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2014年政府表示正研究在遠離海邊的地區如上水、粉嶺和新界東北新發展地區以再造水作沖廁及其他非飲用用途[25],因為上述地區安裝和操作海水供應系統的成本相當高昂,水務署已展開相關的規劃工作,預計由規劃到開始供應再造水需時約八年[81]。 政府在將軍澳為興建海水化淡廠預留了土地,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位於將軍澳137區,面積約10公頃。 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的設計、建造及運作合約已批出,建造費約90億港元,預計2023年投入運作[61],將採用逆滲透技術[62]。
- 在1978年所達成的協議中,廣東省當局同意將年供水量由1979年的1.45億立方米逐步增至1982年的1.82億立方米[21]。
- 整個供水系統的水質,是由水務署水質科學部的專業化驗師不斷進行物理、化學、細菌學、生物學和輻射學等綜合性檢測,監察水質。
- 此列表會列出公共屋邨的名稱、相片、地址、屋邨類別、入夥年份、拆卸日期和現時土地用途(僅限已拆卸公共屋邨)、樓宇座數、單位數目、單位面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所有資料皆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資料為準,屬於平民屋宇公司的大坑西新邨、興建中、規劃中和已拆卸的公共屋邨除外。
-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員王家英認為,東江水供應香港是在英國殖民地時代達成的,當時香港政府高估了香港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用水,而形成當前東江水供多於求,他稱透過中央的壓力要廣東省減價違反了商業行為,因為這個先例一開就破壞了香港一貫行之有效的商業的精神[36]。
- 但如果水係鹹水來,水裏便嘅鹽就搞到鋼筋好快生鏽變弱,鋼筋無力支撐座樓。
- 轉用海水沖廁有助節省珍貴淡水資源,加上供應海水的耗電量較供應食水的為低,因而能減少碳排放,而用戶亦可減少水費支出。
所有喉管在一定距離,皆裝設隔離閥,以確保當喉管進行局部維修時,只有少數用戶的供水受影響。 在喉管放置方面,倘若環境許可,喉管會盡量沿路邊小徑或行人道鋪設,而不選行車道。 荃灣有不少地方都保留了舊日香港的痕跡,像川龍街和三陂坊等仍有不少唐樓,亦有不少舊式工廠大廈。
鹹水樓名單: 不在「需要即時拆卸」及「不需要即時拆卸」名單之中但混凝土強度嚴重不足的樓宇
[42][43]而跨省的補償也一直不是很健全,爲了保護東江源,江西省關閉了很多工廠。 保護生態的效益香港需要向廣東提供補償,但最初幾十年江西都沒有從廣東或香港得到很好的補償。 江西省方面經過長期的協商,雙方纔達成協議,廣東從香港提供的資金收益中劃撥一部分資金作爲東江源的生態補償。
- 1992年底,第二個整體重建計畫拆卸週期開展時覆檢屋建會及房委會負責興建的公共屋邨,揭發另有152座出現問題,其中華樂樓、華康樓及華昌樓需要於1996年加裝鋼架作鞏固工程以延長壽命。
- 大部份的污水經處理並達到一定的標準後,便會排放至河流或大海。
- 「入夥年份」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年份為準,但部份屋邨內個別樓宇的入夥年份可能會與官方資料有出入,詳見相關條目。
- 我們會先以隔網除掉海水中較大的雜質,再以次氯酸鹽進行消毒,並確認水質符合水務署規定的顏色、混濁度、氣味等要求,才輸送至配水庫予用戶使用。
- 另外,修葺令亦可要求業主/法團對有嚴重損壞情況的樓宇,立即進行修葺工程,並需要取得屋宇署的認可及達到指定標準。
- 2012年11月30日,水務署表示香港於同年耗資了35億4千萬元購買最多8億2千萬立方米東江水,但是實際上只有7億1千萬立方米東江水供應香港,亦即香港購買每立方米東江水多支付了6角6仙,總共涉逾5億1千5百萬港元[26]。
