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基隆捷運不是地方政府自提的建設計劃,是由中央規劃興建,經費應由中央政府全額負擔。 行政院與基隆市政府雙方各不相讓,在交通部指出基隆市政府可以開發基隆捷運沿線土地,其利益可回補後,基隆市長謝國樑今日堅持不退讓,強調基捷周邊土地的開發利益可讓中央分配,但暴增的基捷建設經費仍由中央負擔。 本年度雖因立法院審查預算決議統刪4%,然經董事會考量藝文界之需求,本專案依法刪減之預算額度,由國藝會自有經費補足,維持本年度原專案「營運」補助金額1億5,000萬元之規模。 國藝會補助2025 「年度計畫」之補助預算由本會常態補助預算支應,「年度計畫」補助金額為421萬元,109年度專案總補助金額共計1億5,421萬元。
- 在廟口,「大戲歌仔,小戲布袋」,隨著大戲的發展已臻成熟,在有限的人力與資源下,從專案的精神來衡量「需求」和「需要」,對小戲的投入自然是相對更需要的。
- 國藝會更新建置的「補助成果檔案庫」,除優化介面以利線上瀏覽,並透過主題規劃的方式重新檢閱、梳理與活化這些持續積累的檔案資料。
- 國藝會現行的補助業務分為「常態補助」與「專案補助」二大塊面。
- 本年度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劇四組評審委員,依本專案之辦法及計畫精神分別就補助考量方向凝聚共識,以此做為評選之依據。
- 一項國家重大工程,要求地方分攤經費,必須考量地方財政,應該比照桃園機場捷運建設,由中央政府補助。
- 上述段落為《從前從前,那裡有座國立編譯館》最早完成部分,也確立了整部作品之基調。
年輕時期的他雖有參與「臺灣前衛文件展」的策劃經驗,但那多半還是在「替代空間」的展覽架構下執行,而北師美術館有別於替代空間的經驗,使得他另有新的體會。 「每間美術館都具有獨特的差異,但也存在一致性。和不同的館舍合作,對策展實務的累積是多元的經驗,缺乏和館所合作的相關經驗,策展人是很難掌握策展的技術細節。」所以策展技術、細節與架構的成熟度,處理作品與實際空間的能力,是有可能透過多元的場館合作經驗,逐步累積出來的。 「傳統與現在,從我開始」是2022時間藝術學院的企劃主題,促使青年作曲家們回顧自身傳統,並從中找尋當代音樂創作靈感,邀請尹恩惠(韓國)、林宜徵(臺灣)、卓越(中國)、彭振町(香港)、戴向諶(紐西蘭)、簡宇君(臺灣)、盧長劍(美國)等7位青年作曲家,為時間藝術工作室譜寫新作。 國藝會現行的補助業務分為「常態補助」與「專案補助」二大塊面。
國藝會補助: 專案補助
視覺藝術策展專題 本專題回顧梳理國藝會歷年相關策展補助成果,並建置獲補助策展人履歷資料,期提供瞭解臺灣策展人及視覺藝術策展發展狀態、活絡策展研究及促成更多層面的國內外推廣效益。 當代舞蹈專題 本專題透過綜整國藝會歷年舞蹈類獲補助團體、新製作計畫成果,及製作本專題年表,以供各界對照臺灣舞蹈發展時間軸,增進對補助成果的理解。 現代戲劇專題 本專題資料庫針對國藝歷年戲劇類獲補助新製作進行綜整,建置現代戲劇年表,並從多元的研究面向參照年表、回顧與檢視國藝會成果檔案,邀撰議題研究專文,引介推廣臺灣當代藝術發展樣貌。 藝術個案採集專區 本專區引介並累積具臺灣當代藝術前衛性、實驗性、創新性或具影響力的獲補助個案,呈現國藝會研究發展組自2016年起開展「藝術個案採集計畫」之專文及影像紀錄資料。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此作雖以「編舞」類別申請演出,但實為戲劇與舞蹈結合之作。 除了舞作意圖建立明確敘事、甚至呈現戲劇場景外,所謂「舞者」也含括了來自舞蹈科班、街舞、熱舞、戲劇科系(或可視為素人舞者)不同背景共六名演出者。 藉由在動作中突顯各舞者身體上的差異,試圖讓觀眾清楚意識到身體如何被「規訓」:小至「坐姿端正」呈現出來的身體禮儀,進一步更可延伸到「舞蹈的身體」究竟是什麼樣的身體,這些「異質性」的身體質感,又是如何反應舞者的思想、生活經驗、生命經歷(註4)。 