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側彎發生時,脊椎會呈現C型或S型彎曲,影響身體的肌肉背凸及腰凸,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內臟及壓到脊椎附近的神經線,引致痛楚、行動不便,常見症狀有脊椎側彎腰痛及走路困難。 由於人們對胸腰椎矯形器有更高的接受程度及其治療效果顯著,所以是現時最常見的矯形治療方法之一 [11]。 頸胸腰椎矯形器(CTLSO) 適用於是脊柱側彎點在T7或以上的患者。
醫學文獻提到當成年過後才進行脊椎融合手術,尤其從胸椎融合到薦椎,在術後8.5年頸椎退化的問題會明顯增加,且曾經接受過胸腰側彎融合手術的人,頸椎疼痛的發生率為17.6%,未接受過融合手術的側彎患者其頸椎疼痛的發生率僅有7.8%。 實際上,脊椎側彎比較像是一種慢性疾病,是身體結構平衡失調的狀態,需要長時間控制,所以沒辦法透過任何單一的治療而完全痊癒。 雖然如此,也不用太過沮喪,在面對這類慢性疾病時,正確的因應之道應該是如何「控制」,讓脊椎保持(或朝向)理想的平衡狀態。 脊柱側彎運動 就長期而言,仍要透過主動運動、生活習慣、治療關聯性疾病等方式,持續控制、維持平衡。
脊柱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原因及種類
若期待的成效與推薦的方式無法達成一致,不但無助於側彎患者的脊椎健康也浪費金錢及時間。 但實際上背架的矯正效果都是暫時的,其成效在背架移除後會迅速消失。 故成年人若沒有急速惡化的風險,也沒有明顯的疼痛,在進行矯正時都不建議利用背架輔助,宜採取更為主動的運動方式來矯正側彎。 脊柱側彎運動2025 一般感覺背部脊椎痠痛,例如:常見的下背痛、坐骨神經的壓迫產生痠痛,通常跟姿勢有關,尤其是長時間姿勢不良,容易產生肌肉痠痛和神經的壓迫,但並不會造成嚴重大角度的脊椎側彎。 現今有很多不同的理論學派運動來矯正脊椎側彎,但幾乎每種學派都需搭配背架使用。
- 背架就像消極的抵抗側彎,而運動則是極積地改善側彎,當能善用主動的運動,甚至不需要背架也能改善側彎度數【延伸閱讀:大腦學習訓練法常見問題~關於脊椎側彎需瞭解的事】。
- 人體是非常聰明精細的,肌肉都是採成對方式運動,如果某處肌肉處於放鬆位置,而相對位置的肌肉則會處於緊繃,這種配對安排讓我們人體的肢體動作可以有更精細的控制。
- 而事先進行預防性矯正治療,不讓疼痛出現纔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否則一旦在中年過後纔出現的疼痛問題,解決方式就不是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治療,而是一般的疼痛處理方式,主要以被動治療為主,而且大部份這種治療成效可能不如預期。
- 大部分脊柱側彎都是原發性,沒有明顯的成因,但女孩患脊柱側彎的機會比男孩高,若家人曾患有脊柱側彎的人士,亦有較高的風險。
而事先進行預防性矯正治療,不讓疼痛出現纔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否則一旦在中年過後纔出現的疼痛問題,解決方式就不是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治療,而是一般的疼痛處理方式,主要以被動治療為主,而且大部份這種治療成效可能不如預期。 背架適用於側彎快速惡化時期,尤其是正處於骨頭快速成長階段的孩子、及中年過後出現脊椎不穩定且退化的人,他們的側彎度數極有可能在短期內快速發展,背架可用來緩衝或停止側彎持續惡化【延伸閱讀”孩子的脊椎側彎背架治療】。 背負重物會加速肌肉的疲勞,累積骨頭及椎間盤不對稱壓力,因此非常容易使側彎度數惡化。 脊柱側彎運動2025 尤其現今孩子的書包重量都偏重,儘量控制揹負的重量不超過孩子體重的10%。
脊柱側彎運動: 運動二三事(上班族運動健康、運動資訊、運動營養)