在1995年2月16日定下的漸進式收費率計算水費延用至今(1995年4月1日引入污水處理服務收費計劃,向市民開徵與淡水用量掛鈎的排污費),水費持續「凍結」20多年[31]。 計算水費的方法是將用水量分為4級,然後按每級的漸進式收費率計算水費,首12立方米的用水量免費,其後每31立方米用水收費4.16元,商業用水方面,每一立方米收費4.58元[32]。 鹹水樓名單 不過2014年財政預算案表示,政府將檢討水費等多項公共收費,基於用者自付原則,年底前檢討是否加水費[31]。 以往,黃泥涌附近的溪澗是比較可靠和充裕的水源,政府便參考中國傳統農業灌溉技術,利用竹筒接駁成水管以供應附近洋人住宅區[13]。
鹹水樓名單: 香港公共屋邨列表
此列表會列出公共屋邨的名稱、相片、地址、屋邨類別、入夥年份、拆卸日期和現時土地用途(僅限已拆卸公共屋邨)、樓宇座數、單位數目、單位面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所有資料皆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資料為準,屬於平民屋宇公司的大坑西新邨、興建中、規劃中和已拆卸的公共屋邨除外。 樓宇內部水喉系統,食水首先從供水喉管輸送到有關大廈的地下水箱,然後經大廈的內部抽水系統抽送至天台水箱,再分配到不同樓層的用戶。 內部供水系統不屬於公共供水基建,須由大廈業主或物業管理公司負責管理及保養[11]。 現時香港每年平均有1,300多宗水管爆裂個案,漏走之食水佔全香港供水量達兩成[78]。 根據香港審計處的估計,2011年因水管滲漏及爆裂所造成的食水浪費高達2億立方米[73]。
另外,即使葵芳邨第6座曾進行全面重修,包括重灌大部分地臺及牆身,但由於鋼筋已被海水腐蝕多年,以致重修後效果依然未如理想,直至1997年清拆前仍不斷被居民投訴單位經常漏水及混凝土經常剝落。 在1963年6月至1964年5月,香港就因嚴重天旱,實施最高等級的制水[15],市民每4天才能獲得供水4小時[7]。 1960年代,在船灣淡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築工程進行的同時,香港政府亦開始跟廣東省購買飲用水[16]。 當時食水從珠江口以郵輪運到香港,其他商業船隻則捐出在船上生產的蒸餾水或由海外運送清水到港[5]。 不過在往後年代仍需不定時制水,從而出現《制水歌》和歌謠[註 2]反應當年制水的情況[17]。
鹹水樓名單: 樓宇供水
荃灣區議員陳恆鑌對《香港01》表示,該區樓宇的樓齡大約是55年左右,當局在6、7年前為有關樓宇做過外牆維修。 他續指,這些裂痕在舊區舊樓經常會見到,因當年香港不夠水,用了鹹水溝水泥來興建樓宇,故有「鹹水樓」之稱,以致這種樓宇很多時候即使維修了外牆都會爆裂,並會出現一些奇怪的裂痕。 如用戶或物業管理公司收到水務監督或委託人發信通知可轉用海水沖廁,應聘請持牌水喉匠檢查內部供水系統。 在持牌水喉匠完成檢查或改善系統後,用戶或物業管理公司可向水務監督申請接駁鹹水喉管,在繳付相關費用後,我們會排期動工接駁喉管及安排供應海水。
鹹水樓名單: 【鹹水蝕樓】樂雅苑爆鹹水喉害百戶 廁所冧石屎 住戶:忍受唔到
陳恆鑌續指,荃灣在七街重建之後也未有新的重建項目,重建進度非常緩慢,因此他日前也有向政府反映意見,期望當局增加荃灣重建的地積比率,令舊樓可以加快重建。 正常起樓,落石屎嗰陣,會用水撈埋,加埋鋼筋來起做,起嘅嘢會好硬淨。 鹹水樓名單2025 但如果水係鹹水來,水裏便嘅鹽就搞到鋼筋好快生鏽變弱,鋼筋無力支撐座樓。
鹹水樓名單: 供水管道
轉用海水沖廁有助節省珍貴淡水資源,加上供應海水的耗電量較供應食水的為低,因而能減少碳排放,而用戶亦可減少水費支出。 除了淡水實際供應問題,當年的建築規管沒有現今的嚴格,許多承建商為了降低成本,於是偷工減料,採用成本價較低的海水作為水泥。 截至2023年6月,香港共有258個公共屋邨,單位總計超過85萬個。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一邨」、「二邨」等有細分的屋邨視作不同屋邨,以及由原址分拆而成的,表中放在一起方便比較)。 大部份的污水經處理並達到一定的標準後,便會排放至河流或大海。 相反,再造水會經過更嚴謹的處理,令它回復清澈、無味及可供安全再用[88]。
