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職員在上班期間均有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工作時一直有佩戴口罩。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2025 兩名郵差分別隸屬東九龍派遞局及北區派遞局,分別負責九龍彩雲邨、彩虹邨以及粉嶺雍盛苑、昌盛苑的部分派遞工作。 一九一一年,九廣鐵路建成,提供另外一條運送郵件往內地的通路。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由一九一二年起,除特別註明經海路運送的郵件外,所有來往英國和遠東的郵件均經西伯利亞橫貫鐵路運送。 第三間郵政總局座落於畢打街及幹諾道交界,於一九一一年正式啟用。
- 大樓內除提供櫃位和郵政信箱服務外,設有揀信中心和派遞局,是一所綜合型的郵務設施。
- 香港第一所郵政局設立於聖約翰座堂附近之小山崗上,於1841年11月12日啟用,當時華人稱其為書信館,其後於1846年遷至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再於1911年遷至位於在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處(現址為環球大廈)。
- 「我們也只是公民的一份子」,Himphen說要建立一個屬於香港人的街道相片資料庫,只能靠大家,而不是隻有他們5人。
- 在觀塘區住了50多年的趙小姐見到舊相很興奮,但自己卻一張都沒有,「那時候相機很貴,成千蚊一部,我地平日怎會拍照呢,影全家福都是去影樓」,Himphen在旁都點點頭,「除非是收藏家,但這樣相片就一定很貴」。
- 展望未來,香港郵政會繼續致力因應用家需要,為市民和企業客戶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履行部門「傳心意 遞商機」的宗旨。
- 一八四六年元旦,郵政局搬遷至位於皇后大道與畢打街交界的新郵政大樓。
- 郵票設計主要沿用英國首套郵票黑便士的邊框設計,以當時英國君主維多利亞女皇的側面為圖案。
現時,全香港共有1,019個郵筒(不包括設在郵政局內郵箱)遍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各區提供投寄服務。 郵箱上列明開箱時間,每天定時由郵差開箱收集送往九龍灣中央郵件中心集中處理。 本地郵件服務一直依賴其他服務的收益補貼,營運收入的增加逐漸未能夠抵銷不斷上漲的營運成本。 郵政署營運基金的主要成本項目包括,職員薪酬及福利、航空運輸及終端費用,各項均於近年顯著上升,導致郵政署營運基金的財政狀況自2007年至2008年度起持續下滑,並且自2011年至2012年度起錄得營運虧損。 根據2011年至2012年度的香港郵政年報,其總收入為50.14億港元,支出為50.64億港元,虧損5,000萬港元。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服務
導致首發當天即1891年1月22日,大量人擠在郵政總局內爭相認購,引起衝突,最後3人死亡,多人受傷。 1997年1月26日,香港郵政署發行沒有英國君主頭像的通用郵票,使用維多利亞港沿岸為圖案,以取代當時通用的具殖民地色彩的郵票。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郵政署宣佈舊有的「英女皇頭」郵票停用,與當時仍容許「英女皇頭」香港硬幣繼續通用的安排不同。 雖然1968年郵政署曾短暫推出以香港市花洋紫荊及香港市徽為圖案的通用郵票,但隨後還是仍繼續使用英國君主頭像為圖案至香港回歸為止。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2025 隨著香港經濟自1960年代起迅速發展,郵遞服務需求提高,從1965年開始增加郵票發行次數,由每年2套升至3至4套。
- 現時香港郵政在香港設置了121間郵政局,服務範圍遍及港九新界及離島各人口較密集的地區,向顧客提供「一般郵政服務」,如一般信件投寄、出售郵票、郵繳通服務等。
- 此外,香港郵政將於2月15日至16日關閉告士打道郵政局及郵政信箱大堂,市民可到就近的軒尼詩道郵政局(軒尼詩道1號 One Hennessy 1樓)使用郵政服務。
- 同屬南區的赤柱、石澳及大潭一帶則由東區的柴灣派遞局服務。
- 現時,全香港共有1,019個郵筒(不包括設在郵政局內郵箱)遍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各區提供投寄服務。
