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醫生又指,絕大部份患上慢性疾病的兒童,例如氣管敏感、濕疹、哮喘甚至腦癎,均適合並鼓勵他們接種疫苗。 除非對復必泰疫苗當中的PEG成份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但情況非常罕見。 葉柏強指,疫情前有關病毒在兒科而言比較溫和,一般只要3至4天便可康復,但近期個案則較嚴重,部分小童入院後隨即要轉到深切治療部,出現氣喘、缺水等情況,甚至需要用呼吸機。 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兼香港兒童醫院眼科部主管任卓昇稱,中大推行的香港兒童眼科計劃,到今年跟進了逾3萬名兒童及6萬名家長,顯示香港是全球近視患病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約40%的8歲兒童有近視,約70%的成年人有近視。
花蓮的歷史記憶是如此豐富,近年來有許多文史工作者開始以各種方式試圖找回花蓮曾經存在過的一切。 他們或是從檔案文獻中搜索,又或是在故紙堆中翻攪,希望能夠在隻字片語中,重新找回一片片曾經失落的片段,最後能完成完整的歷史拼圖。 葉柏強 葉柏強 其中,以圖像資料的蒐集和整理見長的葉柏強先生多年來致力於蒐集與花蓮相關的歷史資料,包括老照片、繪葉書、古籍舊本、宣傳摺頁等。 另外,葉柏強稱近期門診亦「爆曬」,收到很多癡肥和營養失衡的個案,近日肥胖新症增加三、四成,而且這些肥胖並非病態性,而是營養性和運動性,由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而致。
葉柏強: 文化
基層家庭特別是當中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由於生活習慣和學習模式的突然轉變而變得無所適從,引發了心理,健康和社交方面嚴重的問題,他們的父母所承受的親職壓力亦令精神瀕臨崩潰。 該研究團隊已與中國武漢、南韓和英國合作,並在具影響力國際醫學期刊上發表了多項大規模有關兒童與新冠病毒疫情有關的研究報告。 該團隊更獲得了名為「Project SUCCESS」(新冠肺炎對香港社區兒童及家庭的影響及支援方案研究)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協作研究基金撥款資助(項目編號:C GF)。 葉柏強醫生及其團隊從2020年至今一直追蹤本港小朋友的身心發展情況,並作出分析。 於2021年由2863名9至17歲學生參加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反覆經歷學校停課和不規律的日常生活,令58.4%受訪者感到更大的學習壓力,21.7%至39.1%的人則感到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包括無助、恐懼、精神壓力大等。 葉柏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本港兒童在學校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相對較低,而長期停課為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中大早前研究亦發現,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有助控制近視,減少併發症風險。 葉柏強醫生是一位兒科專家,身兼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臨牀科學家及香港兒科醫學會會長,曾於2020年及2022年分別獲得香港人道年獎和亞洲區傑出兒科醫生。 葉柏強指出,相關虐兒情況不僅在院舍發生,更多出現在家居及學校內,兒科醫生經常在醫院遇到受傷兒童,通常是日積月累重複發生,照顧者可能是家長或院舍員工,他們重複習慣某一個做法,以為能有效控制兒童情緒,令兒童停低哭泣及聽話,應該從根本去糾正。 「疫下停課,基層家庭的孩子點樣同人爭成績?」何女士說,客廳只有一張四方桌,子女喫飯和做功課都在那,上課時姐弟倆一人佔一邊。 「同一張桌子學習真係唔方便,老師問問題就叫對方勿出聲,經常都會有爭吵的時候。」而且家裏沒WiFi,只靠流量卡上課信號不好,經常斷線,他們有時聽不清楚老師說什麼,也擔心自己成績下降。
葉柏強: 電子報系
作為兒科專家,葉醫生的抱負不單是以精湛醫術治好重病的兒童。 他更希望藉科研 實證做到「上醫醫未病」,即在兒童未有病痛之時就做好疾病預防的工作,防患 葉柏強2025 未然,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健康成長,追尋夢想的機會。 信託基金或會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和聯絡資料)向閣下發送關於慈善、公益或其他非牟利項目、議題或活動的新聞、參與要約及/或宣傳的推廣或宣傳通訊物料。 唯除非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有所豁免或信託基金收到閣下的同意,否則信託基金不會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 信託基金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將用作向閣下發送信託基金的通訊。 另外,葉柏強表示,相比去年的保護兒童會童樂居事件,社署今次已有改善,較快發現個別員工做法不妥,可以在及早糾正及重新培訓,但他認為純粹依靠監察及閉路電視,並非最重要及正確方向,更最要是預防,加強改善建立整體文化及員工培訓。
劉麗薇教授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楊雪姫基金教授 (幼兒發展與教育科),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講座教授,及幼兒發展與教育研究聯盟(CORE)總監。 任卓昇則指,追蹤800名兒童後發現,疫情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是每天2.5小時,疫情後則升至6.8小時;在戶外活動的時間就大幅減少,由疫情前每天75分鐘,跌至疫情高峯期的25分鐘。 他稱,曾有8歲小三男生,剛復課後被老師發現身上多處瘀傷和滕條印。 發現疫情下男生跟不上學習進度,無法完成很多的功課令媽媽很大壓力,再加上老師告訴媽媽其子上網課時經常不專心,所以媽媽多次體罰兒子,父親因做飲食開工不足亦加添令媽媽的壓力。 葉柏強稱,照顧幼童的老師及照顧員本應充滿愛心,擔心幼童多次被推倒,不但有受傷風險,也可能震盪腦部,更認為會長遠影響幼童,令幼童的早期發展缺乏信心,與人相處時出現行為問題,可能影響精神健康。 凱欣媽媽說,女兒停課後作息混亂,經常睡得很晚,沒精神上課;而且和老師、同學討論功課時很不方便,孩子也失去學習興趣。
