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述所言,一個文化現象想要成為迷因並不容易。 成為迷因的現象一般至少三個特徵:客觀上具有明顯性、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保留階段具有不變性,可以被忠實地再現;具有連貫性,和宿主的其他經驗互通。 影片中穿著黃衣服,頭型宛如一粒蛋的蛋哥在大雪中一邊旋轉一邊唱「雪花飄飄北風蕭蕭」。 在兵荒馬亂的世界裡,蛋哥顯得如此從容,冰天雪地中他淡淡的一笑,宛如《一剪梅》最好的精神註解。 說歸說,鬧歸鬧,《一剪梅》誰聽誰知道,在各個平臺的《一剪梅》影片下,都出現了大量不請自來的西方粉絲,甚至有人為這首歌苦學中文,結結巴巴地跟著唱。 綜上,一個文化現象想要成爲模因並不容易。
或許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之爲 “表達失語症”。 可以看出,“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雪花飄飄北風蕭蕭)”能夠指代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可以包含的情感也是多樣的,這是外國網友對於《一剪梅》不斷引用和再造的結果。 首先,這種相同的需求與其說是來自現實社會的影響,倒不如說是各個國家的青年對於媒介世界做出的相同反應。 曾經有一個油管視頻講述的是人們在社交網絡上建構了一個區別於現實生活的自我。 在網絡上,人們使用這個自我進行交流和社交,儘管這個虛擬的“自我”表現出的形象與觀點與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完全不一樣。 當中國青年們還在沉醉於抖音裏的“DJ版一剪梅”時,外國的小夥伴們已經把“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玩出花來了。
一剪梅迷因: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走紅路徑
”在吳飛看來,“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爲這種社會心態和社會情緒找到了宣泄的方式。 對於這位網友來說,“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傳達了一種“人生到達低谷,環境逐漸惡化,我卻無能爲力”的意思。 他在雪地裏轉了一圈,並哼唱着“雪花飄飄,北風蕭蕭”。
- 在中國本土,這條魔性視頻獲得了320萬+的點擊量。
- 清照詞的語言優美精巧,獨具特色,如她筆下的花樹是“綠肥紅瘦”,天氣是“濃煙暗雨”、“風柔日薄”。
- 朋友,黑人抬棺已經過氣了,雪花飄飄北風蕭蕭。
- 這些彼此相似但有所不同的觀念則在散佈時互相競爭,呈現出不同的散播能力,因此出現類似自然選擇的現象。
- 文化也許會朝向不利於散播基因的方向發展,但是以基因爲標的的天擇遲早會將文化拉回正道,就像主人控制着不太聽話的狗一樣。
要是迷因果真是複製子,它們就會像基因一樣,爲自己競爭複製的機會。 這個結論與大多數演化心理學者的假定牴觸,因爲他們認爲:人類文化的終極功能是爲基因服務,協助基因存活。 社會生物學的奠基者威爾森(E. O. Wilson)有句名言:基因控制着文化。 文化也許會朝向不利於散播基因的方向發展,但是以基因爲標的的天擇遲早會將文化拉回正道,就像主人控制着不太聽話的狗一樣。 根據這個觀點,迷因就是基因的奴隸;複製迷因的腦子到底是基因建造的,能協助基因擴散的腦子才能興旺。
一剪梅迷因: 迷因的作用
影片中只見他在雪地裡舉著手機,一邊旋轉一邊唱出「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天地一片蒼茫」。 這個片段在今年 2 月被另一位網友 Buhj 上傳至 YouTube,3 月下旬又被編輯上傳至 Instagram,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和變異,最終於 5 月成為英語圈流行的迷因梗,並在 TikTok 爆紅。 《一剪梅》在歐美熱度居高不下,並在音樂平臺Spotify上獲得了挪威第一、紐西蘭第一、芬蘭第二的排名。 歌曲中「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唱出了孤寂絕望之感,一位抖音網紅將歌詞簡單翻譯成英文「The snow falls and the wind blows」,表達人生到達了谷底,環境逐漸惡化,卻無能為力。 模因論是一種解釋文化進化發展規律的新理論,模因是模因論的核心。