展望未來,香港郵政會繼續致力因應用家需要,為市民和企業客戶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履行部門「傳心意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2025 遞商機」的宗旨。 一九五四年,全港共有八間郵政局,屆一九六四年,郵局的數目增至三十間。 位於黃麻角道2號的赤柱郵政局於一九三七年投入服務,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郵政局。 該郵政局在二零零七年進行修繕工程,保存該局的舊有建築特色。 這時期鑄造的郵筒鑄有“VR”(即拉丁文“Victoria Regina”的縮寫)標記。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牛頭角男子舉報母親逾期居留十載
此外,香港郵政亦以兩輛小巴改裝成流動郵政局,以編定的班次路線服務若干較偏遠地區,或未設固定郵政局的市民提供基本郵政服務;而該署亦在各區設置派遞局,負責郵件之派遞工作。 現時香港郵政在香港設置了121間郵政局,服務範圍遍及港九新界及離島各人口較密集的地區,向顧客提供「一般郵政服務」,如一般信件投寄、出售郵票、郵繳通服務等。 此外,部份郵政局亦額外提供大量投寄服務及通函郵寄服務,亦有部份設置郵政信箱供市民租用;而亦有部份郵局屬於「集郵局」,向集郵愛好者提供諸如發售海外郵品等服務,於下表以 粉黃色背景顯示。 截至2021年11月,郵政署共有120間郵政局遍佈香港、九龍、新界及離島各區,並且有3輛流動郵政局專車停泊較遠離郵政局的地區,為不同地區的香港市民提供郵政服務。
直至1960年,特別郵票僅發行過20套,全部均以英國皇室或世界性的題材有關。 1967年1月17日,郵政署首度發行有中華特色的特別郵票,以生肖為主題(當年為羊年),其後也發行不少顯出本土特色的特別郵票。 到了1980年代,踏入香港主權移交過渡期,特別郵票的發行量有明顯增加。 由1985年5月至1996年底,郵政署共發行44套特別郵票。 直到1962年10月4日,沿用百年的設計纔有較明顯的不同。 但英國君主頭像以及中英文的香港名稱與面值這些原素均仍保留。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中央郵件中心啟用
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歸前一日,駐港英軍在香港使用郵政服務是使用英軍郵政局的號碼以及地址BFPO 1,並且可以當作在英國本土內使用。 現時網頁內已有超過900張照片,但大部分都是依靠市民透過網頁或應用程式上載,現場收集相片並不容易。 擺了5次攤檔,他們只收到10張相,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將相片帶在身,看到收舊相再折返回家取相的人也不多。 他們說事先的宣傳很重要,加上不少街坊保留都是「大頭相」或家庭相,用來比較不同時期街景較困難,也存在私隱問題。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2025 「我細個在牛頭角上邨都拍了不少照片,但唔會特登影後面的大廈,每次都是我的『大頭』」,這些都是令Himphen頭痛的地方。 無論是哪一時代、哪一年拍的街景相,只要是過去的相片,他們都歡迎,因為他們並不是隻想紀錄某一時代,而是每日都急速變化的香港。
街市內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斜道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等,但街市環境污穢及人流太多,輪椅/行動不便人士要特別小心。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但我們是怎知道相中的大埔墟是80年代和2008年拍的呢? Himphen說這個就是困難的地方,憑相片辨別年份和地點可能比收集相片更困難,有時連拍攝者都忘記了,就只能集眾人之力。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在觀塘區住了50多年的趙小姐見到舊相很興奮,但自己卻一張都沒有,「那時候相機很貴,成千蚊一部,我地平日怎會拍照呢,影全家福都是去影樓」,Himphen在旁都點點頭,「除非是收藏家,但這樣相片就一定很貴」。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地點 : 牛頭角街市 無障礙分類 : 街市 無障礙資訊 : 牛頭角街市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斜道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等,但街市環境污穢及人流太多,輪椅/行動不便人士要特別小心。
