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建築師本身的品位和審美取向變得非常重要:“由於收藏的內容是一些傳奇,所處的位置又是一篇河灘野地,從情感判斷上自然會感到必須離日常生活遠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棄了,而堤壩、遺蹟一類的意向卻揮之不去”。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館中,劉家琨就選取了“混凝土”通過“雕刻”來達成“巨石”這一意向的精確概念描述來控制整個設計過程:“博物館藏品以石刻爲主題。 在建築設計中,也希望表現一部‘人造石’的建築故事。
位於窗戶頂部高度的“過樑”爲什麼在實牆面上時隱時現也頗爲令人費解。 目的是製造一些反日常的體驗,並使參觀路線中有向下進入地宮般的感受。 博物館面積爲 900 平方米,採用展廳環繞中庭的佈局,使參觀者在迂迴的行進路線中仍然保持中心性的定位。 服務空間即樓梯、辦公、衛生間等輔助功能,設置於四組小體塊中。 最巧妙之處在於,其中一個小體塊結合入口雨棚做出變形,打破了形式上的單調。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由於強調了連續的水平凹縫並隱藏了錯疊的垂直灰縫,混凝土砌塊牆與相鄰的清水混凝土牆(窄條橫板留下的水平層疊肌理)之間達到了一定的視覺和諧。 陶雕館的預製混凝土窗格設計也頗具匠心,既是外牆又是展架:每個單元上下各留圓孔,內藏的小燈照亮每一個佛像;外圈中間的凹槽內埋設照明線路和加固牆體結構用的鋼條。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如果說一期的清水混凝土外壁還起到了提高結構剛度的作用的話,制混凝土砌塊則進一步分化成爲只承受自身重量的建築表皮,但其更加標準化的生產流程預示着它成爲粘土磚替代產品被推廣應用的前景。
- ”可以說,整個爭論過程源於各方評判的立足點和角度不同,因此不可能、也沒必要劃一個簡單結論。
- 但是後來有些爭論,關於純粹性什麼的,其實我也沒太死扣這事。
- 具體做法是:以1.2m高度分段留施工縫,先綁紮好柱子和組合牆混凝土部分的鋼筋,再砌1.2m高磚牆。
- 兩扇豎向長窗之間是框架柱,表面的清水混凝土真實地呈現了內部結構。
而整個主體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採用凹凸窄條模板,一是爲了形成明確的肌理,增加外牆的質感和可讀性,同時,粗獷而較細小的分格可以掩飾由於澆築工藝生疏而可能帶來的瑕疵,也利於分區修補。 (最後施工完成還是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補丁,混凝土顏色不一樣的情況);劉家琨才用這一特殊的混成工藝有他深入的思考,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既滿足建築追求又解決面臨的問題:中國的建築項目通常事前策劃不嚴密,時候改動隨意性極大。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2025 組合牆的外層是鋼筋混凝土,內層是磚,成爲“軟襯”,可以應付開槽、埋線、裝配掛鉤支架等事後改動。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是劉家琨的一件很特殊的作品,不同於以往項目背後複雜的現實環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館面對的現實是在是非常的輕鬆,地處城市邊緣,寬鬆的用地,造價的限制不大,也沒有品位低下的甲方無端的干涉,唯一的限制似乎就是用地紅線。 作爲設計前提的對象——需要處理的現實在這個項目中被一一抽空。 這是否意味着這個項目將是一個沒有目標失去“掌控”的設計?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地理環境
在“建構”的理論視野之外,鹿野苑石刻博物館仍然有許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如博物館裏的一些細部,這些細部明顯是從建築師自己的作品中發展而來。 如博物館主體的大門,原型來自何多苓工作室從二層走廊進入天井廊橋的鋁合金門。 工作室的單扇玻璃門是由上部導軌懸掛的,節點簡單,材質也平常。 查閱建築師的博物館草圖可見,他首先考慮了單開還是雙開,最後確定了300mm的玻璃門和900mm的青石板門雙開方式。 “1.開輕門(玻璃門)推重門(石門)。2.坡道連續。3.夕陽光線”也是在大門設計中考慮的幾個問題。
