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湄特別提醒,如果在「鎖骨內側」觸摸到小結節,且小結節一直長大,即使不痛不癢也「一定要就醫」,因為該處牽扯到的器官太多,有肺部、食道、胃癌、甲狀腺癌等,需要做更進一步檢查,才能逐漸找出病因與進一步治療。 陳世璽分享臨牀上一起案例,一名56歲男子左側頸部出現 1-2 公分的腫塊,且隨時間變大,咽喉處還有異物感,進一步安排頭頸部超音波配合細針抽吸檢查後,才發現頸部的腫塊原來是癌症轉移的淋巴結。 耳鼻喉科醫師對頸部構造相當熟悉,會根據一些線索來判斷一個頸部腫塊的性質。
- 耳鼻喉科醫師可執行纖維內視鏡檢查鼻咽腔及喉、下嚥部,尋找可能之原發惡性腫瘤。
- 身體若有部位突然出現腫塊,總讓人擔憂不已,怕是惡性腫瘤想趕快前往醫院確認。
- 物理治療師葉懿昕說,深層的呼吸可以幫助淋巴管疏通;另一個方法是透過肩胛骨的活動,平時有空的時候,可以幫肩胛骨做全方位的轉動,從上抬聳肩、下沉、雙手前伸、後收、上旋、下旋等方向,幫助頸部肌肉放鬆,肩頸放鬆了,全身血流循環也通暢。
- 這類型的腫塊通常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但有些家長還是會很擔心。
- 當我們去看感冒的時候,醫生常會做觸摸「脖子」的動作,這個基本動作是醫生要判斷是單純的免疫系統異常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或是癌症造成器官出現腫塊。
- 此時若不及時以抗生素治療,或即時切開排膿,可能會因此影響呼吸道或造成胸腔膿瘍而危及生命。
二是身體需要讓它恢復功能, 發揮它的免疫殺菌作用, 頸部腫塊位置 增強體質。 頸部硬塊形成的原因眾多,倘若發現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不要胡亂用偏方甚至不與理會,應盡速找有經驗的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診治,得到正確診斷後,定出治療的計畫。 三.腫塊的特性:堅硬度藉著觸診決定,可能是實心的或是囊腫性的。 紅、腫、熱、痛,表面平滑,與周圍組織不沾黏,具彈性等則較偏向良性腫大。
頸部腫塊位置: 健康雲
這類型的腫塊通常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但有些家長還是會很擔心。 若經檢查確認為良性腫塊、且無症狀不影響生活時,可先觀察,不用急著動手術,因為這類良性囊腫有些會隨著年齡而消失。 如果這些異常的結構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及成因有可疑,患者應被轉介作專科評估。
4.亞急性甲狀腺炎:若近兩三個禮拜曾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接著頸部疼痛,且觸摸時劇痛,加上不明發燒,就須考慮。 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 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廖立人提到,我國甲狀腺癌發生率逐年增高,不過死亡率低,好發於50歲,且女性是男性的3倍。 目前甲狀腺癌發生的真正原因並不清楚,可能與荷爾蒙、基因有關。
頸部腫塊位置: 健康 熱門新聞
除了問診、觸診,也會以小圓鏡或是內視鏡檢查鼻咽腔、口腔、喉部和下嚥部,尋找可能之原發惡性腫瘤。 也可以安排頸部超音波檢查頸部腫塊,並同時會做細針穿刺檢查,確認頸部腫塊的性質。 年輕人頸部出現腫塊,有蠻大可能是發炎感染引起,但臨牀經驗顯示,若是40歲以上民眾出現頸部腫塊,要特別小心是頭頸部癌症如鼻咽癌、口腔癌或是咽喉癌轉移而來。 例如正中頸部位的腫瘤,可能是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舌骨囊腫等。 上方頸部,可能為鼻咽癌、唾液腺腫瘤,或其他頭頸部癌症轉移。
- 若經檢查確認為良性腫塊、且無症狀不影響生活時,可先觀察,不用急著動手術,因為這類良性囊腫有些會隨著年齡而消失。
- 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喫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竈,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