目前針對這種強調矯正姿勢外觀,甚至可改善中老年人側彎度數的背架研究仍然很少,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 而側彎的最凸點通常位於腰椎1~3節,會出現骨盆歪斜及偏移,容易讓下肢看起來有長短腳的問題。 上胸側彎或胸頸側彎通常會伴隨中下段胸椎或胸腰側彎,因為中下段胸椎的側彎發生在右側居多,故上胸側彎通或胸頸側彎常好發於左側。 其發生的機率較中段胸椎少,但矯正上的難度最高,通常會伴隨左側肩膀變高,頭頸會明顯偏向右側。 像是醫師為了要精確比較類似的側彎曲線,同時易於和其他醫師溝通,就會採用Lenke醫師所發展出的Lenke分類法。 脊椎側彎與一些系統性疾病有關,這些綜合病症可能來自於遺傳、或與遺傳無關。
- 頭、背、腳跟、臀部、肩胛骨皆貼著牆壁,站直且雙腳均勻受力, 接著雙臂盡量向上伸展,不用造成疼痛,有拉扯感即可,維持姿勢30秒鐘,做2~3次,可伸展背部肌肉,調整脊椎問題。
- 並加重胸椎前後側的不對稱壓力而增加側彎惡化的風險(延伸閱讀:脊椎側彎該怎麼睡?)。
- 四肢著地且膝蓋在髖關節正下方,雙手打直並且手掌在肩膀正下方,背部打直,單手向前抬起,同時抬起對側腿,抬起的手與腳和身體平行,維持10~20秒後換邊,每日做2~3組,可以訓練核心及平衡,有助於脊椎穩定。
- 脊柱側彎通常在兒童10多歲時發生,這年齡正處於青春發育期,即脊骨生長最快的時候,女孩子則通常在第一次月經前一年出現。
- 性別因素方面,對於輕度的脊柱側彎,男女患者的比例相若,但臨牀數字顯示,女性的患上較嚴重的脊柱側彎的風險會高於男性多達8倍。
- 脊柱側彎是指脊骨偏離原本垂直的位置,向左或向右彎曲變形超過角度10度。
- 若退化的問題嚴重,或側彎度數在短期間內惡化速度太快,且背痛的問題並未明顯影響日常生活,此時可同時進行背架及運動治療,在延緩側彎惡化的同時積極進行矯正治療。
脊椎從背後看是一條筆直的直線,有些人可能會有一點小弧度,但是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而脊椎側彎就是從背面看脊椎時呈現S或C曲線,且大部分會發生在胸椎以及腰椎區域,並分為結構性脊椎側彎和非結構性脊椎側彎兩種。 所以建議成年人在接受脊椎側彎矯正治療時,一定要堅持一段時間(至少4個月或設定15~20次治療),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就會看到改變,隨著身體產生的變化再去調整治療的時程及頻率才能真正達到矯正脊椎側彎的目的。 通常被動治療都是針對脊椎本身的治療,治療的重點會放在增加脊椎的活動度、柔軟度及彈性。 這些治療可能包括: 整脊、整骨/針灸、推拿、按摩、電療/復健科的牽引牀、側彎矯正椅/側彎矯正牀。 而針對神經壓迫的疼痛症狀舒緩治療包括:藥物、注射、中醫、物理復健等療法等。
脊柱側彎運動: 延伸閱讀
瑜珈可以鍛煉良好的肌肉素質,尤其是腹部肌肉,他可以讓你的背痛不再犯,不是因為六塊肌很好看,而是因為腹部肌肉對於背部來說可是一個至關重要、強而有力的支撐,並有助於延展脊椎、改善側彎。 身體各部位肌肉的特定功能是透過其纖維的延展力來判定,在人體裡,沒有纖維紋理完全相同的肌肉。 因此,身體某處的肌肉如果強度不夠,就會影響關節、運動的表現,最嚴重也可能導致許多動作,身體無法正常做得到了。 當在中年過後脊椎才開始出現彎曲時,建議至少半年追蹤一次X光片,若發現側彎度數持續惡化即使疼痛問題不影響生活,宜儘早介入脊椎側彎矯正運動,以防止側彎持續惡化。 大部份的成年側彎患者的自律性都較孩子們佳,不過成年人因為外務繁忙,很多人尚未學會如何控制身體之前即終止治療導致難以看到成效。
這樣的狀況跟脊椎本身沒有關係,而是腳掌或腳踝小骨頭的位置,或是髖關節與膝蓋變形造成的,這時候只要穿矯正鞋墊,就能有效改善。 物理治療師李容霆建議 矯正脊椎側彎前,一定要先對脊椎側彎有完整的瞭解。 我們常以為脊椎側彎只是暫時性的問題,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就會痊癒,民眾也經常接收到錯誤資訊,以為只要給經驗豐富的師傅喬幾下,彎曲的脊椎就變直了。 當利用背架矯正時為了要矯正更多的中段胸椎,勢必要推高另外一側肩膀,以創造出更多的矯正空間,此時就很容易多出一個上胸側彎(延伸閱讀:脊椎側彎背架的迷思!迷失?-上)。 先天性脊椎側彎的發生機率大約萬分之一,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就已經產生並伴隨孩子出生。
脊柱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是什麼?