換句話說,在「腦袋訓練的一致化 vs 肢體訓練的一致化」(註5)的教育規訓下,張可揚正試圖以《從前從前,那裡有座國立編譯館》一作探究我們如何「一樣」與「不一樣」。 張可揚新人新視野《從前從前,那裡有座國立編譯館》延續前一齣藝穗節得獎作品(註1)《是的,關於現今媒體的現象,我在進行一個剪貼的動作》,試圖「以舞蹈出發,拼貼社會議題」,並藉此「反思一致化的教育制度」(註2)。 在審查呈現的前導作品中,舞者朗誦著國文課本沈復〈兒時記趣〉課文段落,將僵化的教育素材延伸為生活規範,如「成為堂堂正正的好青年」、「排隊是種美德」、「坐姿端正」等口號教條。
國藝會補助: 時間藝術學院「傳統與現在 從我開始」青年作曲家創作暨讀譜⼯作坊 —— 國際徵件
至於那些離散的個體,則是拚死拚活也要抵抗洪流,回到羣體中。 國藝會補助 國藝會補助2025 國藝會補助2025 共13項計畫脫穎而出,總獎助金額新臺幣100,056,600元。 (國藝會提供)「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獎助向度包含申請者自身之精進或轉型計畫、深化內涵底蘊之藝術創作計畫,以及各領域具社會性、公共性或關照生態面之計畫,期望能從不同面向,支持兼具縝密思考與未來潛力的行動方案。 本次的250件申請案,整體內容多元,評審委員會依據專案辦法之評選標準嚴予審視及把關,分別從計畫之永續性、原創性、規劃與思考是否完善、預算編列是否合理確實,以及申請者的營運能量等,進行綜合評比與考量。
- 對於「為何是國立編譯館」這難解卻又揮之不去的問題,舞蹈類評審(同時也是張可揚這次的創作顧問)董怡芬從「身體」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
- 計畫獲本基金會補助後,實質轉由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委託製作、或為學校單位出品之計畫。
- 「TAIWAN TOP演藝團隊」為「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透過「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機制,每年自全國各地遴選之優秀表演藝術團隊。
- 在這樣的世界裡,莫札特可以遇上電子音樂、古提琴可以現身現代藝廊、巴哈可以與麥可傑克森同臺較勁……在我們的世紀,音樂做為時間藝術的特質最為彰顯。
- 〔註〕:民國101年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文化部於102年另爭取預算辦理「臺灣品牌團隊計畫」,將大型營運規模之卓越級表演藝術團隊提升為臺灣品牌團隊,使得原「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現國藝會「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補助資源得以更充裕地挹注於中小型團隊。
- 針對首次獎助結果,國藝會林曼麗董事長表示:「國藝會推出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目的,是希望在後疫情時代為國內藝文產業注入關鍵活水,也期許這項投資能對未來的藝文生態發展產生關鍵的影響。」林曼麗進一步指出,「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特色之一,即是希望盡可能提供獲獎助者充足的資源,以助其計畫獲得理想的實現。
- 其基金來源主要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捐助新臺幣陸拾億元做為本金,另外透過民間捐助加強推動各項業務。
