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沙街遊樂場(英文:Ngau Pei Sha Street 牛皮沙2025 Playground)係香港一公園同遊樂場,喺沙田牛皮沙街,近愉翠苑,行政上歸沙田區。 牛皮沙頂有兩條小徑可供下山,一條北降牛皮沙新村,另一條則東降大老山隧道口。 牛皮沙 原以為北向小徑似乎較清晰好走,那知卻是在深密的灌林中急降。 下次再攀崗背頂時,該會試試東面小徑,看路況如何。 於節慶習俗方面,牛皮沙村民和其他新界村落的習俗不無多樣,每年大年初一都是食齋的,一大清早便炸齋菜到宗祠祭祀祖先。
至於早年的經濟活動,村民均以務農為主,尤以種禾和花為甚,而漁業則次之,且多為廖姓客藉人士從事居多。 戰前,村中子弟多在祠堂中讀書,所收學費不多,或有送米給老師。 途中遇到怕人的浪浪,放下了一些狗糧便離開,希望牠會回來喫吧。
牛皮沙: 牛皮沙 屋苑
牛皮沙頂南面為多石頂,約高250米,多石村座落其西北面。 牛皮沙2025 牛皮沙2025 多石村在清朝順治年間曾稱作「新塘」,後因村後的磊磊巨石而改名「多石」。 牛皮沙 至於村中婚禮儀式,亦十分隆重,於婚禮前一晚,準新郎會到宗祠舉行上頭及成婚稟神的儀式,並會製作湯丸祭祀及邀請村民親友享用。
從港鐵第一城站走過去牛皮沙街遊樂場,基本上不用5分鐘就能夠到達,絕對是非常方便。 步入其中便能夠隨即見到兩個正規大小的籃球場,但其籃架卻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比其他球場較矮,因此這將會是波友們「輕鬆入樽」的好地方,有機會來的必需一試。 而球場旁邊備有有蓋的長椅供波友使用,由於現場非常空曠,如果正值中午這有蓋的設備便會變得非常重要。 牛皮沙2025 昔日牛皮沙村位於沙田海的東南岸,東北與小瀝源村毗連,西南為插桅杆村所在,三者俱為沙田區古村。 早期三村瀕臨海邊,牛皮沙村前為大片黃沙淺灘,慈雲山北瀉一脈至村前海邊而盡,形如水牛伏地,屬於堪輿學中的「牛眠地」,由於地面沙峴處處,故名「牛眠沙」,但客家話說來卻像是「牛皮石」。 昔日牛皮沙村村民多以務農維生,亦有靠捕魚維生的,三族村民彼此相處融洽。
牛皮沙: 水泉澳行山 路線攻略
而在籃球場的後方,是一個七人硬地足球場,當日仍然禁止入內。 而足球場的另一邊就是已經有超過37年歷史的九巴沙田車廠。 牛皮沙 「牛皮沙」一名的由來,乃村民發覺該處的草地在冬天變黃,牛隻睡在草上,遠看就像睡在沙上,故將其命名為「牛眠沙」,用客家話說起來成了「牛皮石」或「牛皮沙」了。 「牛皮沙」村位於「小瀝源」隔鄰,現在的「牛皮沙」還包括「見咀」村在內。
- 此兩條環保教育徑是由沙田循道衛理小學的師生於1995年建成的,並曾經取得獎項;惟日久失修,現在山上及山下段均已荒廢。
- 牛皮沙街處於沙田第一城,說真的不是居於該處的人應該對這條街沒有太大印象,而今次SLAB想介紹的就是在這條街上的牛皮沙街遊樂場籃球場。
- 後落山至水泉澳村約1小時40分鐘,全天行約3小時。
- 另一邊可清楚見到大老山隧道口,如只想登牛皮沙頂的,可在山頂尋找下山的路,約半小時就回到平地。
經多石街接博泉街上行,再左轉進入博泉徑的車道。 在分支處左轉輕降 (右方山徑可通往水泉澳)踏走水泥橋橫過小溪,再接山徑東行。 在小路的分岔口左轉 牛皮沙2025 (右方可通往崗背頂),上攀至小崗。 由此北行(右方南行山徑可通往崗背頂),先登多石頂,再循徑下走至牛皮沙頂。 再經崎嶇及茂密的山徑急降至皮沙新村的車道,最後踏上水泥級下走至牛皮沙街。 皮沙頂位處沙田小瀝源,約高160米,山之北麓建牛皮沙村。
牛皮沙: 歷史
廖煥隆祖於鹹豐年間由廣東惠陽坪山遷來,而廖超海祖則於道光年間從香港沙田的烏溪沙村遷來,因道光年間,時值亂世,海盜猖獗,廖超海祖得知清兵在瀝源紥營,以為治安較佳,於是便舉家遷往牛皮沙村。 南邊的愉翠苑雖位於小瀝源警署對面,但由於愉翠苑原址是圓洲角安置區,故屬圓洲角的範圍。 政府於1980年代末期發展小瀝源,先建有公共屋邨廣源邨,後再發展廣林苑及康林苑。 其中康林苑的海泓閣及怡景閣是政府委託香港房屋委員會代為興建的政府宿舍,而廣林苑在發展時是定位為公共屋邨,其後改為居者有其屋出售,私人屋苑帝堡城則由新鴻基地產發展建成。 而政府決定復建新居屋後,香港房屋協會於2016年推出在帝堡城以西的綠怡雅苑,並於2020年入夥。
- 接近牛皮沙頂的山頂時,有位置略窄兼有人留下一條繩子,但實際不需要繩子,以岩石借力可繼續前進。
