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兒童的患者則可能會哭嚷、發脾氣、身體繃緊或纏著成年人等的反應。 當過度的恐懼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學校生活或工作構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便應及早處理。 如果兒童持續出現焦慮症的病徵並超過一個月,以及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並進行評估。 精神科醫生會為兒童患者進行詳細臨牀評估,瞭解病徵與病因,其後會為患者定下合適的治療方案。 焦慮症的主要表現是焦慮情緒、不安行為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認知治療着重於將焦慮思維重新調整至正確的結構,從而形成明確的適應的行爲方式。 認知行爲治療應包括重現自我、榜樣、暴露、角色扮演、放鬆訓練和認知增強訓練等方法。 家長要先了解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焦慮,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未必能以言語表達,家長可觀察他們的行為及表現,或根據最近發生的事件作估計。 與父母分離、升學、測驗考試等都是孩子常見的壓力來源。 在行為治療方面,我跟「番茄」一起探討如果在學校遇上焦慮的情緒和想哭的感覺時可以怎樣處理。
兒童焦慮治療: 焦慮症的治療方法
「番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漸漸減少了對自己情緒反應的負面想法,轉移多留意身邊正面的事物,明白了負面情緒是可以隨着正面思想而改變。 小朋友與成年人一樣會經歷各種擔憂和壓力,但是他們未必懂得用語言表達,而是把情緒表現在行為上,例如發脾氣,可能影響他們的正常玩耍、社交和學習。 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後,兒童在生活和社交「新常態」下面對更多挑戰,更容易出現不同情緒和行為表現。 相關專家曾經對萬餘名兒童做了抽樣調查,發現有32%的兒童存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如抑鬱、焦慮、恐怖等,其中,焦慮的症狀最為普遍。
- 要診斷出特殊恐懼症,需要先排除社交恐懼症及廣場恐懼症,藥物治療對此症患者暫未有一定成效,而行為治療是目前改善特殊恐懼症的較佳方法。
- 但由於拒學行為也常出現於患有社交恐懼症或憂鬱症的孩童身上,所以無法單純由孩童的拒學行為推斷他是否罹患分離焦慮症,這是必須謹慎分辨的。
- (1)查明原因,解除有焦慮症的心理應激因素:如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或學校教育因素、或“母愛”缺乏因素等。
- Dr. Sandy Leung 梁婉珊醫生 (精神科專科),曾擔任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榮譽臨牀助理教授。
- 當爸媽在身邊時,孩子可安心地互動,但當爸媽離開時,等待的空白會催生恐懼,年紀較小的孩子容易有不安全感,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分離焦慮的成因之一。
香港小童羣益會輔導中心特別為焦慮兒童設計了親子雙軌小組,也是針對這些原理,讓家長學懂處理孩子焦慮的同時,也可在日常生活中,以建立親子安全關係為基礎,擴展兒童調節情緒的能力。 兒童需要在父母允許及接納的情況下,有足夠空間及機會,安全地探索世界。 兒童在自己好奇或具興趣的事情上,自主地去體驗自己的能力及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兒童焦慮治療2025 當孩子愈能夠嘗試探索、體驗自己的能力,慢慢就能建立出自我的能力感,有能力感的孩子會比較放膽獨立應付事情,亦較少因害怕自己不能應付不同處境而產生焦慮。
兒童焦慮治療: 兒童評估
另一方面,兒童若申請社署資助的學前康復服務,就需要先到評估中心作評估與轉介。 假若評估中心輪候時間太長,會延誤小朋友獲「識別」與「介入」的時機。 據政府資料顯示,2020年僅約65%新症可在6個月內完成評估,遠低於署方制訂90%個案按時完成評估的目標。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建議,局方為「評估中心」訂立輪候承諾,適當增加中心的人手及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縮短輪候評估時間。
註冊社會工作者、美國遊戲治療協會督導級註冊遊戲治療,現任香港小童羣益會輔導中心主任。 兒童焦慮治療 具有多年輔導及心理治療的臨牀經驗,袁姑娘特別關注兒童的身心發展及情緒困擾狀況而為這些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輔導及親職教育。 即使一些親職教育已多番提出要回應孩子,但是,為甚麼有些父母能夠回應孩子,有些父母卻感到困難? 為甚麼有些父母在孩子哭泣時能夠溫柔安撫孩子,有些父母卻感到厭煩與憤怒? 有研究發現依附類型會世代相傳──父母小時候與他們的父母親形成的依附類型,會跟著直到他們自己也成為父母,然後影響他們如何教育孩子,再影響下一代。
