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敗後,司徒華於1945年從鄉下回到香港定居九龍彌敦道511號舊樓[21],繼續學業。 在2010年3月上映的香港電影《歲月神偷》,電影中多幕可見到戲中角色「羅進二」在天台小學讀書的景象。 此校是葛師的第三代分校,設於旺角中心9-11樓及20樓,專責幼兒教育課程。
李氏喜歡寫小說、畫畫,閱歷非常豐富,說話幽默,喜歡速寫香港街景,作品呈現輕鬆自然。 李國榮看到那些小孩子這麼可愛,他們又這麼熟悉漁民的生活,那就不給他們填色簿,買一些白新聞紙,新聞紙最平嘛,把它界開,用毛筆點墨來畫「打麻線」,那他們就畫那些蜑家人、水上人,在岸邊打麻線……出海捉魚;叫他們畫魚,他們就畫魚,都畫得很好。 顧理夫 (Mr. M. F. Griffith) 當了美術科視學官之後,對李說英國方面徵求一些學生作品參加當地的比賽,希望李能幫忙,李國榮就選取一些學生的作品參賽,想不到竟得到很多獎項,他認為主要是小孩子很真實畫出他們的生活。 餘生也晚,沾不上何老師的風采,倒能與他三位高足把盞閑聊,細訴平生經歷及在葛師際遇。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民運人士被拒入境悼念
第二項特色是「小組討論」,以補大課單向講授之不足,也建立了更佳之師生關係。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1971年開始,包括羅師、葛師及柏師三所教育學院,改用聯合收生制度,並設招生委員會,由三所教育學院院長輪任,1982至4年,本院在旺角設立分校,而分校在97至9年遷入大埔教育大學現址。
- 天台小學是指在徙置大廈天台開設的小學,是香港在二次大戰後出現嬰兒潮及中國國共內戰引致大量移民湧入後,香港人口短時間內急劇增長,但教育資源貧乏,學校缺乏獨立校舍而產生的現象。
- 由於葛量洪教育學院院長一職全由華人出任,作風相對上較為重視規矩。
- 訪問當天,正是華叔逝世後的第5天,郭麗英忙着為教協籌備華叔的追思會,手提電話每10分鐘就響一次,她每次都以沉實聲線回覆對方,在記者面前顯得相當硬朗。
- PK指出葛師校友會辦學確實是有教無類的,主要是回饋社會,既然學生沒有書讀,那辦學是理所當然的。
郭麗英說,當年身為校長的華叔多是身教,很少言教,例如一直堅持親手寫通告,對校內大小事情如旅行、遊戲日安排等,都會緊貼監察教師的進度。 與華叔首次緊密作戰,是1973年,當時政府削減文憑教師薪酬,司徒華帶頭抗爭,「華叔知我有車,於是要我載他去開會兼做祕書,還陪華叔見主教(時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徐誠斌)同新聞司姬達……那個年代,一般太太煮飯湊仔織冷衫,我無想過自己會在社運、教協做些什麼」。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2009年8月,泛民主派中的公民黨和社會民主連線計劃發起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辭職以進行「五區公投」,藉此向北京當局表達普選訴求,並把補選作為向北京施壓的「變相公投」。 其後,司徒華反對五區總辭,並支持民主黨不參加「五區公投」,並在補選當日向傳媒表明不到票站投票。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香港教育學院葛量洪分校院長
他早年就讀嶺東中學小學部[19],升讀4年級時因為父親失業[22],無法供他和姐姐上學,後來叔父們湊錢讓他們繼續升學[22],他得以於旺角東方中學小學部讀書[22],繼而因親戚兒子在讀關係而轉學至導羣中學小學部[19][23],惟讀至1942年被迫輟學逃難到家鄉完成小學階段[23]。 [28]至1949年,他升讀皇仁書院[29],1950年畢業離校[30],在校時是合唱團團長[31]。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5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5 她形容司徒華為人隨和,她上任校長時更特別叮囑她要多向學生講故事,她謹記教誨。 PK指出葛師校友會辦學確實是有教無類的,主要是回饋社會,既然學生沒有書讀,那辦學是理所當然的。 起初葛師在徙置區樓下開辦,後來纔有獨立校舍,而且開辦學校需要資金,都靠籌款活動和校友捐錢才能成事。
- 1989年6月4日,中共血腥鎮壓民運,六四事件後大肆搜捕民運人士。
- 此校於1951年創立後發展迅速,並於1954年兼併了香港鄉村師範學校。
- 該校舍已在2014年被政府收回,並改作伊利沙伯醫院綜合服務區大樓的一部分。
- 餘生也晚,沾不上何老師的風采,倒能與他三位高足把盞閑聊,細訴平生經歷及在葛師際遇。
- 1985年晉身香港立法局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同年,獲中國中央政府委任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2009年3月,司徒華先生和李百強先生1應梁操雅博士邀請進行訪談。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5 華叔風采依然,聲音雄渾;PK則溫文爾雅,語意流暢,兩者皆具學者風範。 要寫葛師的故事,有關華叔的當然是非寫不可的,其實PK之於葛師,貢獻亦多。 際此今年葛師60週年紀念,特別藉此與大家分享司徒華先生與李百強先生兩位校友在葛師的日子及其後校友會的行誼, 讓大家一同細嚐回味。 司徒華認為「政治道德」是首要的,沒有「政治道德」的所謂「政治智慧」,只是沒有靈魂的權術、詭計、伎倆而已[61]。 11歲時,香港被日軍攻佔,司徒華舉家回家鄉廣東省開平[20]。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評論「六四」