很多人說「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是文化輸出,其實遠遠談不上,就像你不能說黑人抬棺是非洲對中國的文化輸出一樣,它只是一個meme,meme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當這句歌詞快速蔓延後,它實際就在年輕人中形成了「社交貨幣」,當兩人之間對話,如果一方說出「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另一方不明白的時候,他就會去瞭解這句話的意思,一旦瞭解,下一次這句話就也會成為他的談資。 《一剪梅》在國外的走紅,最早並不是因為原唱者費玉清,而是要歸功於快手(中國網路影音平臺)上一個ID為張愛欽(蛋哥)破10萬的網友。
一剪梅迷因: 網友質疑中國推理劇「狂飆」片頭抄襲Netflix紀錄片
而經過複製的觀念不會與原來的觀唸完全相同,進而引發二次傳播。 這些彼此相似但有所不同的觀念則在散佈時互相競爭,呈現出不同的散播能力,因此出現類似自然選擇的現象。 雖然大部分西方網友都聽不懂《一剪梅》到底在唱什麼,但這不影響他們和《一剪梅》優美的旋律和歌詞裡豐富的情緒產生共鳴。
一剪梅迷因: XUE HUA PIAO PIAO 迷因
模因的選擇標準,Heylighen F., 1998對於非中文網民來說,《一剪梅》的明顯性其實並不優秀。 由於不理解歌詞的含義,或對中文文化牴觸,《一剪梅》在西方網絡的傳播天生劣勢,但蛋哥優秀的演繹讓這首歌重獲新生,引發了網友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從側面補足了明顯性,還順便傳播了中文。 這些表達可以是二次創作,也可以是原樣傳播,每次表達都會爲原本的模因增添新的內涵,逐漸變異出“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不同玩梗形式。
一剪梅迷因: 迷因的由來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梗“的出現成爲了互聯網“鋪平”世界的切入點之一,因爲本身就沒有具體含義和語境的“梗”不太容易受到語言、文化差異的影響,這也是爲什麼《一剪梅》可以被外國人變成“meme”然後又傳回中國的原因。 這種網絡社會中的“表達失語症”很像是一種 返祖現象。 在原始社會中,人們與其把時間花費在明確且清晰的交流與與溝通這種不能直接產生物資的事情上,還不如利用這個時間去擴大族羣獲取更多的食物。 因此,從需求角度來看,《一剪梅》作爲中文歌曲被外國網友熟知並玩兒壞更像是一個 偶然,它只是恰好滿足了“meme”也就是“梗”的形成要素。 就像《一剪梅》BGM的走紅, 奇妙的旋律、 陌生的語言與 雞蛋哥的演繹或許是這個“meme”得以出現的原始因素, 但是青年人在“玩梗”的過程當中建立起來的“朋友! ”的網絡認同感,纔是外國青年對於“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樂此不疲的根本原因。
一剪梅迷因: 網友回應
在 Twitter 和抖音上,最時髦的網紅們都在洗版「北風飄飄雪花蕭蕭」。 在同化階段,首先看到《一剪梅》視頻的人被蛋哥的造型或者他的歌聲吸引注意力,這段視頻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這段旋律在他耳邊循環播放,從而成爲模因的第一任宿主。 一個歷經數代演化經久不衰的模因範例而一個觀念想要成爲模因,需要經歷同化,保留,表達,傳播四個步驟(Heylighen F., 1998)。 舉例而言,當某個觀念(或符號)被人類接受後,可以經由模仿和學習複製到不同人的大腦中。 而經過複製的觀念不會與原來的觀唸完全相同,進而引發二次傳播。 這些彼此相似但有所不同的觀念則在散佈時互相競爭,呈現出不同的散播能力,因此出現類似自然選擇的現象。
一剪梅迷因: 第一階段:單純惡搞
他在今年1月6日於快手上發佈了一個長度僅十幾秒的短影片,影片中,蛋哥在冰天雪地的戶外唱了兩句《一剪梅》中的高潮部分: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天地一片蒼茫。 一剪梅迷因2025 在《Old Town Road》之後,下一個在抖音爆紅並拿下告示牌冠軍的歌曲,便是蜜桃貓朵佳(Doja 一剪梅迷因 一剪梅迷因2025 Cat)的《Say So》。 這首歌放在專輯曲目裡的第五首,一開始並沒有太受到公司或是歌迷重視。 而費玉清的嗓音和轉音亦是歌曲的一大特點,即使聽不懂歌詞意思,都能感受到費玉清唱出來的孤寂和絕望的感覺。 自小離家在外漂泊的浪子,放蕩不羈的個性又充滿了正義感。