且成年人通常因為脊椎周圍組織結構變形時間較久,肌肉及關節較為緊繃,若以矯正側彎為目的,其矯正頻率需要更高,一旦無法克服身體組織的限制也難看到側彎矯正成效。 此種手術方式適用於側彎度數小於20度、尚未出現脊椎不穩定且脊椎側面曲線仍相當平衡的狀態。 患者僅出現下肢症狀(神經性跛行neurological claudication),像是雙腳無力、走路走不遠,但並未出現明顯背痛問題。
脊柱側彎運動: 運動類型
這種背架並非一般的脊椎側彎矯正背架(下圖),因為不是針對脊椎三度空間的結構異常所訂製,所以也無法防止側彎惡化。 脊柱側彎運動 此背架主要針對脊椎不穩定的老年患者,在身體直立的情況之下協助他們支撐脊椎並減少脊椎受力,以減輕行走或站立時出現疼痛但通常成效有限,而且很多老人家也礙於穿上背架的外觀及不舒適性,難以接受此種治療方式。 另外,已經出現疼痛症狀的老人原本肌肉就比較無力,若常常穿著背架,也會因為肌肉較少使用而漸漸加重失能的情形。
脊柱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的成因及種類
輕微脊椎側彎,一般無明顯症狀;嚴重的側彎,則因胸廓變形扭曲,可能壓迫心肺導致功能下降,或使腸胃蠕動變差、消化不良、便祕,也可能壓迫末梢神經引起疼痛及肌肉無力。 若想積極改善側彎度數或姿勢外觀,則建議透過大腦學習訓練的側彎矯正方式纔有機會達成目標。 根據我們過往的案例,年紀在30歲以內的成年人仍有機會改善側彎度數。
脊柱側彎運動: – 大腦學習訓練法
當使用丹田(即肚臍下約7.5釐米處)或橫膈膜的模式呼吸時,脊柱可以得到放鬆,不會上下移動,所以丹田呼吸法絕對能幫助患者進行施羅特運動。 每天做丹田呼吸50次,令自己習慣成自然,再配以施羅特運動,就可改善脊柱側彎問題及預防側彎惡化。 預防方面,現時沒有證據顯示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如運動、飲食,甚至物理治療等,可預防脊柱側彎的發生。 但對青少年,參加政府的學童保健服務,接受定期脊柱側彎檢查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脊柱側彎是指脊骨向左或向右彎曲成C形或S形,可造成胸悶、背部疼痛、腰痠、肌肉僵硬等,常見的側彎位置在胸椎和腰椎之間。
脊柱側彎運動: 手術治療
當我們彎腰弓背時,脊椎本來就會在中間向後方凸出來,若是「雙側」一起凸出,屬正常現象,但如果是「單側」凸出,就要懷疑可能是脊椎側彎,但仍必須透過X光檢查才能確診。 有幾個理論提到女生較容易罹患側彎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由Schultz所提出的理論,脊椎側彎惡化與脊椎的長度成正比、但與脊椎的厚度成反比。 簡單來說,就是瘦長的脊椎比厚短的脊椎更容易惡化,而女生的脊椎椎體較男生細且窄。 脊柱側彎患者需要持之以恆做「施羅特運動」(Schroth Method by Dr. Weiss),有助有效改善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運動2025 他們提供短期密集訓練,分為5天跟10天,一天兩次,每次治療時間約2小時,通常可獲得不錯的矯正效果。
脊柱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伸展動作
通常脊椎愈健康指的是骨刺退化的情形愈少、肌肉關節仍保有足夠的彈性、身體的疼痛並不影響日常生活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的側彎矯正應以主動的運動為主儘可能避免使用背架。 而其疼痛可能來自於骨頭的損害,成年人因為脊椎彎曲累積的時間較長,脊椎椎體及椎間盤產生變形、脊椎周圍的韌帶及肌肉因為側彎的脊椎偏位也會產生拉扯或縮短。 脊柱側彎運動2025 在矯正時除了要考慮側彎所造成的脊椎不對稱外,還必需確認側彎當事人的症狀、年齡、及關節退化的程度等。
