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往上連結兩塊小腿骨,即脛骨與腓骨,形成距骨小腿關節(英語:Talocrural joint)[2];往下連結跟骨,形成距下關節(英語:Subtalar joint)。 骨部位 跗(fū)骨(英語:Tarsus)指的是四足類動物足部七塊骨骼組成的短骨(英語:Short bone)羣,位於脛骨、腓骨、蹠骨之間。 它由中足(骰骨(英語:Cuboid bone)、三個楔骨、足舟骨(英語:Navicular bone))和後足(距骨和跟骨(英語:calcaneus))組成。 骨密質其結構複雜,由規則且緊密成層排列的骨板構成。 長骨的骨密質由外到內分別爲外環骨板層、骨單位及內環骨板層。 嚴重骨折的患者在痊癒後,可能會出現一些併發症,如在運用手腳或關節時會感到疼痛或僵硬等。
- 幹骨呈脆性,相對伸長0.4%將被破壞;溼骨的相對延伸率較高,爲1.2%。
- 骨基質的鈣化需要在特殊部位有足夠的鈣磷離子,攜帶至特殊的空間排列,並需要特殊條件以完成成核作用。
- 以稀酸脫鈣後骨就變得柔韌,易彎曲,甚至可以打結。
- 兩端爲骨端,在未發育成熟時稱爲骨骺,其表面爲較薄的骨密質,內部爲骨松質。
- 這種彎曲連接能有效降低外界對骨盆的衝擊,股骨頸有如一緩衝器。
- 呈立方狀,緻密骨的部分比較薄,中間是海綿骨。
骨松質是由針狀或片狀的骨板構成,呈網狀結構,形成骨小梁。 骨小梁按壓力及張力的方向排列,負責力學上的支撐功能。 如股骨的骨小梁在分擔體重時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 骨松質的疏鬆結構及骨小梁的力學特性,大大地減輕了骨的重量,又使骨達到最大的力學性能。
骨部位: 骨髓
骨外膜爲包被在骨表面較厚緻密的結締組織膜,有粗大的膠質纖維束──沙比氏纖維,穿入骨質,起固定骨膜的作用。 骨外膜內層的生骨細胞在幼年時非常活躍,可分化爲成骨細胞,參與骨的形成;成年後處於靜止狀態,但終生保持分化能力,一旦骨折,可分化爲成骨細胞,形成骨痂。 骨內膜爲薄層結締組織膜,不僅襯附在骨髓腔面,也被附在骨小梁和哈弗斯氏管的內表面,具有分化爲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能力。 骨髓充填於骨髓腔及骨松質的網眼內,由多種細胞及網狀結締組織構成,血管豐富,胎兒及幼兒的骨髓含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及其他幼稚型血細胞,呈紅色,稱爲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當然,成核作用還需要有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及 1,25-(OH)2 D3(1,25-二羥膽骨化醇)調節細胞及其泵系統,改變鈣離子的活性,產生相應的反應,使儲存的鈣達到正常水平。 常見變異包含頭骨縫合線上的縫間骨(英語:Wormian bones),以及主要在手腳肌腱內發育的種子骨。 有些人可能有額外的頸肋(英語:cervical rib)或腰肋。
骨部位: 不同年齡層的骨折
椎間盤突出一般X光照不出來,必須利用核磁共振造影才能發現。 其實大部分的情形下,骨科或復健科兩者都可以看,當復健科醫師發現病人的問題比較嚴重時,就會轉給骨科醫師或神經外科做手術治療。 隨著年齡增長或工作操勞,多少會出現腰痠背痛、手腳麻木等情形,很多人會聯想到「骨刺」,但你知道骨刺分軟硬嗎? 大部分有明顯症狀的是「軟骨刺」,即椎間盤突出。 如果患者清醒、呼吸正常、骨折傷口沒有外露,應先盡量避免移動傷者,以減輕痛楚,同時避免斷骨刺傷內臟或因移動引致更大創傷。 中年時期及老年的骨質密度開始降低,容易患上骨質疏鬆症,令骨質變得脆弱,較易產生骨折。