這或許不是過去藝評書寫所認可的書寫方法,但當評論人不將自身侷限於給出評價或論斷時,卻也顯見其看待藝術的自由度與開放性,猶如陳寬育其中一篇所指向的「一則自由式書寫」;陳寬育後續也即將進一步擴充與發展「現象書寫」的成果,集結自己閱讀寫作、近兩年藝評書寫以及與藝術家合作的創作陪伴書寫紀錄成文集出版。 1「2017年林曼麗董事長上任後,十分關注這項服務,希望我們能夠因應數位資訊環境的趨勢變化,讓國藝會累積多年的這些計畫成果,能夠更具效益地與公眾分享,同年內我們便啟動了大規模的改版計畫。」主持此次改版工程的研究發展組總監杜麗琴說明這項計畫的緣起。 國藝會補助 既然選擇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舞者,身體的「一致」與「異質」,自然正是此作另一關注焦點。 然而在北投最終回整排時,評審們也提出了對於「身體差異有效與否」的疑問。
國藝會補助: 要跳得越高,起跑的準備距離就要越長──談國藝會「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補助計畫
雖然重新來過對國藝會又是一個辛苦的挑戰,但既然看見需要,就必須做出調整,於是在 2013 年,國藝會將持續了十年的歌仔戲專案暫停,將資源挹注到新發起的「布袋戲製作及發表專案」,以同樣的陪伴成長模式,扶植布袋戲團的精進、找回他們在廟口的戲迷。 我喜歡巴哈,因為他是一個明天不同於今天的作曲家,幾個世紀以來,他的音樂不斷地被詮釋、被討論,跨越了時空卻未見褪色。 看著巴哈所創作的舞曲小品,在腦海浮現出這樣圖像:在廳堂上,舞者們展現著典雅的姿態,曼妙、輕盈。 【影像紀錄】: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自2017年深耕高中校園「小說青年培養皿」計畫的課程觀察紀錄。 由於國藝會給予創作者的補助款,目的通常是為了鼓勵創作,而與上面所說「維持社會弱勢基本生活」的目的有所不同,所以並不適用強制執行法第122條第1項的規定,是可以被強制執行的。 有關國藝會發給之補助收入,依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86)財北國稅審壹字第八六00三五一八號函: 1.
國藝會補助: 補助訊息
國際文化交流專題 本專題資料庫針對國藝會2015年至2018年常態與專案出國交流相關補助進行階段性成果回顧,呈現臺灣藝術家與團體近四年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之發展圖像及實踐經驗模式。 長篇小說專題 透過對國藝會歷年補助長篇小說相關作品進行調查、資料徵集、統計分析及研究撰文,提供對補助作品及後續成果影響層面的瞭解,增進長篇小說作品流通、應用與推廣。 國人作曲專題 為落實國人創作成果的應用與分享,「國人作曲專題資料庫」徵集歷年(1997~2016年)補助作曲家個人簡介及相關作品資料,期提供藝文團體及大眾對國人創作作品查詢及交流管道。 新人新視野專題 專題以歷屆獲選「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創作者與作品為範疇,徵集創作者最新履歷,並透過統計分析、研究撰文、影像紀錄進行回顧,期作為表演藝術專業從事者與作品之推介平臺。 鑑於愈來愈多的民間藝文團體及個人,同時向文化部及其所(附)屬單位及本基金會,提出補助申請;經雙方單位業務協調,補助經費以不重複為原則。
國藝會補助: 基隆堅持不付捷運53億!謝國樑:土地開發利益讓給中央
