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發出喀喀的聲響,對很多人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有些人甚至會刻意扳折關節,但在醫生看來,關節所發出的某些聲響其實是不正常的摩擦造成,久而久之會造成關節磨損。 韌帶拉傷和肌肉拉傷不同,前者容易出現許多後遺症,因此,請檢查頭部是否偏向某邊。 但關節會喀喀響的人,做瑜伽動作時要特別小心,切勿因為過度扭轉身體,反而又磨損關節;年紀大或患有骨質疏鬆的人,拉筋、瑜伽也都要量力而為,以免讓筋骨受傷。
- 先別急,膝蓋發出的聲響可分成五種,可能對應不同的病因,找到元兇再對症下藥,治療纔有效。
- 但如果聲響伴隨痛症, 最好先找專業人士驗查是否因為骨骼退化問題, 再按照建議去改善狀況。
- 提醒大家平常一定要做膝關節保養,這樣才能「走跳長久」,別等到膝蓋有聲音或不舒服才改善,那隻會事倍功半。
- 椎間盤退化導致每一節脊椎的空間縮小亦會增加椎骨磨擦而產生聲音。
- 「關節發出聲音和骨質疏鬆或脫臼無關,不過和關節炎卻有關聯,」林頌凱指出,關節內軟骨、韌帶摩擦發出聲響的人,日後關節提早退化的比例也會比較高。
- 最後,簡文仁理事長也提醒,除了平時多留意自身身體狀態、適度鍛鍊肌力外。
某夜,他用完電腦後上牀就寢,沒想到隔天早上起牀轉了一下脖子,卻發出「喀」的一聲,並劇烈疼痛。 「頸子發出聲響會比其他部位更危險!」林頌凱警告,現代人經常感到肩頸痠痛,常不自覺把頸子轉得喀喀響,這麼做可能會傷害到頸椎。 長期必須去除造成頸椎退化的危險因子:維持良好工作姿勢、減少低頭使用手機和電腦的頻率、每工作一小時就變換姿勢。 動作首先把腳以腰部同寬的方式往前跨出一步,其後蹲下身體擺出單膝跪姿的狀態,兩腳膝蓋及後腳跟皆呈90度。 關節喀喀聲 關節喀喀聲 動作時吸氣往上,吐氣往下,直下直上,以正常的速度站起後再回到原本跪姿的狀態即可(跨出去的腳不用收回)。 2.使用保護工具:戴上護膝、護腕、手套、毛襪,可以幫助保護關節和保暖;若是膝關節發炎的話,在必要時可使用柺杖或助行器,減輕關節負擔。
關節喀喀聲: 關節發出聲音正常嗎?骨頭啪啪聲是關節退化?醫師釐清3大可能主因
除了舊傷以外,柔軟度不好也是關節外發出聲響的原因之一。 林頌凱碰過不少患者詢問,為什麼平常膝關節會發出喀喀聲,但運動一會兒之後聲響就消失了? 關節喀喀聲 他解釋說,運動後身體的柔軟度及血液循環都會變好,關節聲響自然會變少。 例如很多人在受過傷後,肌腱或關節有些移位,因而產生活動不順、卡卡的感覺。
關節發出喀喀聲響看似不痛不癢,但很多人其實都暗自擔心自己是不是骨質疏鬆或關節脫臼。 蕭卲軒比喻骨頭、肌肉都是同一個軌道上面做運行,一旦有出現關節內的退化、關節不穩定,就像是火車快要出軌的感覺,會產生「喀喀」聲音。 雖然聲音是一個前兆,但發生的時候不一定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關節喀喀聲: 關節老是莫名僵硬 出現喀喀聲?退化性關節炎的4大早期徵兆
由於每人病況不同,如做簡單調整無效,建議找專業骨科醫師進一步診療。 「把手放在膝蓋上,有些人活動時可以摸到或感覺到有一條筋好像卡住,等到筋彈開後,關節才能繼續活動,」林頌凱說明,這種藉由觸摸就能感覺得到的彈響,可能是肌腱或韌帶太緊繃所造成。 「關節發出聲音和骨質疏鬆或脫臼無關,不過和關節炎卻有關聯,」林頌凱指出,關節內軟骨、韌帶摩擦發出聲響的人,日後關節提早退化的比例也會比較高。
3.減重和調整生活習慣:控制體重,是直接減輕骨骼及關節的負擔的方法。 關節喀喀聲 而肌肉過度勞累會失去彈性和力量, 造成關節負擔,要適度休息;在工作上不要維持同個姿勢太久, 並且少提重物、少爬樓梯,避免穿高跟鞋來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 國內關節炎患者約有350萬人,其中由於關節軟骨退化損傷和破壞等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在60歲以上的人羣中盛行率可達50%,75歲以上的人羣中則達80%。 但退化性關節炎不見得是老年人的專利,有些患者才30~40歲,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 因此,如果您有以下4大草期症徵兆,需要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關節喀喀聲: 膝蓋痛、卡卡、喀喀響?醫教簡單一個動作有助改善
