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報導,德馮德納夫人(Genevieve de Fontenay)曾領導法國小姐選美比賽數十載,體現了法國女性的時尚理念,但極不贊同現代對女性和性別的看法。 馮治本醫生 疫情解封之後,出現報復性出國潮,不過很多人的護照都過期了,為了重辦就得要新拍照,而現在就連大頭照不僅也吹起了一股「韓式」風格,同時也出現了「醫美級」風,讓顧客可以依照想要的五官、臉型盡情調整,把證件照搞得像是微整型一樣。 馮治本醫生2025 現代男女越來越注重健康的身心及得體的外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皺紋也會自然增加,當然會讓人不免顯老,對付皺紋有效的方法,常見的就是施打肉毒桿菌,能快速地去除惱人的紋路。
- TOPick曾訪問本港衛生署法醫科高級醫生藍偉文,瞭解法醫的工作日常。
- 在香港,很多人大概在今次疫情才逐漸認識視像診症,但在內地、歐美國家,視像診症已推行一段時間,在疫情的推動下使用率更有高速增長。
- 現代在宅醫療,已不是隻由一個大夫拿着包上門診症,背後是一整個醫護團隊——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各個照顧者的合作。
- 馮醫生正計劃進一步推廣「在宅醫療」,希望透過與社福機構合作,將服務擴展至院舍以外長者,長遠而言,讓「在家終老」成為長者晚年生活的一項選擇。
- 藍醫生指,現實中的本港法醫總是忙著解剖驗屍、會見家屬、出庭作證及擔任「警察醫生」(Police Surgeon)。
- 「有時病人只是皮膚痕癢、敏感而去求醫,如果坐在診所等一小時,而旁邊病人又咳又發燒,其實都有風險,他們會考慮視像診症會否更好呢?」而一些病人需要私家醫生的轉介信,向專科尋求治療或者配藥,未必有需要向醫生問診,都會傾向視像診症,減低感染風險。
總的來說,運用創新科技創建盛齡城市,令長者延緩衰老,並改善安老服務,提升長者健康,也可減低政府醫療負擔。 社會各界宜攜手多作溝通,瞭解安老服務的需要,科技界作創新構思,社福界又可締造服務機會,大家共同協作更多新頴、別具意義的服務。 然而,Wilson也坦白說,雖然自己很想在香港推廣在宅醫療,但在宅醫療對病人來說,還是要講緣分,他有個案,最後是送回醫院。 馮治本醫生 「我們一半以上病人是長者和癌症末期病人,要知道,在宅醫療的概念,不是醫好他。都近百歲了,如何醫好?癌病末期了,如何醫好?整個概念是關心和照顧 (care),成件事包住的是care。」正如他給記者看的書一樣,在宅醫療正是從cure到care。 當上醫生,又從醫院跳出來開創新醫療平臺,這是Wilson過去沒想過的。
馮治本醫生: 醫生批公院將長者推來推去 治標不治本
「主要是一些行動不方便、出門求診困難的患者。很多時,病人往往沒有其他選擇,便送入急症室。當然,近期疫情關係,長者更不想外出看病。」香港的遠程醫療發展正急起直追,除了DoctorNow NEEDS, 還有其他團隊提供服務,為長者安排覆診時間、急症室輪候及配對醫生等。 現代在宅醫療,已不是隻由一個大夫拿着包上門診症,背後是一整個醫護團隊——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各個照顧者的合作。 社企「老友所醫」(Doctor Now Needs) 作為科技平臺,以共享經濟模式,利用社會資源,也能為院舍減輕人手。 創辦人馮治本醫生有感於公私醫院服務失衡,六成公立醫生因診治九成病人而應接不暇;四成醫生於私家醫院照顧一成病人,故鼓勵私家醫生善用閒置時間服務社羣。
