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幕幕激烈的法庭辯論下,兩位被告上演出「天才」與「白癡」的戲碼,真相似乎越辯越模糊。 九位不同背景的陪審員在休息室展開話語權的角力,同時陷入對與錯的正義思辯中。 影片英文片名The Sparring Partner,意即拳擊訓練中陪打的對手,既是假想敵又是教練。 還是說法庭內所有參與者之間,各種角色扮演及博弈的互動,不停盤算心理的「法治」遊戲。
這顯然是所有人聽到案件後,腦海第一個跑出來,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 正義迴廊金句2025 縱然編導已很用心嘗試列出種種假設:社會的壓迫與不公、父母的偏心、男性自尊,甚至連主人翁對希特勒着迷也搬出來了。 正義迴廊金句 但太多不同方向的假設,只說明沒有一項足夠充分。 楊念中學時,殺人事件一定令他震懾不已,畢竟涉事的是鄰班同學。 事件想必在他腦裏醞釀了好久,直至他當導演好幾年,有足夠心力,才毅然去還原時代,把它搬上銀幕。 他不走紀實方向,而是透過虛構,把單一殺人事件套進大時代的脈絡。
正義迴廊金句: 正義迴廊的電影金句
《關鍵評論網》為你分析不同香港新影視作品,讓大家一同感受這個香港新時代。 電影金句一般較簡潔,也可長但引人背誦,其功能眾多,可稍加分類。 首先,上例屬於「容易引用型」或香港流行語所謂「萬能key」,即可讓觀眾輕易在日常生活中另類借用,如在閒談中聽到對方語帶不實的指控,便可以此調侃。
- 《正》也有不少律師 / 陪審團「進入」案發現場,或旁觀兩名被告行為的超現實場面,這種手法在法證劇集(如《CSI 滅罪鑑證科》)最常見,通常是主角「發現」重要線索後重組案情,但《正》的用法是表演效果居多。
- 根據當年報導,周姓兇嫌自承,從小父母偏心兄長而冷落他,被強迫前往澳大利亞留學後,又常被當地人霸凌。
- 法官又指,周凱亮對待謝仁慈慷慨,卻是一直利用謝,法官評論周凱亮自恃比他人聰明,其實做人完全失敗,卻不認為自己有錯,又把責任推向他人,且不斷的講大話。
- 何爵天說:「這問題大家或永遠不知道,首先要為『正義』定義已是一項困難事情,例如A的正義與B的正義會有分別,特別是現今世界是非黑白極為複雜,便難以作出判斷。戲中我也表達的是在人人心中各有一把尺時,就得靠互相討論、辯證,去得出最理想的答案。
- 在預算限制下,近年來獨立製片的香港電影在香港舞臺劇中找尋硬底子的演員,出演大熒幕角色。
真實案件中,除了兇手手法殘忍外,另一個焦點是當時的媒體雜誌。 正義迴廊金句2025 當時起初周凱亮假扮尋父母,開專頁又利用傳媒拍片求助,媒體廣泛報道,加上提堂2日後刊登專訪,最後搞到報章記者被告藐視法庭(電影最後的場口)。 看來電影似是將事件還原,網上《正義迴廊》評論中,有不少網民是不能太理解雜誌記者的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最後盤菜瑩子上庭的場口。 而導演於製作特輯中也有講出「兩個角色係咪有同理心」都是他想透過電影反映的重點所在。
正義迴廊金句: 正義迴廊|陪審團黃華和曾演《嚦咕嚦咕》劉華雀友 演足30年綠葉「冇聲出」:坐埋一邊等
