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資產通常在物業價格大幅下跌後出現,釋出樓價愈跌愈有的信息。 香港自1997年金融風暴後,樓價便大幅回落,一直持續至2003年8月才止跌。 期內,反映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累計跌幅69%,也同步令負資產宗數攀上2003年第二季超過10萬宗的歷史新高。 每逢樓市處於跌勢,「負資產」這三個字都會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 近期本港樓市持續下跌,這個被視為業主噩耗的名詞再惹起關注。
- 林奮強所謂的「數據智慧」對某些人或會適用,但肯定不能放諸四海皆準,只因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 1990年代沒有壓力測試,沒有限制負擔成數,炒家心雄,一變四四變十二,一個人供3間屋甚至7間屋,不斷借上借,樓市一爆,一旦call loan,就會火燒連環船,全部變銀主盤,輸光輸淨。
- 更甚的是,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施政報告》公佈放寬按揭保險上限,上車人士購入樓價800萬元以下物業可承造最高9成按揭。
- 當中鰂魚湧「康怡花園」,實用461呎的單位,去年11月以930萬元售出,當時呎價高達20,174元,但最新銀行只估到842萬元,跌幅近一成。
- 如果樓市下調,而業主供款狀況正常,過往每月供款紀錄良好,個人或家庭月入經濟狀況穩定,銀行是罕會突然追討樓按或差價。
今期大講堂採訪了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和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拆解「負資產」的成因和後果,協助大家避免淪為負資產。 1997年金融風暴後,經濟失業率高企下,業主供款有壓力,他們希望賣樓離場,奈何樓價沒有任何止跌跡象之外,業主賣樓的話,並不單止蝕讓離場如此簡單,他們還要抬錢補差價纔可以賣樓。 負資產跳樓2025 由永泰地產及南豐發展的紅磡「何文田山畔」,在2016年入夥,最近爆出一宗大幅蝕讓近1,903萬元的個案,令市場相當震驚。 負資產跳樓 單位是一座頂層面積1,222呎的特色單位,連一個平臺、天台及兩個車位出售。
負資產跳樓: 發展商財困 業主被動淪為負資產
這也表示,如果借款人無法還清購買物業所用的款項,貸款人即使把物業沒收或者是轉賣,都不能夠填補差價。 在物業市場內,這種由於物業的市值低於原先用來購買物業的借款(樓宇按揭)的現象,通常在物業價格普遍下跌後發生。 目前按揭年期可長達25至30年,在如此長時間內,樓市或經濟經歷兩次週期,亦有機會發生。 幸而,銀行不會因為物業一成為負資產,便即收樓作銀主盤拍賣。 負資產定義很簡單,就是當物業估值低於按揭額,便已屬負資產。
- 無論樓價最終調整的幅度有多大,預料相當數量的負資產將會重現。
- 而且實際上,收回貸款涉及不少費用成本,銀主盤的售價亦往往較市價為低。
- 若果50年後,單位仍值400萬元甚至有升值,買樓就肯定更抵了。
- 若樓價下跌10%,銀行估值變成900萬,資產跟貸款額持平。
- 「負資產」其中一個成因,跟樓價急速下滑,影響物價最新估值有關。
要應付負資產情況一旦出現,業主應預留一筆現金儲蓄,扣除裝修費後,該筆現金最好足夠應付至少一年的供樓開支,以免經濟逆轉或失業時斷供物業,令一切化為烏有。 至於為何在1997年、2003年或2009年時,常聽聞負資產令眾多業主百上加斤,甚至跳樓呢? 原因可能是此等負資產業主可能於其他方面投資失利,急需賣樓找數。 陳海潮表示,在當前情況下,應避免承造八成或以上的按揭,以免樓價下跌一成即有機會落入負資產行列。 但他強調,只要工作及收入穩定,毋需懼怕負資產,因為物業是長遠的必需品,可慢慢等待樓價回升。
負資產跳樓: 按揭額高低 決定物業會否變負資產