破骨細胞爲一種多核鉅細胞,核的數目不一,平均爲20~30個。 破骨細胞大小不等,形態不一,位於豪希普氏陷窩(即骨表面的淺腔)內,多見於骨塑建和再建以及骨基質被清除時。 破骨細胞數量減少,只爲成骨細胞的百分之一。 足球運動員常斷裂蹠骨,這些病例可歸因於現代足球鞋的輕質設計,對足部的保護較少。
骨部位: 軟骨內骨化
糖蛋白中碳水化合物由共價鏈連在蛋白質上,具有非膠原性蛋白核心與雙鏈的單糖。 對具有四肢的動物來說,腕骨是指上肢的多塊小骨,以人類而言,腕骨位於橈骨、尺骨和掌骨之間,形成手腕的部分。 骨部位 五塊蹠骨皆為背側呈現凹面的長骨,各包含有骨幹(英語:Diaphysis)、基部(近端)、頭部(遠端)等部位[2]。 此外,還有若干附屬骨(英語:accessory bone)(大多也是種子骨)不被算進此清單內,主要的附屬骨有20塊。 平時搬東西盡量不要彎腰去搬,蹲下來用髖部的力量來搬,可減少椎間盤突出的風險。 [搬重物的錯誤暨正確姿勢示範影片]尤其是搬重物,平時沒在運動的人,一下負荷過重就可能閃到腰,甚至是腰椎關節扭傷,那就比較難治療了。
骨部位: 骨折的併發症
骨(bone),由堅硬而具彈性的骨組織構成的器官、全身骨互相連接構成骨骼、爲運動系統的組成部分。 按部位可分爲顱面骨、軀幹骨和四肢骨,從形態可分爲長骨(管狀骨,如肱骨、股骨)、短骨(如腕骨、跗骨)、扁骨(如頂骨、骨盆骨)和不規則骨(如椎骨)。 部份肌腱或韌帶內(如手掌面、足蹠面)有卵圓形結節狀小骨塊,稱爲籽骨,用以代替部分關節面,變更、緩和所受壓力,減少肌腱與骨面間的摩擦,改變骨骼肌牽引的方向等。 籽骨一般僅數毫米大小,但髕骨是全身最大的籽骨。
骨部位: 骨刺看什麼科?骨科醫:有症狀通常是「椎間盤突出」3情況須開刀
在骨骺與骨幹交接處,在發育成熟以前保持一層軟骨,即骺板。 此處軟骨細胞排列成柱,由靜止區依次向增殖區、肥大區、鈣化區轉變。 隨後由骨髓腔來的血管連同間充質細胞、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侵入,一方面破骨細胞破壞鈣化的軟骨基質,而成骨細胞則沿着殘留的鈣化基質表面生成骨組織,形成骨小梁。 正常情況下,骺板軟骨的增殖、破壞與成骨增長速度保持平衡,故骺板厚度相對穩定。 17~20歲左右,骺板閉合,骨幹即停止生長,因維生素D缺乏而發生佝僂病時,軟骨柱變長,不能很好骨化,因此骺板加寬,呈杯口狀。 骨的附屬組織有骨膜、骨髓、血管、神經等。
骨部位: 骨刺跟椎間盤突出怎麼分辨?
骨分皮質骨(密質骨)和小梁骨(松質骨、海綿骨、髓質骨),皮質骨的疏鬆度爲5~30%,而小梁骨爲30~90%。 中間部分較長,稱爲骨幹,內有空腔,即骨髓腔,含有骨髓。 兩端爲骨端,在未發育成熟時稱爲骨骺,其表面爲較薄的骨密質,內部爲骨松質。 在具有復關節及具多數突起的骨有附加骨化點。 短骨外面爲密質骨,內部全爲松質骨,起支持作用。 扁骨多位於人體中軸及四肢肢帶部,組成容納重要器官的腔壁,起保護作用。
骨部位: 骨骼功能
皮質骨形成了大多數骨頭的皮質,同時也比鬆質骨更為緊密堅硬。 以長骨為例,長骨的兩端是呈窩狀的鬆質骨,中部的是緻密堅硬的皮質骨,骨中央是骨髓腔,骨髓腔及鬆質骨的縫隙裏容著的是骨髓。 骨部位 骨膜是覆蓋在骨表面的結締組織膜,裡面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提供骨質營養。
骨部位: 骨折的症狀
