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已啓用由兩個室內體育場館改建的暫託中心,一個位於彩榮路,另一個位於石硤尾公園,兩個中心的使用率相當好。 我們在這段時間不斷擴大這些設施,今日可用的設施包括有1 200張病牀的啟德郵輪碼頭,亦包括——你說香港還有很多場館,我們都已調撥出來——另外七個室內運動場館,包括位於港灣道、小西灣等。 上一次我與私家醫院的視頻會議中,希望他們在四個方面幫忙,其中一方面就是請他們考慮承接部分暫託中心,因為暫託中心畢竟有治療和醫學觀察的功能,所以一定要有醫護人員。 我知道反應都是好的,事實上——我今早沒有覆查——起碼有兩間私家醫院願意承接,如果稍後陳教授有多一些資料,可以補充。 尋找醫療機構承接這些暫託中心,看來都是可以解決;但較難解決的——我昨日亦再次重申——就是照顧員的問題,因為醫療機構入場都是進行醫療觀察、提供護士,或是觀察長者的個人身體狀況,但長者需要有人照顧,有些甚至需要餵食服務、為他們保持身體清潔等。
- 孔繁毅今日在電視節目中提及港大醫科生接種疫苗後於5月25日入院的事件,他表示自己親自探望該名醫科生後,觀察到他現時行動自如,有輕微面癱及口齒不清。
- 香港每年要應付兩次流感爆發,衞生署一般會呼籲幼童、長者及長期病患接種流感疫苗,但孔繁毅發現,長者羣組即使有注射疫苗,但抗體流失很快,令長者難以得到合適保護。
- 他續指,配戴口罩只是推遲爆發流感,但只要接種流感疫苗,以及做好個人衛生,相信大規模爆發的風險很小。
- 所以,我們檢視最近的數據,在醫院管理局不同的設施上,我們大致有差不多10 000名新型冠狀病毒確診者接受治療。
- 我剛才提及的一些高危羣組,若及早使用這種藥物,便可減低惡化和死亡個案。
- 新冠肺炎襲港逾8個月,一羣前線醫護依然緊守崗位,為抗疫戰出一分力。
案情指,姓林女病人因喉嚨痛在二○一四年十月廿七日到孔的診所求診,病人告知孔有藥物敏感,但孔仍處方含有盤尼西林同類成分的抗生素予病人,該藥需每天服用兩次。 病人按指示服藥,手、腳及腹部出現紅疹及痕癢等敏感症狀,三天後向屯門醫院急症室求診,被診斷為藥物敏感,另處方抗敏藥後於同日出院。 孔繁毅醫生2025 【本報訊】香港醫務委員會昨就西醫孔慶仁被指忽略病人病史,錯誤向有盤尼西林敏感的病人處方同類抗生素一案展開聆訊,案中病人服藥後,身體出現紅疹等藥物敏感症狀。 孔又指,幼兒接種率必須提高,相信家長可能仍有疑慮,或傾向安排子女接種復必泰疫苗。 他說,幼兒版復必泰將於10月展開接種,劑量只是成人的十分一,只會引起輕微副作用。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指現為疫情最嚴峻及關鍵期 市民3天內完成快測可追蹤個案
衞生署約一個多月前批准引入提煉自新冠康復者的長效抗體組合(LAAB),孔繁毅稱,該些高危人士只需接種兩款抗體,即可提供6至12個月保護,可降感染風險達八成。 孔繁毅醫生 醫管局已為少數已進行抗體測試的高危人士接種,反應良好,未來計劃為其他高危及次高危人士接種。 孔繁毅早上在商臺節目《政經星期六》表示,現時本港對新冠病毒的混合免疫屏障很高,故整體疫情回落得很快,故認為現時是適當的時機解除最後的防疫措施,讓市民脫下口罩。
我們曾評估,若要將今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的社區治療設施和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完全使用,有2 000多張病牀,需要不少人手──要幾千名醫護人員。 剛才高醫生亦提及,可採取一個協同模式,即是有本地醫療人員,亦有內地醫療人員,所以中央亦按着我們的評估動員及組織內地醫療團隊來港。 我現在向大家公佈,今日將會有第一批75位醫療團隊成員來港,有醫生、護士、輔助醫療人員和病人支援人員。 應該兩、三日後,同樣在本週另外會有300位人員來港,陸續還會有人員來港,但今日不能有一個確實的數字。 第五波疫情嚴峻,政府大力鼓勵市民接種新冠疫苗,目標在4月底將兒童及長者接種率達至九成。 香港大學去年起進行新冠疫苗安全監測計劃,研究高風險羣組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異常事件的情況,結果發現患有慢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炎症性腸病及新冠康復者,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異常事件的風險不會高於沒有打針,反映不同高風險羣組接種疫苗均屬安全。