- 「牛皮沙」一名的由來,乃村民發覺該處的草地在冬天變黃,而牛隻睡在草上,遠看就像睡在沙上,故將其命名為「牛眠沙」,若用客家話說起來,便成「牛皮石」或「牛皮沙」了,因村民均為客籍之故。
- 其中康林苑的海泓閣及怡景閣是政府委託香港房屋委員會代為興建的政府宿舍,而廣林苑在發展時是定位為公共屋邨,其後改為居者有其屋出售,私人屋苑帝堡城則由新鴻基地產發展建成。
- 沙田區的小瀝源@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3,10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7,349人。
- 後來李族分為四大房(長房貴芳、二房貴騰、三房貴祥、四房貴培),至今已傳至第七代。
此路線不算熱門,正好可以避開假日人潮,偷得浮生半日閒。 牛皮沙 於分叉路沿石屎路嘗試登頂,卻被山邊小屋一隻沒有繩繫住的狗阻擋。 接回吊草巖路口樓級登頂,約十分鐘就可到達490米的慈雲山,有一座數碼電視發射站。
牛皮沙: 牛皮沙是什麼意思
晴天、陰天、雨天,你在何地都需要時刻留意天文臺手機app。 「落湯雞」由水泉澳急忙速上饅頭墩,一片樹林,沒有標高柱,無雷打也算大幸,唯有加速前往慈雲山方向下山,至於附近的茅笪,有機會纔再去了。 牛皮沙2025 氣溫急跌至攝氏十度,雙手僵硬,風雲變色,山上山下,局勢一致。
牛皮沙: 牛皮沙村 近期成交
大年初二則準備香燭、果品、雞等到宗祠開年拜祭。 至於喜慶方面,若該年村中有村民添丁,則在正月十四於宗祠上燈,當晚村民會準備客家茶果及香燭,並會在村民擊響鑼鼓的引領下,抬着大型扎作花燈到大王爺及伯公神壇參拜。 牛年快樂,不少山友新年新開始到黃牛山、水牛山、牛押山、牛耳石山等,行個大運。 相對親民的牛皮沙頂經山賽洗禮後,由第一城站登山之路已極之明顯,在崗背頂亦有多條路線離開,可按個人能力調節難度。
牛皮沙: 牛皮沙 住宅 最新租屋樓盤搜尋結果
牛皮沙村李族的祖先於清康熙年間遷來,是最早於牛皮沙村定居的原居民,開基祖為李觀祿祖。 後來李族分為四大房(長房貴芳、二房貴騰、三房貴祥、四房貴培),至今已傳至第七代。 牛皮沙 李觀祿祖當年南來香港沙田,同船的還有沙田圍村的謝氏太公和多石村的曾氏太公. 李氏最初到達沙田後,先在沙田圍村落腳,及後才遷往牛皮沙村定居.
牛皮沙: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於成婚當日,新郎和新娘會於宗祠作三跪九扣拜敬拜祖先,儀式會由村中長老及男方的家長主持,而且還會邀請麒麟隊進行舞麒麟的儀式。
牛皮沙: 牛皮沙頂、多石頂、慈雲山行山路線資訊:
此路線勝在變化多端,山友可視乎能力、時間及興趣調整。 九巴沙田車廠,簡稱沙廠,亦因為其廠徽為S,部份巴士迷便稱之為「蛇廠」,是九巴四大車廠之一。 沙田車廠成立之前,九巴所有沙田區路線車務運作都是由荔枝角車廠負責的,但隨著沙田新市鎮發展,區內交通服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九巴於沙田區建立全新車廠,並於1983年3月11日正式運作,當時地點為現今香港文化博物館。
牛皮沙: 交通
該村由於地形關係看來像個咀巴,故村民稱之為「見咀」。 行過水泉澳、蝌蚪坪及多石頂,三個地方皆近民居,可說是沙田後山。 若住水泉澳村,行山可多選擇,晨運可以去蝌蚪坪,加點難道可以上多石頂或水泉澳;走長途可以往慈雲山甚或獅子山。 喜歡今天走的路線,風景好得來,難度不高且全是山路,上上落落有一定的運動量。 行山前後還有時間去開餐,跟好友們一起走走、聊聊,喫喝玩樂就滿足和盡興了。 由沙田圍站D出口起步,在逸泰街右轉入水泉坳街,再搭乘升降機至水泉澳廣場。
牛皮沙: 沙田大圍區本月暫錄33宗成交 按月升57% 愉田苑3房以居二市場價340萬元獲承接
原來是當年的村民發覺這個地方的草地在冬天會變黃,當牛隻睡在這些草上,遠看就像睡在沙上,因此將其命名為「牛眠沙」,而用客家話說起來就變成了「牛皮沙」了。 今天由愉翠苑起步,行約1小時至牛皮沙頂,再走約5分鐘至多石頂。 後落山至水泉澳村約1小時40分鐘,全天行約3小時。 牛皮沙 苑內更自設停車場及商場,有多種零售商舖,加上「街市」的配合,為居民帶來購物的極大方便。
