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爲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簡稱爲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1873年油麻地警署啟用,座落其上的街道也理所當然地被命名為「差館街」。 1885年新填地街填海工程完成後,差館街由公眾四方街延伸至奶路臣街,至1909年易名為「上海街」,而油麻地警署在1922年底遷往廣東道。 上海街(英語:Shanghai Street)是香港油尖旺區的一條街道,貫穿佐敦、油麻地及旺角。
- 最近幾年一些我們熟悉的老店,如老實公司朱義盛更已結業,令人百感交集。
- 香港是全球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會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
- 街道從北至南走向,南起柯士甸道,北至荔枝角道,即是與彌敦道、廟街、砵蘭街及新填地街、廣東道大致平行。
- 這條橫跨油尖旺區的街道,十九世紀時是香港最原始的海岸線,上世紀初至六、七十年代,則成了中國傳統貨品及工藝的集散地,不少裙褂店、風水店應運而生。
- 街道連接山上的荷李活道及山下的幹諾道中,其中皇后大道中至荷李活道一段由於頗爲陡直,故用石塊鋪蓋路面,並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兩旁瀉走。
- 後來,因為避風塘遷移和海上交通陸續被陸路交通取代,在六十至七十年代,上海街逐漸被彌敦道超越,後者更成為全九龍最重要的幹道。
“荷李活道”的名字與美國電影業的好萊塢無關,卻來自早年荷李活道一帶的冬青樹(Hollywood)。 上海街,一條位於九龍油麻地的老街,早在十九世紀中期已蓬勃發展,至今仍保留了三十多間營業逾四十年的老店,有數間更是近百年的老字號,店主都堅持以樸厚的經營手法,為街坊服務,並樂觀地面對可能後繼無人、手藝湮沒的命運。 時至今日,上海街依舊是小型店舖集中地,現時主要售賣鋼鐵廚具,亦夾雜不少別具一格的唐樓及歷史悠久的老店。
香港上海街: 香港樓宇目錄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爲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爲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爲英國殖民地的歷史。 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中國。 香港上海街2025 煤氣燈街,又名都爹利街,不少香港電視劇和電影都曾以這條街爲場景,多以其爲香港縮影來進行拍攝。
618上海街也不是隻照顧女生或文青,也有點適合型男捧場的潮店,好像張梁記便是為愛打扮的男生而設,店中擺放着傳統理髮店座椅,卻有許多男士髮型及Grooming的產品,而除了髮泥髮油、古龍水及個人護理用品,更有火機、剃鬚刀等男士產品。 對於喜歡古着的朋友,定必聽過美華氏的名字,這家創立於1993年的二手衣服進出口公司,是為人熟悉的經典古着店,在香港共有三家分店,其中一家正是選址於618上海街開業。 店中搜羅了許多別具個性的服飾,由皮褸、軍褸,各式帽子及圖案Tee,以至經典Levi’s牛仔褲等,愛古着服飾人士要來朝聖。
香港上海街: 上海街263號附近學校
香港有不少具傳統特色的遊點,但要在懷舊氣息中感受濃濃的庶民風情,上海街便是不可多得的尋寶地。 香港上海街 這條橫跨油尖旺區的街道,十九世紀時是香港最原始的海岸線,上世紀初至六、七十年代,則成了中國傳統貨品及工藝的集散地,不少裙褂店、風水店應運而生。 然而滄海桑田,這條昔日繁華熱鬧的街道,如今有許多舊建築及傳統色彩已不復見,幸年前經活化的618上海街開幕,令褪色的上海街再度受到注視。 1933年,佐敦碼頭建成並取代位於衆坊街海邊的油麻地碼頭,漸漸成爲九龍最繁忙的碼頭和交通樞紐。
上環一端的荷李活道近樓梯街一段是著名廟宇荷李活道文武廟的所在地。 蘭桂坊酒吧街緣起於七十年代初期,港府在中西區開始進行市區重建。 道路的開拓,吸引商業資金的流入,當時一位意大利籍商人在這裏開設了一間意大利服裝店及餐廳。 部分在中環上班的“優皮士”,下班後想找一個地方談天,這家餐廳便成爲他們歡樂時光的聚腳處。
