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圓寂後,他的弟子們推尊他為淨土宗的第十三祖。 如前文所述,淨宗法師指出:相承一般表述為兩方面,一是人相承,也稱相承祖師系譜;二是法相承, 即相承祖師有關論著。 例如「祖師禪」的相承,釋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給迦葉尊者,是名印度禪宗的「始祖」。
同時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8世紀時,善導的《觀經疏》傳入日本。 12世紀日僧源空依《觀經疏》撰《選擇本願唸佛集》等,弘傳淨土唸佛法門,創立日本淨土宗。 淨土宗 善導以後,淨土宗繼續流傳,歷代名師輩出。 先有承遠、懷感、法照、少康等繼續弘揚。 淨土宗 五代至宋淨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間,淨土常常依附於天臺、禪、律諸宗。
淨土宗: 淨土宗宗派經典
此宗主要依據經典《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以彌勒親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創立的宗派,所以稱為瑜伽宗。 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 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遠公容貌威嚴,令人一見頓生敬畏之心。
- 法然建立的日本淨土宗偏依中國初唐善導大師,因此尊奉其為淨土宗高祖,開宗傳教。
- 但這份文獻在歷史上首次出現於元朝天如惟則撰寫的《淨土或問》,因此其真實性是有疑問的,並且它已經開始轉向以淨土為主軸的修行方式,與「禪淨雙修」的模式有所偏離。
- 這一淨土,也是作為「唯心淨土」存在的。
- 明朝時期三教合一思想獲得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開始得到儒、釋、道三教內部的廣泛認同,從而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和高度。
- 宋朝杭州省常大師浙江人, 字造微,童真入道, 精進修持, 戒行嚴謹, 通《大乘起信論》, 修天台止觀。
後世淨土宗尊東晉慧遠為淨土初祖,認為他是淨土宗最早的提倡者。 但考證史料,他並不是專修淨土的僧人,也沒有立宗的意圖。 他在廬山隱居三十餘年,前期專研阿毗達磨,後期則專研禪定之術,並主持翻譯了《修行道地禪經》等指導觀修的小乘禪經;而作為大乘佛教的信仰者,他對般若經也有深刻的體驗。 慧遠實際所修習的禪法,主要依靠強調諸三昧中,以「唸佛」為要的《般舟三昧經》。 而淨土宗道綽提出「帶業往生」理論,成為淨土宗獨特的教義。 淨土宗主張,即使曾經造下許多惡業,依據淨土經典,只要誦唸佛號,都可以依信願往生西方淨土。
淨土宗: 淨土經典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無時不在攝受眾生;但只有眾生也主動發願要求攝受,才能得到佛的救度。 佛教原始就有「正法、像法、末法」的說法,在其他的宗派裏,這只有被理解為單純的歷史發展理論。 但淨土宗將末法概念與修行法門結合,並且將其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判教思想。 因為誦唸佛號極為簡捷易行,但又效果宏大,不必如其他宗派要長期修行禪定。 這種簡易法門,讓淨土宗吸收到許多信徒。 重視誦唸佛號,讓淨土宗不如其他的宗派那麼重視出家僧眾,出現以在家眾為主的結社,這是另一個影響。
與其他邪教教主類似的言行:1 宣傳世界末日 2 宗教大雜燴 3 只信一人,只讀一經等。 4 見風使舵 用自己的說教來解讀時事 迷惑信徒 5 狡辯 口才 6 內心貪婪 這篇文章,是我的原創。 是我對淨空法師邪教大毒蟲一點粗淺的看法,希望各位師兄點評。 不過,在未探究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必須達成兩點共識:一者淨土宗是一個佛力救度的法門,而不是一個自力修行的法門。
淨土宗: 印度源流
「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丐僮奴皁隸優妓之屬,鹹以淨土法門勸引皈依。」王日休還參考漢、魏、吳、趙宋各版本的《無量壽經》,會集出《大阿彌陀經》,風行一時。 從宋朝開始,淨土思想通過結社思潮迅速在民間展開。 這些結社名目繁多,但都以稱名唸佛為基本的活動內容,參加者有僧人,也有居士,在居士中有官僚士大夫,也有平民百姓。 典型的例子,有省常大師仿效廬山蓮社故事而創建於西湖昭慶寺的淨行社。
淨土宗: 日本淨土信仰
常為眾人授菩薩戒,施食放生,泛愛慈柔。 一切功德悉皆迴向眾生,以作往生淨土之資糧。 勸勉大眾老實唸佛,以身作則,坐斷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義學藩籬,精修萬行,莊嚴淨土。 自此以後,淨土宗這個名稱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說尚未確定。
淨土宗: 淨土宗是佛教中的邪教
他和兄長無著菩薩,是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祖師。 天親菩薩作的《唯識二十論》和《唯識三十頌》等,是印度唯識宗的經典代表著作。 三弟“獅子覺”也在有部出家,亦證得阿羅漢果。 淨土宗2025 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業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聲聞緣覺之福,第三大乘菩薩之福。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淨土宗: 中國古代大工程之佛教及其建築的發展與演變(七)
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 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捨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 大師的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唸佛三昧成就往生淨土者,不可紀述。 其對華嚴宗圓教和禪宗都有很深的認識,力主以華嚴為綱領,融合佛教內部的各個流派,最後將它們導歸淨土。 他仿效華嚴宗清涼澄觀大師將禪宗攝歸頓教的做法,同樣把淨宗的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判入頓教。
淨土宗: 淨土與音樂
自我意志在我們所住的這個生死世界,非常有用而且有各種的意義,但是佛教徒所想完成的,乃是脫離相對世界的繫縛,實現具有永遠價值之物。 ”要由心信賴彌陀本願,就不能抱有一點點的自力念頭,如果抱有絲毫自力之念,就會破壞基於本願之上所建的一切設施。 站在業與生死世界非常有用的論理性知識的立場看,彌陀與我們這些無知罪深的人完全相離,是在一切方面都不相關的一種存在。 然而,讓人超越這個二元論理,絕對矛盾而對立論理的,正是他力之信。
淨土宗: 法門之要
這些妙好人大多雖識字不多但能深深瞭解他力教的普通男女。 他們並非只是簡單與虔誠的唸佛之輩。 當他們發現了他力並與佛融為一體後,他們的人生,都充分地體現了佛對眾生的慈悲心。 雖然這些妙好人明白自己是無法以自力解脫之人,但他們卻常對佛存感恩之心。
淨土宗: 唸佛的功夫|淨空老法師開示
由於弟子們為他建塔於臺巖,因此又號為「臺巖法師」。 大師南下到江陵,路遇到一位法師,對他說:「你欲教化眾生,應當去新定(今浙江遂安縣西)。」說完,倏爾而隱,聞見香光往西而去。 大師把他所化緣的金錢,用來誘導小孩子唸佛,說:「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給你一錢。」眾兒童為錢故,爭相而念。
淨土宗: 淨土法門的善惡罪福觀
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 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弘揚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叫五時。 此宗從教理的內容上把佛教分為淺深不同的四個級別,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稱為「化法四教」。 通教,前通小乘,後通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級名為通教。
淨土宗: 淨土宗用什麼方法修禪定?