松質骨爲多孔結構,具有較高儲存能量能力,應變超過原始骨長度7%時才發生斷裂,而在密質骨只超過 2%時就可以斷裂。 加載速度可影響骨折的類型和鄰近軟組織的損傷程度。 當載荷頻數超過防止斷裂所需重建速度時,骨骼可發生疲勞性損傷。 骨在形態構造和力學性能上充分適應其功能,其改變受作用其上的應力-應變控制。
骨部位: 脊柱
骨骼由各種不同的形狀組成,有複雜的內在和外在結構,使骨骼在減輕重量的同時能夠保持堅硬。 骨部位 骨部位2025 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礦物質化的骨骼組織,其內部是堅硬的蜂巢狀立體結構;其他組織還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經、血管和軟骨。 直接從胚胎結締組織膜內形成骨組織,如顱蓋骨及面骨間充質細胞分化爲許多成骨細胞,形成成骨中心。 在其周圍分泌有機基質,細胞被埋於其中,於是形成類骨質,此後骨鹽沉積其上就成爲骨組織。 最初形成的骨質由骨針相連成網,沒有骨板,骨鹽也少,腔隙多。
骨部位: 細胞間物質
呈立方狀,緻密骨的部分比較薄,中間是海綿骨。 短骨和種子骨構成腕關節和踝關節,一些例外包括膝蓋骨(髕骨)、腕骨、跗骨和構成腕關節和踝關節的骨骼。 有研究指出骨組織是一種具有7級複雜等級結構的不均質材料,主要由羥基磷灰石、I型膠原蛋白和水組成。 因此具有很好的硬度和強度,其物質組成和結構決定了生物力學性質,其中骨組織礦物含量決定其硬度[9]。
骨部位: 骨骼
有研究表明骶骨左右兩側的結構也不盡相同。 恥骨是髖部三塊骨骼中最靠前也是最小的一塊,將近1/5的髖臼由它構成。 恥骨體堅硬、呈扁平狀,左右兩塊恥骨形成恥骨聯合關節,該關節由一塊纖維軟骨連接,是微動關節。 恥骨上緣有一個骨性突起稱作“恥骨結節”,是腹股溝韌帶的附着點,也是觸診時的骨性標誌。
基質小泡含焦磷酸酶,能分解焦磷酸,消除其對鈣化的抑制作用。 基質小泡尚含三磷酸腺苷酶,分解三磷酸腺苷而產生能量,將細胞外的Ca2+向細胞內轉運,濃縮。 基質小泡分佈於成骨細胞或骨細胞附近的類骨質中,破裂後,鹼性磷酸酶能增加局部磷酸含量,磷質與鈣有很強的親和性,以鈣鹽結晶作爲核心可使鈣化範圍逐漸擴大,而使類骨質迅速鈣化。
骨的變異甚多,有時鄰近兩骨可合併爲一塊,如寰椎與枕骨癒合;有時應合併的骨未能合併,如額骨分爲兩塊。 手、足骨部分偶見附骨(由幾個骨化點形成的骨未癒合成一塊,或出現額外的骨化點),故在閱讀骨骼 X射線片時,應注意勿認爲是骨折。 骨的表面由於肌肉的附着以及鄰近肌腱、神經、血管的通過而形成轉子、結節、突起、嵴、溝和切跡。 與骨領出現的同時,軟骨中段的軟骨細胞分裂增殖肥大,隨後軟骨基質內有鈣鹽沉着,肥大的軟骨細胞即退化死亡。 骨外膜血管連同間充質細胞、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穿過骨領進入軟骨,形成初級骨化中心,而被溶解的鈣化軟骨基質則形成初級骨髓腔。
骨具有廣闊的表面,這不僅有利於骨內血循環與全身組織進行交換,也有利於骨組織的轉換,即骨組織更新替代。 皺摺緣貼近骨表面,胞質邊界不清,由多數指狀突起和陷窩構成,其表面作小鬃毛樣結構。 透明區爲與皺摺緣相鄰的特殊胞膜、包圍在皺摺緣的四周,猶如一道圍牆。 骨吸收裝置通過溶酶體酶的分泌,提供骨吸收的酸性微環境,由水解酶先溶解骨的無機質,鈣被移出,然後與被釋放的膠原纖維一起通過皺摺緣的小管被吸收到破骨細胞的空泡內,並由溶酶體進行消化。
手指沿着髂嵴稍向下方到達髂骨的前緣,能觸到一個骨性的突起,就是髂前上棘,是許多軟組織的附着點(如,縫匠肌)。 股骨頭的關節面可以因為磨損,機械撞擊,受傷和發炎受到損害。 通過手術,可以使用假肢股骨頭(還可以與股骨頸一起)被替換。 相對股骨頭有一骨性突起,被稱為大轉子(Trochanter major)。
