴士總站於1990年代曾被改建,使巴士公司得以調配車身更長的巴士行走該總站的路線。 荔景邨共有7座舊長型(第七型徙置大廈)的公共房屋,始於1975年入夥(註:荔景邨7座第七型大廈較為特別,早在入夥前已設有樓名),樓齡逾45年歷史,樓宇至今尚未有重建計劃,本邨亦為葵青區內現存最舊公屋,葵盛西邨緊隨其後;建築物分別為第1及2座,第3及4座與第5至7座。
葵盛西邨10座平面圖: 大廈資料:葵盛西邨 9座
在設計葵盛政府廉租屋邨第1-10座(葵盛西邨)時,建築師順應既有地形,把樓宇層層遞進地,由山腳的第10座蓋到位於山頂的第1座,逆序依山而築,樓宇錯落有緻,富有層次感。 由於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臺之上,高度差多達20-40層,所以邨內設置了行人通道系統,包括在第6座及第9座設置大型升降機塔、架空天橋、有蓋行人路等設施,去連接不同高度的平臺之上的各座大樓,方便居民出入,建築設計上與同期的興華(二)邨十分相似。 由於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臺之上,高度差多達20-40層,所以邨內設置了行人通道系統,包括在第6座及第9座設置大型升降機塔、架空天橋、有蓋人行道等設施,去連接不同高度的平臺之上的各座大樓,方便居民出入,建築設計上與同期的興華(二)邨十分相似。 葵盛東邨位於葵涌地區中西部的丘陵地帶上,重建前為政府廉租屋邨,是葵青區第4條政府廉租屋邨(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不含現為荃灣區之梨木樹邨),樓宇為數9座(第12至20座,即葵盛東邨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