葉柏強: 疫情期間兒童普遍運動少、晚睡遲起
這個問題在所有年齡層均有出現,而在2至5歲的幼兒中更為明顯。 與疫情前相比,父母的精神壓力水平也顯著提高了5.6%。 孩子為6至12歲的父母所承受之精神壓力比孩子為2至5歲的父母略高。 他形容,疫情爆發「對我們這一代是一個當頭棒喝」,突顯了香港根深蒂固的問題,疫情只是使存在已久的貧富懸殊及基層孩子缺乏支援的情況進一步惡化。
- 研究團隊亦比較2019年9月至去年1月,及今年3月至4月,共140名小三至中五學生的睡眠及活動習慣,發現疫情期間兒童普遍較晚睡及遲起牀,使用電子產品於娛樂的時間平均每日增加一小時,以6至12歲兒童最為明顯。
- 花蓮的歷史記憶是如此豐富,近年來有許多文史工作者開始以各種方式試圖找回花蓮曾經存在過的一切。
-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幾乎所有本地兒童及青少年源頭可溯的感染個案(186人中有183人)均有同住的家人同樣受到感染。
- 作為兒科專家,葉醫生的抱負不單是以精湛醫術治好重病的兒童。
- 疫情亦令虐兒問題惡化,港大的研究亦發現,疫情下約80%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曾被肉體及精神虐待。
- 由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和微生物學系,以及瑪嘉烈醫院的兒科傳染病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亦指出,香港中學文憑試在2020年4月24日至5月25日舉行期間,有超過五萬名考生參與,但當中沒有考生因而受到感染。
在亞洲文化背景下,她在幼兒發展和教育的研究均得到國際認可。 葉柏強 葉柏強 劉教授亦就 COVID-19 疫情對全球兒童和青少年發展的影響進行相關研究。 葉醫生在幼兒發展,神經發育障礙和全球健康問題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並發表過許多相關刊物。 他的研究集中在社區兒童健康的不同層面,包括早期腦部發展,早期幹預,弱勢兒童,保護兒童,兒童心理健康,殘疾和康復,公共衛生和健康促進。
葉柏強: 葉柏強稱受虐幼童影響精神健康 保良局應改善員工培訓
所以她每個禮拜都會抽一、兩日帶孩子去公園做一個小時運動,緩解煩悶心情。 葉柏強指,該研究於去年中進行,訪問約400名特殊學校的師生及家長,發現逾8成曾被虐,包括精精及身體傷害,近3成被疏忽照顧,逾兩成被嚴重身體傷害。 葉柏強2025 香港兒科醫學會、香港兒科醫學院、香港兒科護士學會及香港兒科護理學院聯合舉辦的年度兒科學術會議,今日(30日)在香港兒童醫院演講廳舉行。 葉柏強 由特首林鄭月娥、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及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主持開幕典禮。 葉柏強 幼小停課已經一個月,正讀小學二年級的凱欣時常擔心一直都不能回學校上課。
葉柏強: 香港人道年獎2020得獎人 – 葉柏強醫生
香港開電視節目「八時恭候」,邀請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醫生,講解兒童與青少年心態,教導家長如何在疫下協肋小孩保持身心健康。 疫情下家暴個案增加令人憂慮,他稱,研究發現約80%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曾被肉體及精神虐待,更有兒童被非常嚴重虐打,他認為需於疫情後持續支援兒童,盡早介入提供協助,如確保兒童有足夠睡眠及運動,適當使用電子產品等。 研究結果也顯示,在新冠疫情期間,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因為大多數人的康復訓練和覆診預約均被取消或延遲。 相比一般兒童,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明顯有更多的情緒症狀和多動/專注力不足等問題,因此也給他們的父母帶來了更大的精神壓力。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的情緒、精神健康狀況普遍較差,有41.7%受訪家長的情緒、精神健康狀況達到需要關注水平,當中基層及綜援家庭家長分別有46.4%及66.7%達到需要關注的水平,顯示在疫情下基層家庭家長的心理壓力頗大。 由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和微生物學系,以及瑪嘉烈醫院的兒科傳染病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亦指出,香港中學文憑試在2020年4月24日至5月25日舉行期間,有超過五萬名考生參與,但當中沒有考生因而受到感染。
葉柏強: 香港即時
(大公報記者 鍾怡、實習記者 柯穎敏)世界各地的兒童因疫情長期居家,愈來愈多的小朋友感到悲痛和焦慮。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21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顯示,全球有逾13%的10至19歲青少年患有世界衞生組織定義的精神疾病,約1.66億人。 世界各地的兒童因疫情長期居家,愈來愈多的小朋友感到悲痛和焦慮。
葉柏強: 葉柏強:非新冠兒童入院個案增 冀外遊前打針
在專題演講中,葉醫生將解釋互動遊戲如何成為父母與孩子交流和建立聯繫的有效方式,以及缺少這一環可對父母角色產生的不利影響。 香港醫學組織聯會代表、香港兒科醫學會會長葉柏強醫生表示,現階段是關鍵時刻,因為已經進入暑假時間,兒童及青少年的社交活動較活躍,更容易接觸不同羣組,很大機會將病毒傳染給身邊的家人及長者,鼓勵兒童及青少年盡快接種,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他又稱,家長在疫情期間承受的壓力和麪對精神健康的問題並不比小朋友少。 基層家長不單要擔心失業問題,同時間又要面對缺乏防疫物資和小朋友在學習和行為上遇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