翻查過去法庭新聞報道,控方在開案陳辭時曾指,案發於2013年3月1日大角咀一幢大廈單位,該單位由周凱亮的謝姓友人(次被告)租用。 據周凱亮的兄長作供時指,周凱亮曾考獲8級鋼琴,曾憑琴技獲獎,曾留學澳洲3年,並獲父母資助置業。 然而,周凱亮從小自我,與現實脫軌,雖不至瘋狂,但總認為「全世界欠了他」。
警方收到消息後馬上拘捕周凱亮,周凱亮亦直認是自己與朋友謝臻麒謀害父母。 蝦頭扮演第二被告的姐姐,為弟弟辯護,顏色用上溫暖的黃色色調。 男主角楊偉倫,法庭自辯,畫面變成黑色,只有一條光線,打在他的雙眼上,突顯他的陰險,深不可測。 小小心思加上杜篤之的音樂協助,絕對是賞心悅目。
正義迴廊金句: 電影歌曲
本片開畫日票房僅20萬,雖有口碑但成績未如理想,上映一週後卻扭轉頹勢,由2022年11月3日起連續四日登上單日票房冠軍,截至2022年11月6日累計票房$8,642,637,邁向千萬元大關。 票房持續逆升創上映奇蹟,首週票房3,229,784,次週票房5,404,699,三週票房7,532,260,四週票房8,503,424,五週票房6,163,268,六週票房3,704,698。 周榮基(65歲)及蕭月兒(62歲)與兩名兒子周凱膺及周凱亮(案發時29歲)一同居住在西環。 小兒子周凱亮在 2013 年 3 月 2 日於旺角朗豪坊與父母飲茶,父母當時對周凱亮說會回內地遊玩兩天,然而之後兩兄弟一直無法聯絡父母,連電話亦無法接通。
《正》很在意案件戲劇性的部份:包含了血腥、暴力、奇情、欺騙、背叛等元素。 電影中,周凱亮變成張顯宗,殺父母的原因離不開法庭上披露的原因:張父母偏心、在外國留學時被欺凌、兄長奪去了他的物業,父母坐視不理等,都不能完全解釋到那種冷血的仇恨。 電影對「陪審團」著墨不少,但須知這是法庭的機密資料,沒有向外公開,所以除了投票結果,其他都是編劇想像的,但導演巧妙地將這部份混和了一些資料性的東西,產生了「陪審團就是這樣決定」的錯覺。 超過20多位有名演員演出,蘇玉華、葉蘊儀、邵仲衡、周文健、林海峯等,哪怕是出現幾分鐘,都交到貨,大多角色入型入格,絕對是導演的功力。
正義迴廊金句: 正義迴廊丨莊韻澄擺脫性感騷演技獲觀眾力讚 曾遇娛圈渣男受情傷想過輕生
案件最具戲劇性的地方,是網上可以找到幾段兩位被告的片段,感覺距離感較近。 我非常同意《正》的演員很出色,起用了很多眼熟但在電影圈知名度未必很高的演員,最重要的兩位主角楊偉倫和麥沛東來自劇場。 截至11月27日,票房突破3000萬,是繼《闔家辣》、《阿媽有咗第二個》、《明日戰記》及《飯戲攻心》後,2022年第五部衝破3000萬票房的香港電影,同時是香港第8部3000萬的三級片。 正義迴廊金句2025 第六週票房擊敗《黑豹2:瓦幹達萬歲》,重奪一週票房冠軍。 判決過後,同年10月周凱亮兄長周凱膺入稟高院,要求撤銷周凱亮繼承父母遺產的資格。
正義迴廊金句: 社會與公眾
有限的預算,久違的羣戲,你一言,我一語,討論之餘,毫不說教, 十分有趣,只用幾句對白,就突顯角色的性格。 正義迴廊金句2025 第一被告,飾演殘殺父母的兇手楊偉倫,充滿智慧和自卑,另一男主角,協助兇手的麥沛東,演出難度更高,帶出模棱兩可,可憐,又狡猾。 電影的選角、佈局、情節、隱喻俱佳,但於觀眾而言,走出戲院,還剩下甚麼?