她於1954年加入法國小姐委員會(Miss France Committee),於1981年成為主席,並且擔任此職務超過25年之久。 由於肉毒緊緻療程不用手術動刀,不需漫長恢復期只需注射施打,民眾接受意願較高,被譽為「醫美入門款」,但市面上都稱為肉毒桿菌,究竟有什麼不同,第一次接受療程的民眾,其中的眉角不能不知。 生活 Power Up 網站 馮治本醫生2025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馮治本醫生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馮治本醫生: 【真實版法證先鋒】高級法醫走進殮房解剖室 法醫工作禁忌不能說的兩個字
節目一開始每名囚犯要先後從7張炸彈牌及3張白卡牌中抽一張牌,每玩完一個遊戲,勝方可以用一張炸彈牌換取敵隊的白卡牌,最後炸彈牌較多一隊就要接受懲罰。 馮治本醫生 藍醫生稱,做得醫生基本上沒甚麼禁忌,但有些道德上的守則需要遵守,例如不可在家人面前談論死者,是對人的基本原則及應有禮貌。 以風化案為例,法醫會檢查受害人身上有沒有明顯傷痕、看受害人的性器官、外陰地方有沒有被傷害或性行為的痕跡。 最重要的是取各樣的樣本,例如精液,如有需要都會抽取血液、尿液樣本化驗,證實講法。 馮治本醫生 當年法醫科的機制只有16個名額(現有17個名額),滿員的話,就算你看完「法證先鋒」對法醫科感到很有興趣,都沒有機會加入。
- 當年法醫科的機制只有16個名額(現有17個名額),滿員的話,就算你看完「法證先鋒」對法醫科感到很有興趣,都沒有機會加入。
- 2016年和醫護朋友一起創立社企「DoctorNow NEEDS(老友所醫)」遠程醫療平臺,主要與NGO合作,到院舍為長者應診、透過流動應用程式作視像診症及速遞送藥等。
- 成立至今,「老友所醫」已招募了逾30位醫生,與70所院舍合作,提供了近6000次服務。
- 政府多年來提倡居家安老,76歲張雪英長居家中,但終日不安寧,因她要在不同醫院專科奔走,高峯期時穿梭4間醫院看9個專科,每次求診苦候3至5小時不等,換來卻是一堆幾個月甚至一年後的覆診紙條,令她飽受煎熬,「不想自己(突然猝死)整污糟間屋,又麻煩到別人」。
院長蔡曉君表示,以往曾派員工一日外出三次,分別陪伴三名長者到診所求醫;醫生到診服務不但節省人手和時間,也能避免長者耽誤病情。 她每月到護老院提供十多小時到診服務,主要為患上傷風感冒的長者診症。 一羣熱心的註冊西醫和醫護人員,於2016年創辦社企「老友所醫」,利用工餘時間,為院舍和居家長者提供到診和視像診症服務。 提供各醫生的診所地址、聯絡方法、應診時間和專業資格等資訊供市民參閱,以便大家能夠選擇自己所需的專科醫生。 運用創新科技 創建盛齡城市
馮治本醫生: 以Uber 模式為長者治病
本地醫療社企「老友所醫」(DoctorNow NEEDS)為長者提供上門及視像診症服務,減輕行動不便長者的求醫壓力;平臺創辦人馮治本醫生指,疫情下視像診症需求增加,很多人不想去診所求醫,因家庭醫生第一綫接收發燒病人,擔心旁邊一同候診病人若發燒,有機會被傳染。 馮治本醫生 「有時病人只是皮膚痕癢、敏感而去求醫,如果坐在診所等一小時,而旁邊病人又咳又發燒,其實都有風險,他們會考慮視像診症會否更好呢?」而一些病人需要私家醫生的轉介信,向專科尋求治療或者配藥,未必有需要向醫生問診,都會傾向視像診症,減低感染風險。 香港大學醫科畢業後,在公立醫院工作7年,曾任職急症室、內科部門及老人外展服務(長者院舍)。 2016年和醫護朋友一起創立社企「DoctorNow NEEDS(老友所醫)」遠程醫療平臺,主要與NGO合作,到院舍為長者應診、透過流動應用程式作視像診症及速遞送藥等。 去年該平臺開始「在宅醫療」,透過與社福機構合作將服務擴展至院舍以外的長者或有需要的病人。
這醫療模式講究的care,在效率高、凡事快手快腳較少理會人性感受和美感的大都會香港來說,可能就是最缺乏的。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臺。 藍醫生透露,半夜時分,除了兇案現場,如發生緊急、突然的風化案,法醫都要馬上出動去醫院,甚至在辦公室幫忙做檢查,取證據。 藍醫生指,現實中的本港法醫總是忙著解剖驗屍、會見家屬、出庭作證及擔任「警察醫生」(Police Surgeon)。 她曾是法國時尚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模特兒,生前總是戴大禮帽及穿著優雅服飾,通常是黑白色,這個標誌性裝扮使人一眼就能認出她來,是巴黎時尚和魅力的典範。 德馮德納夫人在擔任法國小姐委員會主席期間,將全國選美大賽企業化經營,出售部分業務以提高曝光度,並且步入商業及電視方面的成功軌道。