雖然鹿野苑石刻博物館還有種種不足,當回想起劉家琨曾經的許諾:“這樣的小型文化建築,有權利要求唯一性,有責任進行試驗探索”。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2025 當這些作品合在一起,所鋪陳出來的文化張力和應對策略,爲中國當代建築探索提供了罕見的深度、多樣性和連貫的意義。 或許,劉家琨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命題是:如何能進一步開拓,發展出更有穿透力的建築語言,來更有力地“處理”或“穿越”他所面對的現實。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這無疑是一種技術上的更新,劉家琨顯然對這一外牆材料的潛力充滿信心,因爲他還在南京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的項目中繼續對預製混凝土砌塊進行研究和改良。 在之後的某次訪談中,劉家琨曾談到:“在做一期時,我對牆體進行了抹灰,有人談到關於我這個做法的純粹性問題,我其實是不太在意這事。 我解決問題而已,我爲什麼非要那樣,我解決這事就行了。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發展歷史
濃蔭將間隙染成明晃晃的綠,落葉爲佛頂的天光蒙上朦朧的紗。 參觀的有人很少,在鹿野苑待著的整個過程中大概就遇到過七人。 一個學生樣的男孩,一個保安,一個打扮特潮的老外,一對青年男女,和一對穿着藝術風的中年夫婦。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那個保安,他一直悠閒的在院子裏四處晃悠,喫驚又似是習以爲常地看着我拿着相機各種狂拍,偶爾等他走近又隨便嘮了幾句嗑,十方殿的排水道便是他指給我看的,當時心中暗暗的稱奇,不愧是鹿野苑,保安都這麼專業。 第一次,因爲前途的未知,總是對一切都是好奇的,探索性的。 第二次便帶着對前途已有的預想,來重新體味劉家琨先生對空間的處理,尤其是作爲參觀者對於觀展的感受與空間移動的心理變化。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四方手繪建築設計考研】建築設計案例22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劉家琨
設計人希望得到其樸素和整體,得到一塊冷峻的‘巨石’”。 (水池曾經是沒有水龍頭,後來據說出於風水考慮,甲方要求加裝水龍頭,纔有了現在的“龍”頭)在逆向參觀完整個博物館之後,最後駐足坡道起點,回望整個建築。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2025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而劉家琨在佈置展品時都是按照他預設的路徑來佈置,特別是二層天井下方的雕塑一律朝向中庭,不知逆向參觀的朋友在參觀過程是否察覺展品擺放方向的玄機。 而那些按照劉家琨預設路線行進的觀者,或許也沒太明顯體會到劉家琨所描述的“進入地宮般的感受”。 或許是陳列展品過於精彩,或許是展品堆放得太擁塞(尤其是底層大廳),或許由於一些精妙的建築細部讓參觀者“分神”。 這種參觀者的實際參觀路徑和體驗與建築師預想路徑之間的“離間”估計也是劉家琨沒有想到的。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建築案例:鹿野苑石刻博物館-與自然共生
這些採光方式避免光線對展品的直射、符合展品的展示需求。 立面使用石材以及少量的側窗玻璃,使建築具有強烈的雕塑感與沉穩的性格,與石刻博物館的主題相呼應。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博物館以佛教石刻爲藏品,採用中國傳統園林佈局手法,使觀者穿越於不同的自然空間和人造空間。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建築學研究生
其實鹿野苑景觀設計的思想就是不砍樹,挺好的地方,就不砍樹。 ”最終,博物館主體被設置於基地中最大的一塊林間平地上。 其餘三塊空地,一塊作爲前區和停車場,一塊作爲露天展區兼預留用地,一塊作爲後勤附屬用房基地。 雨水從女兒牆出來後,直接沿着混凝土牆體的凹槽而下,是爲了在這個節點留下雨水沖刷的印痕,讓無形的時間得以顯形。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之二十週年記
