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者常被認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臨牀研究證明它與足跟痛的因果關係很難肯定,蹠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墊高足跟,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前足蹠屈,緩解蹠筋膜的張力,都可使症狀減輕。 可於足根內側局部壓痛點進行藥物注射治療。 臨牀上常用腎經穴位的太谿、筋會穴的陽陵泉,配合崑崙穴、承山穴、飛揚穴並鬆解小腿條索等。 若在急性期局部腫脹疼痛拒按,中醫師會使用動氣療法,一邊針刺遠絡取對應穴位大陵,一邊配合足跟跺地動作以疏通阻滯的經絡。 遠絡取穴的治療方式早在《黃帝內經》即有以下記載。
(中醫藥pharmnetcomcn):此法最為多用。 取28-30號0.5-1.5寸毫針,在病竈或穴區邊緣皮區刺入,針尖可呈15-45度角斜向中心,每針距離宜依據症情相隔0.5-3釐米;進針深度,在0.3-1寸之間,以得氣為佳。 在圍刺的同時,亦可在病竈中心刺入1-3針,進針可略淺,留針時間相同。 取穴: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功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可清熱安神、紓緩腰腿,治療頭痛、腰痛、高血壓、踝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病症。
足跟痛中藥: 足底筋膜炎發生原因?高危險族羣?
足底筋膜炎是頗為常見的肌筋膜疼痛症,由於全身力量都加諸在腳上,導致這種病症不容易治好,甚至無法走路出門,如何治療跟腱炎? 對諸多疼痛不適均有很好的輔助療效作用。 本病臨牀表現主要為跟部疼痛,以體位改變及長期站立、行走時症狀為明顯,休息後稍減,再行走時疼痛又出現。
堡醫師之前關於足弓的文章已經很完整了可以參考。 (一)按摩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部第二、三趾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凹窩處,或是將足趾用力彎曲時的最凹處,湧泉穴是腎經的井穴,有人稱之為長壽穴。 可在睡前將雙手掌搓熱後以手掌搓揉湧泉穴至溫熱感,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和安眠的效果。
足跟痛中藥: 病歷上「藥物過敏」到底指啥?有「6大前兆症狀」都中標!
而痛證一般分類為虛或實,虛證者一般喜溫喜按,疼痛局部或者牽涉身體部位,病程較長發病慢反覆發作;而實證者則相反惡熱拒按,發病急病程較短,局部疼痛為主,消除局部病竈後,復發率反而不高。 足跟痛中藥2025 而由於足跟痛患者以拒按為主,因此,足跟痛分為實證或因虛至實兩大類別。 同時,足跟痛屬於痹症的一種,由於肝腎不足, 氣血虧虛,筋骨失養;足部為人體之下部,屬陰,易受寒濕之邪,凝滯血脈, 血不榮筋,氣血瘀滯,經絡不通,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不鬆則痛。 因此中醫治療足跟痛的治療上基本會應該以疏經通絡,活血行氣祛瘀止痛為治療原則。 (1)蹠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慢性、輕微外傷積累引起的病變,表現為筋膜纖維的斷裂及其修復過程。 在跟骨下方偏內筋膜附近處可有骨質增生,形成骨脊。
- (郝曉婷, 2018) 認為除了局部針刺,還結合循經理講下病上取為指導,針刺選用遠端的合陽、承山和飛揚穴,再加上局部的太溪和申脈, 通調經絡, 從而增加氣血運行, 通經活絡,達至通則不痛。
- 而且還發現,當把患者跟骨痛治癒後,再作X光同位檢查,原骨刺的形態、大小,絲毫未見改變。
- 各種疼痛的發生總是令人特別難受,不但可能造成情緒的不快,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 (3)跟骨後滑囊炎: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