馮治本醫生: 醫生教室
依靠互聯網科技能有效調配資源,減少資源閒置,又能幫助有需要的人,實踐「共享經濟」,是近年備受推崇的營運模式。 「共享經濟」已進入老齡服務界,只要有牽頭人用心整合,便能為長者作出貢獻。 在宅醫療是一個比較人性化的醫療服務,除了安寧病人,亦有其他病人採用,「例如最近我們(醫療團隊)上門看了一個發燒的肺炎病人,因為私家醫院擔心是新冠肺炎,都不敢收,其實他是患了其他肺炎。其他在宅醫療也包括不想去醫院的抑鬱症病人等」。 他從口袋裏取出一本書,問記者有否看過,書名是《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原來臺灣在2016年已推出「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將居家醫療列入全民健康保險的給付項目。
馮治本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也提出,政府有決心加強推動個人和社區參與,統籌和協調不同醫社界別,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鼓勵市民預防疾病,加強自我和家居照顧,減少住院需要。 2018至19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提高長者醫療券的累積上限至5,000元,並一次性提供額外1,000元醫療券金額。 近月,她到廣華醫院老人科覆診時,她告訴醫生自己有時頭暈、呼吸困難、咳嗽難止,結果經10分鐘的會診後,她得到了5張紙:X光照肺、10月11日作言語治療、明年2月21日做腦掃描、明年2月6日抽血化驗、明年2月10日再覆診。 除了驗屍外,法醫亦需要進行其他「對人」的工作, 當中包括上庭作呈堂證供,在法庭上向法官、事主、律師等人去解釋清楚。 藍醫生解釋,法證是針對死物取證的工作,而法醫的工作則以對人或屍體為主。 法證基本上是實驗室的專家,不會接觸屍體,主要在處理證據,例如現場血跡、指紋、物件、兇器等,但不會接觸人。
馮治本醫生: 馮治本醫生
馮醫生認為以視像形式進行覆診亦合適,因為之前雙方已見過,醫生對病人情況較為瞭解,並且已與患者建立了一定的醫患關係,會診時會較為順利,再者大部分覆診都是配藥,透過視像形式已能處理。 馮治本醫生 不過急症就未必適合,若患者血壓低、含氧量低、發高燒不適等,醫生親身治理會較理想。 社企「老友所醫」於2016年成立,是一個醫生預約平臺,專門為長者提供醫生到診和視像診症服務。 有需要的長者和院舍可透過電話或手機應用程式聯絡老友所醫的職員,評估病情後,再安排醫生上門診症。
馮治本醫生: 堅持本土元素 香港製造遊戲大熱
現實上,偶有醫生羣內無法接單,便由馮醫生包辦,一般病情是傷風、感冒和皮膚病;如屬急症會建議去醫院急診。 「有的女醫生要照顧家庭,不打理醫務所,是自由人,因而加入為長者治病的行列。」每次診金380元(可收醫療券),包括醫生上門就診、五天藥物以及免費覆診。 比較私人診所治病收費上千元,老友所醫的醫生實質每次只收其中200元(帶車馬費性質)。 馮醫生說,該社企期望更多醫生參與,使拓闊更大服務範圍包括:上門幫助獨居長者,並為志願組織服務,希望加強社區的長者基層醫療,令長者自主安享盛齡生活,實現居家安老,融入社區。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帶動多個範疇的科技發展,遙距醫療正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