正義迴廊金句: 正義迴廊
法官與控辯雙方商討後認為不能繼續審訊,宣佈解散陪審團,並於翌年重組9人陪審團。 呈現奇案不能平鋪直敘,需要出奇制勝,《正義迴廊》最出彩之處在於加插主角(楊偉倫飾)扮演希特拉的情節,讓虛構的現實鍍入導演何爵天著意營造的劇場化效果,但遠超於「劇如人生」的低層次表達,而是象徵耽溺於自我世界的人難再分辦真假與人情。 《正義迴廊》(2022)是罕有不靠星級陣容但叫好叫座的電影,故事以2013年「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為底本,採取奇案懸疑化的策略,引人層層深探。 這策略固非港產電影的新嘗試,早年讓黃秋生首次稱帝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1993)便建基於1986年的澳門八仙飯店滅門案,而近年也有改編自王嘉梅命案的《踏血尋梅》(2015)。 研究香港罪犯片電影史的香港中文大學溫祺德助理教授(Kristof Van 正義迴廊金句 Den Troost)對BBC中文說,犯罪片在香港有獨特的社會意義。 他說,自100多年前犯罪片首次出現在大熒幕以來,犯罪這種電影類型,一直是用以參與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一種方式。
正義迴廊金句: 正義迴廊(HKIFF
《正》的元素極為豐富,單是法庭戲內,除有兩位主角的描繪外,在控方及辯護律師,以至陪審團9位成員的對白,還有記者、警察的處事和立場,甚至親友等證人之對答,令每個角色都有血有肉,同時也多少反映道德、社會及人性問題。 香港奇案為不少電影帶來靈感,數十年間跟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奇案電影多不勝數,雖然當中總有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噱頭作,但也不乏優質之作,例如2015年翁子光導演的《踏血尋梅》便是一例,更讓郭富城首次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殊榮。 這導與演三人組,從一宗殘暴兇案,帶大家走進黑白難分的一面,跟你論正義、講法律、談人性。 改編自2013年一宗轟動全港的「逆子弒親案」,張顯宗聯同友人唐文奇於寓所內殺害父母,並進行肢解。 案件進入法庭審訊程序,二人皆否認謀殺罪名,兩位資深大律師吳冠峯和遊嘉莉分別代表二人上庭辯護,檢控官朱愛倫卻質疑二人早已部署殺人計劃,為財謀命似是毋庸置疑。 然而在攻守互換後,吳和遊兩位大律師施展各自辯才,揭露出案情中更為撲朔迷離之處,而唐文奇出庭自辯時更把一切指控推得一乾二淨。
正義迴廊金句: 正義迴廊|「屈我啦」sticker逾三萬人下載 麥沛東角色製成meme圖
此案除了被改編成電影,亦有Youtuber「解密工作室」推出分析影片,疑似周凱亮的好友留言回應事件,指「學鋼琴與澳洲留學都唔係周凱亮自願接受」、「阿哥在家又成日打細佬」,強調家人對周凱亮形成了很大的傷害。 留言更暗示謝臻麒纔是教唆他謀害的主謀「身邊有個人同佢講,不如搵你最憎嘅人走先啦」、「扮蠢扮遲鈍低能…..係人都得!」,但這說法並未到得網友的認同。 小兒子周凱亮當時為了找回父母,為蘋果動新聞拍片請求幫助,而一眾高登神探認為影片的周凱亮肢體動作奇怪、眼神閃避十分古怪,推測他便是謀害父母的兇手。 原來兩位失蹤者於 3 月 1 日離開屋苑沒有回家,CCTV 亦證實 3 月 2 日周凱亮沒有與父母飲茶。 同時更有市民報案,指周凱亮在打機時突指自己謀害了父母。
正義迴廊金句: 陪審團留下的理由——評《正義迴廊》
我留意到片末演職員名單有個叫「演出指導」(毛曄穎)的崗位,西片常有,但港片中較少見。 《正義迴廊》亮麗的成績,能夠看作是「學院派」一次集結成果麼? 正義迴廊金句 編導有來自電影學院的,不少演員(包括「演出指導」)來自戲劇學院,他們都十分年輕。 對了,還有攝影指導梁祐暢,這是他第一部長片?