- 做超音波時,判斷惡性機會較高的話,會建議患者進行細針穿刺抽取細胞化驗,一旦發現是惡性,就需要進一步手術。
- 另外還有一個位置就是鼠蹊部,男性若在鼠蹊部、腹股溝等部位有淋巴腫大,可能是泌尿道疾病,若是女性鼠蹊部淋巴腫大,則可能是子宮頸癌,必須盡快找相關醫科確診。
- 此類型腫塊包括囊腫、甲狀腺腫塊、血管腫塊、唾液腺等。
聲音、聽力突異常,可能潛藏癌症危機 林奐宇特別提醒,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週刊王CTWANT] 別輕忽身體任何微小的警訊! 三立電視董事長林崑海因頭頸癌病逝消息,讓人們關注頭頸部位的相關疾病,家醫科醫師陳欣湄也在「健康2.0」指出,大家其實可以透過頸部發現不少癌症的警訊,若脖子有腫塊且2週內「不動如山」,甚至越長越大,就要小心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徵兆。 感染腫塊大部分都需要抗生素治療或是開刀引流,多數民眾關心的是增生性腫塊,因為增生性又可分成「良性」或是「惡性」,其中良性腫瘤最常見是甲狀腺疾患,惡性腫瘤常見像是癌症轉移性淋巴結。 值得注意的是,有種不明病毒感染也會引起頸部腫塊,以年輕女性為多,發生於兩側頸部淋巴結。 例如有些女性後頸部淋巴結出現一長串腫塊,伴隨發燒、疼痛等症狀。
頸部腫塊位置: 脖子怪怪的別輕忽!「這位置」出現腫塊可能是癌症徵兆
可是如之前所述,結核菌頸部淋巴腺炎和肺結核一樣,一定要接受抗結核菌藥物治療半年以上,否則可能會造成全家或是工作同事被感染。 1.先天性腫瘤:包括甲狀舌骨囊腫、鰓裂囊腫、囊狀水瘤等。 這些專有醫學名詞讀者不需要懂,只要知道囊腫的產生是因為胚胎發育時,一些組織並未消退完全,以至於發生積水或是積淋巴液,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頸部腫塊位置 另外,超音波影像可以協助醫師更進一步的判斷腫塊的良惡性,因為在過去沒有頭頸超音波的輔助,醫師都只能用手來觸診,比較小或比較深的腫塊檢查不易。 所以,建議民眾平常不妨養成自摸頸部的習慣,若摸到頸部有硬塊,先不用太緊張,可先觀察一星期,若腫瘤消失不見,表示頸部腫塊是感染或發炎引起;反之,如果頸部腫塊有持續變大的情況,就得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Kikuchi disease一般不需治療觀察即可,但是疼痛厲害時 也可以服用消炎止痛藥,甚至使用類固醇,對於縮短病程有幫助,一般預後很好,3~6個月即可痊癒,且大部分的病人不會復發。
頸部腫塊位置: 醫師 + 診別資訊
甲狀腺功能性異常,指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甲狀腺結節的部分,也就是腫瘤生成的可能性,從而以頸部腫塊的症狀顯現。 胸鎖乳突肌在人體結構學上將頸部分為前頸和後頸三角。 甲狀腺和其相關問題是前頸三角內異常的其中一個較常見成因。 在頭或頸發生的癌症,通常在擴散至其他地方前,會先擴散至頸部的淋巴結。 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一旦出現頸部腫塊,須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且根據腫塊發生的不同部位,也是一項有利於鑑別的考量。 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以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
頸部腫塊位置: 頭頸部的腫瘤常見問題
電腦斷層掃描 ── 頸部腫塊位置 雖然不及磁力共振掃描精準,但有助找出腫瘤或確定其類型、檢測腫大或出血,並評估治療效果。 注射含碘顯影劑可加強異常組織在電腦掃描中的能見度。 除了問診及理學檢查後,臨牀醫師可藉著使用一些技術,求得正確的診斷。 非侵犯性的檢查,如電腦斷層和超音波,可決定硬塊的大小以及與附近構造的關係。
頸部腫塊位置: 癌症只有健檢才能知道?7大早期症狀別輕忽
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纔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 她指出,腫塊靠近頸部前方,以甲狀腺腫居多,靠近耳下、腮骨下方的腫塊多與口腔癌如咽喉癌、唾液囊腫有關,但也有可能是血管瘤。 當有懷疑時,就可以使用超音波導引的細針穿刺,針對腫瘤抽取部分細胞來做病理檢驗。 只是頭頸部的區域有些部位還是會阻擋超音波,像是顏面骨、喉部軟骨與氣管等,但大部分需要觀察的部位都可利用超音波加以檢查。
