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海天文館微信公衆號發文介紹館內智慧語音導覽如何使用。 上海天文館諮詢熱線工作人員則表示,天文館部分區域,定時安排館內講解員講解,除此之外,任何人和組織的講解都與天文館無關。 對此,上海天文館熱線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天文館每天有少量餘票可在線下銷售,需帶上所有人的有效證件,至館外指定地點排隊購票。 上述研學營退單後,同爲家長的王女士於8月3日再次卡點進入上海天文館微信公衆號,仍然開票就顯示售罄。 “就沒有看到過它有票的時候,我身邊也沒有搶票成功的例子。 8月3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撥打上海天文館諮詢電話,工作人員表示,天文館沒有和任何第三方合作,館內確實不讓講解。
該館面積達 8,000 平方米,自 1980 年開放以來一直展示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歷程。 東翼為世界上首個全自動化的天文館,館體呈蛋形穹頂結構。 館內設有何鴻燊天象廳、太空科學展覽廳及東半球首個 OMNIMAX 立體巨幕影院。
天文活動: 天文公園
雖然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大約在4000Å至7000Å(即400nm至700nm)之間,[52]但可見光攝影設備也可以用來觀測一部分的近紫外線和近紅外線。 六個多世紀以來[註 3],羅馬天主教會為天文學研究提供的財政和社會支持可能比所有其他機構都多。 教會的動機之一是定出每年復活節的日期[37]。
因應疫情發展,天文臺開放日今年首次以網上形式舉行。 開放日採用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 網頁透過虛擬漫遊、影片及互動遊戲,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虛擬參觀體驗。
天文活動: 香港太空館
歐幾裏得天文望遠鏡將從那裏繪製史上最大的宇宙地圖,涵蓋逾1/3天空的20億個星系。 過往天文臺亦曾公開徵集具香港特色的熱帶氣旋名字,部分名字更成功被颱風委員會採納使用。 天文活動2025 此外,上海多家旅行社表示,上海天文館沒有爲旅行社開通預約通道。 雖然它屬於上海科技館,但上海科技館閉館前和部分旅行社有合作。 更不用說像上海歷史博物館一樣,嘗試讓執證導遊通過館方培訓,入館講解。
- 美國太空總署昨日發出消息,由於飛行控制人員意外發出錯誤命令,引致航行者二號(Voyager 2)太空船上的通訊天線傾斜多2%,偏離指向地球的方向,使到在190億公里外的航行者二號通訊切斷,失去聯繫。
- 光,乃至電磁輻射,是人類對天象的主要觀測途徑。
- 預料杜蘇芮會在未來兩三日橫過呂宋以東海域並繼續增強。
- 可通過以下連結,查看天文公園的地址及開放時間。
- 2016年,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臺(LIGO)宣佈首次直接探測到源自黑洞碰撞的重力波訊號,展開了以重力波作天文觀測的時代。
- 教會的動機之一是定出每年復活節的日期[37]。
地址及開放時間天文公園座落在風景秀麗的西貢區,是創興水上活動中心的一部分。 可通過以下連結,查看天文公園的地址及開放時間。 天文活動2025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多種設施,讓你體驗神奇的科學、科技和天文學,瞭解這些學科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我們又可如何從中學習。 香港太空館、天文公園和香港科學館均全年開放,讓你前來探索和暢遊。
天文活動: Skyobserver.org – 坐井會 – 香港天文觀星入門網站
