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對我的健康狀況也據實以告,而他告訴我,他愛我,他能包容我 的一切,何況在治療後已過了那麼多年,已經算是康復了,一切都會沒事的。 於是抱持這樣樂觀的信心下,我們步入結婚的殿堂,開始了婚姻的生活。 經過臺中榮總確定我是罹患鼻咽癌後,就開始了一連串的治療。
早期鼻咽癌的治癒率很高,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0%。 沈寶恩表示,透過在網上平臺的互動和遊戲教導小朋友講故事,既能激發兒童的創意思維,亦能配合不方便帶兒童參與面授課程的家長。 她表示,「義補」活動已進行三年,幫助了逾200名兒童和40個低收入家庭,親自見證學生語言系統的成長和進步,讓她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就讀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的沈寶恩兼職補習導師,疫情期間無奈停課。 正是這個契機讓她創立網上平臺「Bon Speech Studio」及推出「疫境同行義補活動」,聯同一班義工同學為低收入家庭學生補習,助他們準備小五及小六呈分試,照顧他們的學習需要。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如化療期間出現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緩方案,或調整用藥。
- 我聽了後相當的驚訝,因為我一直認為當初我發現時是第二期,當下為了之前的處境感到驚恐不已。
-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 如果癌細胞已蔓延至其他器官,會再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以控制擴散程度。
- 在香港,鼻咽癌是男性中第 7 大常見癌症,也是女性中第 17 大常見癌症。
- 不過,當本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士搬遷到另一個鼻咽癌發病率較低的地區(如美國或日本),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會有所降低,而他們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爸爸開車載我回家的路程,中港路的夜色依舊美好,但是我卻無心欣賞,停紅綠燈時,我偷偷看了一眼爸爸的表情,平時堅強的他,此時卻緊握著方向盤,並紅了眼 眶。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2025 Victor回想因左頸的隆起一大塊首次求醫,兩個多月見腫瘤愈來愈大仍未確診,等了又等的焦急心情,決定盡快治療。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考上英文系後,我接受紮實的英語口語訓練,浸淫在西方文學的殿堂中,並且在多次的英語戲劇表演中飾演要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2025 角,在大學的這幾年,是我一生中很快樂、充實的時光!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味覺崩壞的開始
相對人種,鼻咽癌的風險與居住地區有更大關聯,例如在中國出生的白種人,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較在美國出生的白種人高。 由 1983 年至 2016 年,總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 因為服了科學中藥的緣故,我的副作用跟其他的病友相較之下,算是減輕滿多的,我並沒有掉髮,而且在經歷過這場癌症之後,除了頸部的皮膚有些暗紅外,幾乎沒有留下其他的痕跡。 當時我所就讀的是商專,但我卻希望畢業後能考上最熱門的科系,生物遺傳工程,而我最終的理想,是在生物系畢業後,能就讀學士後醫學系,並成為一名醫 生。 非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膀胱癌、GEMCITABINE與PACLITAXEL併用,可使用於曾經使用過ANTHRACYCLINE之局部復發且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之乳癌病患。 用於曾經使用含鉑藥物(PLATINUM-BASED)治療後…
-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 一些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紅腫或起水泡、噁心嘔吐、疲勞、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聲音嘶啞及味覺喪失等,長遠後遺症則包括聽力或視力下降、甲狀腺受損、腦下垂體受損、頸動脈損傷等。
- EBV 病毒直接引致鼻咽癌屬罕見情況,更多時是因為同時存在其他風險因素,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
- 若癌細胞擴散到肺、骨或肝等遠端器官,醫生或會考慮單獨使用化療或與放射治療一併使用。
-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 5 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嚥情況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用於化療失療或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鼻咽癌患者,亦有免疫治療藥物可用於一線治療。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的診斷方法