孔繁毅醫生: 康復者出院頭一個月未完全復原 或有抑鬱風險
亦有學生不滿校方強制性做法,但因經常要回學校,會考慮打疫苗。 有位於土瓜灣的醫務所因貼上中國科興疫苗及復必泰疫苗的比較列表後,而被《文匯報》狙擊。 記者以市民身份到該處詢問有關科興疫苗的接種的資訊,醫生「勸退」勿打科興,建議記者轉打其他疫苗。 至於尤其是重症長者,一般有較多肺部問題,可能出現嚴重「長新冠」肺纖維化,會透過藥物及物理治療處理。 此外,前日兩宗接種科興疫苗後危殆、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的個案,孔繁毅指該80歲老翁有糖尿病和曾中風等,認為就算沒有接種疫苗,短時間內也有機會入深切治療部。
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指,涉事醫生於急症科工作,本身或血壓偏高,惟進一步資料有待委員會開會,瞭解更多臨牀數據才肯定是否與疫苗有關。 孔繁毅醫生2025 孔繁毅醫生2025 慎防詐騙提示:公眾人士請慎防冒充養和醫療集團或其成員包括養和醫院、養和醫健以及各關聯公司名義的通訊 (虛假網站、電郵或語音來電等)。 孔繁毅醫生2025 孔繁毅今日在電視節目中提及港大醫科生接種疫苗後於5月25日入院的事件,他表示自己親自探望該名醫科生後,觀察到他現時行動自如,有輕微面癱及口齒不清。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診所: 健康遠足及跑步賽宣揚「無痕山野」 曾小強19公里後上奪冠
孔教授在英國完成學業及實習後,決定回港工作,於瑪麗醫院擔任肝腸內科醫生,並兼任傳染病科。 孔繁毅在電視臺節目上表示,以瑪麗醫院為例,收治約300名染疫病人,當中約8成是80歲以上的長者,而且絕大部分來自安老院舍。 他解釋指,長者將上呼吸道的新冠病毒吸入至肺部,而正常健康的人則不會發生,是由於長者臥牀、有吞嚥問題,或是上呼吸道已經不健康,病毒被吸入至肺部,因此出現多宗吸入性肺炎。 他又指,有長者在入院不久後離世,原因是年紀大、有很多長期病患,以及大部分時間臥牀。 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表示,目前有多名院舍長者確診入院,並發現有不少患者出現吸入性肺炎,甚至在入院不久已離世。 計劃所提供的疫苗只提供予香港居民及駐港領事人員接種,並須要持有香港身份證、領事團身份證、持有申請香港身份證收據、豁免登記證明書進行預約登記,在接種時亦須要出示持有的上述身份證明文件。
孔繁毅醫生: 新聞
第一個問題,現時香港確診數字連日在高位徘徊,派發新冠口服藥物給病人時有否優先次序? 另外,第二個問題,內地在二○二○年疫情爆發初期,醫院有些智能機器人負責消毒、清潔和送藥的工作以減少接觸和節省人力,香港會否參考類似模式應用於抗疫工作上? 孔繁毅醫生診所 許樹昌教授:剛才你問有關處方了多少個療程,高醫生告訴我,醫管局已在老人院舍和門診處方了約1 600個療程。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疫情消息
孔繁毅認為,可能因服食抗生素令腸道微生菌羣改變,導致肚瀉或便祕,建議喫乳酸菌、乳酪改善。 他又提到,目前大部分感染個案是輕症,相信是源於大部分人已打針或曾被感染有免疫力,故暫時不憂慮會醫療負擔加重,呼籲市民繼續遵守社交距離措施,做好個人衛生,外出的話可佩戴如KN95等保護性較高的口罩。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當局一直留意一系列指標數字,以評估疫情情況,重症死亡數字固然重要,但當局也會留意實際個案多少,以瞭解當中重症死亡個案佔整體個案的百分比。 