國藝會長期補助具臺灣當代藝術前衛性、實驗性、創新性或影響力的案例,為累積並引介臺灣當代藝術個案,本會開展「藝術個案採集計畫」,以近身觀察為取徑,蒐錄、保存本會部分獲補助計畫其執行過程及相關資料,邀請外部觀察員共同參與撰述評介專文,並彙搜國際相關案例,以提供各界更多元理解與深度認識各領域藝術計畫的發展樣貌。 謝衣鳯進一步分析,未來基捷建設完成,基隆市將負責重大的營運成本,為何又要將龐大建設經費加諸在基隆市政府財政上? 難道未來在臺灣各個角落,都出現因為執政不同而有差別待遇的話,相信這是人民所不樂見的。 經過三屆的累積,究竟國藝會「現象書寫」如何回應視覺藝術生態所需,乃至於擴展當代藝術評論的定義? 四位獲補助評論人的背景、關注與方法各異,恰從技術史與自身跨學科知識體系,以及評論主體與關係的再議等層面,示範了「現象書寫」補助策略下多元化的書寫方式,如何對藝術評論乃至創作趨勢進行呼應、重省乃至引領。 109年共計7個新進團隊獲得本專案補助,音樂組-臺中室內合唱團(臺中)、舞蹈組-翃舞製作(高雄)、種子舞團(屏東)、傳統戲曲組-長義閣掌中劇團(嘉義)、現代戲劇組-陳家聲工作室劇團(桃園)、C MUSICAL製作、狂想劇團。
國藝會補助: 基隆捷運分攤53.86億元「謝國樑嗆門都沒有」 王國材提解方
申請資料須附計畫相關樣片(5分鐘以內,並請預作剪輯),樣片可提供Youtube或Vimeo連結,請確保連結或密碼有效期至4月15日結果公告前。 獲補助之計畫仍須遵循本基金會補助原則,不得為某單位之「獨家贊助」活動。 若計畫活動標題更改為以政府、政黨、學校或企業之名為計畫名稱者,本基金會依規定保有撤銷補助資格及追回部份或全部補助款之權利。
國藝會補助: 相關新聞
杜麗琴樂見這樣的需求,「所以我們就設定了成果追蹤的欄位,只要藝術家願意的話,我們會幫助藝術家一併露出,呈現更多後續發展的記錄或回應。 然而,過往時代的威權不再,人類羣居生活中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威權/排擠樣貌依舊,存在於遊戲、課堂、身體記憶(張可揚前作觸及的)、媒體環境,甚至是當代舉足輕重的網路世界中,如何在這一個世代屬於當下關於「威權」的課題,的確是《從前從前,那裡有座國立編譯館》一作令人深思的餘波盪漾。 前導作品中出現的威權、教育、課文朗誦、考試對答案等情節,逐漸在創作前期延伸發展為「民族起源-多元、自在」、「洪水-恐懼、壓迫」、「規訓-洗腦、制式」、「造神-崇拜、喜悅」、「世界大同」五大概念(註6),不再將作品侷限於教室/教育場景。
國藝會補助: 朱立倫被動式「不作穿雲箭」? 媒體人:甘作東風才大公無私
他強調之於產業史與感官史間的對話,其實亦為藝術創作者正在面對的問題。 國藝會補助2025 在當代藝術如此跨域,評論人常得面對藝術家提出的各式作品元件時,如何將其重新拉回當代藝術的場域,為新的問題尋覓新的解決方式,有賴於評論者作為陪伴者,與藝術家進行對話,見招拆招地協助藝術家在有限時間內,補足對技術物與科學史的關係的認識。 但在高額個案獎助金額的條件下,「藝術未來行動專案」亦為一項高度競爭型計畫,採取跨領域徵件與評選,在評審方面預計將由各領域專業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期望藉由多元面向來觀照參選計畫的未來潛力。
國藝會補助: 專題資料庫
「常態補助」一年二期受理申請,從文學、美術、音樂、視聽媒體、舞蹈、戲劇(曲)、藝文環境與發展七大面向,提供藝文界全方位的關注與源源不絕的活水。 然而百密終有一疏,如果某個項目按照一般規劃的常規期程無法滿足,或是明明看見藝文界的需求,但國藝會沒有相對應的解決辦法,此時就可透過策略性的概念,啟動「專案補助」的機制。 名之為「策略性」,意即為重點中的重點,具有明確的目標,以及所要達成的項目。 「長打」式的操作,則是針對補助檔案庫中的「專題資料庫」。 此外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針對該資料庫的主題撰寫研究專文。 國藝會補助 在主敘事確立後,張可揚帶入了更多出自個人經驗、充滿集體記憶的課堂場景,如A.B.