2003年牛頭角下邨開始重建,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則重建為第二代牛頭角下邨,現今牛頭角大部份用地已經主要是作住宅區。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牛頭角徙置區改稱牛頭角下邨,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則改名為牛頭角上邨。 機械揀信系統於一九九零年七月啟用,分揀郵件的速度大幅提升。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新環境新開始 • 牛頭角警署搬遷新址】
香港郵政現於郵政總局地下闢設「郵展廊」,展出與郵務有關的物品及郵品。 在「珍藏郵品」展出一些珍貴郵票及郵品及郵票印刷的資料;而「歷史閣」擺放具歷史價值的郵政物品,還陳列兩部先前裝設在大澳郵政局的機械式操作的郵票售賣機。 第一套香港郵票於1862年12月8日發行;此前,只有駐港英軍可以使用英國郵票寄出郵件,其他香港居民則沒有任何郵票獲準使用。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九龍郵政局列表
維多利亞時期的郵筒,現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郵政總局郵展廊展覽。 這些郵票印有女皇維多利亞的頭像,面額由二仙至九毫六仙不等。 很幸運,趙小姐每次都「走鬼」成功,未遇到「捉鬼」的政府人員,她說起這段經歷時笑笑口。 至於兩名郵務員,其中一名於空郵中心工作,最近一次上班日期為2月10日。 另一名郵務員及一名合約員工則在告士打道郵政局工作,最近一次上班日期分別為2月12日及2月14日。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歷史
為了控制成本,國際郵件中心和香港郵政總局揀信組將會合併遷入於2014年年底啟用的中央郵件中心,使到郵件處理更具效率。 香港郵政亦加強與國際夥伴合作,配合網上購物發展所帶來的服務需求,增加收入[6]。 就東九龍派遞局和北區派遞局的個案,香港郵政已在該兩名郵差曾到訪派遞的處所張貼通告,以知會公眾相關情況。 東九龍區內(包括彩虹、牛池灣、九龍灣、牛頭角、觀塘、秀茂坪、藍田及油塘)及北區區內(包括古洞、羅湖、蓮麻坑、石湖墟、粉嶺及沙頭角)的派遞服務及智郵站服務會有所延誤。 因應空郵中心員工初步確診個案,部分出入口郵件亦會有所延誤。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香港加入萬國郵政聯盟
同年,郵政署認為提供與菲律賓的匯款服務亦具市場潛力,原因是大量菲律賓家務助理在香港工作,需要匯款回鄉。 1995年8月1日起,郵政署以營運基金形式運作,於開始以此方式運作時,獲得資本投資基金注入21.01億港元的初期資本。 於1996年至1997年度及1997至1998年度,來自集郵服務的利潤異常豐厚,分別為7.295億港元及12.181億港元,使到郵政署在該兩個年度各自錄得經營利潤超逾10億港元。 因此,在該兩個年度,郵政署均可以達到財政司司長所釐定的每年10.5%的固定資產回報目標[2]。 政府在2012年推動起動九龍東,多座舊工廈和商業大廈陸續重建為甲級寫字樓。 市民可經牛頭角站前往,而實際位處觀塘商貿區及九龍灣商貿區之間(與早年的淘大工業村無關)。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香港郵政局列表
1970年代觀塘及九龍灣填海工程陸續完成,將原本天然曲折的海岸線拉直,牛頭角自此成為內陸地區。 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就興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線觀塘道上,既服務新填土地上。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舊灣仔郵政局雖然不大,但當時內設大堂、辦公室、宿舍、廚房和廁所,設備完善。 而從圖則上看,舊灣仔郵政局是一座曲尺型的建築物,外牆沒有過多的裝飾。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觀塘區
即使手上沒「鹹豐年前」的舊照片也不用擔心,因為「今日影的新相,3年後又會成為舊相」,Himphen認為最重要的是公眾一起參與。 郵政署特於一九七三年推出特快專遞服務,為客戶快捷地空運商貿文件前往超過六十個目的地。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四日,進行了首次試驗性質的空郵運送服務,途中先將郵件空運法國馬賽,再以平郵轉往英國倫敦。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主要交通幹道
