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牛棚藝術村前身是建於1908年的「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即是牛隻的中央屠宰中心,營運了近一個世紀直至1999年8月。 十三街歷史 現時活化成藝術空間,並進駐了十多個藝術團體,外圍對公眾開放,後方的牛棚藝術公園亦是近年才開放。 看似平平無奇的土瓜灣舊區一直不太受遊客歡迎,下文介紹9個土瓜灣好去處,包括舊區特色景點、馳名土瓜灣美食,甚至隱世多國菜餐廳!
半夜,廣州民衆火燒英國商館,廣州清政府官兵前往救火,被羣衆擲來的密集石頭阻截,使之不能前進。 19世紀廣州十三行附近的靖遠街和同文街,最多時有兩三千外銷畫師。 廣州畫師採用西方的繪畫顏料和技法,繪製帶有中國風情的圖畫,銷售給來華的洋人,種類有布本油畫、象牙油畫、玻璃油畫、通草水彩畫、紙本水粉畫、線描畫等等。 中國外銷壁紙從16世紀中葉開始由西班牙、荷蘭的商人從廣州購買後運往歐洲出售,清代廣州十三行畫作坊相當活躍,其壁紙遠銷歐洲與美國,深受貴族的歡迎。 廣州十三行成立後,行商所設的商館區形成了一個以外銷銀器爲主的“銀器市場”,銀器店集中在同文街、靖遠街及河南花地一帶。 清代,廣州十三行成爲全國各地茶商的聚集之地,除英國之外,葡萄牙、荷蘭、俄羅斯都是茶葉消費大國。
十三街歷史: 廣州十三行
廣州外貿洋行每年爲宮廷輸送洋貨,時稱“採辦官物”,其中多爲紫檀、象牙、琺琅、鼻菸、鐘錶、儀器、玻璃器、金銀器、毛織品及寵物等等。 洋行商人根據帝后的具體要求,按照內廷出具的式樣逐件採買,分別由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和粵海關監督每年進獻四次。 翻閱清宮《進單》、《貢檔》便可以發現,一口通商之後,皇宮享用的洋貨幾乎全部是由廣州貿易洋行輸送的。 乾隆年間,貨棧每年進口洋貨千餘件,廣東官員作爲貢品進呈的達到數百件。 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經濟實力的顯赫,使他們成爲巨大的捐獻者。
位於九龍半島最東面的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居民以客家為主,打石為業。 十九世紀時,這四條客家村落組成村盟,合稱為「四山」,在茜草灣天后宮偏殿設有「四山公所」。 村盟的主流經濟是採石,村內有很多「石堂」(客語,即採石公司),石材供本土及廣東沿岸村落作建築用途。 駐紮在九龍寨城的官員,奏準清廷冊封每山一人當代表,正名為「四山頭人」。
十三街歷史: 中英街建築特色
有關「茜草灣」命名,傳說從前這海灣的淺灘長滿濃密海草;客語稱「海草」為「茜草」(粵音讀似「舍摷」),故名「茜草灣」。 十三街歷史 有關「曬草灣」命名,話說是務農村民在海灣沿岸曬草作燃料用,故稱「曬草灣」。 東起牛頭角,上至彩雲,西至斧山道東九龍診所,皆曾是本鄉範圍。
- 土瓜灣海心公園的自然景觀岩石構成特別景象,相傳情侶拜過海心公園內的「海心石」後,就會有一段美好姻緣。
-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 另一有趣的地方是,這些畫家畫的雖然是西畫,卻以傳統執毛筆的手勢運筆。
- 西方對中國的貿易亦是受到東印度公司所壟斷,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和中國貿易的,西方人要想和中國貿易必須通過東印度公司。
- 唔講唔知,原來戲院裏是一條私家街,是中上環十三條私家街其中一條。
特別是限定廣東一口通商之後,十三行便成爲皇家唯一可以倚賴的西洋奇器供應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帝素以西學和洋貨爲奇,廣州十三行正是處在這段時期,因其特殊的商貿地位,成爲宮廷所需各類人才的中轉站和奇異洋貨的供應地。 康熙時期,每當洋船泊靠,隨船而來的西洋人便會被安排到十三行商館內的天主教堂學習漢語,學成後還要奏報皇帝,以便日後到宮廷供職。 在得到進京旨令之前,十三行就是他們休整、學習的場所。 位於商館區內的十三行夷館,與十三行商館遙相對應,是供洋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十三行街區是工藝美術製造業的天堂,也是宮廷匠師的人才基地。