樓是資產,持有一間住宅的回報包括租金和賣出時的樓價升值。 持有其他資產也有各自的回報,例如銀行的定期存款有利息,買股票可以賺取股息和股票的升值,買債券可以得到債息和把債券賣掉時的市值(或債券到期時的面值)。 負資產跳樓2025 從資產定價的角度,買一樣資產着數與否,要比較各項資產的預期回報,包括預期回報高還是低、它的不確定性,和它與經濟週期的關係(一般投資者希望資產回報在經濟差時較高)等。 負資產跳樓 樓市下跌可參考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及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指數。 CCL從2021年8月高位191下跌至165,累計下跌14%,這是地產經紀反映的,較貼市。 分區看,距上次高位,九龍跌幅最勁,達17%,港島及新界東跌16%,新界西13%。
除此以外,要視乎個人預期和喜好(例如周顯講的10億身家也租樓住的故事),就如有人視買樓為人生唯一目標,有人一世都不願成為樓奴。 人人面對不同的侷限,作出自己認為較佳的選擇,租樓買樓如是,揸車搭公交如是,移民留港如是,親建制反政府如是,市場均衡下沒有一個壓倒性較佳的選擇。 林奮強所謂的「數據智慧」對某些人或會適用,但肯定不能放諸四海皆準,只因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然而,淪為負資產的物業,業主想出售或轉按的話,就必須要補差價,這樣會導致交易難度大增。
負資產跳樓: 香港
由SARS開始,樓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售價指數,平均已升6倍,當年很多人失業,供不起樓,公務員因為收入穩定,若當年有買樓,再「一爆幾」,就成為大贏家,代表人物有環境局常祕謝小華,共持有18個物業及9個車位。 A類細單位升幅接近7倍,B類為約6倍,C類約5倍,D及E類約4倍。 以地區劃分,CCL指數新界西升最多,新界東次之,然後是九龍及港島。 所以說上一代港人賺曬,一般人買一層樓自住已經贏很多。 在市場奔高走低期間,不斷有人出市入市,所以有人在高位入市並不出奇,大家成本價不同,因此有人負資產是很自然的。 英國(1991年到1996年)和香港(1998年到2003年)在經濟衰退期間都出現負資產的情況。
負資產跳樓: 最高可領15.6萬! 勞動部發錢、成功就業給獎勵金
換着是股票市場做這個倍數的槓桿,正常人一定不會做到那麼大銀碼,孖展被斬倉絕對會「輸到跳樓」。 虛擬貨幣更加有100倍槓桿合約,小小波動立刻要補倉,或被斬倉,更不要說虛擬貨幣市場波動超級大。 不過去到買樓,突然大家又很放心了,有人會耗盡積蓄到一滴不剩,一夠錢就買。 一項大型跨國研究指出,股票和樓的平均回報最高,真實年利率有7%。 在二次大戰之後,股票的回報平均比樓高,但股票的回報波動性比樓更大,而且傾向在經濟不好時交出差的回報。
負資產跳樓: 香港負資產風險高嗎?
如果樓市下調,而業主供款狀況正常,過往每月供款紀錄良好,個人或家庭月入經濟狀況穩定,銀行是罕會突然追討樓按或差價。 負資產跳樓2025 樓市轉勢,市場盛傳負資產將有機會再重現,並對樓市造成衝擊。 中原地產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經濟轉差,本港樓價自去年高位已累跌近14%,個別屋苑更跌逾兩成,加上在加息週期下,銀主盤的增加速度恐加快,甚至複式向上,預料明年農曆新年後有機會增至逾1,000間。 這意味銀主盤將大幅超過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後的316夥水平。
負資產跳樓: 倘負資產 銀行也不一定立即收樓
不過,本港業主現時暫毋須太過擔心負資產問題,因為現時物業市場與97是「兩個世界」,當年一般住宅按揭成數上限為九成,按息高達9至10釐,加上沒有壓力測試,只要供款不超過月入一半,貸款即可獲批。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樓市急速滑落,業主便容易出現資不抵債。 而金管局近年逐步收緊按揭指引,平均物業按揭成數低於55%,遠低於97年,且借貸者均需通過壓力測試,加上就業市場穩定,估計樓價大跌逾45%,才會令負資產個案暴增。
負資產跳樓: 業主未能轉按,只能捱貴息
據紀錄反映,由1998年6月起計,歷來「按揭比率」最低的年份是18年9月,當時「按揭比率」為44.4%。 這意味差不多每一百萬元樓價,買家只向銀行借取44.4萬元,餘下55.6萬元都是自己支付的首期。 「負資產」其中一個成因,跟樓價急速下滑,影響物價最新估值有關。 負資產跳樓2025 究竟在放寬按保後,十大屋苑中成交呎價最高的單位有哪幾個?
