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同日另增辦一條途經柴灣中部至銅鑼灣東之間一段東區走廊的特快路線8P,只於平日繁忙時間服務。 由於此路線於灣仔碼頭至北角沿線均有更快捷的替代路線來往柴灣及小西灣,因此客量進一步下跌。 東區交通網絡在1984年之前並不發達,車輛由柴灣出發需駛經全段柴灣道、筲箕灣道及英皇道前往港島商業區,沿途交通燈位繁多,車程耗時甚久;加上英皇道在早上繁忙時間恆常出現擠塞,由柴灣前往灣仔動輒需要超過一個半小時。 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綫通車後,對東區各巴士路線造成一定打擊。
1942年2月20日,香港佔領地政府成立,取代香港軍政廳,並在4月20日宣告更改部分地名及道路名。 23線主要客源包括香港大學師生、半山區居民和沿途各中小學生,除可減輕3號線的擠逼情況外,對於解決2號線中途上落頻繁方面亦卓有功效。 27號巴士2025 1973年2月14日起,此路線更增設短程循環線來往北角碼頭及西摩道,翌年4月22日該特別班次由23B線取代。 1943年8月12日,佔領地政府交通部批准1號線總站由尖沙咀碼頭遷往西邊街,並縮減班次至繁忙時間30分鐘一班、非繁忙時間60分鐘一班,以配合政府節約燃油命令[13] 及因應巴士日久失修[11]。 9月5日,全港巴士暫停服務,1號線在9月中方恢復服務,後因供不應求,當局規定僅得持出勤證之公務員能乘搭之[14]。 27號巴士2025 此路線於1944年8月18日最後一次恢復服務[15];其後於日軍撤離香港前再度暫停服務,期間有關此路線資訊不詳。
27號巴士: 服務時間及班次
途經全段英皇道,對來往中西區至銅鑼灣及東區內部的乘客而言,顯得費時失事。 27號巴士2025 27號巴士2025 1982年8月24日,筲箕灣總站由愛秩序街路旁遷入南安裏旁的大型坑狀巴士總站。 現時財記(旺角)旗下九龍27M、27MS、28M、28MS、29A及29B線合共使用33輛19座位豐田Coaster柴油小巴行走。 27號巴士 部分用車亦在非繁忙時間或假日會於九龍塘(沙福道)公共運輸交匯處停泊。 為配合政府收緊專營巴士低排放區標準,2015年起改派Enviro500 MMC 12米(ATENU)取代丹尼士三叉戟及富豪超級奧林比安,全線直梯化。
南區鴨脷洲及田灣等地陸續發展住宅區,多條途經薄扶林道的巴士路線投入服務。 在多條路線競爭下,此路線於1990年代班次削減到全日雙位數字間距,大大不如1970年代的盛世。 1999年,石排灣邨各座陸續清拆重建,石排灣一帶僅剩人口老化的漁光村及漁暉苑,令此路線客量低迷,城巴遂在2000年代初期派出猛獅NL262(15XX)單層空調巴士行駛此路線。 1951年改派巴士行走,用車為金馬Superpoise MkII[17];1961年起改派亞比安13型、17型及23型單層巴士。 八十年代改派丹尼士喝采(N)雙層巴士行走;1998年因丹尼士喝采逐漸被淘汰,改派非空調版本的利蘭奧林比安(S3BL)11米三軸巴士。
27號巴士: 交通事故
本線於1982年9月9日開辦,當時的編號是27K,來往順天至旺角火車站(現稱旺角東站),以循環線形式運作,方便四順區居民來往旺角外,亦提供接駁九廣鐵路(現稱港鐵東鐵綫)的服務。 1986年加入11米三軸巴士行走,用車以利蘭奧林比安11米(S3BL)及丹尼士巨龍11米(S3N)為主。 寶馬山另有專綫小巴49M等線提供接駁港鐵站的電梯線服務,且寶馬山不少屋苑自設穿梭巴士往返北角,此路線亦與城巴85線重疊,除上午繁忙時間外,客量持續偏低。 由上述路線往筲箕灣方向於上車後 90 分鐘內轉乘本路線往興華邨方向,或由本路線往勵德邨方向轉乘上述路線往筲箕灣方向,第二程可獲 $2.60 的轉乘優惠。 由本路線往勵德邨方向於上車後 90 分鐘內轉乘上述路線往南區方向,或於耀興道至太安街區間乘搭上述路線往南區方向轉乘本路線往興華邨方向,第二程可獲 $3.00 的轉乘優惠。
-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新界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港島方向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3.00 的折扣優惠。
- 由於本線途經多處遊客熱點,九巴將本線冠以「特式購物遊」(Specialty Shopping)稱號,以吸引遊客乘搭[1]。
- 1932年,香港政府招標承辦專利巴士服務,並在1933年1月宣佈由中華汽車公司投得港島區專利權。
