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光保育中心於 2011 年成立,致力於保育島上的文化和生態,亦是鹽田梓訪客中心,以及出售鹽田梓本地生產的鹽和手工鹽皁的紀念品商店。 這作品可協助鹽工克服曬鹽時受制於天氣的問題,以獨特的外形配合周遭的環境,提供天然曬鹽的場所外,同時探討在地的人文歷史。 以鹽粒鋪砌出一幅山水景緻,呼應鹽田梓的好山好水,令人感恩辛勞之下的成果,貫徹彼此追求美好將來的心願。 鹽田梓藝術節 林耶庫拉表示他突然有一種感覺,「只有我的身體沒有對我撒謊」,進而開始探問自己的身分與認同。 「我的身體,我的檔案」作品透過「向身體提出問題」,傳達壓迫的權力關係。 身為白種南非女性,羅賓・奧林來自立陶宛的猶太人家庭,後來流亡到南非,創作主題關照南非社會,特別是黑人族羣的殖民、恐同、愛滋、貧窮等議題。
- 大使曾服務的旅遊點包括香港旅遊發展局位於尖沙咀及香港國際機場的旅客諮詢中心、香港海洋公園、昂坪360、啟德郵輪碼頭、山頂凌霄閣、時代廣場、海港城、元創方、香港濕地公園、西九文化區苗圃公園、前粉嶺裁判法院、天際100香港觀景臺等。
- 在海洋景色、碧綠草地、樹木和灌木的包圍下,玉帶橋是島上風景最優美的景點之一,更是打卡的好去處。
- 於1890年建成的聖若瑟小堂建築簡單,外牆採用白色,十分簡約,裡面只有聖壇和神父房舍。
- 例如有泰澤祈禱晚會、文化生態或靈性探索導賞團、鹽田製作工作坊、客家茶粿工作坊、客家山歌表演等,讓訪客認識客家文化之餘,亦能探索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 今年的藝術節以「天」作主題,共展出17組由本地藝術家、年輕人及鹽田梓村民創作的作品。
- 大使曾參與的盛事包括新春國際匯演之夜、香港許願節、香港馬術大師賽、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國際華服節暨夫子廟會、香港七人足球賽、長洲太平清醮、香港龍舟嘉年華、市區中秋綵燈會、香港單車節、香港美酒佳餚巡禮、世界盃場地單車賽、香港除夕倒數、鹽田梓藝術節、《清明上河圖3.0》數碼藝術香港展等。
為促進鹽田梓的發展,近年村民積極推動宗教文化生態和簡樸生活體驗等保育和教育工作,同時進行多項改善工程,包括將鹽田梓昔日的小學——澄波學校改為歷史展覽廳和文物陳列室、復修鹽田,以及成立鹽光保育中心等。 文化葫蘆策展人吳文正表示,今年藝術節將會展出17組作品,分別於鹽田梓及西貢市中心擺放。 吳文正強調,藝術節強調「在地」,因此所有藝術品與鹽田梓的文化、特色、歷史相關,「例如有藝術家為了創作,直接住在島上,所以這些藝術品都有其故事性。」部分藝術品又會直接使用島上物料創作,例如使用颱風「山竹」吹襲過後的樹木殘枝。 鹽田梓藝術節由旅遊事務署主辦,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以「天、地、人」作為每屆藝術節主題,旨在為參加者帶來集藝術、宗教、文化、古蹟及綠色元素於一身的嶄新體驗。 文化葫蘆擔任了藝術節的策展團隊,並邀請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和年輕人與鹽田梓村民共同創作,塑造鹽田梓成為一所開放式博物館。
鹽田梓藝術節: 藝術節大使
如在5月31日前完成跑步挑戰及上載跑步記錄至指定網站,便可獲得至少10項豐富「刻骨銘心戀戀金銀情侶或即將成為情侶套餐」禮品。 是次項目收益將作為青少年體育發展之用,讓更多弱勢青年得到參與運動訓練及賽事的機會。 香港運動員兼教練陳家豪和姚潔貞以「長跑夫婦」身份報名今次活動,並以「陪伴」方式完成5公里的跑步路線。 他們過去相伴跑過無數公里仍未停步,希望透過活動鼓勵大家支持本港運動發展,為更多年輕運動員提供資源。 他們同聲表示︰「今次活動可以將跑步當拍拖,路線輕鬆之餘又能幫助本地體育發展,絕對是一舉兩得。」 「體壇夫婦」香港足球代表隊成員梁冠聰和太太郭海儀,平時亦十分關注本地運動發展。