鹹水樓名單: 鹹水樓的由來
他指大堂已加裝膠板,阻止水浸大堂,「啲膠後期整㗎,啲水爆嗰陣啲走廊濕曬」。 七七年水塘存水量急降,政府於六月宣佈一級制水,晚上部分時段無水供應。 而八一年十月政府亦宣佈二級制水,每天只限兩個時段供水,令市民生活大受影響。 黃指出,不少小業主飽受困擾,他已去信管理公司總公司要求盡快處理,惟屋苑不少老人家不懂得求助,當面與管理處投訴漏水後,或只獲回應會跟進,但卻「歎慢板」,黃呼籲其他受影響業主多出來發聲,以顯示問題嚴重性。 今(3日)下午3時許,樂雅苑C座雅趣閣低層一住戶報警求助,指廁所天花整個倒塌,事件中無人受傷。 記者登門瞭解事件,據涉事住戶朱太指出,去年6月25日廁所天花板及外牆已有鹹水滲漏情況,鹹水乾涸後留下白色的鹽結晶,更出現爆裂情況。
鹹水樓名單: 供水系統
六十年代香港曾經歷過一段淡水供應不足的時期,由於水塘總容量不足以應付人口需求,加上當時全年降雨量下降,所以供水量非常緊張,於是政府開始實施制水措施,限制市民的用量。 一般而言,建築石屎需要用無雜質食用淡水調製,但是由於當時淡水供應有限,所以許多新興樓宇都唯有以海水取代淡水混和石屎。 26座問題公屋醜聞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多座香港公共屋邨被揭發存在結構問題的事件,一共發現577座由工務司署及152座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及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興建的樓宇存在結構問題,總共729座。
鹹水樓名單: 問題公屋醜聞
現時世界上仍有不少地方依賴食水沖廁,而自1950年,香港已是世界上廣泛使用海水沖廁的少數地區之一。 善用海水這種可持續的水源,仍在本港的水資源管理中佔重要地位,每年更為我們節省約3.2億立方米食水,相當於本港約兩成的總水用量。 此外,你也可以向區議員反映,促請區議員向屋宇署申請檢查,一旦屋宇署確定樓宇結構未達標準,政府將會撥款進行翻新甚至重建工程。
鹹水樓名單: 海水供應系統
香港的輸水網絡因應用水需求而逐漸發展,系統規模龐大而複雜,截至2012年4月,香港水管總長約7800公里[95],當中6200公里為食水管,1600公里為鹹水管。 鹹水樓名單2025 食水管的使用年限由30至50年不等,視乎地質狀況和喉管物料的種類而定。 過濾後的水會在接觸池內加入氯氣和熟石灰,進行消毒及調節酸鹼度,並爲保護牙齒加入氟化物。 為避免食水在送往用戶途中滋生細菌,微量的氯氣仍然會保留在水中。 經處理後的食水會直接輸送到接駁至用戶的供水系統,或儲存於配水庫,供應市民飲用[84]。 1897年首先在九龍引進水錶及收費制度,當時的九龍水務辦事處推出以水錶量度住宅和商業樓宇的用水量。
鹹水樓名單: 荃灣「鹹水」舊樓外牆驚現多條裂縫 居民指大廈甩皮甩骨爆鋼筋
而港島山頂、南區、西貢及離島區人口比較分散,所以並無制定海水沖廁的計劃。 而北區未獲提供海水沖廁,是因為人口比較密集的上水和粉嶺區不貼近任何海岸[76]。 2010年,香港有立法會議員抱怨廣東東江水價過高,就以過去5年來說,每年向廣東買水的花費是24億港幣[35]。 以2002年為例,合約訂定買水量是8億立方米,但香港實際用水是7億4千4百萬立方米,按東江水價每立方米港幣3元8角半計,這樣就有1億7千3百萬港幣倒在海裡。
鹹水樓名單: 興建、重建、待建或建議中
因為1立方米再生水成本為6元,與東江水及海水化淡比較,被認為相當具吸引力[86]。 香港水質採用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水質準則》的嚴格標準,並在此標準下推行了《水安全計劃》[82]。 整個供水系統的水質,是由水務署水質科學部的專業化驗師不斷進行物理、化學、細菌學、生物學和輻射學等綜合性檢測,監察水質。