在九龍灣填海前,牛頭角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相似而得名,並對望隔岸的馬頭角。 [1][2]香港開埠初期,市區需要大量建築石材,牛頭角一帶曾盛行採石業,有客家人士聚居,與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 百多年前的客家瀝源九約竹枝詞中,便描述到四山中的牛頭角:「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大意是指現今牛頭角上邨、花園大廈及玉蓮臺一帶當時為採石場。
至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帝國航空公司(Imperial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Airways)開辦定期的空郵運送服務。 一八七九年起,由香港寄往任何萬國郵政聯盟會員國的郵件一律收取郵費十仙,較過往便宜六仙。 郵筒以綠色為主,柱為紫色;於香港主權移交至中國前,和英國的郵筒一樣漆上紅色,柱為黑色,並且附有英國君主及皇冠的標誌。 早期郵政局並無固定的收件和派件時間,寄信人只需要將信件放置在郵政局的接收桌上,至於收信則是自己去檢查由外地寄來的郵件,秩序混亂。 直到1843年,郵政局纔有規定,閒雜人等不得擅自檢查局內郵件[1]。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要拆了,才匆忙回憶,但已經太遲。」Himphen希望公眾能開始紀錄城市面貌和分享相片,建立民間相片資料庫。 他希望當市民願意共享相片、分享知識,政府也會明白開放數據的重要性,把圖書館或資料館保存的珍貴歷史照片,以更方便、友善的方式與市民分享。 香港郵政今日獲悉上述事件後,已即時安排與該5名職員在工作上有密切接觸的人員接受病毒測試,並按照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指引,為處所內所有設施及郵件進行徹底清潔消毒。 北區共設4間郵政局,區內郵件(烏蛟騰及九擔租除外)由設於粉嶺安樂村樂業路25號安滙中心地下1-16號舖的北區派遞局負責派遞。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2025 該區的郵件派遞由設於東九龍政府合署的東九龍派遞局負責,該局亦負責黃大仙區的鑽石山、新蒲崗及牛池灣一帶。
於1962年發行的第二套伊利沙伯二世通用郵票,是選用了華籍設計師張一民的設計,棄用以往的邊框設計,以身穿軍裝的女皇頭像為圖案,因此該郵票俗稱為「軍裝」郵票。 而該肖像乃是意大利畫家安裏高理(Annigoni(英語:Pietro Annigoni))1956年的作品。 今次收集舊相片的其中一位搞手Himphen,年幼時也是牛頭角上邨的居民。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他說小時候婆婆經常帶他到下邨喫「嗱喳面」,所以家人知道他籌辦這次活動都很興奮,家人一起話當年,婆婆還專程到現場看他。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牛頭角
郵政署在全香港共有27間派遞局處理香港、九龍及新界各區的派遞工作,各派遞局主要負責日常信件及掛號郵件之派遞。 流動郵政局是由一輛小型巴士改裝而成,方便行走至偏遠地區,為離郵政服務設施偏遠地區的市民提供郵政服務。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流動郵政局能提供一般郵政局所設的基本服務(包括本地郵政速遞及特快專遞),惟包裹重量有較大限制。 三所流動郵政局均配備「綜合郵務系統」[11],為市民提供繳費通及郵政服務。 香港第一所郵政局設立於聖約翰座堂附近之小山崗上,於1841年11月12日啟用,當時華人稱其為書信館,其後於1846年遷至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再於1911年遷至位於在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處(現址為環球大廈)。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郵筒
位於九龍灣的中央郵件中心於二零一四年十月全面投入運作。 該設施將位於紅磡的國際郵件中心和中環郵政總局的郵件分揀中心合而為一。 大樓設計加入環保元素,並配備先進的郵務設備,以提高郵件處理效率。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香港郵政