骨部位: 骨折的急救法
髖骨長這麼奇怪這麼囂張是因爲它小時候其實是三塊骨頭。 就有我們常說的坐骨,還有比較不常說的髂骨和恥骨,長大了以後連接他們的軟骨就長沒了,他們就幾乎變成了一塊兒,就是髖骨了,他們一起構成了髖臼,與股骨還有一堆結構一起形成髖關節。 所以其實髖骨和坐骨、恥骨和髂骨其實是同等概念。 透明軟骨覆蓋了恥骨末端,並與恥骨聯閤中間的纖維軟骨相連接,恥骨聯合關節擁有強壯的上側和下側韌帶,而後側韌帶卻很薄弱。 骶骨呈三角狀,位於腰椎底部,形成骨盆腔的後面。 人出生時骶骨是5塊獨立的骨骼,16-18歲開始融合, 34歲時完全融合爲一塊骨骼。
骨部位: 骨刺原因
其他先天變異還包含多指、連體雙胞胎(骨骼異常多)、少指畸形(英語:Oligodactyly)(骨骼異常少)等。 B.神經根管:指椎管外側部脊神經根所佔部位,臨牀上又稱側隱窩。 其前壁椎體和椎間盤後外側,後壁爲上關節突、黃韌帶,外側壁爲椎弓根和椎間孔。
骨部位: 關節
骨基質的鈣化需要在特殊部位有足夠的鈣磷離子,攜帶至特殊的空間排列,並需要特殊條件以完成成核作用。 骨組織含有機質35%,無機質45%,水20%。 在一生中,骨的物理特性,即有機質與無機質的比例隨年齡增長不斷改變。 以稀酸脫鈣後骨就變得柔韌,易彎曲,甚至可以打結。
骨膠原纖維的直徑約為50nm,組成骨的I型膠原分子平行排列連接形成膠原微纖維,膠原微纖維的直徑約為100nm,微纖維之間軸向連接,並具約30nm的空隙。 鬆質骨(cancellous bone)相對於密質骨,亦稱海綿質骨(spongy bone),其基本單元是骨小梁(trabecule)。 相較密質骨來說,鬆質骨的密度更小因而表面積更大。 因此更加柔軟、靈活,也更適於新陳代謝活動(例如鈣離子的交換)。 鬆質骨常見於長骨的末端、接近關節處以及脊椎中。
成骨細胞貼於鈣化軟骨基質的表面,先形成類骨質,而後鈣化爲骨質,構成原始骨小梁。 由初級骨化中心形成的骨小梁不斷被破骨細胞溶解而消失,初級骨髓腔亦不斷融合擴大。 骨領外面的成骨使骨幹不斷加粗,而其內面又不斷被破骨細胞破壞,因此骨髓腔不斷加寬。
骨與骨之間的間隙一般稱之為關節,除了少部分的不動關節可能以軟骨連接之外,大部分是以韌帶連接起來的。 關節可分成不動關節、可動關節以及難以被歸類的中間型可稱為少動關節。 所謂的運動系統,應該是被譯作「超系統」的 super system 之一,人體一般分為六種 super system)還包含了肌肉(骨骼肌)系統。 骨骼肌是橫紋肌,可隨意志伸縮,一般一種「動作」是由一對肌肉對兩塊骨頭(一個關節)作拮抗,而肌肉末端以肌腱和經過關節的下一個骨頭連接。 其實韌帶和肌腱也是結締組織,所以運動(超)系統中只有肌肉組織跟結締組織,頂多再包含骨髓內的神經及控制肌肉的運動神經屬於神經組織。 骨骼(bone)簡稱骨,是組成脊椎動物內骨骼的堅硬器官,功能是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及儲藏礦物質。
行走過程中如果足部過度旋前(英語:Pronation),第五蹠骨可能會骨折[9]。 骨部位 脊柱上端承託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爲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 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外環骨板層是由靠表面的數層骨板繞骨幹呈同心圓排列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