香港上海街: 香港九龍旺角上海街618號
位於一樓的䉑用生活,以研習陶藝及「無用」生活理念為主題,店主均由設計或視覺藝術學系畢業,對陶藝和傳統工藝別有研究,店中售賣的陶器產品精緻優雅之餘更風格濃烈,而店中更常舉辦工藝課程,由手捏陶碗陶杯到拉坯均有機會體驗得到。 外表已極吸睛的文化屋雜貨店,同樣售賣文青雜貨,卻主攻日系的色彩貨色,公仔和復古擺設不但種類繁多,款式更是新奇有趣,而店中也有服飾、揹包、帽子、眼鏡及各式家品,吸引不少愛雜貨人士前來尋寶。 最近幾年一些我們熟悉的老店,如老實公司朱義盛更已結業,令人百感交集。
香港上海街: 香港都有哪些著名的街道
管轄陸地總面積1104.32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末,總人口約726.4萬人,人口密度居全球界第三。 整個重建項目由收購至落成歷時長達16年,旺角矚目新地標「朗豪坊」於2005年1月25日開幕[2][3],集合一座59層甲級寫字樓、一座42層五星級酒店及一座15層商場的大型綜合發展項目,總投資額超過一百億元。 那時,港島也有相同的街道名稱,為免混淆,政府於1909年將差館街易名為上海街,就像鄰近的甘肅街、北京道般,根據中國省份或城市而命名。
香港上海街: 上海街(廚具用品街)
而石階樓梯兩旁,立有四支煤氣燈,這是全港目前僅有的四支煤氣燈。 荷李活道東端連接着蘭桂坊,而舊中區警署亦位於此街上,而在舊中區警署側中央廣場的Dragon-i酒吧,曾吸引多位足球明星訪港時到此消遣。 連接中環與半山區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亦途經荷李活道。
香港上海街: 商業匯聚·川流不息
同時,成功的商人或業主負責主持社區事宜及調解居民的日常紛爭,他們在天后廟成立廟宇委員會及街坊會,為這個人口流動紛雜的華人商住區奠定早期社區聯絡與管制的基礎。 2017年,整段上海街共有七個巴士站,每日有11條巴士路線,約690班次駛經,接載約四萬人次[8]。 當中亞皆老街以北一段最多巴士途經,大多以大角咀為總站,佐敦道以南一段則沒有任何公共交通途經。 繼由南豐紗廠改造而成的 The Mills 後,618上海街是另一矚目活化項目。 上海街 號14幢分別於20年代及60年代建成的唐樓,被活化成文創空間,唐樓羣的13條富韻味的麻石柱如故,柱上的浮雕書法絲毫不損。
香港上海街: 上海街に戻ってキッチングッズショップへ
那絢彩迷離的霓虹招牌映照著川流不息的車輛和行人,目光之下是一片繁華大道景象,比今日的彌敦道猶過之而無不及。 林立的騎樓底下有著鐘錶、鐵器、米舖、蘇杭洋貨、當舖、住家雜貨、中藥、理髮等各式商店,尤其是疋頭綢緞、金行、神香佛像店更是成行成市,衍生一個濃縮了的大千世界。 街道兩頭分別接近旺角碼頭和佐敦碼頭,也靠近擠滿漁船的油麻地避風塘,享盡水陸交通樞紐之便,自然成了繁華的商業匯聚點。 自1920年代起,上海街已初具繁榮與規模,50、60年代更是她仍讓人念念不忘的黃金年月。 那絢彩迷離的霓虹招牌映照着川流不息的車輛和行人,目光之下是一片繁華大道景象,比今日的彌敦道猶過之而無不及。 林立的騎樓底下有着鐘錶、鐵器、米鋪、蘇杭洋貨、當鋪、住家雜貨、中藥、理髮等各式商店,尤其是疋頭綢緞、金行、神香佛像店更是成行成市,衍生一個濃縮了的大千世界。
香港上海街: 上海街商舖模式的演變
1970年代以前,彌敦道還沒發展,上海街是當時主要的營商地點,但現只剩下一些售賣與中國傳統有關的商店,如裙褂店及風水店。 是本港重要的消費區,也是遊客喜歡流連的區域,其中半島酒店、州際酒店等各大酒店的商場,爲名店會集的熱點,而新世紀中心、柏麗大道則是熱鬧的購物中心。 1.皇后大道(英語: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沿海市中心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
香港上海街: 商業匯聚·川流不息
由於街道兩頭接近旺角碼頭和佐敦碼頭,鄰近是擠滿漁船的油麻地避風塘,成為不少船客和水上人上岸的購物熱點,亦順理成章演變成九龍的交通樞紐,商業的匯聚點。 由於上海街比較近海,方便當時渡船街避風塘及鄰近碼頭上岸的船客及水上人購物,於是上海街便開始興旺。 旺角一段隨著彌敦道向太子方向延伸,於1926年完成,成為全九龍最繁盛的街道。
香港上海街: 香港人はペット好き!?