一剪梅迷因: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
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爲範句雖爲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 兩相對比,範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這裏,“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 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 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一剪梅迷因: 爆紅黑人抬棺消防局也參一腳!寓教於樂誠意滿分,救火英雄創意宣導網友推爆!【影音】
《一剪梅》在複製與傳播程中也經歷了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的四個階段。 一剪梅迷因 這首詩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爲人所稱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於盜用李清照的詞句。 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
一剪梅迷因: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 劉勝枝認爲,這是全球化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必然的傳播現象。 《一剪梅》的旋律和費玉清的唱法對於歐美人士而言具有異國情調,是一種“異國文化迷因”,這與他們對東方文化的想象相契合。 在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勝枝看來,歌詞蘊含的意境契合了人們對特定情緒的戲劇化、誇張化表達。 “《一剪梅》簡潔地表達了一種情緒、一種情感、一種狀態,從曲調本身和翻譯文本都可以看出其背後透露的情緒和感知。
一剪梅迷因: 迷因的評價
基因甚至可能受迷因的直接傷害,例如宗教要求的終生守貞義務。 並不是每一個擁有適當病毒結構的宗派(或連鎖信)都成功了。 所有威脅、許諾都在競爭一個有限的資源──人的注意力,而經驗與懷疑像是心靈的免疫系統,更有效,或更惡毒的才能勝出。 宗教並不完全像病毒一樣;例如,宗教能撫慰人心,創造歸屬感。 大部份迷因就是構成我們生活的那些東西,包括語言、政治系統、金融機構、教育、科學、技術。 這些都是迷因(或迷因的聚合體),因爲它們都在人與人之間複製、流通,在人類記憶與文化的有限空間中,競爭存活的機會。
這也就不難解釋,爲什麼在 文化迥異的兩個國家,“meme”或“梗”都會成爲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樂此不疲的“玩物”之一,因爲在這個脫離現實要素的新興網絡社會當中,人們太需 一剪梅迷因 要一個鮮明的符號來獲得羣體身份認同。 根據網易報道,前段時間費玉清老師演唱的《一剪梅》登上了 Spotify上多個國家的Viral 50排行榜,而這個 Viral 一剪梅迷因2025 50排行榜是Spotify上一個表現歌曲病毒傳播趨勢的榜單,官方名稱叫“瘋傳前50”。 該電視劇在1988年被大陸引進,是第一部引進大陸的臺灣電視劇,立即引起極高的收視率,其主題曲《一剪梅》廣爲傳唱,也成就了演唱者費玉清。
一剪梅迷因: 抖音想紅? 浮誇吹捧習近平 美國創作者:增加曝光率有效
迷因在人與人之間複製,結果並不完美,就像父母的基因複製給子女,有時並不正確。 如聽來的故事添枝加葉、忘記一首歌裏的一個字、改造舊技術、以老點子發明新理論。 這些變異,有的會有人繼續複製下去,其它的就失傳了。 一剪梅迷因 因此,迷因是真正的複製子,擁有釀成新的達爾文演化過程的三個性質:複製、變異、天擇。 這個點子問世很久,大衆才注意到它在人類演化中是個強大的力量。 1976年,英國牛津大學的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中,鑄造了“迷因”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