同時,阿里雲則提供所需的雲端資源 鹽田梓藝術節 (Cloud resources),透過穩定可靠的雲平臺,保障其暢順運行。 上述服務項目暫定為期三個月至8月23日,期間青年義工定期更新抗疫資訊和資料庫,與各支持機構協力提升A.I.聊天機器人回應的準確度,並根據使用者的體驗情況,改善問答組合,支持公眾同心應對反覆的疫情。 香港青年協會創意教育組及M21媒體空間致力為青年提升數碼科技能,增強數碼科技的素養和實踐,並鼓勵青年運用科技和創意,回應社會議題。 1998年最後一戶村民遷離後,鹽田梓成為無人居住的小島,但每年村民均會回到鹽田梓參與主保瞻禮。
鹽田梓藝術節: 作品及景點
鹽田梓藝術節由2019年年底揭幕,今年已經是第三屆,活動由即日至7月16日舉行,是一個由旅遊事務處主辦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並由文化葫蘆擔任策劃團隊,邀請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年輕人和鹽田梓村民共同創作。 鹽田梓藝術節2025 換言之,今年是第3年,也可能是最後一屆,承接過去兩屆「天」、「地」主題,今年以「人」作結尾,因此島上共30個藝術作品均與人有着密切關係。 利用回收的舊布、膠袋和鋁線等材料,創作出日、月、蝴蝶和魚兒等形像,切合「廢棄活化」和鹽田梓的客家文化。 西貢鹽田梓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約三百年前,客家陳氏家族是島上的原居民,島上居民都以曬鹽及捕魚為生。 後來,城市的發展導致島上人口變遷,村民逐漸遷至市區生活,直至1998年,最後一戶村民遷離後,鹽田梓便成為了無人居住的小島。 但村民不甘島上的文化和麪貌漸漸消失,於是村民每年均會回到鹽田梓參與主保瞻禮。
至於澄波學校和舊村公所,前者於2006年已化身成昔日客家居民用品的展覽室,如校舍用品、供一家人用膳的八仙桌、醃鹹菜用的激死蟻、曬鹽及捕魚用品等等。 舊村公所現在擺放了極像真的「鹽田」和「鹽田梓」景品藝術,好讓大家從宏觀和微觀中整合成更立體的回憶。 西貢半島附近的鹽田梓擁有近 300 年歷史,曾是荒廢的小島,後來成為信奉天主教的村落。 現今擁有眾多獨特文化遺產的鹽田梓,先後因修復活化的鹽田和保存得宜的百年聖若瑟小堂,兩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項。 自 2019 年以來,藝術家和村民更先後為鹽田梓藝術節創作了數十件藝術品,將其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露天「博物館」和打卡熱點。
鹽田梓藝術節: 參觀指南
2004年初,聖若瑟小堂在教會的資助下展開復修工作,重修工程帶動了鹽田梓文化及生態旅遊的發展,村民積極推動宗教文化生態和簡樸生活體驗等保育和教育工作,村民的努力讓鹽田梓的文化和生態得以保存。 鹽田梓藝術節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反覆,市民經常收到不同來源的抗疫資訊,如要核實是否合時和真偽,容易出現資訊疲勞,感到壓力。 「青協抗疫資訊A.I.機械人」為公眾提供快捷安全、可信和適時的相關內容。 使用者透過線上問答形式,迅速獲得政府多個部門和非牟利機構的防疫和服務資訊,包括:社交距離措施、支援熱線、服務平臺、檢疫安排等。 鹽田梓藝術節2025 在這項目中,青協創意教育組與擁有人工智能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專業的小i機器人,以及善於應用科技方案的四方創意有限公司,攜手為青年義工提供有關建立和訓練A.I.聊天機械人的培訓,提升青年應用數碼科技的知識和技能,協助他們推行項目,為公眾和社區帶來適時的支援。
- 漫步到鹽田梓南端,一條狹窄的樓梯通向玉帶橋,是許多蝴蝶和昆蟲棲息的地方,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島上豐富的自然生態和紅樹林。
- 小聖堂在199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2011年一月再提升為二級歷史建築。
- 直到2010年經活化後,部分鹽田修復至原來樣貌,鹽田梓鹽場目前每年可產約10噸海鹽,百分百天然,定期會舉辦曬鹽工作坊。
- 他們更會發揮創意和協作精神,以分組形式組織活動,在社區推廣香港的文化、古蹟和綠色旅遊,並競逐「傑出計劃年獎」獎項。