流線上隨著箭頭展示任何一點的流向,都是平行於該點的風向。 天文活動 一般而言,熱帶氣旋的移動受不同天氣系統影響,包括:副熱帶高壓脊、西風槽、季風槽等。 而這些天氣系統的強度、位置和出現時間的互相配合是影響熱帶氣旋路徑的關鍵(圖二)。 從佛羅裏達州發射升空後,這枚衛星離開地球約150萬公里,到達其觀測軌道。
客服稱,他們提前三天,根據團員報名時留的身份證號碼,到天文館門口排隊,線下買票。 正當張女士慶幸這是一個成員適中的“精品團”時,8月2日傍晚,研學營客服發佈羣公告稱:臨時接到通知,天文館本週開始館內不便開展團體講解等相關的研學活動。 上網查好攻略,張女士卡點搶票,均以失敗告終。 於是她改變策略,轉而搜索各類親子游網站,報名天文館的一日研學營。 7月初,她好幾次嘗試通過上海天文館官方微信公衆號預約門票。
天文活動: 科學和天文活動
對此,工作人員表示,對於所謂的研學營購票能不能進館,他也不清楚,只能說館方纔是唯一正規的售票渠道。 張女士又聯繫了另一家研學營,諮詢是不是天文館今後都不讓研學營進去了。 得到的答覆是:“我們的營員今天正常入館”,該研學營還一併附上8月12日、8月13日天文館一日營的報名鏈接。
天文活動: 開放時間
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屬於棒旋星系,是本星系羣中的一員。 銀河系由氣體、塵埃、恆星等各種天體所組成,這些天體繞銀河系的中心公轉,並通過相互重力束縛在一起。 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一個螺旋臂的外端,因此銀河系有很大部分受塵埃的阻擋,觀測不易。 香港太空館面對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地標性建築。
天文活動: 活動訊息
有關團體參觀時間表及報名詳情請參閱報名錶格。 一般來說個人參觀將安排在星期六下午舉行,每次參觀為時約 1 小時,由「天文臺之友」義務導賞員以粵語進行講解。 此外,市民亦可以郵遞的方式報名,請按此下載個人報名錶格。
天文活動: 「香港天文臺開放日2021」網頁正式推出
歷史記載中的早期文明對夜空進行了系統的觀測。 其中包括巴比倫天文學、希臘天文學、印度天文學、埃及天文學(英語:Egyptian astronomy)、中國天文學、瑪雅文明和許多古代美洲原住民的天文學。 天文活動 天文學包括多種學科,如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曆法和天體物理學。 如今,專業天文學通常被與天體物理學畫上等號[2]。
天文活動: 天文學家發現不尋常的雙面白矮星一面是氫另一面由氦組成
感謝你的支持,「熱帶氣旋名字徵集活動」首階段已結束。 經整理及初步評選後,入圍的名字會在今年稍後於網上供市民投票,請留意天文臺網站的相關公佈。 報道稱,這種“代拍”行爲尚處於法律灰色地帶,上海天文館只能與“黃牛”鬥智鬥勇。
天文活動: 天文學未解之謎
火星六號與火星七號是同一系列的探測船,都擁有一組軌道船與登陸艇。 火星六號研究火星大氣層及表面,最後到達火星並釋放著陸器,但處理晶片損毀,大部份資料不可讀。 美國太空總署昨日發出消息,由於飛行控制人員意外發出錯誤命令,引致航行者二號(Voyager 天文活動2025 2)太空船上的通訊天線傾斜多2%,偏離指向地球的方向,使到在190億公里外的航行者二號通訊切斷,失去聯繫。
天文活動: 香港流行文化節2023
天文學乃至所有科學中最古老的一個領域,是對各天體位置的測量。 在歷史上,準確測量日、月、行星、恆星的位置,有天文航海和制訂曆法等作用。 光,乃至電磁輻射,是人類對天象的主要觀測途徑。 [45]觀測天文學的不同領域可依電磁波譜的區域所分,其中有的波長可從地球表面觀測,稱之大氣窗口,有的則須要在高海拔甚至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纔能有效觀測。