本病雖不會致殘,但日久因跟部疼痛而影響行走,影響日常生活,對中老年患者的工作則影響較大,為難治之病之一。 足跟痛中藥 熱敷是其中一種簡單的方式,且不僅簡單,還可以藉由熱傳導促進發炎所堆積的組織液散開,進而得到改善和舒緩。 熱敷的方式有兩種,包括泡熱水和使用吹風機,泡熱水建議可將腳浸泡在40度以下的熱水裡約20分鐘,而使用吹風機則建議將吹風機和距離腳底疼痛處保持5-10公分的距離,吹個10分鐘便能獲得緩解。
足跟痛中藥: 中藥足跟痛貼膏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使藥效數倍提高
另外像是腸胃功能不佳的病人,若是單喫六味地黃丸反而會使胃腸阻滯而腹脹不舒、耽誤治療,建議還是找合格中醫師診斷擬方。 足跟痛臨牀表現為早晨起牀後站立時疼痛較重,行走片刻後疼痛減輕,但行走過久後疼痛加重。 局部檢查無紅腫,在跟骨蹠面的跟骨結節壓痛或可觸及骨性隆起。 中年以後,肝血腎精漸虧,腎陽不足,致筋骨失養,更兼長期站立或行走於硬地,跟骨結節部遭受牽拉,氣血受阻,更兼風寒濕邪內侵而成。
足跟痛中藥: 治療方法
(林松青, 2012)足跟周圍軟組織病變所引發的足跟痛患者54例為治療對象, 採用電針配合溫針灸治療, 15次後觀察療效。 因此,在服用止痛藥時,最重要的是要特別留意服用劑量,請務必按照藥袋或藥盒上的指示,千萬不要因為過於疼痛,或是急於改善疼痛,就無限制的過量吞服止痛藥,或是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止痛藥。 患上足跟痛患者必須做運動以改善氣血,由於本病常見於早上起牀時,因此在起牀時可穿上鞋襪,先用足跟踩地板二十至三十次,起初做本運動時或有痛楚,但隨著堅持運動後疼痛會逐漸減輕。 足跟痛多發於中、老年人,輕者走路、久站纔出現疼痛;重者足跟腫脹,不能站立或行走,平臥時亦有持續酸脹或針刺、灼熱樣疼痛,疼痛甚至涉及小腿後側。 一般來說,足跟痛病患,除非萬不得已,多數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而保守治療的效果,大多數可取得較滿意效果。 故在疼痛難忍之時,給予少量口服止痛藥止痛,可取得一定止痛效果,但此類藥物有一定的胃腸道副作用,不宜久服,故宜與中藥外敷、外洗等一齊作用,短期內達到止痛效果。
足跟痛中藥: 足底筋膜炎爆痛反覆發作 3招運動腳跟變輕鬆
如疼痛劇烈之際,使用封閉針直終斷痛感神經之傳遞,暫時緩解疼痛,故此無論局部或遠端的致病原因是沒有解決,相信復發率甚高。 中藥內服及中藥薰洗對治療足跟疼痛有正面作用,強骨堅筋,疏經通絡止痛,雖然需時較長,但有效低復發率。 最後,患者應該康復後,仍要堅持良好生活習慣,注意飲食健康,減輕體重能直接減低足跟承重負荷;減少跳躍性等運動,堅持增加肌力平衡鍛練,不宜久站或遠行勞損筋骨,避免山澗以防水濕涉足,引動內濕流注經絡。 跟底部外敷膏藥,可以改善局部血液運輸,疏通經絡,消除局部的炎症,緩解疼痛,促進足底組織肌肉恢復。 通過不同的藥物之性味作用,由經脈入病竈,直達病所,藉以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補虛瀉實、協調陰陽等作用而達到徹底治癒足跟痛的目的。
足跟痛中藥: 足底筋膜炎休息就會好?醫:容易再次復發
慢性的足跟痛,可由蹠筋膜炎、跟腱炎、跟腱滑囊炎反覆發展,演變成慢性炎症。 在慢性反覆發作的跟部痛症中,以跟部蹠筋膜炎佔的比例最高,幾乎佔80%以上。 (朱樹波., 2017)針刀療法簡單易操作、創傷小。 足底入路損傷肌腱, 病程修復時間較長。 側方入路鬆解肌腱下方, 不損傷肌腱, 病程修復時間短, 療效非常明顯。
足跟痛中藥: 中藥足跟痛貼膏幫你有效從根本上緩解治療足跟骨刺,走路不再受它困擾
臨牀足跟痛是其中一種較為常見而容易反覆性發作的病症, 晨起行走或足跟著地時受力時頓時觸發足跟疼痛,但髁關節活動後,疼痛反而稍為緩解,但久行或久站後疼痛又會加重。 單側足跟疼痛較為常見, 表面檢查並無紅腫熱,部分曾經受髁關節扭傷史的病人表現有輕微腫脹,身體其他部位並無明顯疼痛誘因。 大部分患者明確指出壓痛點,好發部位多侷限於跟骨負重區偏內側方或跟骨大結節處 (徐洪璋, 2017); 部份患者從X光片內側位片,可見骨刺出現在壓痛點附近位置, 足跟痛中藥 (宋劍君, 2006) 認為足跟痛與骨刺的方向成正比。 好發於中老年肥胖人羣及運動員, 男性發病比女性為高, 他們之間的發病機制各有不同, 但均以足跟部蹠面疼痛為主症。 (1) 假性足跟痛:足跟痛常表現為早晨起牀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幾步後便可以逐漸緩解。 足跟痛分為兩種:一種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證實確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點集中;另一種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沒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續疼痛,雙腿有沉重的乏力感。