練習瑜伽、彼拉提斯,能夠鍛鍊肩旋轉肌、股四頭肌、腿後肌、核心肌羣,減少關節喀喀作響的頻率。 林頌凱說,研究發現人在活動時,關節內的壓力會改變,讓關節液內的小氣泡破掉並產生聲響;氣泡被擠破後,氣體仍存在於關節液內,只要關節內的壓力改變,氣體又會再度產生,可以周而復始地發出喀喀聲。 關節喀喀聲2025 黃胤誠建議,可透過像是瑜伽、皮拉提斯、慢跑、快走等方式,增加核心肌羣和大腿股四頭肌的肌耐力,有肌肉的支撐,就可以減輕關節本身的負擔。 爬樓梯是很方便且簡單的運動,但黃胤誠表示,從學理面來看,爬樓梯時,膝蓋除了要承受高達4倍的體重外,還要負擔前後及側向扭轉的力道,對膝蓋負擔較大,也會對膝軟骨造成磨損。
關節喀喀聲: 關節健康|膝蓋、肩頸常「喀喀聲」?未必是骨質疏鬆 提防易退化
1.多運動:一般人以為要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或是出現了退化性關節炎的徵召,最好就是多休息不要運動,這是錯誤的觀念。 最好的方式是藉由適度的運動增加骨頭的密度及關節滑液囊的滑液,並可藉着強化關節周圍肌肉和韌帶結構,讓有力的肌肉幫忙關節承受重量、支撐身體。 3.關節活動幅度受限:身體某個或某些關節,活動幅度受到限制,不太靈活。 例如跑跳或蹲下、跪下時,膝蓋關節在彎曲的時候不太靈活,有限制或是跛行的狀況,但沒有發生僵直性的問題,這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早期症狀。 游泳的確非常適合膝蓋已經受損的人,因為水中有浮力,對膝關節的壓力比較小。
關節喀喀聲: 「膝蓋痛」分前後內外側 5個保養方法改善和預防膝蓋痛
此外,倘若膝蓋正處於發炎狀態,或是一動就痛、難受時,更不宜貿然進行,而應儘速就醫為佳。 當關節發出聲響的頻率增加、感到疼痛,或者是關節鬆弛時,除了就醫,也該避免做一些會讓病情加重的運動,例如跑步與大部份的球類運動。 輕微的情況是韌帶鬆弛,嚴重時便是斷裂,而斷裂的瞬間會讓你痛到無法動彈。 頸椎與腰椎相同,皆是後方韌帶較多,所以低頭時產生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 因此,我建議用手指輕輕按摩,紓緩該部位的肌肉僵硬,再進行伸展運動,便能獲得不錯的效果,同時預防運動傷害(下圖)。 容易發出聲音的部位有後頸部(轉頭時發出聲音)和肩膀(下圖);當抬腿或轉動腿部時,也會從骨盆發出碰撞聲;彎曲或伸直膝蓋、轉動腳踝、手腕或軀幹時,也經常會發出「喀」的一聲。
關節喀喀聲: 關節退化4階段 靠這4招保健康
※提醒您:若是運動過程中有不適、操作時有困難,或是需要個別化運動訓練,應諮詢物理治療師,在監督下確認動作執行的正確性後再繼續練習。 不管是哪種聲響,要預防膝關節退化,關鍵在日常保養要做好。 關節喀喀聲2025 另外像是肌力不平均、運動姿勢不對、肥胖、訓練強度太大等問題都是原因之一,如果發現有類似症狀,應該先停止運動並且馬上就醫,纔不會讓症狀持續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人經常感到肩頸痠痛,常不自覺把脖子轉得喀喀響,這麼做可能會傷害到頸椎。
關節喀喀聲: 健康網》「它」喫過多恐肌少症! 學者: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DE
施打PRP的副作用除了初期的發炎及腫脹,若抽血離心的過程沒有做好適當的無菌,可能也會造成關節感染的風險。 這些是民眾常有的疑問,其實關節會有聲響,可能是因為關節內的部分空氣因關節產生活動而受到壓迫,造成這些空氣形成的小氣泡破裂,產生像泡泡破掉時的聲響。 有氧、重訓當然要雙管齊下,因為有氧助燃脂,能減少體重對膝蓋造成的壓力;而重訓則可以加強肌力,達到保護膝關節的效果。 不過要注意的是運動前應該要做好暖身,並且循序漸進,避免大量的高強度訓練,纔不容易出現運動傷害。 常常出現沙沙聲,很可能就代表膝關節過勞,周圍的軟組織已經磨損。