同屬南區的赤柱、石澳及大潭一帶則由東區的柴灣派遞局服務。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2025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2025 郵政署於1995年開始轉型為以「營運基金模式」運作,財政自主,以比較商業的手法經營郵政業務,郵政署的收入來自售賣特殊郵票、傳統郵遞、特快專遞及繳費服務(如政府部門及公共事業)等。 牛頭角作為地名早於1866年出版的《新安縣全圖》已有標示。
為紀念這個日子,郵政署發行一套紀念郵票,限售五萬枚,面額為二仙,上面加印“1841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2025 Hong Kong Jubilee 1891”(即「一八四一年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 香港金禧紀念 ─ 一八九一年」)的字樣。 1994年,由於面對銀行的激烈競爭,郵政署終止與13個海外郵政機關提供匯款服務,當中包括菲律賓郵政。 香港郵政早於《南京條約》簽訂前的1841年8月28日已經成立,在開始時經營權屬於英國皇家郵政,直到1860年5月1日經營權轉讓至郵政署署長。 香港郵政自1877年4月1日以英國海外領土的一部分加入成為萬國郵政聯盟成員,於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後仍然繼續參與,並且繼續以中國郵政以外的一個獨立實體營運。 香港郵政(英語:Hongkong Post)成立於1841年,現在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郵政部門。 原本隸屬於經濟發展及勞工局,於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組後,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我們也只是公民的一份子」,Himphen說要建立一個屬於香港人的街道相片資料庫,只能靠大家,而不是隻有他們5人。 以這張拍攝深水埗元州街、北河街交界相片為例,相片的年份曾多次改動。 起初相片標註的年份是1970年,但有市民提醒他們地鐵在1979年才開通,相中有地鐵告示牌,年份應在1979年後。 後來他們再翻查網上資料,荃灣綫在1982年才通車,加上相片內塗有顏色的禁區指示牌是1998年後才使用,大約2000年纔在全港通用,所以他們再把年份改為2000年。 直至最近,又有市民指出相片內的行人大部分都戴上口罩,很可能是2003年沙士肆虐時拍攝的。 屬於香港人的街景相片資料庫設計的介面很簡單,市民在同樣地點按半透明的舊照片,對準角度拍一張新照片,就可以製成今昔合照。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主要建築物
須注意「設立年份」只供參考,部份曾經搬遷的郵政局所列出的設立年份為遷至現址之年份,其餘則為該局在舊址首次投入服務的年份。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新修定落實後,由2015年起,香港郵政試行於市區以流動郵政服務取代部分嚴重虧蝕或人流欠佳的郵局。 郵品炒賣風氣過後,香港郵政缺乏了郵品銷售此主要收入來源,由1998年至1999年度起,來自集郵服務收入亦顯著下跌。 1996年,郵政署提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匯款服務,原因是越來越多中國大陸集郵人士匯款郵政署購買集郵產品。
他覺得相片可以令不同年代的人一起傾計、交流,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而且他們交流的對象並不止於觀塘居民。 上週六(3月18日),他們在牛頭角上邨擺檔收集舊照片,還設計遊戲給大朋友、小朋友一起玩,用舊照片估地方。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2025 他們鼓勵街坊拍下這些老地方的新面貌,實行今昔拼拼圖。 牛頭角郵政局相片 因應港鐵沙中綫工程,國際郵件中心將於2014年拆卸,郵政局於2014年3月8日關閉,國際郵件中心的功能由位於九龍灣九展對面新建的中央郵件中心取代。 該區共設兩間派遞局,附設於香港仔郵政局的香港仔派遞局負責淺水灣及其以西的大部份南區地域,並一併服務離島區南丫島南部(即索罟灣、東澳、石排灣、蘆鬚城),但華富、華貴及置富則由華富郵政局所附設的華富派遞局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