【Now新聞臺】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說,本港第五波疫情感染人數多,相信已築起免疫屏障,可維持最少半年,有條件加快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孔繁毅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19年,港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MBBS)二年級學生,考試有近三分之一學生不合格,是年起的考試題目沒有「翻炒」往年試題,加上部分學生不適應把三年臨牀前課程壓縮為兩年的新課程,導致不合格率上升。 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臨牀課程及考覈)孔繁毅認為因同學「唔夠勤力,才不合格」。 行政長官:正如我早前說過,明日會舉行行政會議,所以這個每天有關抗疫的新聞發布會不會在明天舉行。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回想沙士一役 醫院內如死城
早前接種復必泰疫苗後死亡的66歲男子,孔繁毅說週三(24日)會開會討論該宗死亡個案。 孔繁毅醫生 他引述醫管局提供的數據,死者有長期病患、「三高」即高血脂、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有吸煙習慣,須等待臨牀報告和解剖數據分析。 孔繁毅初步認為,按以往7宗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的個案推斷,死者死因與接種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是長期而且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診所: 孔繁錦診所 簡介 診療科別 服務項目
計劃涵蓋獲發出附有逗留條件限制的香港身份證持有人,包括外籍傭工。 計劃實行初期,持有上述證件以外的人士,包括訪港旅客及使用往來港澳通行證的訪港人士則不符合資格。 香港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在2021年3月13日表示,香港政府或將採購第四款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供本計劃使用,預計為由Novavax開發的NVX-CoV2373蛋白質次單位疫苗,但至今仍未有進一步消息。 孔繁毅醫生診所 林鄭月娥於2021年11月11日到北角渣華道體育館接種科興疫苗第三針加強劑,同行的食物及衞生局長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也一同注射第三劑科興克爾來福疫苗,聶德權稱繼續打科興疫苗是因為他較喜歡滅活疫苗。 香港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表示,委員會經審視第一至二期臨牀試驗數據後,認為疫苗用於60歲或以上長者屬安全,且效益高於風險,因此委員會同意在香港為60歲或以上長者接種克爾來福疫苗。
孔繁毅醫生: 疫苗腋下腫痛5大優點
「短時間內個肺清番曬,一星期左右病毒轉陰,但因為肺有纖維化,仍需要氧氧治療。」孔繁毅說,由於鄺先生肺部出現纖維化,故建議口服抗纖維化的藥物。 孔補充,各類肺部感染都有可能引致肺部纖維化,一般會隨時間改善,服食抗纖維化藥物可加快康復進度。 孔繁毅醫生2025 有研究指新冠康復者的心臟健康受影響,孔繁毅指,第一、二波疫情康復者在覆診時,須照心電圖和超聲波檢查,約5%有心律不整,但未知是否在患病之前已出現。 一名63歲男子接種科興疫苗兩日後死亡,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指,初步解剖顯示,死者有嚴重冠心病,但是否與疫苗有間接關係,要待完整解剖報告才知道。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被問及長者及高危人士的疫苗接種安排,孔繁毅表示,政府專家委員會將就此再開會商討。 他建議長者及高危人士,只要接種時間距離超過半年,可以選擇再打加強劑。 孔繁毅醫生2025 他又指,未來可選擇的疫苗種類會增加,港大正研發的噴鼻式疫苗亦進展良好。