負資產跳樓: 按揭計算機
原業主在2017年以5,623萬元買入,但一直到2022年終於以3,720萬元轉手,未計算任何印花稅支出、及其他手續費,單計面價大幅蝕讓1,903萬元,期內物業貶值34%。 負資產跳樓2025 對於監管機構來說,最重要的是整個金融體系穩定,而不是個別負資產個案。 1990年代沒有壓力測試,沒有限制負擔成數,炒家心雄,一變四四變十二,一個人供3間屋甚至7間屋,不斷借上借,樓市一爆,一旦call loan,就會火燒連環船,全部變銀主盤,輸光輸淨。 而因為這件事,即使沒有妻離子散,也常常因為錢的問題,家嘈屋閉,不是一件好事。 負資產跳樓2025 反觀今天金管局逐步收緊按揭指引,平均物業按揭成數低於55%,遠低於97年,且借貸者均需通過壓力測試,甚少同時持有多未供滿物業,加上就業市場穩定,供款佔入息比率低於5成,估計樓價大跌逾45%,負資產才會浮現。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負資產跳樓: 買房「貸款要還2200萬」!女撐不住壓力跳樓亡
隨著地價暴跌,1991年位於伊豆的300平方米別墅用地買入要1300萬日元,而到2017年要10萬日元才能出售[7]。 大家總是覺得買樓安全,因為上次跌一半已是四分之一世紀之前,直至樓價下跌,開始有人問,是不是負資產,銀行就會追差價(call loan)。 這樣很好笑,因為你在買樓的時候應該已經知道這個風險,現在才來擔心,即是說買樓時沒有好好諗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負資產跳樓: 投資通識|自製長糧抗通脹 香港中產實現財務自由的獨門祕方
要到一二年第三季,所有負資產個案才被完全消化,前後歷時近十年。 當樓價回調時,若物業最新估值跌穿尚欠銀行貸款額,就會出現「負資產」。 這個被視為業主噩耗的名詞,在2003年「非典」疫情時曾導致不少業主跳樓、自殺,可想而知有多可怕。 除此之外,買家要養成定期還款習慣,以防在經濟下滑,會成為銀行追收差價的藉口。
負資產跳樓: 政府
期間失業率上升,樓價下跌,導致銀行或房屋協會在物業價值低於欠款下,紛紛沒收這些按揭中的物業。 舉例,一個買家購入一層700萬元物業,向銀行承造六成按揭貸款,意味買家自己需支付四成首期,相當於280萬元,餘下的六成貸款額420萬元就向銀行借貸上會。 如果期內樓價突然逆轉,物業最新估值跌至只有400萬元的話,因為當業主持有單位的價值,已跌穿尚欠銀行的420萬元金額,就是所謂的「資不抵債」。 近十年,除了在2016年首兩季,負資產宗數曾登上過千宗水平外,其餘大部份時間均徘徊於零至三百宗之間。 金管局指出,負資產數字主要涉及銀行職員住屋按揭貸款、以及按揭保險計劃,因為這類按揭成數一般較其他買家高;但我們《胡 ‧ 說樓市》編輯部最近翻查了部份半新盤資料,卻發現市場隱含的負資產宗數較想像中多。 ○三年沙士肆虐,香港樓市插水式下跌,樓價由九七年高位累跌達七成,當年第二季負資產曾高達十萬零五千宗,即起碼有逾十萬個單位物業屬於資不抵債,涉及未償還貸款超過一千六百五十億元。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至於業主最關心的「Call Loan」問題,只可說銀行作為物業債權人,無論任何時候,均有資格追討欠款,而負資產,也只是增加銀行Call Loan的可能性。 其中1997年最經典的一個樓盤,肯定非深井「浪翠園」莫屬。
負資產跳樓: 業主未能轉按,只能捱貴息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的初期,令不少人聯想到2003年「沙士」翻版。 當年樓市泡沫爆破,樓價一下子暴跌七成,負資產人數急增至衝破十萬大關,不少人花上十多年才能走出陰霾,黃氏夫婦便是其中一例。 先前吳傑莊就曾對外表示,歡迎包括 Coinbase在內的全球虛擬資產交易平臺,來香港申請合規交易平臺以及洽談上市計劃,自己也願意提供協助。
更甚的是,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施政報告》公佈放寬按揭保險上限,上車人士購入樓價800萬元以下物業可承造最高9成按揭。 業界早已預期今年首季負資產數目衝上千宗水平,當中承造高樓按人士,頓成負資產的高危一族。 自一二年至去年底,負資產個案即使重現,亦不過百宗,涉及的未償還貸款只得約三億元。 儘管現時負資產宗數與樓災高峯期相距甚遠,但經濟轉差及樓價持續下跌,已為負資產問題響起警號,故今年負資產個案突然反彈,着實令市場大為緊張。 負資產是指「資不抵債」,即樓價下跌至不足以償還業主所背負的按揭貸款額,正因為負資產業主往往要「抬錢」補足差價才能贖契賣樓,但賣樓所得卻又不足以填債,意味業主的物業投資血本無歸。 香港在○三年沙士最黑暗時期,負資產個案高達逾十萬宗,引發連串人命悲劇,不少業主不堪負債重壓,經濟拮据,以至跳樓、燒炭等輕生個案不斷,社會一片愁雲慘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