國藝會補助: 彰化建縣三百大放藝彩 臺灣特技團今演出《神采飛揚臺灣情》
在ARTWAVE架構下,便與立方計劃空間合作,加上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參與,規劃CIT19,希望協助獨立及機構策展人在現有的機制之外,在國內能有穩定的教育與交流資源,讓他們能持續成長。 國藝會補助 而在國藝會發展「策展人培力專案」前幾年,已有「視覺藝術策畫性展覽補助專案」,其實它就是今天的策展專案;但從它的專案名稱,就可看出當時「策展」這兩個字還沒有大量流通。 它是林曼麗第一次擔任國藝會董事長時提出的,是國藝會非常長效型的專案,至今少說已經有15年了。 當時策展專案考慮補助有資歷的策展人,經過數年之後,考量到年輕一輩的策展人要拿什麼資源開始累積策展實務,加上前述「東鋼專案」的因緣,才開始有了「策展人培力專案」的出現,考量向下延伸、拉拔年輕的策展世代。 但目前臺灣資深策展人,要持續累積國際策展人脈與經驗的機會有限,過去多數都是靠臺北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等平臺,因此有必要持續拓展更多的機會與管道。 精靈幻舞舞團長年不斷耕耘表演藝術以及人文藝術,從鏡框式劇場延伸跳脫至生活各角落,並以天以大自然土地為舞臺。
由於「東鋼專案」對藝術家創作有明顯的效益,而當時與侯太太同樣是國藝之友的企業家邱再興(現任國藝會董事),看到「東鋼專案」的成果後,也主動詢問國藝會能否協助評估,有何資源是鳳甲美術館可以協助藝術界的? 當時策展相關的資訊、生態與組織資源都不若現在那麼豐沛,藍恭旭認為從「東鋼專案」開始後,藝企合作有了新的實踐可能,因此他跟邱再興建議,鳳甲美術館可以釋出檔期與空間,給予年輕策展人開展策展生涯的機會,同時提供館務行政的支援(如文宣策劃),來建立策展人展覽實務的操作經驗。 當時專案也由館舍規劃策展工作坊,讓入選的年輕策展人上課,在更多面向上開展多元的經驗,這樣的規畫便成為「策展人培力專案」往後數年執行的主要模式。 由於整個檔案庫的基礎,是獲補助者以核銷為目的所提供的成果資料,一開始並不是為了公開呈現所準備,2譬如摻雜了執行過程的檢討等,未必適合全部對外露出,此外亦有描述深淺的差異,有些寫得豐富,有些則言簡意賅,所以在檔案上線時,承辦人員會主動請獲補助者檢視網頁,若有覺得不適當之處可再做調整。 截至目前沒有遇到需要大幅修改的情況,得到的回饋,比較多的是更正原始資料裡不甚精確的地方;另外也有當初僅為階段性的計畫,後來有了新的產出,希望可以一併置入成果檔案中。
國藝會補助: 文化新聞
面對上述兩大發展瓶頸,最終演出版本作了許多調整,讓作品在此階段顯得相對完整且更具說服力。 對筆者而言,儘管依然陷在「戒嚴時期蔣政權」與「人性權力關係」之間尷尬拉鋸,但就「個人之於羣體」以及「身體差異」這兩部分,皆處理得更為細膩。 在演出版本中,個人與羣體之對應大幅增加,讓彼此間的你來我往更富層次變化,且在段落中前後呼應(如結尾處眾人搬動挖空臉的蔣介石頭像,遊移在眾人外的個體偶爾挑釁,偶爾走避,甚至重複前段抬腿跳芭蕾動作作為無聲抗議),讓本顯得零散、互不相干的段落浮現敘事邏輯。 而當舞者作著制式動作時,也可觀察到舞者不再只是不經意地表現天然差異,而是具體地認知了彼此身體質素不同(如專業舞者驕傲地抬腿,作出優美芭蕾動作)。 換言之,最根本的「國立編譯館」脈絡問題雖尚待解決,但張可揚已在可行範圍內,試圖理清這一系列關於個體、規範、羣體、差異等問題。
