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到那老伯孤燈寂照,長夜連綿將有油盡燈滅一刻,先人刻苦開墾立村,隨歲月流逝,一切回復大自然,只有偶爾一兩聲鳥聲劃破那沉寂,春風秋雨,自成悲鳴! 西貢黃竹洋村2025 村前公路下行半小時,到大網仔路沙下村站,沿海濱放步十五分鐘回到西貢墟。 西貢黃竹洋村2025 黃竹洋村,位於香港新界的西貢半島[1],行政區劃歸納於大埔區,臨近馬鞍山郊野公園,迄今已有350年曆史,面積37公頃,從前村民多姓李[2],2012年剩一人李炳福居住。
- 翻查資料,廣美發展有限公司○八年三月成立,位於西貢大網仔,由陳廣盛及黃思美擁有,是黃竹洋大部分土地的擁有人。
- 有報導指,發展商從2008年起陸續向村民收購土地,疑準備興建 150戶豪宅,其後更砍伐樹木及清除植物,有環保團體極力反對此發展方案,最後放棄發展[4]。
- 社會發展,交通不便的山野,因山民陸續遷走,生員消失,學校於1984年拆卸,今天僅餘校舍地基,聊可憑弔。
- 山徑沿途皆鋪有石塊,相信是連接黃竹洋村和牛寮村的昔日古道,只是隨著竹洋路車路的出現,加上黃竹洋村的荒廢,此古道已再無價值了,至近日經行山隊的開發,才添上沿途的布帶指引,變成約大半小時的林中走。
- 因村落所處位置由於植了許多黃竹,村民遂取村名為「黃竹洋」。
- 到1980至1990年代,因村民到城市工作,及交通不便而開始遷離。
沿村口的社稷大王壇旁小徑走,便來到有著1961年標記的「三德學校」,相信是昔日的鄉村學校吧。 圖中啡色地區為鄉村式發展地帶;淺綠色地區是綠化地帶;深綠色地區是自然保育區。 立村300多年,由西貢墟往東北走,經沙角尾、龍尾、竹洋路,抵牛寮、徑棚下路(亦可乘車直接到竹洋)。 山徑步行,亦可選擇由東邊西沙路的企嶺下老圍或水浪窩進出。
西貢黃竹洋村: 西貢-黃竹洋-馬鞍坳-大金鐘-富安
從山頂回走至麥徑,沿著車路朝著馬鞍山方向,走往黃竹洋村。 此村雖有車路直達,但一連四排的村屋,皆已全部荒廢,部份屋內仍保留著少許生活物品,仿似為昔日的村居生活留點印記。 猜想昔日在此生活的村民,隱居於背靠馬鞍的山腳下,倒有點遠離世俗的味道。 西貢黃竹洋村2025 隨著村民的遷離,這兒還曾成為非法入境著的匿藏之地呢。
昔日鄉村,為經濟效益,為保鄉衛族,必須團結聯防,以守望相助。 社會發展,交通不便的山野,因山民陸續遷走,生員消失,學校於1984年拆卸,今天僅餘校舍地基,聊可憑弔。 黃指,事件不純粹揭示郊野公園私人地問題,而是揭示發展商如何遊說村民賣地,令丁屋淪為地產項目,而最荒謬的是在丁屋政策下,這些村民的後代都享有丁權,「只要生得出,都可申請在其他地方建屋,「世世代代」。
西貢黃竹洋村: 西貢黃竹洋建豪宅毀濕地
農業社會以農耕為主,但主要水源被截,加上外來引誘,人心思變,那是極自然的事,但華人傳統落葉歸根,宗族思維還是根深柢固,因而,近年來竟然掀起迴流熱潮,迴流的都是早歲離鄉別井者,今屆壯年或老年自然思歸尋親。 新界老家能否像早歲那樣,鄉情濃厚,守望相助,那又當別論! 因政制因素失去家園者大有人在,當局丁屋政策亦令原住民感到無可奈何! 沿菠蘿輋路過隔坑墩村口不久,留意彎路均左行,到此公路至高點開始走下坡時,左邊山邊有明顯路口長伸入山坡中,此刻捨大路而左入支路,傍路右農場網邊直入路跨石澗小橋,橋下為早歲著名馬西石澗,附近為坑槽峽路段。 樹林中前走十五分鐘,路左廢屋一間,是為村校,稍前豁然開朗,路邊重修保民大王神位顯示閣下已到黃竹洋村。 村況依然寂靜,知有一老伯回村居住,未深入瞭解是否原住民,但各村屋多深鎖或屋門大開,村巷雜草叢生,實荒域也!