孔繁毅醫生: 口罩令取消|孔繁毅:上呼吸道感染略增 學童打齊針不應再戴口罩
這包括醫管局的一些指定2019冠狀病毒病診所,甚或是私家診所和私家醫院,若它們願意接收或在門診診斷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都會有這些口服藥給它們應用。 第二種簡介的藥物是默沙東,這是一種類似核苷酸的化合物,亦能牽制病毒繁殖。 這種藥物會影響胎兒生長,所以懷孕期(中的人士)不適合使用,正餵哺母乳的人士亦不適合使用。
孔繁毅醫生: 診所地址
孔繁毅醫生 他認為上述男子接種4針疫苗沒有必要,加上香港疫情不嚴峻,如一般人仿效接種多於兩針,反而造成疫苗浪費。 對於男子期望獲得在港的電子針卡,樑子超表示,目前需要建立一套快速的疫苗互認系統,但擔心難以判斷接種紀錄真假,造成混亂。 剛才許教授已經談及很多關於這兩種藥物的一些重要數據,我就這兩種藥物稍作補充。 我們在醫管局的專家小組頻頻開會,亦曾討論關於這兩種藥物的應用指引。 基本上是討論過(應用於)一些輕症人士,輕症的意思是血氧(濃度)94%或以上,剛才許教授都提及,越早處方,這種藥便越有效;一些高危羣組(人士)較容易病情惡化,例如會有肺炎;以及一定要在確診五天內或開始有病徵(前使用)。
孔繁毅醫生: 服務地點
孔繁毅今早在港臺節目《千禧年代》中表示,死者生前有嚴重吸煙情況,而且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而初步解剖顯示,死者有嚴重冠心病,三條血管有閉塞,其中一條100%閉塞,另外兩條亦有七至八成閉塞。 孔繁毅說,本港「長新冠」水平較全球低,是由於本港首4波疫情的確診病人都要入院治療,如果他們病情轉差,醫生會及早用藥,以抑制病毒,變相令到「長新冠」較少出現。 雖然第5波疫情下,不少人居家檢疫,但他相信大部分人已接種新冠疫苗,加上變種病毒Omicron較為溫和,不少患者無病徵又或輕症,相信出現「長新冠」比例較少。 被問到兩年疫情以來最難忘的時刻,孔繁毅第一時間聯想起第一波疫情,醫院內不少醫護亦感到擔心,他於是身先士卒,親自入負氣壓病房為病人抽血及抽樣本,希望為醫護人員打下「定心針」。 而疫情初期出現的「打邊爐羣組」,亦令他有機會進行臨牀藥物研究,目睹一個又一個確診者全數康復出院,「對於自己意義好重大」。
日後將有更大批的醫療人員會陸續抵港,從而提升目前醫院管理局設施內的治療功能。 稍後,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可以向大家詳細介紹過去數天與他們對接的工作和日後這些內地醫療團隊人員的調配。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香港的感染數字及死亡率皆低,不論在檢驗、隔離、防護及治療各方面皆表現出色。 抗疫期間,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亦少不免心存憂慮,幸得到由教授及醫生組成的團隊夙夜匪懈地研究抗疫方案,以科學為基礎、以港人的福祉為前提,守護我們的健康。
至於新冠疫苗,因長者的免疫衰減較快,即使打過針或曾感染,一段時間後會有再次感染風險,故長者及高危人士超過半年可再次接種加強針,普通成年人則可1年接種一針。 他表示,如果病毒進一步風土化,以及未來研發出新的疫苗,則可通過觀察新的數據,分析人羣的免疫力是否增強,再決定是否需要打針以及打針的間隔。 港大醫科生早前接種BioNTech復必泰疫苗後中風,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今日(13日)指,自己曾親自探望該名學生,他現時行動無礙,調查後確認其中風和疫苗無關。 他又提醒即將可接種疫苗的青年,如對2種或以上藥物有敏感,接種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臨牀服務)李立業今表示,目前已處方18,500次口服藥,當中以默沙東為主;有關私家醫生處方相關藥物安排,局方一直在商討中,強調會配合藥物存量,惟病人如何取藥等法例細節仍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