頸部腫塊位置: 脖子上有腫塊,要看耳鼻喉科!醫師教你用外觀初步判斷:腫塊是良性還是惡性
以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與鑑別診斷,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纔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 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 雖然通常沒有治療的需要,但進行適當的檢查,能確保不會延誤必要的治療 [3]。 超聲波及超聲波導引活組織檢查 ── 是首選的檢查。
頸部腫塊位置: 以上摸到頸部腫塊 小心惡性腫瘤引起
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 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纔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 淋巴結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炎腫大, 頸部腫塊位置 都是它附近的炎症(如發炎、傷口等)引起的。 頸部腫塊位置2025 頸部腫塊位置 附近存在這個炎症的話, 那這淋巴結的病症就是普通的淋巴結炎。
頸部腫塊位置: 脖子外面有壓痛感,摸不到腫塊是什麼原因?
良性腫塊 ── 雖然它們不會轉移,但如果它們影響到神經或在頭頸部施壓,仍可以是嚴重的,而且往往需要以手術切除。 頸部腫塊位置 此類型腫塊包括囊腫、甲狀腺腫塊、血管腫塊、唾液腺等。 如果你的頸部有莫名的硬塊或是淋巴腫大,千萬別大意,這可能是癌症的警訊。 林奐宇也分享,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在門診就診時即可同步進行,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 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
頸部腫塊位置: 甲狀腺結節診斷:超音波檢查+細針穿刺
反之若按壓時不太會疼痛,較硬,不可移動,且逐漸變大,則惡性的機會相對提高。 以小孩居多,亦有可能於成人時出現,包括鰓裂囊腫(約佔小兒頸部種塊的20﹪)、甲狀舌骨囊腫、真皮囊腫、血管異常(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 我們也可以從頸部的肌肉區域,來判斷腫瘤的可能種類。 我們頸部依照不同肌肉所圍成的界線,可分為1至6區,提供給讀者作為初步判斷參考,但詳細診斷,還是要請醫師確認。
頸部腫塊位置: 肺癌無聲殺手 腫瘤一公分就可能轉移
這些腫瘤可能是原發性或繼發性,源自頭部或頸部,包括甲狀腺、咽頭、喉頭、唾液腺、腦部及/或其他位置。 頸部是免疫系統最活躍的區域,一則它是通往大腦的通道;另外,因為緊鄰眼睛、耳朵、鼻子與口腔等人體對外的器官,這些器官常會接觸到傳染病毒,因此有很多免疫的淋巴結,當有外來的細菌、病毒入侵時,這些淋巴結可能會因為身體發炎反應而腫大。 工作滿檔的曾國城,日前洗澡時摸到頸部左側長了彈珠大小的囊腫,嚇得趕緊就醫檢查,幸好不是長了壞東西,只是因為工作太忙,免疫下降造成身體出現的發炎反應,醫師要他好好休息,追蹤半個月就可以。 甲狀腺腫大可概分為2種,一是「功能性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亢進會有的症狀如身體燥、怕熱、凸眼症、小腿黏液水腫等,低下的狀況則是怕冷、四肢冰冷、便祕、眼皮浮腫等。 第二就是「結節」也就是腫瘤,外觀上可能有腫起來,或出現壓迫症狀如壓到呼吸道,或造成不好吞嚥的情況。 頸部腫塊位置2025 頸部腫塊位置 2.感染:包括細菌、結核菌、病毒、黴菌、放射線菌等所造成的感染。
聲音、聽力突異常,可能潛藏癌症危機林奐宇特別提醒,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若出現頸部腫塊且伴隨以下6症狀,建議盡快就醫,進行頭頸部詳細的檢查,才能確認是否有潛藏癌症的可能性。 若發生脖子腫大摸到腫塊時,如何初步判斷良性還是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