街道從北至南走向,南起柯士甸道,北至荔枝角道,即是與彌敦道、廟街、砵蘭街及新填地街、廣東道大致平行。 上海街(英文:Shanghai Street),原稱差館街(Station 香港上海街2025 Street),係香港一街,喺九龍半島西部,貫通官湧、油蔴地、旺角嘴、旺角等地,係九龍年份古老嘅街,曾銜經係九龍去新界要道。 香港上海街2025 香港上海街2025 上海街,一條位於九龍油麻地的老街,早在十九世紀中期已蓬勃發展,至今仍保留了三十多間營業逾四十年的老店,有數間更是近百年的老字號,店主都堅持以樸厚的經營手法,爲街坊服務,並樂觀地面對可能後繼無人、手藝湮沒的命運。
英國人自1860年佔領九龍後,因建設軍事基地的需要,將尖沙咀的居民陸續驅散至油麻地一帶。 這些被迫遷的居民、艇戶漁民,與不斷湧入此區的能商巧匠們一起,打造了此地最早期的民居與市集。 19世紀70年代,除了有造船相關的貿易,如維修船隻、蔴纜、槳櫓、鐵匠及木材批發等,亦有雜貨、理髮、娼妓、鴉片、長生店及米店等商業經營。 香港上海街 香港上海街 貿易初顯頻繁,人羣熙來攘往,以今天的廟街及榕樹頭一帶為甚。
至於一街之隔的油麻地戲院,則是較多人認識的二級歷史建築,戲院於1930年落成,同屬新古典主義風格,昔日是油麻地避風塘艇夫、菓欄苦力和車夫的消遣地,現已活化成為戲曲活動中心。 2.花園街是香港油尖旺區的一條著名道路,位於九龍旺角東部,北至界限街,南至登打士街,與通菜街及園街洗衣街等街道平行。 廟街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中的油麻地,是香港一條富有特色的街道。
香港上海街: 九龍最早的華人社區
1933年,佐敦碼頭建成並取代位於眾坊街海邊的油麻地碼頭,漸漸成為九龍最繁忙的碼頭和交通樞紐。 往來港九的油麻地小輪早於1920年代初營運,至1933年更是出現上層載人、下層載車的汽車小輪;而俗稱「嘩啦嘩啦的電船」,是渡海小輪未出現之前,或淩晨及深夜時份的渡海選擇。 陸上的巴士車輛以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為終點站或中轉站——去尖沙咀的便在此下車步行,赴港島的便在碼頭搭船過海。 因此,油麻地自然也具備了地利,匯聚著通過這裡前往香港各個區的人流。
其後,有些電影在這裏取景,蘭桂坊漸漸成爲一處有品位的消閒之地,酒吧、食肆及娛樂場所越開越多。 隨着近年在蘭桂坊附近酒吧及餐廳的發展,雲鹹街交界與榮華裏一段的德己立街,也被納入蘭桂坊的範圍。 6.蘭桂坊是位於中環雲鹹街與德己立街之間的一條短小、狹窄、呈L形並用鵝卵石鋪成的街巷,街巷滿布西式餐館和酒吧,但聲名很大。 最近幾年一些我們熟悉的老店,如老實公司朱義盛更已結業,令人百感交集。 如今油麻地出現人口老化,社區基建破舊、經濟發展放緩等問題,然而慢下來的發展腳步,卻令油麻地保留了舊式香港一路走來的人事與景物。 在618上海街二樓,有由新加坡社企Project Dignity營辦的熟食中心廚尊,店中以大排檔形式提供各類型獅城美食,不論是海南雞飯、喇沙,以至咖央多等均極具風味,均由在場不同攤檔新鮮製作,要留意是食店內大部份職員均為特殊需要的弱勢社羣人士,值得特別支持。
8.尖東商業區有多幢現代化的商業大廈,如南洋中心,半島中心,幸福中心、明輝中心和好利時中心和尖沙咀中心等,每個中心或大廈均有大小購物商場或店鋪。 9.半島酒店商場聚集了世界頂尖品牌的商場,CHANNEL 、Christian 香港上海街2025 、Dior 、Louis 、Vuitton等均有專賣店駐店於此。 10.柏麗購物大道位於尖沙咀彌敦道旁的購物廊,聚集多間本地及國際品牌專賣店。 2.彌敦道(Nathan Road)位於香港九龍,連接旺角與尖沙咀這兩個主要商業區,是香港最著名的街道之一。
香港上海街: 上海街263號附近醫院
上海街的前身是差館街,名字源於1860年代末落成、座落在差館街和公眾四方街(現眾坊街)之間的油麻地警署。 油麻地受到當時港英政府的重視,加上是天然的港灣,因此成為全九龍最早被開發的地區。 1885年新填地街填海工程完成後,差館街由公眾四方街延伸至奶路臣街。 1.彌敦道(Nathan Road)位於香港九龍,連接旺角與尖沙咀這兩個主要商業區,是香港最著名的街道之一。 街頭時裝熱點則分佈在此區的百利商場、利時商場等大廈中;至於彌敦道尖沙咀段及加連威老道、金馬倫道、加拿芬道一帶的遊客區,更是香港最繁盛的購物街道之一。
