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海淀李戚畹園大會》中「野鶴止同家鶩狎,國花長作圃蔬看」中也以「國花」指李戚畹園(後世清華園)的牡丹。 同時期以「國花」稱牡丹的還有王彥泓《有贈》中的「國花第一數姚黃,更共明珠字夜光」,郭良翰的「人生若行路,前經險阻,則後必通衢,亦似國花」,沈德符《長至夜聽寒仙歌即席賦贈》中的「合閟添宮線,幃開見國花」等[2]。 極樂寺國花堂的牡丹名勝綿延三百多年,使國花作為牡丹的專屬名稱在北京官吏民眾的記憶中不斷強化[4],清代詩文出現的「國花」一詞也多專指牡丹[2]。 大陸國花 現代意義上的“國花”一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指被用來作爲國家象徵或國家標誌的花卉,當時的中國沒有這種意識。 中國國花黨八月才成立,就要擔起兩岸和平的重任,深為感佩。 在「牡丹之鄉」洛陽出生長大的李學武,對牡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中國花協這次的「國花票選」再掀波瀾和廣泛關注,其背後依然是經濟利益之爭。 15日在中國花協提出票選方案之後,河南洛陽和山東菏澤紛紛動員組織人員投票,這兩地都是牡丹花產業的重要基地。 大陸國花2025 大陸國花2025 兩地多年前就對誰纔是牡丹之鄉爭論不已,最後菏澤被評為「中國牡丹之都」,洛陽則被評為「中國牡丹花都」,雙方打個平手,將來牡丹若確定為國花,兩地勢必再有一番爭戰。 中國花協稱,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大陸國花: 中國的國花是什麼?結果有點喫驚!
梅有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且梅花凌冬耐寒,其所表現的堅貞剛潔,足為國民效法。 梅開五瓣,象徵五族共和,具有敦五倫、重五常、敷五教的意義;而梅花「枝橫」、「影斜」、「曳疏」、「傲霜」同時亦代表易經中「元」、「亨」、「利」、「貞」四種高尚德行。 中華民國在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7月21日,經行政院正式覈定將梅花訂為國花。 支持梅花者則認為梅花的堅忍不拔象徵中華民族的刻苦精神,還有網友稱,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選擇梅花當大陸的國花,更有民族團結的認同。
「國花」的概念在近代由歐美發明,同時期的中國明清兩朝在官方層面沒有「國花」一說,當時民間雖常稱牡丹為國花,但僅僅是對牡丹的讚譽,表牡丹遠超羣類、冠蓋全國之意,並沒有現代「國家標誌」之內涵。 中華民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在1929年通令全國指定梅花為各種徽飾紋樣,梅花被廣泛認為是中華民國國花,而這亦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於1964年7月21日獲行政院正式覈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長期未定,不過多次全國性討論、投票的結果均傾向於把牡丹看作國花。 直至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1964年7月21日,梅花才獲行政院正式覈定爲中華民國國花[8]。 中國國花,指一種或幾種由中國官方認定、能代表國家形象的花卉。
大陸國花: 歷史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對牡丹的熱愛。 大陸國花2025 自唐宋以來,牡丹便有「國色天香」之稱,被譽為「花中之王」,唐、清兩朝曾將牡丹確定為國花。 1994年和2019年,全國曾經兩次大範圍進行民間國花評選活動,最終牡丹以79.71%得票獲得第一名。
極樂寺國花堂的牡丹名勝綿延三百多年,使國花作爲牡丹的專屬名稱在北京官吏民衆的記憶中不斷強化[4],清代詩文出現的“國花”一詞也多專指牡丹[2]。 牡丹(拉丁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別名木芍藥、鹿韭、富貴花、穀雨花、洛陽花。 花大型,有黃、白、紅、粉、紫、黑、綠、藍八大色及複色。 政府把兩岸官方的溝通管道關掉,長久不互相往來,缺少溝通,會產生誤判,誤判就會引發軍事衝突。 大陸政協主席王滬寧提出「閩臺融合」構想,可解讀為大陸正在模擬兩岸開戰後,如何讓臺灣民眾到大陸避難安家;而從宋濤、王滬寧的談話可以發現大陸已經開始演練對臺開戰,但蔡政府卻只是強調「備戰止戰」,持續升級兩岸緊張態勢。
大陸國花: 中國國花
花色澤豔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花花記得家裡小時候貼在牆上就有一幅牡丹鳳凰的畫,而這類題材的作品非常常見。 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評選國花上屬於浪費,且國花競選過程中充斥商業氣氛與地方保護主義。 大陸國花 並且擔心國花決定後可能引發諸如國鳥、國木、國酒等評選熱潮。 大陸國花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陪同外賓訪問洛陽曾稱“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它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9][1]。 中國的穀雨時節,值農曆三月暮春之際,料峭春寒既已訣別,炎炎夏日尚未蒞臨,草長鶯飛,氣候最是和煦宜人,俗諺有「穀雨三朝看牡丹」,這時正是牡丹綻放的時刻,於是自古以來成為人們踏青觀賞牡丹的大好時光。