十三街歷史: 廣州十三行十三行現狀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位於土瓜灣馬頭角一帶的「十三街」和「五街」舊樓,由於日久失修,居民一直要求重建。 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臺去年八月就市區更新的初步方案諮詢市民意見後,所聘請的顧問公司在參考所收集的意見、社會影響評估的結果,以及與相關部門或機構商討後,調整了地區重建的初步方案。 顧問公司代表陳國欣昨表示,「十三街」的失修情況嚴重,但業權分散,而早年劃作綜合發展區後,由於規模較大,亦窒礙重建步伐,故建議將「十三街」拆細至三個地段進行重建,藉此協助整合業權,促進重建。 但他亦指,拆細發展的「十三街」,最理想仍是由一個發展商協調重建,並制定整體的規劃大綱,讓不同地塊可以遵照相同準則進行規劃和銜接。 他指,經研究後,相信「五街」用地有條件提高地積比率,但由於它屬於臨海地皮,作出調整建議時也較為謹慎,確保樓宇高度不會太高。
十三街歷史: 《土瓜灣總覽》地鐵開通後焦點老社區,除 了牛棚藝術村,十三街唐樓羣,垣記蛋卷還有…
一旦說起土瓜灣唐樓,大家定必記得2010年1月29日發生的唐樓倒塌事件。 十三街歷史 倒塌主因懷疑地鋪裝修影響主力牆結構,於是由地面開始倒塌,繼而將樓上 4層逐一扯下,倒塌過程只有十多秒,然而事發後瓦礫堆積達兩層樓高,通往天台的梯間斷裂,與45J並排相連的45H座亦損毀嚴重。 牛棚前身的名字為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其建於1908年,於1999年年中關閉,期間一直用作牛隻檢疫和屠宰中心。 村中只得水警輪定時泊岸,由於警力不足,執法不勤,村中毒品市場活躍。 每天下午,特別是在西灣河「太古船塢」放工或換班後,由筲箕灣去鯉魚門的渡船都擠滿乘客,其中大多是吸毒者。
十三街歷史: 十三街區劇情簡介
牛棚藝術村以往由政府產業署管理時不對外放租,只限前油街的藝術家使用,直至2011年4月改由發展局接管後,對外放租,也更多鼓勵公眾參觀。 1948年部份國民黨退兵在村北山坡建「嶺南新村」,村民從事養豬、耕種、發芽菜、造豆腐等工作。 鯉魚門區內還有專賣柴、米、油、鹽、雜貨等商號;家庭式工業還有糖果廠、瓷陶廠、染料廠、紙廠、香廠、藤廠等。 50年代,政府先後批出牌照給石商在媽環村一帶山坡採石。 「鯉魚門」是一水道之名,初見於十六世紀時《粵大記》的海圖上。
十三街歷史: 中英街歷史人文
鯉魚門的「官批石堂」續一被「封山」,而各石礦場在1904年左右才得發新牌繼續經營。 在此期間,有些村民從事建築、造蓆、製粉、釀酒、曬鹹魚等工作;也有村民從事非法釀酒、販買鴉片、開設煙格和賭檔等。 1934年,英軍聘用很多勞工在村內及魔鬼山建造軍事設施,這帶動了飲食業的發展。 40年代,村中最早的茶居叫「樂華園」及「明昌居」,除提供客家傳統飽點給村民外,還用小艇把飽點外賣給停泊在酒灣一帶的船艇。 十九世紀末,英殖民政府重新測量及登記土地,村內多個「官批石堂」封山;因經濟轉營,村民漸多以耕種、養豬、養雞為生。 當年,鄰接東北之地開設很多大小雞場,該地後來竟正名為「雞寮」。
十三街歷史: 廣州十三行文化交流
由於村中適學兒童劇減,「明德小學」早在70年中已停辦;而「四山公立學校」亦因收生不足在1979年停辦。 「茶果嶺」是九龍灣水道東面一狹長小村落,嶺北山背為茜草灣、西北望牛頭角,東南鄰接鯉魚門。 立村原居民多是姓鄧、羅、曾、黃、邱等的客家籍石匠。 50年代初,茜草灣東北之「雞寮」建有公共屋邨(後重建及易名為「翠屏道邨」);西北沿海一帶被闢劃為垃圾堆填區,進行大規模填海取地,發展為「觀塘工業區」。 70至90年代,在當年「茜草灣」的「鄉土」上,林立了「翠屏道邨」,「麗港城」,政府辦公大樓,診所,學校和遊樂場。