香港上海街: 巴士
街道連接山上的荷李活道及山下的幹諾道中,其中皇后大道中至荷李活道一段由於頗爲陡直,故用石塊鋪蓋路面,並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兩旁瀉走,因此人們習慣叫它做“石板街”。 4.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中環。 街道連接山上的荷李活道及山下的幹諾道中,其中皇后大道中至荷李活道一段由於頗爲陡直,故用石塊鋪蓋路面,並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兩旁瀉走。
香港上海街: 香港大廈搜尋
富特色的文創品牌及食店陸續進駐,包括古着店美華氏、雜貨店黑地、新加坡社企餐廳廚尊等。 位於商場地下的常常集品,由兩位收集成癮的設計師成立,從各地小店和市集搜羅了許多特色古物家品,由古道具、木箱木盒、許多裝飾品及特色文房小物,以至食器木櫃、或是中大形的古傢具,均帶着一派古雅禪風氣息。 全香港共分18個區: 中西區 灣仔區 東區 南區 油尖旺區 深水埗區 九龍城區 黃大仙區 觀塘區 葵青區 荃灣區 屯門區 元朗區 北區 大埔區 沙田區 西貢區 離島區 其中離島區面積最大175平方公里 油尖旺區面積最小6.8平方公里。 香港政府在1858年將此街命名爲砵典乍街以紀念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 廟街內也有不少富有香港本土特色小食的攤檔,包括海鮮、煲仔飯及各類麪食等,由於價錢大衆化,而且口碑不俗,深受居民以及外地遊客歡迎。 香港是全球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會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
香港上海街: 上海街263號 263 Shanghai Street
往來港九的油麻地小輪早於1920年代初營運,至1933年更是出現上層載人、下層載車的汽車小輪;而俗稱「嘩啦嘩啦的電船」,是渡海小輪未出現之前,或淩晨及深夜時份的渡海選擇。 陸上的巴士車輛以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爲終點站或中轉站——去尖沙咀的便在此下車步行,赴港島的便在碼頭搭船過海。 香港上海街2025 因此,油麻地自然也具備了地利,匯聚着通過這裏前往香港各個區的人流。
屬於社企小店的Restore,主打的是玩味精品雜貨,店內的文具及精品不但別富色彩,更充滿香港地的本土特色,如小巴車牌字款的飾物擺設,以手雕麻雀變成的裝飾,甚至是以具代表性的香港畫像圖案,均注入了地道香港情懷。 上海街原本為3線南行,1970年代由於興建地鐵關係,上海街由荔枝角道至眾坊街一段的右邊行車線改為北行。
香港上海街: 上海街263號評論
1980年代以後,整條上海街劃為南行單程路,而北行巴士專線運作至1992年10月取消。 4.通菜街(英文:Tung Choi Street)是香港油尖旺區的一條著名道路,位於旺角彌敦道之東,北至界限街,南至登打士街,現時這條街道是香港著名的購物區之一。 石板街的正式名稱爲“砵典乍街”,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中環。
除此以外,多種社區設施藏身於朗豪坊各處,其中酒店地下設有公共小巴總站,出入口接駁上海街。 香港上海街2025 運輸署於2004年11月19日刊憲,將有關範圍劃為公共小巴總站後[4],「旺角朗豪坊公共小型巴士總站」於11月21日正式啟用[5],成為首個建於私人發展項目的紅色小巴總站。 地處山東街的旺角碼頭於1972年停用後,填海工程使海岸線進一步向西延展。 其後 地鐵工程展開,原本途經彌敦道多條的巴士路線臨時改經上海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