- 活泉井為鹽田梓供水幾個世紀,曾是村民飲用和梳洗的唯一水源,直到 1960 年代,當時的居民因乾旱在附近的島嶼上建造了一個小水庫。
- 聖若瑟小堂更於200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並於2011年提升為二級歷史建築。
這座橋最初由客家村民於 1950 年代初建造,連接鹽田梓和鄰近的滘西洲。 在海洋景色、碧綠草地、樹木和灌木的包圍下,玉帶橋是島上風景最優美的景點之一,更是打卡的好去處。 首階段及第二階段活動分別於2019年年底及2021年年初舉辦,深受參加者歡迎,不少藝術作品其後獲保留在島上成為常設展品。 鹽田梓藝術節 百多年前鹽田梓村民亦以曬鹽維生,鹽田梓因島上的鹽田而得名,後來鹽業式微,鹽田也日漸失修。 直到2010年經活化後,部分鹽田修復至原來樣貌,鹽田梓鹽場目前每年可產約10噸海鹽,百分百天然,定期會舉辦曬鹽工作坊。
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藝術節
青年大使接受培訓和獲委任後,會在週末及假日駐守各旅遊熱點,例如昂坪360、山頂凌霄閣、天際100香港觀景臺、鴨靈號等,接待旅客及提供旅遊資訊。 青年大使亦會參與旅遊盛事及攤位活動以推廣節慶文化,曾參與大型娛樂及「M」品牌體育盛事,包括新春國際匯演之夜、世界盃場地單車賽和香港馬術大師賽等。 他們更會發揮創意和協作精神,以分組形式組織活動,在社區推廣香港的文化、古蹟和綠色旅遊,並競逐「傑出計劃年獎」獎項。 雖然籌劃過程困難重重,但他一直跟組員共同跨過難關,這都是他大學生涯中一段非常寶貴的經歷。 展望未來,計劃會繼續透過一系列特色的義工服務,啟迪青年的好客及優質服務精神,引領旅客及本地市民探索香港的城市寶藏;同時,增加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和多元文化的認識。
鹽田梓藝術節: 西貢鹽田仔
雖然香港大部分的紅樹林已經隨城市發展逐漸消失,鹽田梓的四種紅樹依舊屹立不倒,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如紅樹林、小竹林、鹽田集於一身。 距離西貢碼頭15分鐘船程的鹽田梓,靠着有心人的支援,出心出力,將一個原本荒廢了、逐漸被人遺忘的小島,得以復興,不但把鹽田的生命延續,更把在小島上的建築物復修。 假日乘街渡到小島上漫遊,難免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加上島上正舉辦「鹽田梓藝術節2021」,去吸吸藝文氣息,感受一下人與大自然的融和,絕對是洗滌心靈的好方法。 西貢鹽田梓擁有近300年歷史,是個融合了客家和天主教文化的小島,距離西貢碼頭只有約15分鐘船程。
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探索寧靜島嶼的製鹽歷史及文藝創作
旅遊事務專員黃智祖出席藝術節開幕典禮時表示,西貢有「香港後花園」之稱,區內的鹽田梓更是獨一無二,不但融合了西方天主教和中國客家文化,亦擁有大片紅樹林及豐富的自然生態。 藝術節讓旅客感受鹽田梓的藝術氣息,體驗該處的獨特歷史文化,同時欣賞自然風光。 他期望藝術節能幫助推介旅客到訪西貢區其他景點,深入認識香港美麗的「後花園」。 青協社區體育部舉辦線上跑「Stand By U2 RUN」 歡迎情侶或2人組隊報名,推動身邊人一起參與 「長跑夫婦」陳家豪與姚潔貞、「體壇夫婦」梁冠聰與郭海儀 以運動呼喚愛,跑步支持本地青年體育發展 疫情下大家的生活方式或運動習慣都有所改變,如有身邊人在艱難中互相扶持,相信能增進感情。 香港青年協會社區體育部舉辦線上跑「Stand By U2 RUN」,歡迎情侶或2人組隊,以「相遇」或「陪伴」方式跑步,自行設定不少於5公里的跑步路線,期望連繫彼此,激勵對方。 線上跑「Stand By U2 RUN」即日起至5月20日接受報名。
鹽田梓藝術節: 客家村屋