正義迴廊金句: 兇手疑似不止一人 同謀好友反駁自己被威迫
好友謝臻麒更指周凱亮自幼被父母壓迫,如今出事又不願幫助,慫恿周凱亮謀害父母,於是二人計劃合力謀害父母。 然而在謝臻麒的說法中,他否認自己參與案件,只是被迫借出單位,在周凱亮謀害親人後他回家時才知道,更被威迫要幫忙處理遺體。 加上平日周凱亮對他很好,因此周凱亮要他做甚麼、買兇器等他都照做。 正義迴廊金句2025 兄弟二人「懷疑」父母的失蹤與金錢問題有關,卻無法找到線索,決定回到內地找尋父母亦失敗,只好報警求助。 但警察發現父母沒有出入境紀錄,二人在沒有辦法之下為父母開設專頁,又求助於《蘋果日報》,希望可以找到父母。 香港影視作品以前可以在亞洲首屈一指,時移世易,今天是否就一定變差?
正義迴廊金句: 正義能否彰顯還看人心
我看了《正》片 3 次,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首映和之後的優先場。 作為一個偏愛看關於法律和公義題材電影的我,坦白說,我不太喜歡這部電影。 本片在2022年8月30日於第4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作為開幕電影世界首映。
今天就讓Enjoy Movie和你一同走進《正義迴廊》的世界,在一針見血且引人深思的金句對白中沉澱。 麥沛東在社交平臺限時動態轉載了不少「屈我啦」meme圖,亦有人製成sticker,短短一日已有3萬6千多人下載。 飾演唐文奇家姐的蝦頭楊詩敏亦獲插畫家製作成meme圖,她也在網上轉載大讚好正。
正義迴廊金句: 制度是可以改,但是為了私心而改的。
黑暗、寫實極具爭議性的題材,再加上律師、陪審員、嫌疑犯等角色互相周旋,緊湊的劇情讓人移不開眼。 在將到來的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主演麥沛東、楊偉倫雙雙入圍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皆能看到《正義迴廊》的名字,備受讚譽。 我猜編導的原意是,《正義》肢解案的調查與審訊的過程中,由執法到媒體都被老油條從中作梗。 而柯驛誼那邊,她不斷被老總(郭慧)逼迫,作狗仔隊式追訪而違背良心。 她最後不再為五斗米折腰,辭工去做網媒記者,找回做新聞的初心。 即是說,來到影片尾聲,年輕的警察、記者及律師,他們與上一代劃清界線,準備要走出一條不同流合污的新路。
我衷心希望這部電影成功,面對創作空間收窄,香港電影更需要多元化,在夾縫之間尋找出路。 上映至四週(截至11月18日),《正義迴廊》票房突破2000萬[9],成為香港第11部達2000萬的三級片。 謀殺雙親案案情撲朔迷離,兩位大律師分別代表張顯宗及唐文奇二人上庭辯護,九位不同背景的陪審員同時陷入對與錯的正義思辯。 2015年3月23日,法官對此案作出判刑,謀殺罪名成立的周凱亮被判終身監禁。 法官在判刑時指,周凱亮是極度危險的人物,自戀、有心理變態的傾向,有人格障礙,未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冷血,至今一點悔意也沒有。
最後陪審團以 8 比 人裁定周凱亮罪名成立,而謝臻麒則是 9 比 0 裁定不成立。 正義迴廊金句2025 周凱亮還原經過,指自己向父母聲稱在外租了一個單位,需要父母幫助清潔,成功誘騙二人。 行兇原因是自己炒賣股票欠下巨債,父母卻不願為其償還。