兒童焦慮治療: 家長不要比孩子更害怕
個頭還不及鋼琴凳高的孩子就讓他(她)學鋼琴,筆都握不住的孩子就讓他(她)學畫畫、學書法,正當喜歡盡情遊戲的年齡的孩子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如果父母一味逼迫,這種厭倦情緒就極容易誘發兒童焦慮症。 特別是在技能考覈的時候,父母如果監督孩子拼命練習,這就給孩子以很大的壓力,孩子會很擔心:自己行不行? 兒童焦慮治療2025 還有的是遺傳所導致,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焦慮情緒也很容易感染孩子。
兒童焦慮治療: 研究:過勞者 憂鬱症易上身
這些症狀其實對個案來說,時常反覆發生,也可能讓他們時常要跑醫院,如果沒有找到根本原因,就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治療。 因此這也是醫師的一項挑戰,當我們看到反覆頭痛、脹氣、腹瀉、便祕…等問題來就診,卻沒有明確生理上病因的患者時,也要注意到患者是否有可能是心理上的疾病。 焦慮症是由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焦慮問題。
兒童焦慮治療: 認識「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且健康的發展過程,不過焦慮感會以多種方式呈現。 有時候,孩子不管發展到哪個階段,始終都很焦慮,還會給孩子帶來過多的痛苦。 歐尼爾(Poppy O’Neill)所著的《趕走焦慮小怪獸:20 種有效的塗寫活動,陪孩子克服上學、交友、課業的焦慮與不安》是一本簡單又有趣的習作本,孩子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在家長或照護者的協助下完成。
兒童焦慮治療: 服務對象
不管你個人是否患有焦慮症,你可能對它的後果有一個模糊的概念。 對於政府對SEN小朋友的支援工作,八成(81.7%)受訪者認為不足夠。 兒童焦慮治療 至於就讀學校的支援情況則較為理想,認為不足夠的有五成五(55.4%),認為足夠的則有四成五(44.6%)。 委員會建議,加強幼稚園支援,將社署「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第一層支援服務試驗計劃」恆常化,以此為有需要兒童及早提供介入服務。 現時輪候學前康復服務期間可申請學習訓練津貼讓小朋友盡早接受服務,幫助他們的學習及發展,但部分項目需要資產入息審查。
兒童焦慮治療: 焦慮症兒童可能會抱怨經常出現胃痛
很多人都覺得小朋友活潑開朗,不會像成年人一樣有情緒問題。 兒童焦慮治療2025 但事實上,有些小朋友和青少年常常會覺得焦慮不安,又或者鬱鬱寡歡,只是他們未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以致未能對症下藥。 讓我們多瞭解一下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及早識別和幫助他們。 我們在這一章裡會認識關於焦慮感的一切:什麼是焦慮感?
兒童焦慮治療: 什麼是孩子的恐懼?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指出,對於未滿三歲的嬰兒而言,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相當重要,家長若能與孩子建立安全、健康的依附關係,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也會有正面的影響,讓孩子發展出健康且穩定的人格。 兒童焦慮治療2025 假如擔憂孩子會在上幼稚園或小學後產生開學分離焦慮問題,家長可以在開學前,提前帶孩子去陌生的校園逛逛,讓孩子能在家長的陪伴下,探索並熟悉陌生環境,並藉此機會告訴孩子校園有什麼有趣的地方,塑造孩子對陌生環境的良好印象。 情況允許的話,家長也能陪著孩子一起與老師或一、兩位同學互動,或者在孩子放學後,邀請孩子的同學多來家裡作客。
兒童焦慮治療: 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的症狀
分離焦慮幾乎是每個嬰兒成長過程必經的過程,大多數爸媽會在送孩子上幼稚園時,發覺分離焦慮存在,於是憂心忡忡這是否表示孩子心理發育不全? 就讓心理師來解答分離焦慮嬰兒症狀、父母如何應對及成年分離焦慮症。 一段時間的極度害怕或不舒服,有以下4種以上症狀突然發生,並在10min內達到頂峯。 兒童焦慮治療2025 1.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苟求,只知“望子成龍”,而不考慮這些要求是否超過了孩子智力發育不平,孩子攝於家長的權威,整天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便導致了過度焦慮反應。 兒童焦慮治療 根據起病形式、臨牀特點和病程臨牀上可分為驚恐發作與廣泛性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