國藝會補助: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本網站作為支持藝術發展之平臺,期望「TAIWAN TOP演藝團隊」能帶動臺灣表演藝術能量的擴張與匯聚,樹立正向循環的藝文生態,創造藝術的優質展現與無限可能。 對於「長篇小說」定義,係參考國內、外長篇小說相關獎項之字數設定,以「10萬字以上」為客觀認定,並參酌獲補助者主觀認定之8~10萬字作品。 為支持國人創作發表以及委託創作作品的持續演出,落實國人創作成果的應用與分享,「作曲專題資料庫」以歷年(1997~2016年)獲補助作曲家為對象,徵集作曲家相關個人簡介及作品資料,建置「作曲專題資料庫」。 「祕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2020)展覽中展示的「臺灣—全球南方政經、藝文事件年表」。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接著,印卡再問「評論人如何面對當代藝術策展背後的『歷史性制度』(regime of historicity)」,將其「轉換成為一種批判資源,成為策展人、藝術家的對話者,與勾勒出感官的邊界與限制」? 他提出評論置身產業史與感官史的思考路徑,含括「展覽對於歷史性制度的描述」、「展覽中科技命題的藝術化」與「藝術始終科技畛域的重新組合意義」等方法。
國藝會補助: 國藝會給創作者的「補助款」可以被強制執行嗎?
許多的紀錄片工作者與藝術團體紛紛放下手上的工作,深入災區,用藝術的方式去參與整個災區的重建;然而在災區中,連基本的生活都成問題,遑論創作,加上通訊的中斷,根本不可能有餘力撰寫申請補助的企劃書。 多年後回頭來看,許多關於九二一珍貴的紀錄片與口述歷史,都是在這個計畫的支持下進行與延續的。 希望透過補助成果資料的集中和梳理,發揮檔案庫所具備的強烈公共性,產生集合的力量,讓臺灣藝文環境中的工作者們,能借過往之鏡找到方向,推動創作能量不斷延展,並進一步營造有利於全民的文化藝術生態。 專案源於民國81年,設立之初,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啟動之「國際性演藝團隊扶植計畫」。 該計畫以培養具本土特色與專業水準之表演藝術團體、協助其發展國際演出為目的。
國藝會補助: 「文心之所藝」的評論創作主體: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如何擴展當代藝術評論的定義?
在當代藝術生產朝向其他領域擴張,且受技術科學與網際網路影響帶來語言轉變之際,藝術評論自然必須調度技術史乃至自身跨學科知識體系進行回應探討。 遊崴闡述,當科學或科技的詞彙進入當代藝術的整體描述時,重點並非在於科技本身,而更關乎科技的歷史向度研究。 與此同時,也就不再若傳統藝術評論僅僅關注作品本身,而輻射囊括廣義的文化文本,導向近似比較文學式的評論書寫;誠然,評論人透過對話,協助或陪伴藝術家解決問題之餘,也在解決自身知識體系的梳理與統整。 國藝會補助 印卡補充自己過去所受的理工與STS背景訓練,在當代藝術場域中實有挪移轉換的可能,因科學與人文並非二元對立。 他表示在西方的詩學傳統中,「詩」即意指「做」,有「making」之義,因此這般藝術評論的發展狀態對他而言,在所有術語之下,其實更旨在回頭理解任何藝術的創作過成。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自2018年起開辦「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簡稱「現象書寫」)補助至今,即將邁入第四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