正義迴廊金句: 香港哲學家張燦輝詮釋政治發展與民主自由
他亦強調,這部電影的許多主要演員具有深厚的舞臺劇演員背景,在電影中的表演方式因此不是強調演員演技「自然」,而是試圖在熒幕中呈現如何「表演」的技法,間接凸顯日常法庭內的「表現」。 導演想用陪審團來營造「世代矛盾」,創造出兩組不同年齡層的陪審員角色,老一輩以商人李建成(邱萬城 飾)為代表,他是搵錢至上的典型既得利益者,也有保守型退休中產女人孫艷娥(陳桂芬 飾),長輩不滿年輕人激進。 我更在意導演用這些特別手法的用意,是否有更深遠的意思? 張顯宗表姐作供那幕,因為她是基督徒,用上告解式特效,算是有跡可尋;法庭的暴風雨音效,是否隱喻唐文奇的內心爭戰(想扮傻脫罪)? 導演在映後的分享提及,用這種手法是想法庭戲「無咁悶」。
關於認為張顯宗罪名不成立的「反對票」,《正》的設計是由何富(黃華和 飾)投下,所持的理據也很模稜兩可。 在「世代矛盾」的命題下,我還以為編劇會安排「根本不相信法律制度」的高思鈞投下,可以表態之餘又不影響結果。 正義迴廊金句 正義迴廊金句2025 麥沛東在戲劇界資歷雖不及楊偉倫,但也累積很多經驗,功力是深厚的(我從他學生演出觀看至今),唐文奇這個角色相對有發揮機會,希望這個角色能助麥沛東更上一層樓。
兩兄弟在翻查父母的物件時,發現二人護照都在家中,但回鄉證不見了。 相信專業,倒不如信任陪審團制度,信任人的判斷力和良心,普通人的智慧,大概就是民心所向。 周凱亮在案發前4日聲稱搬入該單位,邀請父母上樓幫忙收拾,而謝姓友人主亦於同日辭去工作。 據閉路電視記錄,周凱亮當日上午11時40分帶領父母到達單位附近,至中午12時,周凱亮獨自離去,相信命案發生於此20分鐘內。
事實上,回顧香港電影及社會歷史,在地小人稠的香港,任何與兇殺有關的犯罪新聞及審判總是容易引起全港民眾及傳媒的高度關注。 從港片《英雄本色》或杜琪峯的警匪片,到《法內情》、《法外情》,甚或《人肉叉燒包》等,這些涉及社會兇殺案情節的電影一直很受香港觀眾歡迎。 特別是針對謝姓男子無罪的判決,曾持續引發激烈討論。 何爵天向BBC中文記者解釋,他希望借著九名陪審團成員針對此案的各說各話及矛盾掙扎,邀請觀眾也參與思考該案件中出現的種種議論,「觀眾也可以是電影中的陪審團」。 他向BBC解析說,在法庭,可以看到從律師、犯人到證人,基本上每個人很努力地在「表演」,「法庭就好像一個『舞臺』,要把故事說得『動聽』,誰能讓九個不能發言的陪審團成員信服,那誰就是贏家」。 在電影中,陪審團成員及正反辯護律師基於個人經驗或對法律及社會偏見導致的各說各話與相互指責,以及媒體嗜血的誇張報導及全港網民「上網辦案」等情況的出現,都讓人們關注司法是否真能做到「毋枉毋縱」,成就了這部挑戰題材的電影。
正義迴廊金句: 香港新聞環境巨變,學者李立峯:記者風險增,堅持為報答
不少網民大讚導演處理非常好及新鮮,令觀眾代入了陪審員的角色,一同進入案件思考。 正義迴廊金句 「代際矛盾」是真的,《正義迴廊》由一班年輕人示範「奇案片」、「法庭片」可以怎樣拍,向從前類型的套路說不。 正義迴廊金句 影片要緊守的,不多不少是港片幾乎僅餘的獨到位置。 大陸電影、中港合拍片大多正大光明;香港還幸有電影分級制度,像《正義》這類三級本土電影,纔有條件觸碰人性或社會的灰暗邪惡,透過悲劇審問,凝視無底深淵。 出庭的角色還有由莊韻澄、鄧月平、袁浩揚等飾演的,以至撞聾的阿伯、搬雪櫃的男人等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