脊柱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矯正推薦
那是因為側彎造成脊椎必須承受更大的壓力,所以痠痛會更明顯且提早發生。 有些患者接受治療時會問:「為什麼我以前都沒有症狀,怎麼現在就開始有症狀了?」那是因為身體承受的壓力超過了負荷,所以症狀就開始產生。 長跑、彈跳牀、芭蕾舞、韻律體操等運動宜避免,這些運動容易增加脊椎不對稱的壓力。
當後側減壓及後側融合手術不足以改善不對稱的椎間盤退化時,此時可透過椎間填充物來加強直接改善變窄的椎間盤空間。 但此種手術方式可能會出現血管及內臟併發症等問題,若由後方放置椎間填充物可能會讓神經根後縮,使患者在術後出現神經痛及無力等症狀。 另外,若椎間填充物放置位置不對,會在椎體間形成一個樞軸(pivot)造成腰椎後彎,增加未來術後背痛問題。
脊柱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運動來保健
這些運動也無法矯正側彎度數可適用於各年齡層,做為脊椎側彎矯正的輔助運動訓練,協助改善脊椎功能,有助於減輕部份的疼痛不適。 健身本身並不會造成脊椎側彎,除非訓練的過程兩側用力很不平均,纔可能造成肌肉失衡的身體不對稱。 但是經常有脊椎側彎患者在做重訓時,例如:做完深蹲時,發現單邊腰或單邊膝蓋特別明顯不舒服,這時候脊椎側彎的可能性很大,因為身體兩邊不對稱,出力不當,症狀便會開始顯露出來。 尤其這幾年運動風氣盛行,路跑、健身都會讓原本潛在脊椎側彎患者症狀更顯現。
脊柱側彎運動: 脊椎側彎可以矯正嗎?日常生活撇步看這邊!
僅有透過大腦的學習及控制才能真正擺脫背架,靠患者自己的力量改善脊椎側彎。 並非所有的中老年退化型側彎都會出現急速惡化,但若出現脊椎不穩定的現象,老年人的側彎惡化速度將比孩子的惡化更為快速,且對日常生活的衝擊也較大【延伸閱讀:成年人的脊椎側彎背架治療】。 脊椎側彎並不是姿勢不良造成,但矯正脊椎側彎或阻止側彎惡化一定要從姿勢著手。 脊柱側彎運動 如何坐、 站、行走及使用身體對脊椎側彎患者來說是一門重要的課題,皆需像小baby一樣從頭學起。 而大部份成年過後纔出現的側彎都屬於退化型側彎,維持良好的姿勢也有助於減少脊椎的受力,預防側彎的形成。 以運動治療的觀點進行分類,根據早期Schroth(許瑞氏/施羅特/施羅斯)簡單將側彎曲線分成3曲線側彎(胸椎主彎)和 4曲線側彎(腰椎主彎)。
脊柱側彎運動: 成年人側彎的治療方式
當脊柱側彎達40度以上,或病人不能忍受矯形背架而彎曲度繼續增加的話,就要考慮採用骨科外科手術作矯正及固定,切開背部並植入金屬架及進行骨骼融合。 施羅特運動是百多年前由Dr.Weiss的外祖母在德國發明的,用於治療脊柱側彎患者的時間須3個月或以上,並要每天進行運動治療練習達6小時,因此對現今都市人來說不大可能做到。 Weiss研發了一套適合都市人,效果十分顯著的針對性治療運動,亦稱為「施羅特優化運動」。 為了防止背痛,我們會下意識採取特定姿勢以避免疼痛,可能會對脊椎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讓脊柱呈現側凸。 坐在柔軟沙發椅或是車上軟墊座椅上,看似舒服,但其實你的脊椎其實承受了比站立時更大的壓力。 如果很明顯看到背部有一邊特別高,或是歪斜,肌肉異常崩緊,左右肌肉明顯不平衡,很有可能有脊椎側彎,建議馬上到脊醫/骨科診所所進一步檢查。
脊椎側彎背架是一種穿戴式治療,透過裝置一個穩定的背架來幫助矯正脊椎側彎。 穿戴背架的時間會因人而異,一般需要穿戴16-23個小時,脫下背架後需要配合運動加強改善。 脊椎側彎(Scoliosis)是一種常見的都市病,此文探討如何透過脊椎側彎運動及伸展治療,矯正脊椎側彎,提供多種脊椎側彎治療方法及自我檢測方式。 青少年常見有脊柱側彎問題,一般度數 20 度以下的,都是「觀察」處理。 但這次介紹的脊柱側彎運動,即使「骨頭硬曬」的成年人練習,亦有個案可大減側彎度數 10 度,青少年如及早練習,改善效果更是明顯。