次氧酸鈉所產生的餘氯,亦可防止海產和藻類在配水管內生長[11]。 2008年10月28日,香港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一份關於東江水的供應的文件顯示;香港用水量沒有顯著的增加,香港水塘儲水充足,出現水塘滿溢的情況,在1998年至2003年期間已把約值30億港元的多餘東江水排入大海[33],引發傳媒大幅報導,稱此舉為「倒錢下海」。 2005年香港各水塘總存水量為5.54億立方米,佔總容量94.64%。 而於同年,因連場豪雨,導致水塘滿溢而要排出大海的淡水達1.09億立方米,如以當時東江水價計算,即逾3億元[34]。
鹹水樓名單: 鹹水樓事件
陳恆鑌說,這些舊樓雖然做過維修,但隔十年八年裂痕會再復現,其實舊區是需要重建,而在樓宇外部看見裂痕,內部鋼筋都有爆裂的跡象,有潛在的樓宇安全危險。 他表示將會找屋宇署檢查,《香港01》就二陂坊舊樓出現裂縫的事宜,向屋宇署查詢,署方表示會派員跟進,有結果會再詳細回覆。 1960年代以後獲水務監督批准的樓宇水管工程,均已採用抗海水侵蝕的物料,可用作沖廁供水系統,因此使用海水沖廁對內部供水系統的維修應無特別問題。 此列表包括由上述三間組織轄下的公共屋邨,包括已落成、興建中、重建中、待建中或建議中,以及已拆卸並改作其他用途的公共屋邨。
鹹水樓名單: 四部門互卸 管理處查半年未知源頭
在逆滲透薄膜處理過程中引入「壓力交換節能技術」,使整個系統可節省兩成用電量[90]。 「鹹水樓」可說是香港嚴厲制水期間的特產,建築地盤當年多數透過買井水來解決用水,可是由於井水不易買到,一些運水者又從中作弊,運去攪拌石屎的水,許多竟然是從海裡來的,這麼一來,不但影響到鋼筋的力量,且而建成之後,牆壁在黃梅時節滲出鹹潮來。 本港在一九六三年發生旱災,每四天才供水一次,雖然隨後東江水輸港,惟本港在七、八十年代亦曾經歷三次水荒,全城制水。 若大廈仍然使用無內搪層鍍鋅鋼管,則應更換有內搪層鍍鋅鋼管、銅管、不鏽鋼管或聚乙烯管[16]。 在濾水過程中,原水(即未經處理的水)會先被混入化學品(如明礬和熟石灰),進行攪拌,然後流入澄清池凝聚和沉澱,再流進快速重力濾水池,利用砂及無煙煤進行過濾[84]。 現場為荃灣二陂坊一號,有人發現大廈牆身有一道明顯裂痕,令人擔心樓宇安全響起警號。
由此香港開始購買東江水的歷史,當年港府每年從東江引進2,270萬立方米的淡水,以解決香港水源不足的問題。 鹹水樓名單2025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過《2013年至2014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表示,國家的淡水資源有限度,而廣東省對東江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面對水資源日趨缺乏的挑戰,香港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強公眾教育,鼓勵香港市民節約用水,同時亦須要開發新水源,在氣候變化及香港人口增長下,仍足以維持穩定的供水。 鹹水樓名單 香港政府已經在將軍澳預留土地,並於2012年展開在上述土地興建中型海水化淡廠的研究[58],對海水化淡進行的詳細規劃及勘查,包括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的研究。
此後雖然社會仍有零星討論使用海水化淡作為水源的補充,但因成本、技術、需求和可行性等(成本過高須增加水費及其他稅收[53]),政府一直沒就此展開新的討論和研究,只表示會密切留意有關海水化淡的技術發展[54],並參考國外以色列和新加坡等海水化淡有成熟先進經驗地區。 鹹水樓名單2025 在19世紀至20世紀,鑑於香港淡水短缺,加上缺乏天然湖泊,當時的香港政府已經在不同地區興建多個稱為「水塘」[註 1]的儲水庫(兩個圍海築成的水庫並不稱為水塘)。 因水庫收集雨水量不足以應付人口需求,1960年,香港政府已經向廣東購買達2,270萬立方米的東江水,隨著用量增加,至2000年,香港政府當年就向廣東省購買了7.8億立方米的東江水。 香港現時的《建築物條例》也有針對樓宇結構損壞的情況,例如勘測令,可以有權要求業主/法團對有早期損毀的樓宇,聘請專業人士進行勘測,然後向屋宇署交代損壞部分、成因及程度,並提交補救和維修方案。 另外,修葺令亦可要求業主/法團對有嚴重損壞情況的樓宇,立即進行修葺工程,並需要取得屋宇署的認可及達到指定標準。
