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灣譚公廟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是現存最古老的譚公廟宇,廟宇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前身是一間小型的鄉村古廟。 相傳譚公漁民呼風喚雨、替人治病了得,深得人民愛戴,加上傳說他練成長生不老之術,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一樣。 另外,廟內牆上的多塊石碑,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 譚公廟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除了是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的地方。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寶誕,廟前都會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漁船會張燈結綵。 上演神功戲的首天,善信會鄭重其事地將譚公的神像「請」到戲棚前,讓譚公跟善信一同看戲,以體現「人神共樂」的宗教意義,十分熱鬧。
譚公廟的香火十分鼎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寶誕,廟前都會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灣內停泊的漁船會張燈結綵,善信從四面八方而至,場面異常熱鬧。 上演神功戲的首天,善信會恭敬地將譚公的神像移到戲棚前,讓譚公跟善信一同看戲,以體現「人神共樂」的宗教意義。 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自古已是個漁民避風之港灣,譚公廟是漁民所信奉的神祇廟宇,自然香火鼎盛。 來到這裡,您可以看到清朝光緒年間的鐵鐘和碑記,以及昔日的木船及龍舟模型;而廟外的巨石,據說是譚公的寶印。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譚公誕,譚公廟會舉行巡遊慶祝活動,許多善信也會前來燒香膜拜。
筲箕灣譚公廟: 港島東最受歡迎街市
早期港島道路網絡並不發達,加上筲箕灣距離中環、灣仔等地甚遠,故交通非常不便。 區內一直都靠英皇道連接對外,同時位於柴灣的居民亦依靠柴灣道經筲箕灣前往港島心臟地段(即中環、灣仔和銅鑼灣)。 直到1904年,電車才將筲箕灣與當時香港政府的行政中心維多利亞城連繫起來。 而另一個傳說則是於清朝初期,有一個叫朱蒂的漁民,結婚後不久丈夫就去世,並誕下一個遺腹子,取名作阿蝦。
- 第一個傳說指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
- 廣場亦連接愛秩序灣海濱,是欣賞筲箕灣避風塘景緻的好地方。
-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 筲箕灣譚公廟,又稱譚公仙聖廟,是一所位於香港筲箕灣的廟宇,用來供奉譚公。
- 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
- 1945年後,港府大力發展漁業,並設立筲箕灣魚類批發市場[9]。
- 該廟建於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兩進三開間結構。
東區文化廣場位於筲箕灣譚公廟道、東喜道及愛禮街交界。 廣場設有配備上蓋的主舞臺,綠化空間超過2 000平方米,是區內舉行文化康樂活動的熱門場地。 廣場亦連接愛秩序灣海濱,是欣賞筲箕灣避風塘景緻的好地方。
筲箕灣譚公廟: 地方設施
除譚公以外,廟宇還供奉其他神祇,如赤松黃大仙、五通財神。 廟內還設有關帝宮及列聖宮殿,前者供奉關聖帝君,後者供奉如龍母等諸神。 筲箕灣譚公廟2025 譚公廟旁則為觀音寶殿,內裡供奉望海觀音,信仰者多為漁民。
但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是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舨聯繫中環[2]。 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筲箕灣本來是一個海灣,因為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而名。 第一個傳說指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
筲箕灣譚公廟: 重修
雖然筲箕灣早已停止採石工作,漁民社羣大為縮小,但該廟依然受到老一輩居民重視。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區內多個組織舉行巡遊賀誕,吸引區外許多武術團體到來表演助興,十分熱鬧。 香港從前是個小漁港,因而不乏對海神的崇拜,港島東區筲箕灣譚公廟(Tam Kung Temple)供奉的譚公便是其中之一。 在香港開埠初期,採石工業十分蓬勃,不少祖籍惠州的石匠,亦被吸引至筲箕灣一帶的採石場工作,惠州的譚公信仰因而被帶到香港,並建起一間小型廟宇。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筲箕灣譚公廟2025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廟內除了譚公之外,亦有供奉龍母元君及天后兩位海神,側殿供奉的觀音,法相也是望海觀音,準能保祐海上平安。 筲箕灣譚公廟 此外,廟內也有供奉赤松黃大仙,五通財神、金花娘娘、關帝、華光、福祿壽……等諸天神佛,方便信眾求簽問卜,祈求財運、事業運、福祿、以至子裔。 廟祝打趣說,一紮四十多支(十多炷)的香,為廟內每位神佛奉上一炷香後,剛好用完。 由於他煉成了長生不老之術,是以雖七老八十,仍然像個孩子一般,因此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
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城隍廟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筲箕灣譚公廟: 日軍登陸點
香港開埠初年,對石材需求甚殷,吸引不少惠州的石匠來港,同時把譚公信仰帶來香港。 筲箕灣譚公廟採用中式傳統二進式建築,旁邊再建有觀音殿。 筲箕灣譚公廟 每年到了觀音借庫的時間(農曆正月廿六日子時),此觀音殿便會變得門庭若市,擠滿欲向觀音借庫的善信。 除譚公廟外,港島區善信還可到銅鑼灣大坑蓮花宮進行觀音借庫。
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譚公廟/陳天權
該廟經歷多次重修,尤以二○○二年一次變動最大,大部分牆壁都已更換。 筲箕灣譚公廟本稱「譚公仙聖廟」,「仙聖」是道家對得道成仙者的尊稱。 該廟建於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兩進三開間結構。 筲箕灣譚公廟2025 筲箕灣雖然也有天后廟,但香火不及譚公廟,停居避風塘的漁民都視譚公為首要神靈,出海和歸航都入廟參拜。 經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幅填海,廟宇現在仍然靠近海邊。
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總覽
現時譚公廟內不但供奉着譚公,還供奉了很多其他神祇,如黃大仙、五通財神等。 筲箕灣譚公廟 廟內還設有關帝宮及列聖宮殿,供奉關聖帝君,後者供奉諸神。 廟內的譚公神像十分年輕,神像雕塑成如此年輕,皆因要表示他長春不老。
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譚公廟 本文重定向自 筲箕灣譚公廟
譚公是惠州客家人的保護神,在中國神靈譜系不見經傳。 筲箕灣譚公廟 據《惠州府志》所載,譚公於惠州歸善縣九龍峯修行,常持木杖出山,並有老虎隨行代為負重物。 他十三歲得道成仙,信眾向譚公求雨或賜晴,每多應驗,特建廟供奉。 筲箕灣譚公廟其實位處筲箕灣避風塘旁邊,鄰近海防博物館。
筲箕灣譚公廟: 建築特色
該廟建於光緒三十一年,即一九○五年,是本港最古老的一座譚公廟,歷經多次重修,到二○○二年時,保留部分建築結構後,依原本格式重建。 筲箕灣自古已是個漁民避風之港灣,而譚公廟是漁民所信奉的神祇廟宇,所以常年香火鼎盛。 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逼於現時的筲箕灣登陸。 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連當地居民也無法找到。 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饑,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
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
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 昔日,譚公廟不但是附近鄉民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之處,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 筲箕灣譚公廟2025 現時,譚公廟正殿供奉著譚公神像,傳說他練成了長生不老之術,雖然年紀老邁,外表仍然像個小孩,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 可是,《粵大記》和後來的《新安縣志》沒有關於本區更詳細的記載.