五臺顯通寺塔顯通寺座落在五臺山中心區大白塔北側、菩薩頂腳下,是五臺山佛教聖地中最古老的寺院。 佛教在線8月12日消息 據弘願寺報導:五臺山顯通寺淨土宗法寶結緣活動於8月11日如期舉行。 參加此次結緣活動的單位具爲橫跨南北的重要寺院及佛教團體。
顯通寺是五臺山最早最古最大的一座寺院,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五臺山佛教協會也設在這裡。 顯通寺歷史悠久,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攝摩騰、竺法蘭來到清涼山,在靈鷲峯下建靈鷲寺。
親鸞並沒有自創新宗派的意願,他在《教行信證》與其他著作中説明自己只是依着佛與七位高僧的教誨,並把他們的核心與真髓闡明於世。 親鸞對淨土教理的見解看似根據他個人的判斷而形成。 淨土宗 但是,他從人生經驗與感觸所獲得的見識實際上澄清了昔日淨土高僧所授的教理。
淨土宗: Feb 2021 · 淨土宗
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支系,由這兩支系又分為五宗七派。 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名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 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以後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消失了。 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
經過道綽到善導,卻又側重於稱名一門。 善導把往生淨土的行業分作正、雜二行。 正行又分作五種︰讀誦正行,專讀誦此宗正依的《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 觀想正行,專思想、觀察、憶念彌陀淨土依、正二報的莊嚴。
文穆王派人視之,指令監刑人,若見犯人懼怕,即殺之,否則釋放之。 文穆王欽佩其膽識,便將大師免刑釋放。 少康大師(?~805年),唐代僧。 大師長到七歲還不曾講話,一日,母親帶他到靈山寺拜佛,問他:「認識佛像不?」大師忽出言回答:「這是釋迦牟尼佛。」母親聽了甚感驚詫,知道兒子宿具善根,便令兒子出家修道。 淨土宗 十五歲受戒於越州嘉祥寺,廣誦經論。
淨土宗: 末法時期 淨土成就
由於淨土宗能夠三根普被(三根即指上、中、下根性的人;普被的意思就是普遍被收攝 、收起來、吸取和接收),而且容易修習,所以弘揚淨土宗的大德都將之判別為「易行道」。 易行道就是容易行走的道路,以跟其他依靠自力的修行方法(即「難行道」)作分別。 諸佛及他們感化眾生之行不是我們凡夫的觀念與思維所能測量。 淨土三經中的第二部《佛説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中介紹了一種能以自身的法眼來觀想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的方法。 首先,行者面西,觀注落日並把這個影像牢印在意識中,無論開目閉目都不消失。
淨土宗: 淨土宗祖師如何演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第十八願?
雖然眾生在此娑婆化土有根機高、低之分,但到極樂世界都平等的證果,如曇鸞大師說:「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既言報土,平等一相,鹹同一類也。 善導大師雲:「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誠報佛恩」。 如上文說,彌陀世尊要靠我等唸佛往生人,把彌陀本願名號救度的法脈延續,世代相承,直至將來「經道滅盡」,還能使此救度法「止住百歲」。
淨土宗: 淨土真宗基本教理
唸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只要信願稱名,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其特色是「勝、易」,「易」──本願稱名,「勝」──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印光大師讀過善導大師的著作,讚歎不已,雲:「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凈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
淨土宗: 出家
阿彌陀是古印度語(梵文)Amita(啊密他)的音譯,阿彌陀也同時是 Amitabha(啊彌他吧)無量光和 Amitayus (啊彌他由) 無量壽的簡稱。 西方人士較熟悉 Amitabha 及 Amitayus 這兩個梵文名。 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社會大眾。
印祖還創辦弘化社,廣印經書流通,二十餘年,所印各種佛書,不下四五百萬部,佛像亦在百萬餘幀,法化之弘,廣被中外。 後於真寂寺閉關,日閱三藏梵筴,夜夕持念阿彌陀佛名號。 淨土宗 三年期滿,寺眾恭請大師講《法華經》,大師升座開演,辭義猶如河懸泉湧,沛然莫御。 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極處,身心世界,忽然消殞。 因而了知這個身體,從無始劫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是堅固妄想所現的影子,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不是從父母生的。 這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無不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