鹹水樓名單: 水庫儲水量
事件引起廉政公署調查,其後陸續發現有更多公共房屋出現結構問題。 「入夥年份」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年份為準,但部份屋邨內個別樓宇的入夥年份可能會與官方資料有出入,詳見相關條目。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會計算用作出租的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不包括在房委會租置計劃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中已出售的單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適用於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的是單位室內實用面積,以平方米(m²)計算,同時附上換算成平方呎(ft²)後的數字;平民屋宇公司則沒有提供資料。 海水從抽水站的輸水管直接抽送到用戶單位,而剩餘的水則送往海水配水庫儲存。 整個沖廁水系統包括接近40個抽水站、總儲存量近25萬立方米的50多個配水庫和約1,600千米長的水管[73]。
鹹水樓名單: 再造水
山水後來不敷應用,政府便於1851年開鑿五口水井,但這種水源經常受到污染,成為傳染病溫牀。 在1860年以前,政府亦在主要河流上游地區為公眾興建小型池塘儲水[12]。 舊樓牆身裂痕處處,鄰近居民人心惶惶,樓宇內部鋼筋也有爆裂的風險。
鹹水樓名單: 問題公屋
1964年,港英政府再與廣東省當局達成協議,香港每年會從廣東省購入6,800萬立方米淡水,及後在1972年增至8,400萬立方米[21],至1976年更增至1.09億立方米。 在1978年所達成的協議中,廣東省當局同意將年供水量由1979年的1.45億立方米逐步增至1982年的1.82億立方米[21]。 雙方又在1979年12月進一步磋商,並於1982年再作修訂。 根據新協議,雙方同意廣東省在1982年為本港提供2.2億立方米飲用水,其後每年可增加供水量直至1995年[21]。 1989年廣東省當局和港府簽署長期供水協議,規定供水由1995年的6.9億立方米,續年增加,在2000年時已達到7.8億立方米。 當時首棟被揭發有問題的公屋是葵涌葵芳邨,第五座和第六座樓宇只有八年樓齡,但是已經出現混凝土剝落情況,經檢驗後才發現源頭是建築過程偷工減料,居民隨即被搬遷至荃灣大窩樓邨暫住。
在整個供水及輸水系統中,有關人員經常從濾水廠、配水庫、輸水幹管、供水接駁位置和用戶水龍頭抽取樣本進行化驗。 住宅使用之沖廁淡水由政府補貼,一年花去超過三億公帑[78]。 水務處現正開始擴建於薄扶林、元朗及天水圍衝廁用的海水供應系統;新界西北的海水沖廁水系統已於2015年初完工[79],獲供海水衝廁的人口提升至八成半[75],東湧海水供應系統的規劃工作亦已展開[80]。 2013年,香港的沖廁海水用量平均每日762,560立方米[72]。 鹹水樓名單2025 沖廁水所需的標準雖然比較食水為低,不過仍然需進行一些基本的處理程序。
喉管物料主要為水泥內搪的球墨鑄鐵管、水泥或環氧樹脂內搪的軟鋼管,及塑料(聚乙烯)管。 大部分海水抽水站都位於海堤邊或附近,方便直接地把海水抽進沖廁水的分配網絡[30]。 海水加入由電解氯氣機所產生的次氧酸鈉作消毒後,才加壓輸送往用戶。
鹹水樓名單: 鹹水樓風險:倒塌
有問題的公共屋邨樓宇因為鋼筋嚴重鏽蝕於1982年被陸續發現,當中亦有牽涉到收受利益問題;其中26座及後於1987年至1990年間全面清拆的公共屋邨。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沙田區現有23個公共屋邨,主要分佈在沙田新市鎮(包括大圍)及馬鞍山新市鎮,其中有5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南區現有9個公共屋邨,大部分位於香港仔一帶,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