- 到明朝晚期,將牡丹稱之爲國花的文獻逐漸增多,劉侗《帝京景物略》及袁中道《珂雪齋集》記載,北京西直門外的極樂寺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夏因廣種牡丹而修建“國花堂”,後來清代書法家愛新覺羅永瑆曾爲該堂題寫匾額。
- [2]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將「國花」闡釋為「一國特著之花,可以代表其國性者,如英之玫瑰、法之百合、日本之櫻皆是。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4]。
- 儘管如此,國民政府2月8日的通令實際上已經承認梅花爲中華民國國花,梅花的國花地位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認可[3]。
- 魯迅於1925年7月19日創作的雜文《論「他媽的!」》中曾提到牡丹為國花的說法[7]。
- 2004年2月,中國花卉協會梅花蠟梅分會在無錫市舉辦的“我愛梅花,我爲國花投一票”活動,倡議梅花和牡丹雙國花[1]。
中國國花,指一種或幾種由中國官方認定、能代表國家形象的花卉。 “國花”的概念在近代由歐美發明,同時期的中國明清兩朝在官方層面沒有“國花”一說,當時民間雖常稱牡丹為國花,但僅僅是對牡丹的讚譽,表牡丹遠超羣類、冠蓋全國之意,並沒有現代“國家標誌”之內涵。 中華民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在1929年通令全國指定梅花爲各種徽飾紋樣,梅花被廣泛認爲是中華民國國花,而這亦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於1964年7月21日獲行政院正式覈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長期未定,不過多次全國性討論、投票的結果均傾向於把牡丹看作國花。 1928年12月,財政部籌劃鐫刻新的硬幣模型,計劃在邊沿刻上國花作裝飾,呈文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選定並公佈國花。
大陸國花: 中國「投票」選國花!牡丹聲勢強 網友卻愛韭菜都投它
至此,梅花由國民政府通令指定爲各種徽飾紋樣[3]。 大陸國花2025 1964年7月21日,行政院在答覆內政部關於明定梅花爲國花的建議時稱梅花爲國花“事實上早爲全國所公認”,“不必公佈及發佈新聞”。 至此,梅花作爲中華民國國花,被認爲屬既成事實而被正式確認。 1982年,陳俊愉發表《我國國花應是梅花》一文,呼籲重新明確梅花為國花[10]。 同年,香港《明報》發表社評《贊成以梅花為國花》認為如梅花成為中國國花,有利於促進海峽兩岸團結統一[1]。 同年,《植物雜誌》編輯部受中國植物學會委託發起國花討論,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響應,紛紛來信參加評選,投票結果表明,推薦梅花作為國花的最多,牡丹、菊花次之。
大陸國花: 蘭、櫻參戰 國花之爭又生懸念
同年,香港《明報》發表社評《贊成以梅花爲國花》認爲如梅花成爲中國國花,有利於促進海峽兩岸團結統一[1]。 同年,《植物雜誌》編輯部受中國植物學會委託發起國花討論,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響應,紛紛來信參加評選,投票結果表明,推薦梅花作爲國花的最多,牡丹、菊花次之。 1986年11月20日,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園林學會、《園林》雜誌編輯部、上海電視臺“生活之友”欄目聯合主辦“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評選”活動,結果於1987年5月公佈,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蘭花等[11]。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1964年,內政部建議行政院明定梅花為國花,行政院於1964年7月21日以臺(五三)內字第五〇七二號指令答覆稱「準照該部所呈,定梅花為中華民國國花,惟梅花之為國花,事實上早為全國所公認,且已為政府所採用,自不必公佈及發布新聞」。
大陸國花: 中共4度選國花 梅花牡丹僵持不下
但在1929年3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國花案討論無果而終[6]。 直至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1964年7月21日,梅花才獲行政院正式覈定為中華民國國花[8]。 中央執行委員會接到申請後批交中央宣傳部核辦,宣傳部審議過程中發現教育部已在選擬國花,致函教育部瞭解情況,彙總各方不同意見後得出審查結果呈報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爲可在梅花、菊花及牡丹三種中選擇一種爲國花。 大陸國花2025 大陸國花 1929年1月28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193次會議,會議討論了宣傳部的報告並形成決議,專函國民政府稱:“經本會第一九三次常會決議:採用梅花爲各種徽飾,至是否定爲國花,應提交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 ”國民政府接到中央執行委員會通知後,在1929年2月8日發佈第109號訓令,內容幾乎爲中央執行委員會專函原文,下發直轄各部門和全國各省市。
大陸國花: 中國國花
「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李學武說,把牡丹確定為國花,可以說是全國人民盼望已久。 確立「國花」歷年都是代表們關注的熱點,今年這個議題還在繼續。 直至唐代,蘭蕙的栽培才發展到一般庭園和花農培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等詩句。 大陸國花 宋代是中國藝蘭史的鼎盛時期,有關蘭藝的書籍及描述眾多,一直到現代,蘭花也一直是非常國內非常熱門的觀賞花卉植物。