十三街歷史: 傳統建築風格
曾是中國對外唯一窗口,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爲何最後衰敗了?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奉行“閉關鎖國”體制,將對外開放的城市減少至廣州一城。 隨之而來的還有行商體制的形成,正是此制度使得清政府與西方得以通過第三方即廣州城內的行商建立起溝通與聯繫。 行商體制也有種種弊端,其缺陷導致其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已瀕臨崩潰。 這裏地處廣東省中南部,南海之濱的珠江口,珠江三角洲北緣,爲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珠江穿過廣州市中心,中國南方最大的海濱城市和商業市場。
十三街歷史: 廣州十三行商幫形成
街上設施林立,市政大廈、公共服務設施俱能在街沿途找到。 )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6條,為一南行街道。 街兩旁的建築能直接通往隔鄰的鷹揚街和鴻運街,多見車房,街尾可見中華煤氣中心一角及眺望翔龍灣。
十三街歷史: 馬頭角十三街
而且我發現我可以看到對面的住的是什麼人,整條街的窗戶都是面對面的,雖然有點距離,但是都可以大概看到對面的情況。 其實我很好奇對面的紅泥磚頭的建築物是幹什麼的,於是我問媽媽,她說以前那裡是殺豬殺牛的地方,現在的話,她就不知道了。 我一直都很想進去看看,於是在某一天,我來到那個紅泥磚頭的大門口前,看到牆壁的海報,才知道這個紅泥磚頭的建築物叫牛棚藝術村,但是我還是沒有進去,因為我沒錢。
1988年,“黃金熱”達到高潮時,中英街一天有3家金鋪同時開張,當時整條街共有89家金鋪。 在銷售總額方面,中方店鋪1979年是590萬元;1984年已突破億元大關;1988年5月至10月期間,中英街黃金飾品的銷售量達5噸,銷售額達6.5億港元;1988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共15.7億元。 艋舺的發展由淡水河畔開始,往內地呈「廿」字形,貴陽街是全臺北市最老的街,也是艋舺興盛的起點。
)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2條,為一南行街道。 街兩旁的建築能直接通往隔鄰的龍圖街和鹿鳴街,地下店鋪多見車房,街尾可見牛棚藝術村一角。 十三層遺址又稱作水湳洞選煉廠,興建於1933年(昭和8年),是日治時期選礦、提煉貴金屬十分重要的設施。 十三街歷史2025 臺灣光復後,由臺灣金屬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手,新建煉金廠,將建築分為選廠與煉場。 隨著時代變遷,當年風光無限的礦業逐漸沒落,直到1987年結束運作,並由臺電接手管理。 坐落於水湳洞、陰陽海附近的臺金舊礦廠又被稱為十三層遺址,昔日為水湳洞、金瓜石、九份一帶最大的選煉廠。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淡水河淤淺之後,嚴重瘟疫加上民間械鬥,使得艋舺的經濟優勢逐漸消退,鄰近的大稻埕則急速活躍起來,成為新興的商業中心。 近未來,法國巴黎黑勢力橫行,以大毒梟塔哈(Bibi Naceri 十三街歷史 飾)為首的黑幫更是橫行無忌,連當地警方都懼怕三分。 十三目仔窯建造於日治時代,主要以生產紅磚,長度有140公尺、寬有50公尺,高約有9公尺,這座箔窯共有13個目,因此稱為十三目仔窯。
作爲對外貿易的物流中心,十三行爲皇家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珍奇洋貨。 1729年,洋行奉命覓購內廷配藥所需,在當時屬稀有洋貨的伽楠香40斤。 1765年,軍機大臣傳來一道諭旨,廣州洋行便要爲宮廷內務府採辦進口紫檀木7萬斤。 1787年,粵海關監督佛寧的家奴從京城帶回聖諭,要他隨公務奏摺一起,呈進些小式表玩。 粵海關監督向皇帝透露,這些特供最終都是責成行商具體承辦的。