- 總體而言,優化後服務輻射範圍更廣,兼顧了更多市民的需求,仍不時接到來自輪椅乘客的表揚,感謝相關車長熱心協助上落車,以及對直達醫院路線巴士便利性的肯定[21]。
- 前往亞洲國際博覽館的乘客可在暢達路(一號客運大樓站)乘坐路線E11, E11A, E21, E21D, E22, E22A, E22P, E22X, E32 或 S1。
- 1993年10月25日起,此路線增設空調巴士服務[13],換入5部丹尼士禿鷹11米(DA52-DA56)行走,佔當時全線15輛字軌車三分一,大部分時段班次為7分鐘一班。
此時新巴車隊大部份已轉為空調巴士,1999年7月14日本路線加入空調巴士行走,並於2002年8月18日改為全空調服務,為最後兩條轉全空調的新巴路線之一(另一條為新巴94線)。 本路線提供穿梭興華邨、柴灣西工業區、康翠臺、柴灣斜、筲箕灣、西灣河、鰂魚湧、北角、炮臺山、銅鑼灣(大坑)及勵德邨的流水線巴士服務,於1976年9月12日起配合柴灣區路線重組及興華(二)邨入夥而投入服務。 當年由於柴灣區已經有8、80(已取消)和82,而且全部皆途經興華邨,本路線重要性相對地較低,但是當時地鐵未興建,巴士是居民進出的唯一選擇,8、80和82線在早上時間,一到興華邨便全車爆滿,本路線便扮演了輔助8、80和82線的角色。
27號巴士: 澳門巴士MT5路線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 60 分鐘內轉乘上述路線往中環方向,可獲回贈第一程車費;由上述路線於上車後 90 分鐘轉乘本路線往興華邨方向,第二程免費。 隨著《2013年區議會條例(修訂附表1及3)令》於2014年1月22日於立法會獲得通過,將天后選區(C16)及維園選區(C18)由東區撥入灣仔區,並於2016年1月1日第五屆區議會運作時生效,勵德邨總站改為屬於灣仔區,本路線由東區區內路線正式改為跨區路線。 27號巴士 2006年1月16日,澳巴22線一輛日產Cilivian型號小巴,由氹仔賽馬會回程祐漢方向,剛駛過嘉樂庇總督大橋後,懷疑失控,如打波子機般撞倒石壆及亞馬喇前地修路工程的圍欄,車頭撞入地盤大坑內,後半車身則擱在行車路面上。 事件引至15名巴士乘客受傷,消防局及澳門兩間醫院均要啟動災難應變措施。 新巴1998年接辦此路線時,仍然以DA、LA和VA(巴士迷稱之為3A黨)為主要用車,並加入少量丹尼士飛鏢(20XX)單層巴士。 27號巴士 由於此路線客量欠佳,延至2000年後才加入各款長度的丹尼士三叉戟(10XX-11XX、12XX、14XX、16XX、30XX、33XX、怪獸3601)、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2米(50XX-51XX)和Neoplan Centroliner 12米(60XX)。
改經天后廟道、炮臺山道、英皇道、清風街天橋、維園道、告士打道、告士打道支路及分域街,替代途經天后廟道、銅鑼灣道、摩頓臺、高士威道、伊榮街、邊寧頓街及怡和街的原來路線,然後返回軒尼詩道原有路線。
27號巴士: 澳門巴士56路線
2016年12月29日,此路線獲批准投放12.8米巴士,乃首批四條指定路線(8、8P、82M及82X)的其中之一,但一直無相關車型行走的紀錄。 延至2017年3月中,一輛12.8米Enviro500 MMC(6117/UP3964)行走此路線,象徵12.8米巴士正式獲派於此路線服役。 柴灣及小西灣經多年發展,公共交通服務相當成熟,有多條特快路線前往灣仔及中西區,而此路線沿途行經路段又有多條短途區內線覆蓋,彼此資源重疊;城巴於2003年被新巴母公司收購後,兩者化敵為友,開始著手重組互相重疊之路線,節省資源。 由於小西灣較柴灣斜等地區遠離柴灣站,居民只能乘坐此路線,將其客量再推至高峯,更在1995年2月27日起增派空調巴士行走。
27號巴士: 八達通轉乘優惠
2022年11月22日,新福利公佈該年5月和10月的路線平日(週一至五)運營數據顯示,10月總拍卡人次較5月增長逾四成。 其中,長者卡拍卡人次增長逾一成半,本地學生卡拍卡人次增長約1.5倍,殘疾卡拍卡人次增長逾一成二,普通卡拍卡人次增長逾兩成一。 另有綜合數據顯示,調整後整體客況增加約850人次/日,但對車廂舒適度無明顯衝擊,早高峯方向不均衡系數由2.57減至1.28。 總體而言,優化後服務輻射範圍更廣,兼顧了更多市民的需求,仍不時接到來自輪椅乘客的表揚,感謝相關車長熱心協助上落車,以及對直達醫院路線巴士便利性的肯定[21]。 新巴接辦初期,非空調派車依舊,空調巴士以丹尼士禿鷹(DA)及丹尼士三叉戟為主。 2000年前後,曾經有丹尼士飛鏢(20XX)低地臺巴士行走此路線。
27號巴士: 巴士火警
