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廣場於1990年至1992年間興建,建成時是亞洲最高的建築,直到1996年時深圳的信興廣場落成為止。 屋苑不設住客會所和泳池,但設有多層的淘大商場,提供不同食肆及多元化商舖類別之選擇,甚至有一間戲院和一間買賣二手汽車的車行,其中食肆和粵式酒樓選擇尤其多。 淘大商場內設有一間大型連鎖超市分店,兩間不同的廿四小時營業便利店,而且鄰近牛頭角市政街市,購買日常食品用物也算便宜。 淘大花園各期備有停車場,車位充足,月租為3500元 (住戶季票$9500/3個月,排至少年半),私家車須於彩霞道的停車場路口出入,而位於佐敦谷北道的出入口只供緊急車輛使用,送貨到淘大商場的大型貨車就可以用位於牛頭角道的入口。 牛頭角下邨一區(第1座至第7座)於2004年10月前完成拆卸工程,但受制於「孫九招」中減少興建公屋的政策,而與部份被界定為「非必要」的公屋重建項目一併遭擱置,直至2006年才低調開展地基工程。 2008年12月10日[12],香港房屋委員會於原牛頭角下邨一區位置分兩期啟動上蓋工程,重新興建牛頭角下邨。
洗手間原定在站外觀塘道之天橋底增設,後來改在車站大堂已付費區內加建;並已在2011年1月竣工,開放予乘客使用。 至於月臺閘門安裝工程,由2011年6月起每晚深夜收車後進行,至2011年8月完成安裝,隨後投入運作。 觀塘區的九龍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4,378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03,470人。
牛頭角商場: 重建前相片集
安基商場位於東九龍的核心,鄰近牛頭角巴士總站,面對牛頭角街市,為1984年落成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安基苑的一部分,近處有牛頭角上、下邨,樂華邨、振華苑和一些私人屋苑。 淘大花園共分4期發展,共有單位4896個,單位建築面積由371呎至607呎不等,實用率介乎73至82%。 首期建造工程在1979年10月18日正式批出,由瑞安建業投得。
地盤佔地3.18公頃,用作興建1幢46層、2幢41層及2幢48層高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當中貴顯樓及貴新樓在朗天苑落成前,是目前全港樓層數目最高的公營房屋大廈。 而在最終修訂的重建計劃中,此邨一及二區最後分別訂於2003/04財政年度,以及2008/09財政年度開始拆卸,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整體重建計劃」下最後一個獲重新興建的公共屋邨[10]。 大部份受到二區重建影響的租戶,都透過「自選單位計劃」獲安排揀選鄰近重建完成的牛頭角上邨二及三期[11]。
牛頭角商場: 車站位置
但淘大花園及得寶花園因為鄰近九龍灣站,自地鐵站落成後,時常被誤寫成九龍灣,實際上兩屋苑均屬於牛頭角區。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牛頭角徙置區改稱牛頭角下邨,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則改名為牛頭角上邨。 港鐵又於2012年6月展開牛頭角站翻新工程,以焗漆板覆蓋站內原有之灰黑色紙皮石支柱及牆壁。 月臺兩端牆壁及支柱換上淺綠色焗漆板之工序已先後完成,月臺內牆壁之翻新工程已於2014年完成。
- 地面大堂分成兩層,下層有高架行人天橋連接會議展覽中心、入境事務大樓及港鐵灣仔站。
-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 當年以面值27至28元租出部分中環中心高層單位,若租約期為三年可獲一年免租期,故實際每呎租金只為20元。
-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為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而二區於2011年完成拆卸後,於2016年開始動工興建東九文化中心。 中環廣場位於灣仔北核心商業區,毗鄰入境事務處入境事務大樓、稅務大樓等政府部門、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展廣場辦公大樓、華潤大廈及光大中心等甲級商業大廈。 牛頭角商場2025 淘大花園旁邊為康文署管理的佐敦谷遊樂場(附設籃球場、付費網球場和門球場)以及每逢泳季才啟用的佐敦谷游泳池,吸引不少淘大花園住戶和附近居民前往使用。 位於鄰近的安基苑商場內更設有牛頭角郵政局,方便投寄和繳費服務。 1970年代觀塘及九龍灣填海工程陸續完成,將原本天然曲折的海岸線拉直,牛頭角自此成為內陸地區。 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就興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線觀塘道上,既服務新填土地上。
牛頭角商場: 地點 : 牛頭角上邨商場 無障礙分類 : 屋邨商場 無障礙資訊 : 牛頭角上邨商場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等,設計充份考慮輪椅/行動不便人士的需要。大部份高低不平的地方設有斜道,而斜道較為平坦,輪椅人士可輕易上落。
日常公眾治安則歸屬秀茂坪警區的牛頭角分區警署負責,而消防拯救服務和救護車服務分別由九龍灣消防局和九龍東最大的牛頭角救護站派車,有需要時更可從附近的牛池灣和順利分局獲得支援。 由於中環中心落成時正值香港經濟衰退時期,長實為盡快吸納租戶,曾以較長免租期吸引租客租中環中心高層單位,並吸納多家金融業及律師樓租戶,共租出近五萬平方呎樓面。 牛頭角商場2025 牛頭角商場2025 當年以面值27至28元租出部分中環中心高層單位,若租約期為三年可獲一年免租期,故實際每呎租金只為20元。 早期租戶包括土地發展公司、奧美廣告集團、時富投資集團、韓國三星集團、現代集團、康和證券(香港)、金城證券、中亞證券、中國電信、萬順昌集團、iLink.net、葉嘉楝關朗儀律師事務所及馮元鉞律師行。 但於2001年,科網熱潮冷卻,經濟持續放緩,不少租戶轉租上環、西環較平、較細的單位,空置樓面增加。