博物館選址於四川成都郫縣新民鎮雲橋村府河河畔,用地爲10畝(6670㎡),是河灘與樹林相間的一塊平地。 河牀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積的卵石,本地的野生雜樹和竹林無規則地生長。 距河10m之內屬國有,不允許任何永久性建築(沿河的10m用地最後被劃出去了,導致現在的螺紋鋼柵欄離房子太近了),因此,這臨河的用地實際上與河流又有着一道隔絕。 在處理場地時,劉家琨平等的對待了空地,竹林,建築空間等元素,特別是在景觀方面,劉家琨直白的描述爲“說到景觀,那你還不就是弄塊地、弄些草、種些樹,你不是要幹這些事嗎,把樹種在合適的地方。 本來那兒就有樹,所以就很簡單了,你就不要砍它了,不砍它就繞一繞,然後躲一躲那些已經有的樹。 那些竹林本來就有,所以沒砍,在現場躲開這個躲開那個,躲一躲自然就會偏一偏。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前面分析過一層北展室的北牆,佈置了三組由兩扇豎問狹長的窗戶構成的組合窗。 這種豎向長窗的組合最早出現在何多苓工作室的廚房,以”三聯畫”的方式截取自然河景。 由於沒有事先考慮玻璃如何與牆體相接,牆體砌筑後曾一度在玻璃四邊加上窗框(現已改變),阻擋了預想的視覺效果。 在博物館裏,澆築混凝土框架柱和兩側外牆轉折而入的混凝土帶時,預留了安裝玻璃的寬度,最後呈現出玻璃和混凝土牆體直接相交的簡練效果。 二層展廊南側的壁鑫,從室內看,兩側和頂部嵌入的磨砂玻璃給雕像帶來柔和的光線。 特別是那條分岔的路徑(來自壁龕頂部的視線)使得玻璃與玻璃的交接、頂部玻璃與牆體的交接倍受關注。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玻璃(透明、輕) /石材(不透明、沉重)的材質對比,掛板、滑輪軸等鋼構件加工過程保留的手工痕跡使得大門與室內外的清水混凝土、展品渾然一體。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談到博物館中庭的牆面,劉家琨曾提到:“……而且朝向中庭的牆面都是按外牆處理的,因此中庭有一種室外空間的意味。 ”而他對人展開活動立足的地面卻未着一字,但現場看來,他其實也是經過了考慮的。 中庭用約9cm建房的小塊石材鋪地,但大大小小尺寸不一,與通常室內鋪地經驗不同,倒更像園林中的做法,無疑室外空間的意向得到加強。 在具體建造時,劉家琨最初的設想是希望用清水混凝土表現一部‘人造石’的建築故事。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地理環境
牆體結合當地施工水準,採用內層以磚爲模的清水混凝土複合牆。 利用建築體塊之間的縫隙組織光線、展品和風景,使建築融合於自然環境,創造出獨特的場所氛圍。 1.劉家琨的第1、2個問題更準確地解釋了結構與組合牆建造的同時性,糾正了朱文在工序描述細節上的誤解。 但第2個問題也明確了結構體系仍爲框架結構,那麼,朱文就結構、建造方式以及建築形式的基本關係判斷鹿野苑石刻博物館並不具有建構的“本真性和整合性”,在總體上確實也是成立的。
當“建構的粘土磚”實際上已在當代建材工業的驅使下完全轉化爲“建構的面磚”時,起裝飾作用的仿混凝土牆掛板仍暫時未傳入中國建材市場,但“清水混凝土”的建構的本體作用與表現意義已經在中國實驗建築師手中產生了分離。 整棟建築可以分爲服務空間和被服務空間兩大部分,建築北面的主體部分爲被服務空間,作爲展廳,南面四個一組的方形體塊作爲服務空間,其中兩塊作爲辦公室、衛生間以及樓梯,另外兩塊作爲多功能廳,靠西面的一塊向北延伸,覆蓋西側入口的過渡空間。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全名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佔地面積100餘畝,[1]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由劉家琨設計,是私立的小型主體性博物館,佔地五十畝,是收藏西南絲綢之路範圍內的佛教石刻藝術品的博物館。 建築主體分爲兩個部分,北部大體量爲主題展廳(被服務空間),南部則有四個小體量組成(服務空間),其中兩個分別容納辦公室及樓梯,洗手間,另外兩個共同容納一個多功能廳。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四方手繪建築設計考研】建築設計案例22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劉家琨
由此可見,在建築的北立面、室內、細部上都顯示了一定程度的建構邏輯的存在,只不過,建構的表現性並不是這個設計的出發點。 2.如果觀察建築的北主面,會發現它清晰地顯示了一、二層橫向的框架樑和豎向的框架柱凸出於大面積組合牆外皮的事實 ,從而在形式上區分了結構體系和圍護體的不同。 所以如果說這個建築呈現出“獨石”體量的形象,其實只是在其餘三個方向。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那麼,爲什麼建築師獨獨在建築的北立面體現框架樑柱和組合牆的結構邏輯? 研究建築師的草圖後會發現,由於一層北面展廳主要運用凸出於外牆一側的柔和天光來展示藏品,建築師試圖在天窗內側和組合牆外皮間佈置120mm寬的排水淺溝,所以組合牆外皮後退框架柱外皮180mm是一種合理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