足跟痛中藥: 臨牀表現
(張蘭, 2012) 認為人體長期站立行走或負重, 使足跟部受到過大壓力及勞損, 致使足跟底痛的反應。 同時亦認為足跟痛患者局部多有寒凝、痰結、氣滯血淤的等證候,因此以針對證候的方藥調配,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止痛,並證實以足部中藥燻洗作無創性的治療,簡單、安全可靠, 治療有效率為86.67%。 (何華春, 2013)針刀治療是一種閉合性鬆解術, 主要針對慢性損傷所致的軟組織粘連、攣縮及疤痕, 進行鬆解治療, 作用於病變部位, 消除致病因素。 針刀治療足跟痛症主要是對攣縮的蹠腱膜進行鬆解治療, 如蹠腱膜的粘連瘢痕是唯一究成足跟痛的主因, 針刀鬆解蹠腱膜的粘連和攣縮後, 疼痛感覺即可隨之而消失。 針刀治療足跟痛症3~5min, 足跟痛中藥2025 術中有輕微酸脹感, 一般患者都能耐受, 足跟痛中藥2025 術後保持局部乾燥清潔48h即可。
足跟痛中藥: 中足痛 腳底痛 腳踝內側痛
將豬腳與二味中藥燉一小時,喝湯喫肉。 6、川芎、當歸豬腳湯:川芎、當歸各15克,豬後腳一隻。 將豬腳與二味中藥燉一小時,喝湯和肉。 5、久治無效的足跟痛可行跟骨砧孔減壓術。 跟骨骨骺骨軟骨病發生於9歲左右的男孩,跟 腱用力時疼痛及局部壓痛。 距骨下關節炎常發生於跟骨骨折後,如保守治療無效,應行跟距關節融合術。
足跟痛中藥: 「生活太乾淨」竟增罹癌機率? 研究:常去幼稚園可預防
若你已經有足跟痛,可以試著深壓看看,若手下有摸到一小顆硬硬的、有一點像橡膠球的彈性,而且壓到會很痛,那就可能是跟下滑囊發炎了,如何治療足跟疼痛? 中藥足跟痛貼膏利用藥物直接施於病者外表穴位或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醫臨牀治療採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標本同治。
這種產後病,以腎虛為主,產後穿高跟鞋,經常赤腳穿拖鞋、涼鞋,常常是重要的誘因。 根據經絡迴圈路線,足跟屬腎經迴圈的範圍。 產後本身腎氣虛弱,沖任受損,百脈空虛,氣血兩虧,如果再經常赤腳使足跟外露,或經常穿硬底、彎曲度高的高跟鞋,使產後本已虛弱的足部肌肉不能得到休息,氣血失於溫養而不流暢,就很容易導致足跟痛。
若滑囊腫脹不消,可以穿刺吸引,並可注入氫化考的松。 (4)跟骨骨突炎:常發生於8~12歲的男孩,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骨突炎相似,是在發育過程中,未癒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症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 一般作對症處理,可使患兒減輕活動,也可用跟墊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 (5)距骨下關節炎:常發生在跟骨骨折後,是一種創傷性關節炎。
足跟痛中藥: 中醫與乙肝
行走後加重,雙髖畏風,休息後左足起步困難。 診斷為左髖關節炎,左側跟痛症,風濕症。 取崑崙、解溪、申脈、照海、太溪、阿是穴,在塗抹刮痧油之後,行刮痧治療,每週2次。 先刮足部內側的照海穴,宜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來回刮動,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
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壓痛點注射臘 足跟痛中藥 酸強的松龍,每週一次,往往2~3次治癒。 跟後滑囊炎常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摩擦損傷引起,表現囊內積液,腫脹壓痛。 避免摩擦及囊內注射醋酸強的松龍有效。 足跟痛中藥 足跟痛也是臨牀中的一種常見病,多數發生在中老年人羣。 足跟痛也可以說是一個綜合症,它可以由急性跟骨骨折形成。