社會發展迅速,經濟模式變化,魚村消失,農村淘汰,魚農業萎縮。 西貢黃竹洋村2025 鄉郊山野,農戶寂寂,山民出走,村落荒廢,不在少數。 黃鳴亦指,論黃竹洋的生態價值和受破壞的風險程度,都屬五粒星,故必須在任何破壞行動前事先張揚,密切監視。 足踏泥石,近觀樹木,花草蔓枝,自然生趣;山澗流水,青苔蘭芷,淡雅悠閒;山巒起伏,高低遠近,氣勢超凡;觀鳥觀石,觀海觀日,觀月觀星,各有所好;親子同行,更是天倫共樂。 黃強調,黃竹洋擬建的豪宅,有如現時西貢白沙灣的樓盤「溱喬」,「溱喬」呎價由1.3至1.9萬元,樓價由2,500至8,900萬元。
西貢黃竹洋村: 西貢黃竹洋地皮 逾4億易手
然而,地區組織西貢之友去年便發現黃竹洋的綠化地帶,被掘泥車開出一條長約八百公尺的路徑,懷疑有人刻意破壞土地,以及進行勘察。 其實,黃竹洋的破壞雖然不算嚴重,但「先破壞、後發展」的推斷,亦非無的放矢。 近年來,香港不少郊區遭惡意破壞,後來便有發展商申請更改土地用途,以作發展。 以西貢深涌為例,該區的生態價值高,除擁有本港獨有的「香港鬥魚」及「芒虎魚」外,也有較少見的白腹海鵰和蛇鵰。
西貢黃竹洋村: 歷史
黃竹洋村,位於香港新界的西貢半島,行政區劃歸納於大埔區,臨近馬鞍山郊野公園,迄今已有350年歷史,面積37公頃,從前村民多姓李,2012年剩一人李炳福居住。 由於網上傳為鬼村,所以福伯經常被靈探人士打擾,更有wargame友破壞其家。 時至今日已無人居住,農地荒廢,成為高原濕地,有大量野生動物棲息。
西貢黃竹洋村: 發展項目殺入郊區 西貢黃竹洋疑遭破壞
有移居海外的李姓村民爆料,指有9成村民都已賣地。 該村民更提供專責香港住宅物業投資的IP Global,向海外村民推銷豪宅大計的規劃及設計圖,每間獨立屋採用落地玻璃,及擁有前後花園及泳池等。 根據土地註冊紀錄,黃竹洋最少7成私人地已被廣美發展及通威投資兩間公司收購,兩間公司都由陳廣盛出任董事,報稱的地址都在西貢菠蘿輋新村。 西貢黃竹洋村 西貢黃竹洋村2025 有環團擔心發展商蠢蠢欲動要闖關在綠化地帶建屋,稀有的高原濕地變成富豪私人花園,事件亦揭示新界丁地已淪為地產項目。 黃竹洋(英語:Wong Chuk Yeung),是一條位於香港新界的沙田火炭與針草坳之間的客家原居民村落,位於火炭渠的上游。
西貢黃竹洋村: 堅持本土元素 香港製造遊戲大熱
此村特色擁大面積風水林,臨近馬西石澗(坑槽水),濕地面積廣闊,完整而空置舊村屋頗多,原三德學校校舍仍在。 由於馬路可到村口,具充分經濟發展價值,開展重建及新建小型屋宇,荒村老屋面貌會有大改變。 西貢黃竹洋村2025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補充,發展商要將綠化地帶改變發展用途建住宅,必須向城規會申請,一旦已被破壞,有可能獲批,故存在風險。
西貢黃竹洋村: 西貢黃竹洋 發展商奪逾7成地權
