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申請者及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均較2021年12月底分別上升了0.1年。 輪候公屋人數2025 主要是由於多個大型公共屋邨項目,包括粉嶺皇后山邨、深水埗海達邨和白田邨在2022年第一季陸續入夥,讓為數不少輪候已久的一般申請者獲編配公屋,他們的輪候時間因而反映在最新的平均輪候時間中。 政府公佈推出現金津貼計劃,即向已輪候公屋逾3年的市民發放津貼,計劃不接受已居於公屋的居民申請,至於如何計算「輪候3年」,會由提交公屋申請「相應登記日期」起計算,即列於房屋向申請者發出的通知信作準。 基於以上規限,年輕人要成功申請公屋並不容易,但並非沒有方法增加成功申請機會。
相關公屋單位的實際入夥日期需要延後數月到2022年5月至6月,以致有關單位的編配未能反映在本年的數字內。 申領表印有住戶資料,不可轉讓,申請者需要連同銀行帳戶存摺面或月結單副本交回。 房屋署會以短訊確認收到申領表,完成審核後會寄出申領結果通知書,完成申領後會按月以銀行轉帳形式收取。 上述資料僅顯示在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間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分佈,過往的趨勢並不代表將來的情況。 有關資料只用作一般參考用途,不應視爲個別申請者用以估算其輪候時間的依據。
輪候公屋人數: 現金津貼|輪候公屋逾3年市民 最快7月底收錢 最多派3900元
那麼為何多新建單位的供應,不但沒有令輪候情況改善,反而更會令輪候時間進一步上升? 主要是相當一部分已輪候多時的公屋申請者,在同一時段內獲派屋上樓,故便計算其已輪候的時間,所以輪候時間會有所飊升,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升幅較高。 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公屋輪候津貼,為非居住於公營房屋、非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而輪候公屋超過3年,並符合資格的一般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直至其獲得首次編配公屋為止。 對於有指業主或會因應津貼金額加租,王天予指,政府不能控制業主上調租金金額,但希望可以配合租管推行。 她指,津貼不列入入息的一部分,而每個人獲派津貼的時間不同,形容計劃浮動,因期間有申請者會上樓,亦會有新的合資格者申領,三年後會檢討計劃。 房委會承諾公屋「三年上樓」,遺憾的是今天變成了「六年上樓」,較預期的承諾足足多出一倍。
-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分析稱,自去年9月以來,公屋輪候時間續居高位;雖然現在稍有微跌,但也難言公屋輪候已有改善,未來5年公屋供應量平均每年只得1.5萬間,至2022/23年度更下跌至1.3萬間,供求失衡情況仍然嚴峻。
- 在2022年3月底,約有147,5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7,7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 數據跟今年3月比較,一般申請總數多了1600宗,而非長者一人申請則微跌約100宗。
- 申請人可自選單位,而可供揀選的單位大部分是受歡迎程度較低的公屋單位,如凶宅、單位曾有蟲患、鉛水等問題、處於偏遠地區等。
- 在房委會的政策下,若申請家庭的成員中有長者,可在輪候及配屋方面均獲得若干程度的優先,而市民一般可按一般家庭或非長者1人的資格申請。
- 倘若有非親屬關係的長者住戶,入息及資產限額會更高,二人家庭每月入息限額為2.34萬元,三人為2.92萬元,另要計算家庭總資產,詳見房署網頁。
由於申請公屋時不須填報教育程度,房屋署沒有備存申請者教育程度的資料。 根據二○○七至二○一五年的調查結果,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教育程度分佈詳見表四。 (註1)(四)(i)房屋署以往曾就二○○六/○七至二○一四/一五年度透過配額及計分制獲安置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年齡分佈作分析,結果詳見表五。 (ii)及(iii)由於公屋申請者會否透過體恤安置或「特快公屋編配計劃」獲安置與其年齡沒有直接關係,房屋署沒有就此作分析,故此未能提供任何數據。 輪候公屋人數 (五)房委會於過往五年曾就約80個公營房屋項目(包括公屋和資助出售項目)諮詢區議會,詳情已載於二○一五年十一月提交予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的討論文件(編號CB(1)63/15-16(05))中。
輪候公屋人數: 申領表格每人獨有 不可轉讓
不過,我們認同審計署署長和政府帳目委員會的主張,會透過不同的公開渠道加強宣傳,並已在房委會∕房屋署網頁及公屋申請指引內加入相關的資訊,方便申請者參閱。 此外,現時房屋署每季更新房委會∕房屋署網頁上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的資料,以增加資訊透明度。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二○一五年九月底,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6年。 (三)截至二○一五年九月底,為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而設的配額及計分制約有 宗申請。
- 此外,2013年9月30日或之前登記的申請者,現時亦可將所選地區改為市區。