大陸國花: 國花
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陸還沒有法定的國花,今年適逢中共建政七十年,民間的中國花卉協會(簡稱「中國花協」)最近發起網路投票,徵求將牡丹設為國花。 該協會對外表示,此次投票已獲得國家林草局的授權,若確定牡丹為大多數民眾所喜愛,將向全國人大提案走法定程序。 關於國花的選擇,早在1903年,清朝定牡丹花為國花。 雖未明確的確立,但是民間卻熱情非凡,期間也有不少名花評選,國花推選。 大陸國花 《申報》12月8日在訪談欄目發表《國花誕生矣》一文,直稱國民政府已經「以梅花為我中華民國之國花矣」,其後數日連續刊文讚譽,憑該報的傳媒地位對社會認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大陸國花2025 而教育部在審議會議後委託藝術院分別繪製三朵連枝和五朵連枝的折枝全開梅花圖樣,至1929年1月14日才將審議結果上報行政院祕書處[3]。
大陸國花: 國花
中央執行委員會接到申請後批交中央宣傳部核辦,宣傳部審議過程中發現教育部已在選擬國花,彙總各方不同意見後得出審查結果呈報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爲可在梅花、菊花及牡丹三種中選擇一種爲國花。 大陸國花2025 1929年1月28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193次會議,決議“採用梅花爲各種徽飾,至是否定爲國花,應提交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 ”國民政府在1929年2月8日發佈第109號訓令,下發直轄各部門和全國各省市,指定梅花爲各種徽飾紋樣。 大陸國花 但在1929年3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國花案討論無果而終[6]。 直至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1964年7月21日,梅花才獲行政院正式覈定爲中華民國國花[8]。 中國國花,指一種或幾種由中國官方認定、能代表國家形象的花卉。
大陸國花: 牡丹眾望所歸? 票選延長引遐想
中共1949年建政後一直沒有確定國花,毛澤東時代,傳聞毛個人喜好梅花,民間有人稱梅花為國花,但因與中華民國國花相同,始終未能定案。 牡丹則是清朝的國花,在傳統中有著富貴象徵同樣獲得大量推舉與支持,多年來梅花與牡丹兩花一直相爭不下。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報道)確立「國花」歷年都是代表們關注的熱點,今年這個議題還在繼續。 繼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王綉連續5年建議把牡丹確定為國花後,今年,全國人大代表李學武再次建議以法律形式將牡丹確定為我國國花。
大陸國花: 中國花文化
1986年11月20日,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園林學會、《園林》雜誌編輯部、上海電視臺「生活之友」欄目聯合主辦「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評選」活動,結果於1987年5月公佈,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蘭花等[11]。 1964年7月21日,行政院在答覆內政部關於明定梅花為國花的建議時稱梅花為國花「事實上早為全國所公認」,「不必公佈及發布新聞」。 至此,梅花作為中華民國國花,被認為屬既成事實而被正式確認。 大陸國花 中央執行委員會接到申請後批交中央宣傳部核辦,宣傳部審議過程中發現教育部已在選擬國花,致函教育部瞭解情況,匯總各方不同意見後得出審查結果呈報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可在梅花、菊花及牡丹三種中選擇一種為國花。 至此,梅花由國民政府通令指定為各種徽飾紋樣[3]。 薛篤弼在10月份已經改任衛生部部長,其時正等待交接。
大陸國花: 國花歷史溯源
將牡丹稱為「國花」可能是從唐代劉禹錫《賞牡丹詩》中名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而來,把「國色」和「國花」作了連接[3],但此處「國花」中的「國」與「國手」「國色」等一樣,是遠超羣類,冠蓋全國的意思,並非現代民族國家象徵的意義[4]。 近代以前中文語境中的「國花」含義與現代不同,指「達到國家頂級層次的花卉」,而非作為國家象徵,其起源至少可追溯到明朝中期。 現代意義上的「國花」一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指被用來作為國家象徵或國家標誌的花卉,當時的中國沒有這種意識。 將牡丹稱爲“國花”可能是從唐代劉禹錫《賞牡丹詩》中名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而來,把“國色”和“國花”作了連接[3],但此處“國花”中的“國”與“國手”“國色”等一樣,是遠超羣類,冠蓋全國的意思,並非現代民族國家象徵的意義[4]。 大陸國花2025 最近的一次是2006年,有100多個國家院士簽名,希望在當年的兩會上,確定梅花和牡丹為中國的雙國花,但也未能實現。 據公開報導,上世紀80年代曾有過兩次國花評選,一次是梅花奪魁,牡丹居亞;另一次則是牡丹稱王,梅花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