300年前,康熙復界,沿海被迫移居內地的人口陸續返回。 部分較遲抵港,或勢孤力弱的客家人,無所選擇,只得摘居山上,建屋立村,於坡地開墾梯田。 稻田必需山坑來水,村旁即可見茅坪坑(往下匯流大水坑)。 西貢之友保育主任黃鳴指出,該村民拒出售地權,亦不滿其他村民出賣歷史悠久的祖地,親手毀村滅族(見另文——環團:保育靚地 「先下手為強」)。 有報導指,發展商從2008年起陸續向村民收購土地,疑準備興建 150戶豪宅,其後更砍伐樹木及清除植物,有環保團體極力反對此發展方案,最後放棄發展[4]。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等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西貢黃竹洋村: 西貢-黃竹洋-馬鞍坳-大金鐘-富安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酷熱天氣下,選擇轉入林中作短遊,一訪馬鞍山下的黃竹洋廢村,並兼走走連接至企嶺下老圍及牛寮的石砌古道。 西貢黃竹洋村2025 由企嶺下老圍巴士站出發,踏石級上行,先眺望企嶺下海景色,然後接石砌古道,在竹林間穿梭,輕鬆上走。
西貢黃竹洋村: 西貢黃竹洋地皮 逾4億易手
尚幸有社區中心,慈善團體逢假日會涉足其間擺設攤位檔口,也來湊湊熱鬧,反正西貢墟週六、日無論水面或陸地都歡欣雀躍,朝氣一片。 就在西貢墟東邊隔條公路另一方,即躉場一帶街巷卻異常寧靜,只有宗教會址出出入入教友才顯得有點活力。 放步在菠蘿輋大道上,發現許多村名都加個新字,如茅坪新村、南山新村、甲必朗新村、黃竹山新村及石壟仔新村等,只要常到新界旅行行山者,心水清的都知道,那些新村都是山上另一方下遷者。 確實數十年前,那些客家人或潮汕人士從家鄉南下香港地,近市區的早有早來人難以插足,結果遠離市區到郊區開村闢地,過其新移民新生活,取名新村,寄以新意或有別於早來定居者,從而另開一村。 昔日漁農世界人易滿足,溫飽三餐樂於天命,後來受商業社會影響,加以道路開拓方便出入,新一代且有車代步,嚮往都市五光十色生活模式,自然漸次外遷,使村屋剩老弱,甚或淪為廢村。
西貢黃竹洋村: 西貢黃竹洋建豪宅毀濕地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被馬鞍山郊野公園包圍的西貢黃竹洋,是本港其中一幅大型淡水濕地,早在十年前已頒布「分區計畫大綱圖」,但仍面臨發展壓力。 有環保團體發現,黃竹洋村逾七成土地近年被兩大發展商收購,擬發展一百五十幢「豪華丁屋」,去年更有掘泥車未經申請駛入綠化地帶的濕地範圍。 環團促請當局在黃竹洋未被破壞前,盡快將其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他指,村內九成村民已出售土地,最後一戶日前亦已搬出,接近完全荒廢。 翻查資料,廣美發展有限公司○八年三月成立,位於西貢大網仔,由陳廣盛及黃思美擁有,是黃竹洋大部分土地的擁有人。 其委託IP Global附屬的IP Homes負責香港住宅物業投資,包括清水灣和西貢物業發展,該公司推銷項目時,更聲稱有關物業發展都獲政府批覈,確保環境影響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