司徒華生於1931年的香港[2],出生時正值日本侵華,據司徒氏族譜記載,他本名司徒衛華[11],有2兄1姊3弟3妹[12],童年家境清貧,自認為性格孤僻內向,不善交際,慣於自己思考[13],在赤坎鎮塘邊鄉東華裏度過幼年生活[2]。 他的曾祖父司徒潤袞為開平米商[14],與香港宏德造船廠五邑商人司徒浩為同族子孫[15],父親為一名香港船廠及牛奶公司工人[16]。 4歲那年,司徒華落戶灣仔駱克道唐樓的板間房[17],未幾移居莊士敦道[17],小時候嚮往可讓他增廣見聞及便利寫作的海員工作[18]。 香港最高峯的時期有192間天台學校,部份天台小學在歷史角色淘汰後,房委會改為獨立廚廁的出租單位,直到該類大廈清拆為止。 司徒華於一九五一年在皇仁書院畢業,皇仁書院五二年印製的校刊《黃龍報》,其中一頁註明五一年七月畢業生名單,九十四名畢業生中有司徒華的名字。 至於五一年出版的校刊中更指,司徒華就讀(Class III)時,中國語文科獲一等佳績。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華叔一句 教師踏抗爭路
司徒華的回鄉證在天安門事件後,回國的時候在內地邊檢被沒收吊銷。 1995年、1999年他兩次希望能領回鄉證,均遭到拒絕[60]。 教協資深的成員都知道,華叔雖然嚴肅,但只會罵一個人,就是郭麗英,「華叔開會一般會提早15至30分鐘到,例如約下午1時半開會,但就約我1時,我可能遲了幾分鐘,華叔笑住鬧我:『又遲到!』但其實嚴格來說我沒有遲到。可看出華叔對自己要求高,對下屬的要求也高」。 同年,郭麗英獲華叔賞識升至主任級,兼當上剛剛成立的教協副總祕書,她仍記得華叔當時的話:「教好學生,才做其他事。」為守住這個原則,郭直言1973年以後的生活都是「無覺好瞓」﹕ 大清早起牀上學,下午趕往教協開會,晚上又要照顧家庭,擔子之重,難以言喻。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5 2010年,得悉司徒華患上末期肺癌,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等建制派人士稱協助其發還回鄉證,被司徒華指是假慈悲。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小學篇 資助小學
本校原址舊翼曾用作培正教育中心;新翼曾經為循道學校校舍及於2011年成為循道中學校舍,但後來均相繼遷出。 該校舍已在2014年被政府收回,並改作伊利沙伯醫院綜合服務區大樓的一部分。 1960年,此校於樂富籌設分校,迅即成為專推一年制課程(後來專責理科及特殊教育)之柏立基教育學院,並先後於1960年代中及1974年遷址紅磡(其後再撥予此校作分校,直到1978年金禧事件發生後,被強行收回作接收受影響學生的五育中學)及郝德傑道。 葛量洪教育學院(英語:Grantham College of Education),曾稱為葛量洪師範專科學院,簡稱葛師,是一所曾經在香港提供專職教師專業培訓的院校,以美術教育為主,於1951年創立,校址在九龍油麻地加士居道42號。 1968年葛量洪開辦第三年美術專修課程,經郭樵亮推薦,陳炳添進入葛師任教,主持該課程;陳氏1988年轉往羅富國教育學院任美術科主任,至1994年退休。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課程及出路
學院當年為培養人才,貧苦學員可申請生活津貼,最高每月可獲$160。 此外學院曾為有經驗的教師(十年教學經驗)開辦一年全日制高級師範教育課程,亦有兼讀制課程之兩年制在職小學教師複修課程。 其後陸續辦三年制專科課程、著力於美術、體育、中文等科目,往後又増辦小學校長及幼兒教育課程。 司徒華(英語:Szeto Wah,1931年2月28日—2011年1月2日),原名司徒衛華,暱稱「華叔」,廣東開平人,成長於香港,曾任香港民主黨黨鞭及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主席,被喻為香港民主派元老及精神領袖。 自1970年代參加社會運動,於1973年出任教師工會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首任會長[3]。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司徒華
他們年齡相若,同是對美術教育有着一己的堅持,最難得的是,都曾與葛師結緣。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2025 郭麗英的丈夫李百強,是華叔的師弟兼老友,那年華叔全身投入民主運動,與兩夫婦緊密接觸,但由於兩人居於西貢,華叔索性邀請他們到旺角家中暫住,務求每日可迅速來回教協總部,「當時的形勢很緊張,華叔需要幫手……例如他開會時我就負責聽電話,讓華叔有空間去思考大遊行的事」。 司徒華前半生領導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31年,直至1992年才交棒予多年戰友——郭麗英。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 天台小學
於1952年9月至1961年在紅磡街坊公立學校(紅磡街坊會小學)任教教師及教務主任[34][35],初年任教英文[35],後轉教中文[35],是司徒華當年在葛量洪師範學院畢業後,第一間任教的學校[36]。 從1961年起被葛量洪師範學院校友會校友推舉[37],出任葛量洪師範學院校友會觀塘學校校長[38][39],直至1992年退休[36][20][40]。 二年制課程實習兩次,第二次分配到中學實習,畢業後可最高任教至中三(Form 3),入職時薪金比一年制生可高兩點,1966年第一屆男教師月薪為$885(英中文憑畢業政府書記入職為$375);而女教師因仍未實行同工同酬,薪資相對較低。 當年校內收取女學員較多,選取之標準及校內表現也要求嚴格,入讀二年制者也曾有於升二年級時被勒令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