時英治香港政府則以港島北岸的維多利亞城(西環至灣仔一帶)為經濟及政治中心,香港仔作為港島南岸的工業及住宅區,亟需來往市區的公共交通服務,故此路線順理成章投入服務。 九龍巴士6號線是香港九龍市區的一條日間巴士路線,來往荔枝角及尖沙咀碼頭之間。 由於本線途經多處遊客熱點,九巴將本線冠以「特式購物遊」(Specialty Shopping)稱號,以吸引遊客乘搭[1]。 值得一提,根據運輸署官方資料,本路線與其他只行走愉景灣區內道路的巴士線,運輸署官方編號一律稱為「DB00R」,運輸署雖然只編配了一個路線號碼,但本身可設多條支線,其上落客點及時間表均按愉景灣交通服務的編排設立。 每逢週末及假日,大量市民前往西貢郊遊,短車身巴士無從應付大批乘客進出西貢市中心的需求;有見及此,九巴不時會加派12米巴士行走途經新清水灣道白虹樓分站的班次外,於週末及假日更會加開特快班次,採用載客量較高的12米巴士,應付龐大需求。 戰後復駛初期,部分倖存的「小天鵝」巴士經復修後繼續服務此路線。
27號巴士: 澳門27號巴士
城巴第25A號線於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6時10分、6時25分及6時40分,及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6時25分、6時45分及7時05分提供特別班次,由寶馬山公共運輸交匯處開出往灣仔(會展新翼)。 此路線共獲派14輛Enviro500 MMC(8輛12米ATENU、6輛12.8米3ATENU)雙層巴士作掛牌車,用車會調走3D及21線。 2020年6月5日起,新巴安排車隊中首輛加裝太陽能裝置的Enviro500 MMC 12米(5588/TD9438)於此路線作行車測試。 前往亞洲國際博覽館的乘客可在暢達路(一號客運大樓站)乘坐路線E11, E11A, E21, E21D, E22, E22A, E22P, E22X, E32 或 S1。 前往亞洲國際博覽館的乘客可在暢達路(一號客運大樓站)乘坐路線E11, E11A, E21, E21D, E22, E22A, E22P, E22X, E32或 S1。 行駛至雲景道後改經怡景道、勵德邨道、大坑道及摩頓臺,替代途經雲景道、天后廟道、炮臺山道及英皇道的原來路線,然後返回高士威道原有路線。
27號巴士: 路線資料
上述列表內容為截至2023年6月的掛牌車資料,轉載自hk2007.buscess網站。 登車前請準備現金、八達通卡或以電子支付繳付車資,車內不設找續。 至於機場巴士「A」路線,乘客可前往巴士顧客服務及售票處購買車票。
27號巴士: 澳門巴士H3路線
作為二戰後香港島首條開辦的巴士路線,8號線是柴灣以至港島的老牌路線,服務英皇道及筲箕灣道沿線地區逾五十載;直至近年路線重組後,蛻變為東區走廊特快路線。 2005年,石排灣邨重建工程分階段完成,此路線客量回升,城巴亦回復派駐雙層巴士行走。 27號巴士 目前其班次為10至25分鐘一班,平均載客率逾70%,相比一眾薄扶林道公共交通路線,營運狀況尚算庸中佼佼。 1921年6月,香港仔街坊自由車運客公司(1925年6月改組成香港仔街坊汽車公司[3][註 1])開辦來往鹹魚欄(位於西營盤幹諾道西與威利麻街交界,即目前幹諾道西118號的位置)及香港仔之路線,當時用車二輛,並無路線編號。 早於大明嘉靖年間(公元16世紀中),已有不少人聚居現今香港仔一帶,石排灣(今日之香港仔市中心地區)亦為香港主要轉口港。
27號巴士: 班次
但由於本線服務範圍過窄,加上途經的車站所提供可轉乘的路線有限,故本線除了在尖峯時段偶爾會客滿外,其他時間客量長期低迷。 然而本線是唯一一條途經離島的H線,服務範圍也比另外兩條H線大,因此對比之下,本線客量相當不俗。 [6][7]約1931年時,路線延長至太古船塢(東閘),[8]又改行駱克道。 722線全日以循環線形式運作,星期一至六早上班次到達中環3號碼頭後,不駛入中環碼頭總站,直接途經交易廣場、夏慤道、告士打道及維園道駛上東區走廊;其餘所有班次以中環碼頭為循環點,回程途經德輔道中、金鐘道、駱克道及灣仔碼頭前往東區走廊。
自從新創建交通服務進行資源整合而重新設定電牌後,大部分往北角碼頭的新巴路線由「北角」改用「北角碼頭」顯示,唯獨此路線仍然使用「北角」顯示,異於新巴一貫命名標準。 有關顯示直至2018年7月起,才陸續改為「北角碼頭」,與其他前往北角碼頭的新巴路線看齊。 憑同一張八達通由本路線往勵德邨方向於上車後一小時半轉乘上述路線往灣仔碼頭方向,第二程免費;由上述路線往耀東方向轉乘本路線往興華邨方向,只需補付 $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