若退化的問題嚴重,或側彎度數在短期間內惡化速度太快,且背痛的問題並未明顯影響日常生活,此時可同時進行背架及運動治療,在延緩側彎惡化的同時積極進行矯正治療。 若退化問題嚴重且疼痛已經明顯影響日常生活時,可同時進行背架及被動的疼痛緩解等復健治療,若仍無法改善問題時,僅能消極的與疼痛共存或進行手術治療。 脊柱側彎運動2025 雖然醫界建議當孩子的胸椎側彎大於45度、腰椎側彎大於40度、或是成年人側彎度數大於50度以上者需接受側彎手術治療。 但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手術方式也可能面臨不同的風險需慎重考量【延伸閱讀:孩子的脊椎側彎手術治療、成年人的側彎手術治療】。 側彎可能發生在頸椎、胸頸部、胸椎、胸腰椎、腰椎,嚴重時常伴隨脊柱扭轉,且呈現S型或C型的脊椎曲線。 脊椎側彎雖不會危及生命,但由於外觀異常導致自信心喪失,有礙人際發展,加上長期背肌不對稱收縮,極易誘發腰痠背痛,非常惱人。
Rebound Athletic 是一個複合性的診所,顧客羣從職業運動員到一般大眾都有,治療範圍則從運動傷害、中風復健、到手術後復健都有包含。 但是,如果自然站立時,兩隻腳的形狀不對稱,例如:一隻腳正常、另一隻腳「內八」或「外八」,即使有意識的將腳矯正也感覺不舒服,這就屬於不對稱的變形,跟身體「重心」比較有關係。 造成神經肌肉型側彎的疾病包括:腦性麻痺、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脊髓損傷造成的癱瘓、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脊柱側彎運動 脊柱側彎運動 atrophy)、小兒麻痺等等。
有案例是在在青春期因為骨骼快速發育,可能會使側彎角度快速增大導致脊椎側彎。 脊柱側彎運動2025 臨牀上可看到患者站立時兩側肩膀高度不對稱,骨盆及腰線的水平線會傾斜,觸診背部時可發現脊突與肩胛骨會有一側較為突出。 (2)功能性脊椎側彎功能性脊椎側彎的原因常常是長短腳造成骨盆傾斜,如果早期發現治療,利用鞋墊矯正腳長不一的問題,脊椎側彎的問題就能獲得緩解。
脊柱側彎運動: 脊柱維持相對良好的排列
而年齡愈大、側彎度數愈嚴重,矯正上就需克服更多組織上的限制,此時改善側彎度數的機會就愈渺茫,故矯正目標可放在改善姿勢外觀、維持現有狀態等。 當側彎度數不大且不影響健康的情況下,身上又有非常多疼痛問題時,此時不建議進行側彎矯正治療。 宜尋求其他治療方式解決疼痛問題即可,因造成疼痛的問題並非來自於脊椎側彎,即使花了大錢矯正側彎可能也無法改善疼痛。
脊柱側彎運動: 脊椎不正怎麼辦?專家推4個超簡單脊椎側彎運動,舒展+練肌肉保健
不少人已飽受脊椎側彎之苦,不僅體態受影響,也更容易造成腰背痠痛。 脊椎側彎的原因有非常多種可能,有人可能是因先天缺陷或意外傷害,但大多數一般人都是長期姿勢不正、過度濫用肌肉。 如果從外觀上來判斷,可能有兩側肩胛骨高度不等、脊椎彎曲、腰部不對稱,手臂與腰部距離不等之現象。 而輕微的脊椎側彎問題其實很普遍,但通常是在青少年發育期會惡化,成年了反而比較少。 但,許多人從小開始就長期姿勢不良的情況下,或經常單邊承受重量,就有可能會出現脊椎側彎的問題。 這些運動都是針對運動員進行統計,發現某些運動選手,發生脊椎側彎或姿勢不良的比例特別高,像是一般人的認知,認為游泳是對脊椎側彎好的運動,但研究卻發現游泳選手發生脊椎側彎的比例相當高【延伸閱讀:到底游泳對脊椎側彎有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