- 對於有指業主或會因應津貼金額加租,王天予指,政府不能控制業主上調租金金額,但希望可以配合租管推行。
- 上述資料僅顯示在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間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分佈,過往的趨勢並不代表將來的情況。
- 基於以上規限,年輕人要成功申請公屋並不容易,但並非沒有方法增加成功申請機會。
- 申請者是否接受首次、第二次或第三次編配,完全取決於申請者,並不在房委會的掌握之中,因此房委會不宜發布其無法掌控的輪候時間的資訊,以避免引致誤解。
- 合資格人士需要已輪候公屋超過三年,仍未獲首次公屋編配,以公屋申請者的「相應登記日期」作準,並沒有領取綜援。
- 房屋署會以短訊確認收到申領表,完成審核後會寄出申領結果通知書,完成申領後會按月以銀行轉帳形式收取。
就行政長官於《2022年施政報告》宣佈推出新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請參閱房屋局網站的相關頁面。
輪候公屋人數: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在2022年3月底,約有147,5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7,7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在2022年第一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6 0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520宗。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因政府在疫情下徵用公屋單位作社區隔離設施,以致有關公屋單位編配未能反映在本年的數字內,疫情嚴峻亦影響了公屋編配進度。
輪候公屋人數: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3: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我們會繼續與各區議會及地區人士保持聯繫,並會與其他相關政策局和部門檢討,務求以審慎、全面而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公營房屋,並在可行及資源許可下滿足社區對公共設施的需求。 這些工作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和時間,但我們會抓緊時間進行規劃申請及相應改動計劃的設計,以盡量減低對公共房屋建設計劃的影響。 自二○一四年統計調查起,我們嚴格按照申請類別,把上述屬於一般申請者的(i)和(ii)類申請者,從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統計調查中剔除。 輪候公屋人數2025 由於上述(i)和(ii)類申請者在所有申請者當中僅佔不足1%,涵蓋範圍的差別對採用過往統計數字作比較的影響極微。 政府在2020年《施政報告》提出,提供為期3年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為輪候公屋超過3年、無領取綜援的基層家庭,派發現金津貼。 房屋署署長王天予今日(17日)交代詳請,將於6月底向合資格的輪候公屋申請者發出通知書及申領表,料初時需要較長時間處理申請,申請者最快於7月底獲得款項,單身人士可獲1,300元,合資格6人家庭則可領最高的金額3,900元。
輪候公屋人數: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1:一人非長者申請轉家庭申請
她強調,有關現金津貼並非「租金津貼」,又指金額水平參考綜援金額水平,形容津貼金額合適。 申請資格需要為一般公屋申請住戶,即二人或以上的申請住戶,或「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的申請者,即非長者單身公屋申請者不能申請津貼。 合資格人士需要已輪候公屋超過三年,仍未獲首次公屋編配,以公屋申請者的「相應登記日期」作準,並沒有領取綜援。 申請者需要居於香港,但非居於公營房屋,包括房委會或房協的出租單位租戶或認可住客,或居於中轉房屋的人士。
輪候公屋人數: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就以2021年特快公屋為例,一共錄得6.08萬宗申請,競爭1410個不受歡迎單位。 輪候公屋人數2025 其中8個單位涉及兇殺案,當中沙角邨綠營樓單位曾於2002年及2008年發生兇殺案,多次納入特快公屋名單仍無法出租。 其他不受歡迎單位可能是有長者在屋內自然死亡、前租客欠債、單位鄰近垃圾房等。 選擇特快公屋的最大優勢,是租金會比同面積單位便宜,房署更會推出特殊優惠。 雖然租金便宜,但租約生效日起計三年內,租戶不得要求調遷亦不可購買申請購買「綠置居」。 要留意的是,核實資格時簽署同意書,聲明較年輕一方會照顧年老親屬及一同居住。
輪候公屋人數: 現金津貼|輪候公屋逾3年市民 最快7月底收錢 最多派3900元
輪候時間是以公屋申請登記日期開始計算,直至獲首次編配為止,但不包括申請期間的任何凍結時段(例如申請者尚未符合居港年期規定;申請者正等待家庭成員來港團聚而要求暫緩申請;申請者在獄中服刑等)。 輪候公屋人數 就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的計算,是指在過去十二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平均數。 房屋署當時已向審計署署長和政府帳目委員會指出,雖然合資格申請者可獲提供三個編配,但他們於首次編配時已經獲得安置的機會。 申請者是否接受首次、第二次或第三次編配,完全取決於申請者,並不在房委會的掌握之中,因此房委會不宜發布其無法掌控的輪候時間的資訊,以避免引致誤解。 再者,由於拒絕接受首次或第二次編配的申請者已排在輪候冊的最前端部分,只要有合適的單位,房屋署便會盡快編配予這些申請者,並不會因為申請者拒絕首次或第二次編配而改變其輪候次序。