小瀝源(英語:Siu Lek Yuen)位於香港新界東沙田區,西面向圓洲角,其餘三面被馬鞍山郊野公園包圍。 在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前,沙田原稱「瀝源」,得名於城門河清澈的河水,小瀝源是位於城門河流域「瀝源」附近的一個較小的河谷地,同樣流着清澈的河水,故稱「小瀝源」。 牛皮沙 今次介紹的行山路線都圍繞著沙田水泉澳附近的山頭,牛皮沙頂、多石頂、機槍堡、崗背頂等山峯由北到南排列,延綿不絕。
而老人中心、青年中心及幼稚園的設立,正配合不同年齡的居民需要。 沙田區的小瀝源@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3,10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7,349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愉翠苑,欣廷軒,帝堡城,廣源邨,綠怡雅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3,000,年齡中位數為 44.1歲。 區內有兩條環保教育徑,山下及山上段分別位於廣源邨內及花心坑集水區。
1960年代初期,牛皮沙仍屬僻遠之區與沙田市區關山阻隔,徒步往返需一小時以上,其後車路逐漸沿沙田海東岸向東北伸展,牛皮沙的對外交通才得以改善,日益方便。 牛皮沙 現在的牛皮沙村,村屋多是新建的三層高建築,村中仍可找到李族及廖族人士的宗祠。 透過分享有關物業的可持續發展資訊,提高透明度和令持份者更加了解我們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牛皮沙 未來,我們將繼續提升可持續發展績效和數據質量。 這條路線輕鬆易行,上到山頂會感到陣陣涼風,後半落水泉澳一段路因早前的山火而變得冇遮冇擋,亦冇雜草樹幹扶助,上落山要小心腳步! 還記得2015年,水泉澳邨食水含鉛超標,政府趕在居民入夥前重鋪水喉,翌年有住客接受傳媒訪問表示,過去一年每日都到邨內的街喉以水樽取水食用,並在家中安裝濾水器,更指有居民到附近山頭取水,形容「山水好過家中自來水」。
慈雲山近見飛鵝山,又可看到九龍一帶、沙田的景色,目不暇給。 沙田大老山隧道出口上方是牛坳山,在頂部落茂草巖再過芙蓉泌,沿馬麗口左坑邊緣的山路,可返回沙田一方的隧道口。 由隧道口再上牛皮沙頂,這裡毗鄰牛坳山,眺望沙田遠景,倒有另一種風光。 1989年3月,位於現時小瀝源的沙田車廠正式成立及完成搬遷,6層樓高的行政大樓加上可停泊620部巴士的維修車廠正式運作,同年九巴車長訓練學校亦隨之開辦,並以這個當時全新車廠為基地,沿用至今。 牛皮沙街處於沙田第一城,說真的不是居於該處的人應該對這條街沒有太大印象,而今次SLAB想介紹的就是在這條街上的牛皮沙街遊樂場籃球場。
牛皮沙: 水泉澳行山 交通
為改善新界東往來九龍東及港島的交通及應付區內在1988至90年間增長迅速的人口,政府興建大老山隧道連接九龍東及沙田,九龍東入口位於黃大仙區鑽石山,而沙田入口則位於小瀝源南部,鄰近香港恒生大學。 愉翠苑位於沙田小瀝源牛皮沙街,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居者有其屋」之住宅發展項目之一,屋苑佔地逾 59,800平方米,全苑有十六座「康和式」住宅大廈,共有住宅單位 4,176個。 配套設施方面,屋苑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及休憩花園等,為居民提供康樂所需。 多石頂小休後繼續沿南方前進,先後經過206機槍堡及大量墓地,保持寧靜沿多石脊行,很快經過崗背頂接上石屎樓級(可參考前輩「一起行山闖蕩去」般由之前的崗背頂下降至山坳後走水泉澳),不一會到達觀坪路。 較容易離開的方向是沿草堆下向北折回大老山隧道口乘巴士。
牛皮沙村民姓李,於清朝康熙年間至此創村,共二百七十餘年歷史,「見咀」村民姓廖,於清朝鹹豐初年自廣東惠陽坪山北嶺遷來,業經一百三十多年歷史。 李氏村民居於較高處的山上居住,而廖氏則在較低處近海邊定居,雖兩姓祖籍不同,但仍相處融治。 此路段無補給,開揚路段多,出門前做好準備,部份路段或有需要用手支撐,可帶行山杖及手套輔助。 於第一城站D出口向愉翠苑方向,經牛皮沙街有一個公廁(但經過當天未有開放),再進入牛皮沙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