從中醫的角度,腎主腰腳,足跟痛是因為腎虛及過度勞損,導致局部氣血壅滯,不通則痛。 足跟痛中藥 足跟痛在中醫古文獻中未見論述,但從發病機理來說,本病與肝腎不足有關,並與身體內部之勞損有關。 當附在跟骨的筋膜發炎便會發病,40歲以上、運動過多人士,以及腎氣較衰弱的女性都較易患此症。 此外,體重超標、鞋底太硬或不適合腳形、扁平足、足內翻及穿高跟鞋的人亦是高危一族。 溫針灸,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 即在常規消毒後,進針得氣後留針,針柄要預留安全距離,皮膚表面塗上凡士林或防火保護墊以防點燃的艾絨燒傷,繼後將艾絨搓團捻裹於針柄上,由上端點燃,透過針體慢慢傳導熱力入穴位內組織。
足跟痛中藥: 腳底問題 專家一次解惑
依據中醫順治法則,虛補瀉實,針刺以瀉法為主,或以平補平瀉。 由於足跟疼痛的好發點均以循行於足少陰腎經,但腎無實證,故此針刺時以平補平瀉。 中醫經典記載:腎經循行經過足跟「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 當腎的經脈失養或不通,就會導致足跟痛的症狀。 此外「腎藏精,精生髓,髓充實,骨強健,腎主骨生髓。」所以腎精是否充足對於骨的功能以及骨髓的產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虛證的足跟痛,就和腎精虧虛、骨髓失充,足跟骨失於濡養有直接關係。 川芎、當歸豬腳湯:川芎、當歸各15克,豬後腳一隻。
由於經絡的作用為反映內臟功能,因此足跟痛也有機會反映內臟問題。 由於內臟問題引起的足跟痛多伴隨全身其他症狀,臨牀必須結合全身問題判斷。 足跟痛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如何治療足跟骨刺? 足跟痛中藥2025 中藥足跟痛貼膏通過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氣血、臟腑,起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有效還你一個舒服的身體,提高你的生活質量,簡直是家中必備之良品。
需要長期站立及行走的各行各業常常會發生「足跟痛」,不過只要患者獲得適當的治療及休息,多一些耐心及時間和醫師合作,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絕大多數病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結果。 簡單而言,形成足跟痛的中醫原因是「寒」和「血虛」。 對於寒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天氣寒冷,另一方面則由於本身陽氣不足、或起居不慎而招致身體虛寒,兩者加在一起從而發病。 足跟痛在天氣寒冷的冬季容易發生,如在溫暖天氣室溫過低亦容易出現足跟痛。 此外如果不注意下肢保暖,如赤足行走,在睡覺時沒有蓋好足部,沐浴後沒有抹乾足部,沒有及時換掉濕透的鞋襪,都容易令局部因為感受寒濕而影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中醫一般會以針灸的方法治療,暢通筋脈,臨牀療效亦十分明顯。
足底筋膜炎發病緩慢,晨起下牀或半夜起來如廁,或休息後開始走動,足跟下疼痛厲害難忍。 肥胖中年女性患者多 根據病因、病理及發病部位之別,在臨牀上分為三型。 I型:後跟型,發病部位及疼痛侷限於足跟部,主要見於跟骨滑囊炎、後跟腱止點撕裂傷、跟骨骨骺炎等。 II型:跟下型,發病部位及疼痛多侷限於足跟底部,多見於蹠肌腱起點筋膜炎(X光片多呈現蹠腱骨化,俗稱跟骨骨刺)、跟骨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墊炎、腎虛性跟骨痛等。 III型:全跟型,其特徵多為全跟骨疼痛,病因為跟骨硬骨質的損害,如跟骨骨髓炎、骨結核等。
火針是用火燒紅的針尖迅速刺入穴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法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作用,因此在臨牀可用於對虛寒癰腫等症的治療。 火針選穴與毫針選穴的基本規律相同,根據病症不同而辨證取穴。 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後用酒精棉球脫碘,以防感染。 對於血管和主要神經分佈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