輪候公屋人數: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3: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其他快速上樓方法包括有「高齡單身人士」及「共享頣年」優先配屋計劃,適用於配屋時年滿60歲以上人士。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分析稱,自去年9月以來,公屋輪候時間續居高位;雖然現在稍有微跌,但也難言公屋輪候已有改善,未來5年公屋供應量平均每年只得1.5萬間,至2022/23年度更下跌至1.3萬間,供求失衡情況仍然嚴峻。 但計畫亦有缺點,成功獲特快編配公屋的住戶,3年內不可要求調遷,亦不可申請綠置居,只能用白表資格買居屋。 房委會最新檢討「2022/23公屋申請入息和資產限額」,公屋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水平,即一人家庭維持在12,940元。 在房委會的政策下,若申請家庭的成員中有長者,可在輪候及配屋方面均獲得若干程度的優先,而市民一般可按一般家庭或非長者1人的資格申請。 相比起私人物業,公屋住戶無需繳交管理費,倘若需維修亦可以尋找房署免費協助,可謂「蔗渣價錢,燒鵝質素」。
輪候公屋人數: 申領表格每人獨有 不可轉讓
最後提醒,雖然公屋有入息限制,但房署在審查時只會查閱過去半年入息,包括薪金證明、儲蓄及保險等。 輪候公屋人數2025 倘若有非親屬關係的長者住戶,入息及資產限額會更高,二人家庭每月入息限額為2.34萬元,三人為2.92萬元,另要計算家庭總資產,詳見房署網頁。 值得留意的是強積金及公積金計劃下的法定供款,可在申報時獲得扣除,即以扣除5%強積金供款後的收入,來計算入息限額。 如果有意申請公屋,首先要留意每月入息限額,對於沒有65歲以上長者的家庭,一人每月入息上限為1.29萬元,二人家庭為1.95萬元。 舉例來說,假設四人家庭包括父母及兩名未滿18歲兒童,每月入息不能超過30,950元,即父母雙方每月收入不得超過15,475元。 房屋署署長王天予指,初期處理申請的時間較長,估計申請人最快可於7月底獲發款項,而若住戶於7月提交申請,而於8月才獲發津貼,房屋署會同時向她7月及8月的津貼。
輪候公屋人數: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1:一人非長者申請轉家庭申請
根據《長策》報告,未來公營房屋供應已是第二年達標,亦預計未來合共可供應達33萬間公營房屋單位,高於《長策》目標的31萬間,關鍵在於單位在何時才能落成應市。 輪候公屋人數2025 而《長策》提及在後五年期間,即2027/28至2031/32年,會有三分之二的公營房屋單位落成,大約達22萬多間,平均每年高達4.4萬間,若項目能如期落成,筆者有信心政府能夠大幅紓減公屋輪候時間。 輪候公屋人數2025 再者,若能把後五年的單位進一步壓縮發展時間,提早幾年編配予基層市民入住,相信平均輪候時間應不需待至2027/28年纔出現轉機。
輪候公屋人數: 現金津貼|輪候公屋逾3年市民 最快7月底收錢 最多派3900元
以下為今日(十一月二十五日)立法會會議上張超雄議員的提問和署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邱誠武的書面回覆:問題: 有市民向本人反映,現時輪候公營租住房屋(公屋)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他們亦無從得悉房屋署計算公屋申請者輪候時間的方法。 此外,根據審計署署長於二○一三年十月公佈的第六十一號報告書,房屋署計算公屋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的方法欠缺透明度,房屋署所指的平均輪候時間與申請者理解的實際輪候時間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政府表示有部分公屋項目遭地區人士或關注團體反對,以及青年人申請公屋的數目增加,以致公屋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延長。 答覆:主席: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的宗旨,是為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屋,並以一般申請者(即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約三年獲首次編配單位為目標。
輪候公屋人數: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3: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另外政府不時因應經濟狀況向公屋住戶提供租金優惠,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2022/23年四季差餉寬免,變相減租一個月。 數據跟今年3月比較,一般申請總數多了1600宗,而非長者一人申請則微跌約100宗。 但房委會規定,新登記的公屋申請者只可選3個非市區的地區,只有合資格的長者申請及「天倫樂」申請,可選的區域不受限制,可選擇市區。 此外,2013年9月30日或之前登記的申請者,現時亦可將所選地區改為市區。 輪候公屋人數 例如,政府於2022年2月15日宣佈徵用粉嶺皇后山邨第一座和第七座,以及葵涌荔景邨恆景樓作社區隔離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