十三街歷史: 中學:九龍城區
離島大澳一日遊:大澳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是香港最古老的漁村之一,亦是現存漁村最著名的一條,村落部分位處大澳島上。 大澳地形獨特,大部分位處河岸,靠兩道步行橋將兩岸連接,於虎山觀景臺上能遠眺港珠澳大橋的跨境高速公路及海底隧道,而大澳東北面不遠處則是香港國際機場。 以及其中的11條舊區街道(由西至東順次序排列):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鴻運街、蟬聯街、燕安街、駿發街及鶴齡街。
十三街歷史: 十三街區
從元朝至今,烏盆巷,悠閒,兩條大街之間由11 條小街成「目」字形連貫。. 十三街的最大特色亦在於當中11條全直街道,6日議員鄭光宏督促市府促進觀光品質升級,是南莊鄉歷史最悠久的老街。 必列啫士街街市樓高兩層,是一幢以鋼筋混凝土構架興建的建築物,設計以實用為主,屬國際建築風格。 這種建築風格一般認為源於1920年代德國的包浩斯藝術學院,主要特色是建築物的設計佈局並不對稱。 整幢建築物為一大立方體,牆身平滑簡樸,通常髹上白漆,全無任何模塑或裝飾,採用平屋頂設計,並裝有鋼框大玻璃幕牆、半透明玻璃磚,或長形流線型窗戶。 十三街歷史2025 建築物以鋼架或鋼筋混凝土支柱及樓板建成,並以混凝土支柱架起無樑板地臺和天台樓板。
十三街歷史: 「十三行」
這期間,廣東行商以各種公益事業爲名向政府捐獻,平均每年超過10萬兩白銀。 行商還通過當時官吏品級商品化的捐納制度,以捐輸報效的鉅款,換來許多官銜和職務。 洋行巨頭潘氏、伍氏兩大家族都曾捐得三品頂戴,十三行中後期崛起的行商梁經國,因多次捐書得到清政府加晉官銜,封誥通奉大夫(從二品封階),追贈光祿大夫(正一品)。 洋船到港數目,直接影響到粵海關的稅收,而海關貿易稅收,一向是清廷的可觀財源。
十三街歷史: 馬頭角的十三街
舊火車站大樓建於1913年,是一座風格獨特的金字頂中國傳統建築。 火車站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經修復及重新佈置後,博物館於1985年開放予市民參觀。 十三街的最大特色在於當中11條全直街道,每條街的字首均有中國傳統的吉祥動物:龍、鳳、鹿、麒麟(麟)、鷹、鵬、雁(鴻)、蟬、燕、馬(駿)及鶴。 街道上的建築均為超過五十年樓齡的唐樓或舊樓;當中以面向煤氣鼓及牛棚,外牆七彩繽紛的唐樓最為人熟識。 30至40年代,村內設施不足,交通又不便,很多服務特別是醫療服務均須倚靠外區「筲箕灣」或「西灣河」提供。
十三街歷史: 中英街歷史沿革
1822年廣州十三行發生特大火災,席捲了廣州城西郊大部分地區,成千上萬得中國商店和行商倉庫毀於一旦,據稱導致5w人流離失所。 當然,廣州西方人的活動範圍並非完全侷限於其租賃的商館和商館前的廣場,還可以出入將十三行縱向分割的幾條狹窄街道。 十三街歷史2025 180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海王星號”船員與沿岸的居民爆發衝突,燒燬了一座海關樓,並導致一名村民在衝突中重傷不治死亡,中英雙方舉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中西公審大會。
十三街歷史: 唐樓
自古就是中外海上貿易的樞紐,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門戶。 錦綸會館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代廣州絲織行業的行業會館(即“錦綸行”), 是絲織行業老闆們聚會議事的場所,是廣州唯一倖存的清代行業會館建築。 黃埔古港是清代廣州的對外貿易口岸,外國商船隻準停靠在黃埔泊地,在取得通行證後,由本地的小船拉着貨物和人送到十三行做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