關節喀喀聲: 健康情報
事實上,我們活動身體時會發出聲音,是因為僵硬的肌肉、沾黏的肌腱或硬化的韌帶相互碰撞所致。 關節喀喀聲 林頌凱強調,關節內無論是活動不順或軟骨摩擦,都會造成喀喀響,而這些不正常的摩擦都是磨損;每發出一次聲響就等於是磨損一次,關節也會退化得愈快,而且折手指也會讓指節變大,較不美觀。 膝蓋疼痛、發出喀喀聲普遍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出現的問題,但其實診間不乏有30歲、40歲的族羣前來尋求醫師協助,也常會有不少人納悶「我明明什麼都沒做,為什麼會膝蓋問題?」,這種情況就常常發生在上班族身上。 關節喀喀聲2025 1.關節僵硬:很多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的手腳會在早上起牀後,或長時間不運動後出現關節僵硬的現象。 而怡仁綜合醫院復健科陳俊良主任表示,重複性的刺激、傷害,所導致的關節長期慢性發炎,在發炎與消炎的反覆過程中,同樣會導致關節週遭組織生化特性的改變,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此外,急性扭傷、挫傷、拉傷等嚴重的關節傷害也都會導致關節僵硬,導致關節發炎。
關節喀喀聲: 醫病》關節活動有聲音要緊嘸? 醫師:不能輕忽
值得注意的是,若這樣的情形持續發生,恐因過度摩擦、刺激,造成軟組織發炎,增加關節炎、疼痛的發生風險。 所以,一旦民眾發現自身出現這類問題,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肌腱會因為長時間的發炎而產生沾黏;韌帶受傷後也會出現疤痕而硬化,當這些僵硬的組織互相碰撞在一起時,就會發出聲響。
關節喀喀聲: 健康勝過財富
但如果聲響伴隨痛症, 最好先找專業人士驗查是否因為骨骼退化問題, 再按照建議去改善狀況。 但其實這種骨頭發出的聲音有機會是初期骨骼退化的跡象, 如果持續下去, 有可能會增加關節炎風險。 關節內發出聲響,可能是關節本身,即關節面、軟骨、韌帶摩擦造成。 例如過度勞動的人或運動員,他們的膝蓋半月板、肩關節脣(旅美棒球投手王建民受傷開刀的部位)都比較容易受傷,軟骨摩擦時也會發出聲響。 例如過度勞動的人或運動員,他們的膝蓋半月板、肩關節脣(臺灣棒球投手王建民受傷開刀的部位)都比較容易受傷,軟骨摩擦時也會發出聲響。 會有這些問題的,最常見就是發生在「老人家」身上,走路時膝關節會發出喀喀聲音,可能是常見退化性關節炎。
內部型:活動髖關節時因髂腰肌緊繃,和髂骨的骨突產生摩擦,這種情況會伴隨著無力(抬腳有困難)且疼痛。 我的髖關節在走路的時候或上下樓梯時,偶爾都會「喀喀」一聲。 坐著要站起來總覺得髖關節卡卡的,轉動大腿後聽到「喀」一聲,覺得輕鬆許多。 關節喀喀聲 內部型: 關節喀喀聲 活動髖關節時因髂腰肌緊繃,和髂骨的骨突產生摩擦,這種情況會伴隨著無力(抬腳有困難)且疼痛。
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關節喀喀聲: 健康小幫手
在兒童身上,通常還不會有疼痛症狀,常見的症狀為不耐久站、容易腳酸,走路或跑步時不穩而容易跌倒、平衡能力較差、步態不佳等。 直到青春期時,因為患者的活動量及體重開始快速增加,足弓反覆的負重過量,使得足底筋膜炎、肌腱炎、足部疼痛和肌肉痠痛等問題開始浮現。 醫生雖然不會阻止你用葡萄糖胺,但也會告知這對治療膝蓋問題沒有太大效果。 不過如果是中、重度關節炎患者,葡萄糖胺和軟骨素搭配使用,是可以減輕疼痛的。 另外,特別提醒孕婦或哺乳中的媽媽、糖尿病、青光眼、氣喘以及手術前後的患者,都不建議使用。 最後,簡文仁理事長也提醒,除了平時多留意自身身體狀態、適度鍛鍊肌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