2004年初,聖若瑟小堂在教會的資助下展開復修工作,重修工程帶動了鹽田梓文化及生態旅遊的發展。 聖若瑟小堂更於200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並於2011年提升為二級歷史建築。 鹽田梓藝術節 由旅遊事務署主辦的西頁「鹽田梓藝術節」將於11月30日開幕,為期一個月。 今年的藝術節以「天」作主題,共展出17組由本地藝術家、年輕人及鹽田梓村民創作的作品。 藝術節期間,亦會舉辦不同宗教、自然生態及客家文化的活動,活動將於稍後接受網上報名,歡迎本地及外來旅客登記。 香港由人與島嶼而生,大自然的力量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宗教、地質和生活,而人承載著故事和未知的未來。
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一日遊【4】彩繪玻璃
鹽田梓上的村落主要以客家陳氏組成,但隨著城市發展,鹽田梓村民以遷離或移民到外國,令它一度荒廢。 由旅遊事務署主辦的鹽田梓藝術節2019,主題為「藝遊天地人.親近大自然」,透過多元的文化藝術與自然體驗活動,介紹鹽田梓的獨特文化和歷史。 交通方面,有指鹽田梓位置偏僻,吳文正則認為鹽田梓與西貢市中心距離只有約20分鐘船程,加上藝術節期間,將會增加渡輪班次,相信交通不成問題。 吳文正指,部分藝術品將於藝術節後成常設展品,錯過藝術節的市民可以繼續觀賞。 至於活動方面,將於稍後接受網上報名,詳情可留意「鹽田梓藝術節」官網。 鹽田梓的鹽田是香港唯一的天然鹽田,現定期向公眾開放,如果對曾經失傳的製鹽匠人技術感興趣,這是相當珍貴的教育中心。
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藝術節船期:
進入鹽場,迎接你的是「鹽光之所」,這個立方體形狀的藝術裝置,反映了鹽晶體的原始形狀,現場亦會有義工講解整個製鹽過程。 鹽場的修復工作在 2015 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傑出獎,以表彰其「重新點燃了對香港早期發展歷史的興趣」。 村民的努力讓鹽田梓的文化和生態得以保存,鹽場復修項目於201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再度為努力復興社區的村民打了支強心針。 西貢鹽田梓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約三百年前,客家陳氏家族是島上的原居民,其先祖陳孟德夫婦由深圳遷居而來,並建立鹽田梓村。
鹽田梓藝術節: 藝術作品一覽:
「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節目調性明亮歡愉,充滿感染力。 鹽田梓藝術節 藝術家黃卓健特意挑選出「人」字形的回收樟樹幹,然後製成茶桌藝術品。 設計以鹽田梓及周邊島嶼山水景色為基礎,營造出山水流動的動態氛圍,讓遊人能以樟芳入茶,在自然的鹽田梓風景中,以味覺留住你我的腦海印象,以樹為載體,讓「天、地、人」連結在一起。 玉帶橋是一條連接鹽田梓與滘西洲的石橋,早於1956年之前就存在,而大家現在見到的完整橋樑則已經重修,兩邊是物種豐富的紅樹林,海面平靜時可看到紅樹林的倒影,等待到日落的時候更能看到浪漫的鹽田梓黃昏景色。
鹽田梓藝術節: 歷史
第三階段活動「鹽田梓藝術節2021」於4月17日至7月16日舉行。 延續過去兩屆藝術節「天」和「地」的概念,今屆藝術節以「人」為主題,透過多元及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展現鹽田梓島上「天、地、人」三者和諧共存的一面。 首階段及第二階段活動「鹽田梓藝術節2019」及「鹽田梓藝術節(網上版)」分別於2019年年底及2021年年初舉辦,深受參加者歡迎,不少藝術作品其後獲保留在島上成為常設展品。 交通:乘巴士或小巴前往西貢市,從西貢碼頭乘街渡前往鹽田梓,船程約15分鐘。 (逢星期六、星期日和公眾假期提供服務)貼士:請帶備充足的水、食物和防曬物品。 漫步到鹽田梓南端,一條狹窄的樓梯通向玉帶橋,是許多蝴蝶和昆蟲棲息的地方,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島上豐富的自然生態和紅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