科學家對這一課題進行研究的各個部門可能會使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部分取決於該部門在歷史上是否隸屬於物理部門[7],許多專業的天文學家擁有物理學學位而不是天文學學位[8]。 該領域主要科學期刊的一些標題,包括《天文期刊》、《天文物理期刊》和《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 天文公園位於萬宜水庫的創興水上活動中心內,佔地面積達 1,200 平方米,園內展示了各式中西方天文儀器。 在天文公園中,你可仰觀星空,並瞭解天文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該公園分為天文研習區、肉眼觀測區和供業餘天文學愛好者使用的望遠鏡觀測區。
天文活動: 活動海報
電腦模式會因應最新的氣象數據調整預測,所以模式在每次預報之間都會有差別。 由於目前西南季風較之前所預測的強(圖三),同時杜蘇芮的形成的時間比預期遲,加上杜蘇芮實際形成的位置比較早前的模式預測偏東,移動速度較慢,所以模式亦因實際情況調整杜蘇芮的路徑(圖四)。 目前綜合實況數據分析和各大電腦模式預測,杜蘇芮會在下週逐漸靠近臺灣一帶,但移向廣東東部沿岸的機會仍不能排除。
難得的是,每一次前往觀星,伴著我的人、所處的地方、發生的事情,都不同了,觀星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新的一段故事、小插曲就這樣留在我的腦海內。 中國科學院主題教育第十五巡迴指導組組長郟靜芳、上海天文臺領導班子成員、研究部門和管理支撐部門負責人、羣團組織負責人、全體黨員、職工代表、統戰代表等參加會議。 縣府觀光處長張志翔表示,花蓮受大自然眷顧,透過舉辦天文系列活動及「星光音樂會」,讓大家享受花蓮山海星光的美好。 「星光音樂會」結合七夕主題,希望戀人到七星潭疊石,讓愛情更長久,同時享受星空與音樂交織的浪漫七夕夜。
黨委書記、副臺長侯金良作題爲《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紮實推進主題教育——上海天文臺管理支撐中層幹部隊伍建設》的專題黨課,重點強調了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 天文鑒證科學(英語:forensic astronomy)利用天文學的知識,解答法律、歷史上的疑問,例如驗證拍攝照片的日期或確認有關天文藝術作品的創作時間。 早期,一個特別重要的發展是數學和科學天文學的開始,它始於巴比倫人,為後來在許多其它文明中發展起來的天文傳統奠定了基礎[15]。 天文活動2025 巴比倫人發現月食在一個稱為沙羅的重複週期中反覆重現[16]。 在早期的歷史時期,天文學只包括觀察和預測肉眼可見物體的運動。 在一些地方,早期文化聚集了大量可能具有天文用途的文物。
英仙座流星雨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因為極大日期在溫暖的夏日,因此深受歡迎。 天文活動2025 2023年,英仙座流星雨將在8月13日迎來極大,期間恰逢殘月,月光對觀測幾乎沒有影響。 北京天文館專家表示,8月13日晚是觀測英仙座流星雨的最好時機,根據所在的緯度和觀測時間的不同,觀測者每小時可見的流星大約為幾十顆。 此外,12日晚間到13日淩晨也有比較可觀的流星雨。
喜帕恰斯還創建了一個包含1,020顆恆星的綜合目錄,北半球的大部分星座都來自希臘天文學[20]。 安提基特拉機械(約西元前150-80年)是早期的類比計算機,設計用於計算給定日期的太陽、月亮和行星的位置。 複雜性類似的科技人工製品直到14世紀才重新出現,當時在歐洲出現了機械的天文鐘[21]。
到了20世紀,科學家才認識到地球所身處的銀河系是一個獨立的星系,並且在銀河系外還存在別的星系。 這些星系都在遠離銀河系,科學家以此發現宇宙正在膨脹。 [44]奇異的星體現象陸續被發現,如類星體、脈衝星、耀變體和電波星系等。 理論天文學家則提出黑洞、中子星等天體來解釋這些觀測現象。 天文活動2025 物理宇宙學也在20世紀蓬勃發展,其中的大爆炸理論,已得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哈伯定律以及宇宙化學元素豐度的充分支持。 太空望遠鏡的發射意味著,科學家能夠通過電磁波譜中一般被大氣層所遮掩的部分來觀察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