針對早期病期,一般會使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但如果癌細胞已蔓延至其他器官,則會再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以控制擴散程度。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慈善籌款節目《慈善星輝仁濟夜》日前播出,當中,早年不幸確診鼻咽癌的張達明(圖右)是座上客之餘,也和仁濟醫院董事局葉恭正主席,一同探望因工傷意外,被鐵板壓傷腰部導致下肢癱瘓的莫建喜。 其後,身為仁濟醫院總理的鐘培生(圖左)在社交網上載二人合照,張達明身材明顯瘦弱了不少,面頰更瘦到凹陷,不過精神尚可,並獲不少網民留言打氣。 現年58歲的張達明於2011年不幸確診鼻咽癌,經過長達7年的抗癌期,病情終於穩定,可是在治療期間不慎金屬中毒,抗癌成功後仍留下大量後遺症。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
如果你出現以下症狀或任何不尋常的變化,請盡快就醫。 在香港,鼻咽癌是男性中第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7 大常見癌症,也是女性中第 17 大常見癌症。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登記處的數據,2019年新增病例791例,其中男性588例,女性203例,男女比例約為2.9比1。 在75歲之前, NPC 的累積風險是男性 88 分之一,女性 317 分之一。 我想到生病前焚膏繼晷的讀書,為的就是希望能考上生物系,並成為一名醫生,為的是什麼? 我的父親是一名藥師,學生時期的他成績優異,國中和高中都是唸臺中一中,當年我的祖父希望他能成為醫生,但是在聯考時,他卻以幾分之差飲恨,而未能達成祖 父對他的理想。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的分期
研究表明,以高鹽醃製方法保存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破壞身體的DNA,而受損DNA會改變細胞控制其生長和複製的能力,增加癌變風險。 鼻咽癌約有 80% 機會於康復後 2 年內復發,此後逐年遞減,5 年之後復發的機會便低於 5%。 然而,復發位置不一定在鼻咽,有時鼻咽黏膜上可以毫不察覺有復發跡象,腫瘤卻深藏在附近的顱底組織裏,頸部淋巴亦很常見。 此外,部分完成治療超過 10 年以上的患者也會出現一些另類腫瘤,像是鱗狀細胞癌或惡性肉瘤。 據癌症資訊網問卷調查顯示,96%的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後都會出現不同的口腔副作用。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可否用手術治療?醫生解説鼻咽癌分期、治療方法、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化學治療影響正常細胞的分裂,病人會出現嘔吐、脫髮、腹瀉、食慾不振、皮疹、手腳麻痺、貧血、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 由於免疫力減低,亦會令病人較易受到細菌感染,影響腎功能等。 雖然流鼻血、帶血分泌或任何鼻部徵狀,未必一定與鼻咽癌有關,可觀察 2 星期再決定應否求醫。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分期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牀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瞭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跡象。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治療後
受電療及化療影響,Dorothy不但出現脫髮、頸部脫皮、口水分泌減少情況,更出現味覺改變,甚至嚴重到失去味覺。 她表示,當時食物的味道完全改變,例如蜜糖是鹹味,而鹽水卻是無味道。 和許多人一樣,我對於婚姻也懷抱著憧憬,希望能與我愛的人,能一起相守,共度一生。 透過友人的介紹,我認識了我的先生,在彼此相互瞭解之後,我們墜入了愛河。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的復發機會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鼻咽癌的存活率在過去 2、30 年已大大提升。 在 I期 至 III期,局部控制的 5 年成功率一般都達 80% –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95%;而在 IV 期,成功率則約 70%; 5 年存活率可達 60%(IV 期)至90%(I期)。 因此,萬一不幸患上鼻咽癌,只要及早及耐心接受治療, 仍然有可以治癒的機會。 EBV血清測試是目前最常見的鼻咽癌篩查方法,但假陽性比率由2%至18%不等;鼻咽癌基因篩查靈敏度達95%以上,惟特異性有限。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鼻咽癌概況
29歲註冊護士Dorothy在一次覆診檢查下發現自己患上鼻咽癌,自此就踏上抗癌路。 她不但經歷了33次電療及3次化療,同時亦需面對治療所帶來的口腔潰爛、味覺改變等副作用,又出現吞嚥困難,體重因此下降7公斤。 但她努力面對,堅持飲營養奶補充營養,在經歷3個月的治療後,目前情況穩定。 她勉勵所有癌症病友要保持心境開朗,纔能有足夠精神去面對病情。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的蔡鹿怡則注意到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本港幼稚園及小學爆發多宗「鼻病毒」感染個案,故在上年(2022年)暑假於香港兒童醫院進行比較三株「鼻病毒」傳染性的研究。
不過,若鼻涕帶血等症狀持續1至2星期,建議可找醫生進行檢查。 他說我的癒後情況良好,並問及我的近況,在聊天時他無意間告訴我,我當初在發現得癌症時,已經是第三期。 我聽了後相當的驚訝,因為我一直認為當初我發現時是第二期,當下為了之前的處境感到驚恐不已。 而翁醫師告訴我,就算當初是第三期,但是已經過了十四年,好了就是好了,就算當初發現時是初期,之後再復發也是有可能的,並要我不要太放在心上。
鼻咽癌治療經歷分享: 研究鼻病毒助初創公司把「早期鼻咽癌篩查」推至市場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鼻咽癌主要用放射療法(Radiotherapy,俗稱電療)來治理,借輻射來殺死癌細胞。 但在電療的同時,也會兼用藥物來加強療效,亦即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