牛頭角站於首份提議香港興建地鐵的報告《香港集體運輸研究》(1967年發表)中已建議設置,其後於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亦有提及。 牛頭角商場2025 8個出口當中只有兩個(A、B)直接連接大堂,而其餘六個(B1至B6)實際上為車站B出口外公眾行人隧道(由政府管理)的出入口,乘客從車站大堂前往該等「出口」,須先經B出口離站,踏足牛頭角道行人路後再進入行人隧道前往。 車站大堂在地面層,位於雅麗道以東,在車站整體的偏東南位置。 修正早期系統於1979年10月1日通車,牛頭角站亦同步啟用,採用架空設計,車站得名自附近的牛頭角道。 由於當時第6-8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另一個說法是當年第6-8座的選址後來改為山坡上兩所小學的校舍。
牛頭角商場: 建築與設施
1977年,恆隆集團以2億港元向淘化大同購入位於九龍佐敦谷的「淘大工業村」約22.26萬平方呎土地,以興建大型屋苑,廠房遷到荃灣青山公路九咪半南海紗廠舊址[5][6]。 政府在2012年推動起動九龍東,多座舊工廈和商業大廈陸續重建為甲級寫字樓。 市民可經牛頭角站前往,而實際位處觀塘商貿區及九龍灣商貿區之間(與早年的淘大工業村無關)。 牛頭角作為地名早於1866年出版的《新安縣全圖》已有標示。 牛頭角商場2025 在九龍灣填海前,牛頭角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相似而得名,並對望隔岸的馬頭角。
牛頭角商場: 興建圖像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夥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由建榮工程作打樁工程,有利建築承建。 牛頭角商場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包括兩座各40層高的和諧一型第六款公屋及一座20層高的單方向設計大廈。 牛頭角商場 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為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為現時名稱[4]。
牛頭角商場: 中環廣場 (香港)
屋苑獲水務署頒發「大廈優質供水認可計劃-食水(管理系統)」金證書[8]及「大廈優質供水認可計劃-沖廁水」金證書[9],認可屋苑的供水系統得到妥善保養和檢查。 月臺大部份較直,但1號月臺(往調景嶺方向)的車頭部份稍微向內彎曲,該處的空隙跟觀塘站的接近。 月臺原有設計以灰黑色為主要色調,牆身和柱身採用灰黑色馬賽克配白色字樣。 2012年翻新後輔以淺綠色為主要色調,月臺兩端牆壁及支柱均換上淺綠色焗漆板。 牛頭角下邨以前與牛頭角上邨共組為上牛頭角、中牛頭角及下牛頭角選區,上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上邨,中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下邨(一區),而下牛頭角覆蓋牛頭角下邨(二區)。
牛頭角商場: 車站象徵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牛頭角商場2025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2],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其後重建成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為「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夥,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牛頭角商場: 牛頭角上邨11座17樓碎屍案
中環中心(英語:The Center)是香港第五高樓,世界第64高樓,樓高346米,樓高80層[1],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中環廣場和中銀大廈,在1998年落成,佔地達十萬平方呎,提供商用樓面面積逾140萬平方呎。 牛頭角商場2025 它位於中西區的皇后大道中,港鐵中環站、上環站交界處,是土地發展公司重建項目,由長江實業發展,建築師為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 目前最大業主為世茂房地產主席許榮茂及金利豐主席朱李月華,寫字樓租戶包括星展銀行(DBS)、領航投資(Vanguard)、晨星公司(Morningstar)。 在2013年3月,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會員暨房委會委員蔡涯棉建議,香港房屋需求殷切,加上西九文化區即將落成,有關部門應該重新審視第二期土地的發展,包括用以興建私人樓宇或者公營房屋,善用土地資源。 其後,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牛頭角下邨跨區社區文化中心的工程計劃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已經完成,有關部門將會繼續按照既定程序推展有關的工程項目,暫時未有時間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